家庭的遗产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zhou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巴黎,我和建筑历史学家罗叶关于城市文化问题的交谈,被安排在他的家中。待到了他家,才知道这是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他的家在位于市中心一座老公寓楼房的顶层。这种阳台上有着精致的铁栏、四五层连体式的老楼,是巴黎的特色。推开厚重的大门,照例是大理石包墙铺地的门厅,楼梯旁边一架窄得只能容下一个胖子的小电梯,大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添加的现代设施——因为老楼里只有这么一点空间可以利用。在我乘着电梯慢悠悠地上升时,忽想这肯定是罗叶先生在现身说法,向我展示巴黎人以怎样值得自豪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老楼吧。有时,伟大而高深的理论不如一个生动的范例,更何况这范例就是他本人。
  然而,更叫我感兴趣的是,他客厅的陈设与家具差不多全是1840年的老东西。从沙发和茶几到壁炉上的座钟、瓷器、油灯、铜雕,以及墙上的画。他说这幢楼是1840年的,所以他给这客厅配上的东西也是1840年的。他很注意收集这个时代的物品,因为他非常喜欢这个时代的风格。
  罗叶说:“这是我家庭的遗产。”他的神气挺得意,也很庄重。
  这使我的思维一下子蹦到另一件事上。两年前,我曾到一位年轻朋友的新居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屋内一切都是崭新放光。我问他原先家中那些老家具呢,尤其是一件大漆彩绘的屏风,古韵盎然,极具神采,给我的印象很深。不想这朋友笑着说:“原先那些旧东西和这新房子不配套,全不要了。你说那屏风呀,没想到竟卖了一万四千块。我这套意大利真皮沙发就是拿那玩意儿换的。”我如挨了一棒,更像是卖了我的宝贝。
  事后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发表在青年刊物上,题目是:咱们每个人都保护好一点老祖奶奶用过的东西!
  欧洲人把遗产看得很重要。“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就是“父亲留下来的”。它有物质(财富)的含义,也有“精神”(财富)的内容。这就像我们家中相册里那些父母以至祖上的老照片。照片上留下的记忆总是大于照片的本身。它延长我们的人生,巩固着我们的生命积淀,时时焕发着我们的生活情感,然而不单是照片,其他旧物,也一样是过往岁月年华实实在在的载体。可是,面对着这些陈旧又沉默的遗物,人们往往就缺乏文化的悟性了,甚至纯粹把它们当做了一种物质性的家产,单一地用经济眼光去衡量它的价值。如果它残破了,褪色了,过时了,便把它处理掉。
  于是,我们的家庭很少有历史印痕。或者说,虽然我们自豪于自己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里却很难见到遗迹。过去由于穷,能卖的早都卖了;现在由于富,赶快弃旧换新。
  这里边,有一个对“旧”的思辨。
  东西旧了,以旧更新,原是万事万物的规律,这里边还蕴含着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农业文化中,旧的含义便遭到分外的贬低。农业以一年四季为一个生活周期,每每完成这一轮,便进入一次新旧的交替与更迭。生活包括一切企盼与希冀就立即从旧岁跳入新年,对新事物渴望的反面,便是对旧事物的厌弃。所以,每逢春冬之交的年的全部意义,就是除旧和更新。在这种文化滋育中,便生成了一种厌旧心理。旧,只是一种过时,一种多余,一种废置——人们总是站在相反的立场来看待旧事物,排斥旧事物,并予抛弃。是不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家庭的历史就像田地里的庄稼那样年年入秋便连根锄掉,能看见的只是当年的新苗新穗?
  其中的关键是我们把遗产过于物质化了。如果只把它当做一种物质,我们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置它;如果也把它视为一种珍贵的精神,我们就会永远守卫着它,以它为伴,以它为荣,甚至把它作为生命的并不次要的一部分。
  《三字经》有云:“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古人推崇祖训、家风,将其视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这即是一种“家庭遗产”。反观现代,我们似乎把物质看得太重,而忽视了精神的汲取。居家装修即是一例,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甚至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但是细究起来就会发现,每一栋房子都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大同小异,我们生活的细节都被符号化了和面具化了,很难区别彼此。相反地,看看法国巴黎的市民住所,我们才发现家庭的个性化和独自的味道,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家庭的遗产”,是一笔私人化的精神财富。旧的,并非没有价值,新的,也未必都是一种财富。能够承受时光砥砺的物件,反倒是一些宝贵的所在。珍惜精神遗产,胜过物质的更迭。
  【文题延伸】真正的财富;珍贵的精神; 是一笔精神遗产……(小引)
其他文献
雨林深处,一只变色龙遇上了麻烦,他的的颜色出乱子了。  “讨厌!”他苦恼地说,“趴在黄色的花上,我应该变黄色,可是你瞧瞧——我变成红的了!”  变色龙不甘心,还想再试试。他跳到石头上,变成了蓝色带粉点儿。  他走到草丛里,变成了橘黄色!全错了,真是乱七八糟的!  恰巧猴子和笔尾獴溜达过来,看到变色龙,他们说:“变色龙,今天你的颜色不对劲啊!”  “我的颜色全乱了!”变色龙叫起来,“都是因为昨天晚上
“谁要是想教学生,却不按照他们能领会多少,而是按照教师所希望的多少,这完全是愚笨的行动。学生所要求的是扶持,而不是压迫;而且教师,就好像医生一样,只不过是病人的仆役,而不是其主人翁。”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担任中学校长时,对一堂所谓“优课”的评价。读着夸美纽斯掷地有声的教诲,“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更嘹亮地响彻耳畔,静心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我强烈地意识到:要想真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
9月4日,中国驻布基纳法索大使馆一封情真意切的劝告信让一位意图徒步穿越非洲的鲁姓网友引发关注。在这封信里,使馆领事语重心长地劝道:“勇敢不是鲁莽……提升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并不意味着以生命为赌注去试探危险的边界”,试图让这位网友放弃接下来的陆上旅程,乘机回国。  原来,今年4月,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就曾对鲁某执意前往马里中北部地区进行过多次劝阻,并对外发出领事提醒。不过,这次提醒并未让鲁某停下腳步,他还是
在常人看来,一声狼嚎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最多只是传播了紧张、恐怖与死亡这样的信息,但在利奥波德看来,这“深沉的骄傲的”“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的嚎叫,“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文章开头大有深意,对狼嚎的一声特写裹卷着作家敏锐的眼光与智慧的思考。接着分别列举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狼嚎不同感受的解读,指出只有山才能客观地聆听,并能
摘要:作为警察渊源的国家在多方面制约着警民和谐:国家的本质决定了警民和谐的限度,国家对警察的职能定位制约了警察形象,政权的成熟度规定着警民互动的方式,体制变迁直接影响警察的职业环境,而基层政府对警察的期待制约着警察的现实形象。  关键词:国家:警察;警民关系;警民和谐  当下,我国不尽和谐的警民关系已明显影响到警务效能,以至于警民和谐成为我国公安机关的战略任务。面对这一现状,现有研究成果更多立足警
提起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网红馆长”。  但忙碌穿行在博物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却很少有人认出他来。  方勤很满意这种状态:“这说明不是我‘红’,而是我们省博的宝贝‘红’,是荆楚几千年的璀璨文化火爆!”  一大早,博物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频频“出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博热”。方勤感慨道:“这是湖北所有文博人的功劳,更是国人文化自
近来整本书阅读成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小学统编教材对整本书阅读也作了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拓展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整本书需要保持阅读的耐力和持久性,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悦读”力,就成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要任务。  兴趣是是阅读整本书的重要内驱力,温儒敏教授提出“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小学语文的头等大事”。本文以《草原上的小木屋》阅读指导课为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一、对话和语文对话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文本当成教学的资源,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  在对话中体现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在对话中,教师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高三课堂上互动式教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归纳、整合主题模块知识,让学生上讲台“讲”  新课改下的历史知识改变了传统的编年体式的框架。例如在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曲折发展的十年,之后的
在谈及语文学科的性质时,人们常说语文有人文性、工具性。其实,语文还有文化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多种性质。你相信语文也有武器性吗?  让我们翻开《现代作家语文教育思想论》(周纪焕著,语文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以下简称《思想论》)一书第五十六页看一看作家冰心的智语——“学习语文本来就是要培养我们识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在四个现代化长征路上最起码的武装。语文又是一切装备中,最锐利的武器。”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