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远的傩文化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傩(nuó)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是由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傩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傩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盛行于江西、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安徽、福建等地的民间。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遗存的傩戏
  
  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在黔东北边远山乡的乡村生活中,“土老师”既是掌握了“驱鬼酬神”之法的傩师,还得有表演的天分,是在傩堂戏中以歌唱、舞蹈和面具展现性格多样的人物。傩戏全堂有24个剧目,题材都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包括“开路将军”、“开山猛将”、“甘生赶考”、“钟馗斩鬼”等。傩师们在表演时要戴上表情生动的面具,身着各色人物的服装,有唱、有跳、有说,还有锣鼓伴奏,人物轮番登场,剧情跌宕起伏。傩戏中有些角色诙谐幽默,有些角色男扮女装,傩师还经常以现实生活为内容即兴发挥,观众们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在黔东北农村,每逢谁家开演傩戏了,周围几十里的百姓就会像过节一样陆续赶来看戏,主人家的堂屋被挤得满满的。人们有说有笑,连续看上10多个小时也不觉得疲惫。
  贵州湄潭县的傩戏,是明洪武年间传入的。由于抄乐乡的傩文化相对于其它乡镇较集中,所以抄乐乡的傩文化一直受到海内外傩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先后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国内的台湾、香港、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到抄乐乡考察傩文化。199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湄潭县抄乐傩文化研究会”和“湄潭县抄乐傩戏艺术团”。
  长期以来,湖北恩施三岔乡重视傩戏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改编,使三岔傩戏由“文革”时期的“牛鬼蛇神”、“巫术”转变为新时期文明、健康向上的民族艺术,并逐步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繁荣。目前,全乡保存傩戏传统剧目共128个,傩戏团队34个,学员268人;每年平均演出100场次,参演人员400余人次,观众达12万余人次。三岔傩戏已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为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三岔乡正将其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立项申请创建以傩文化为主导的“民俗风情一条街”,组建傩戏团,成立傩戏面具加工企业,初步形成“逛傩街、看傩戏、赚傩钱”的产业链。作为傩戏第十一代嫡传的谭学朝,是傩戏最系统、最全面的惟一的继承人,他制作的傩面具曾在西欧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美国西雅图大学博士鲍梅立在观看了他的表演后,称他制作的面具是“鬼斧神刀”,称他表演的傩戏为“天下一绝”。
  江西傩(俗称“赣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3000多年历史,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江西传傩丰富厚实,始于汉初,自始以来,傩风不绝。娱神娱人的傩舞,脱胎于古代傩祭,在许多农村较为普遍,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盛。据统计,清末至今,南丰县有傩班150多个,不仅留存明代傩神庙,保留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傩面具百余种共2000余只,现有傩艺人2000余名。上栗县自古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现保存明清时期古傩庙20多座,承袭古典傩舞50余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余名。20多年来,以江西南丰、萍乡为代表的赣傩活动丰富多彩,影响逐年扩大。目前,江西全省25个县市每年均有傩舞、傩戏演出,多年来远赴法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地表演,赞誉颇丰。江西已将此正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文化的产生
  
  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在原始社会里,因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和理解,便使用神话这种文艺形式来解释自然和表现他们征服自然的愿望。
  在古代的诸多历史文献中,就有了关于远古以来的傩祭、傩戏的许多记载。《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颛顼之时就有了傩祭的活动。《事物纪原》说:“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指出从周代开始就有驱傩活动,虽然两书关于傩祭之始在时间上相差上千年,但无论如何,傩祭在上古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周礼·夏官》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发生了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的转变,傩戏应运而生了。从傩嬗变到傩戏,大约是宋代的事情。
  经过汉、唐、宋几代的发展,傩仪中的傩舞规模逐渐扩大,日渐隆重,慢慢还增加了自娱兼娱人的成份,表演的故事情节越来越复杂,随之发展成为傩戏。宋代成书的《东京梦华录》载:到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在明、清之后,中原一带的傩舞和傩戏却不知怎的日渐式微,连傩戏也掉进各种戏剧的浪潮中而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但傩舞和傩戏并没有因此而在地球上销声匿迹,它传入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贵州东部,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封闭的地理因素,更使得这种古老的文化习俗如鱼得水。黔东的铜仁地区,是中国傩文化圈中傩仪最活跃的地方,被称为“傩戏之乡”。这里有汉、苗、侗、布依、仡佬和土家等各族的傩仪,其中土家傩最为典型。
  如今,在贵州东北部山乡的人家,凡遇丰收、婚嫁、做寿、过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或者遇到天灾人祸,只要经济能力许可,都会出钱聘请巫师做傩仪法事来趋吉避凶、赶鬼驱邪。
  
  古代的军傩
  
  商朝时,由于同西北面的土方、鬼方,西面的夷方,东南淮河流域的夷方等少数民族进行了多次战争。所以,人们在祭祀天地、祖先、献俘的傩中加上了搏击之舞蹈,又加上各种狄夷人面具,以庆祝胜利,并伴随轻松、欢快的舞姿跳跃着,从一人、二人、独舞、搏击,发展为三人、多人、数十人、上百人、数千人按军队列排行列,驱疫赶鬼祝福的傩舞祭祀舞蹈动作。
  根据《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国傩,仲秋之月天子乃傩,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也就是说在周王朝初,国家把祭祀时表演的傩确定为三种,即:由黄帝亲自主办或授权的春季傩,名曰国傩与军傩;由诸侯天子在秋季举办的傩,称天子傩;由乡民举办的傩,称乡傩或大傩。由于历史演变,以后各王朝没有严格的季节与人的等级的划分,他们把举行的各种傩统称“大傩”。“大傩”也就变成了驱邪除魔、祈求降雨、送葬开路驱鬼的“傩”仪式。只有军傩主要是演义古代著名正义战争的“傩”仪式。
  南丰傩舞起源于秦朝,史载秦始皇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王平楚江南地,降越君。其军队驻扎在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嘉禾(南宋)驿鄱阳之地,盱江之畔。王翦、任嚣(秦吁江人),率领50万大军攻闽、越,军中休息之闲,士兵以傩为游斗之戏,以投壶为乐,以舞为助乐之娱。
  秦末西汉初,秦监御史史禄开秦灵渠运粮入越,带领的民工中,抚州各族先人占比例很大,假闲之时,以表演南丰傩舞助兴娱乐,消除疲劳,丰富生活,以至今闽、粤、云、贵、川、湘、缅甸、泰国、越南等地,百姓流传一句话:“南丰客话半咸淡”,就是特指南丰傩舞表演者们所说的话,带有明显的中原古韵和楚吴之音。
  2005年2月9日,由兰州市西固区文化局组织挖掘整理编导、驻兰空军某部官兵表演的古老军傩首次在兰公演。这种傩舞的动作主要模仿蛇、虎、鹰、豹等动物的行动姿态,表演者戴上傩面具,身着深蓝色武士衣裳,模仿原始人捕捉野兽、骑马打仗时的呐喊声,内容多演义古代的著名战役,表现战无不胜、捉拿妖孽的正义之师的气概。此次在兰州市西固表演的军傩,从出现人物来说,有黄帝率领的诸天神、天将和虎、豹、熊、蛇、蛙等将领,另外还有部分被擒获的凶神蚩尤与众妖精怪,因此民间称此军傩为“黄帝战蚩尤”。该傩戏主要反映了黄帝统领天地众神与蚩尤作战时,“冲破四门”、“旗开得胜”、“乘胜追击”、“降龙伏虎”、“八卦阵法捆妖魔”、“龙凤呈祥”、“得胜荣归”等壮观的战争场面。它所表达的含义是正义之战,定有天神天将助阵,顺天意必胜,逆天意必亡。
  
  傩戏的面具
  
  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面具实物则更为丰富。近古和近代以来遗存的傩面具,全国算起来,可谓成千上万,其中一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更大一部分直至现在仍在民间流传或为傩戏艺人收藏。西周傩舞青铜面具是国内仅存的一件,它为研究傩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傩堂戏是傩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傩堂戏演出的全过程演员都要佩戴面具,傩堂面具的质料多为杨木和柳木,因杨木质轻又不易开裂,柳木在民间被认为可以避邪。从艺术造型上看,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祗,他们的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仿佛是生活中习见的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祗。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祗,在傩堂中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犷、奔放是凶神面具造型的共同特征,在雕刻制作时面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做了恰如其分的夸张。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这两类面具在造型艺术上差异较大,正面人物面具造型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丑角面具则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或歪嘴皱鼻,或细眉小眼,或龇牙咧嘴,或五官失调。傩堂戏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不过数量较少,这类面具也较为生动传神。
  在傩文化圈子里,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
  西汉时关内侯避乱,率家族2000多人迁江西南城郡,其后裔唐司空曾洪立、三代常侍曾延锋、曾展成任南丰县令时,将齐鲁孔庙祭祀文化,融合在齐鲁文化与南丰傩舞之中,使唐、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南丰傩舞久经不衰,并由祭祀性舞蹈逐渐向戏剧方向发展,对中国戏剧发展起着定鼎之邦。比如汉代的“角戏”,晋代的“龙戏”、“傀儡戏”,一律戴“脸谱”,特别是东汉张衡《西京赋》里描写的《东海黄公》,不少演员一般戴面具演出,成为后来“脸谱”的滥殇,特别是对京剧起了主要作用,使脸谱几乎成了一项专门的艺术,并流传到近代欧洲贵族阶层,形成“假面舞会”中的“假面”。
其他文献
一、新《刑事诉讼法》对退查制度的修改与完善退回补充侦查,是指决定补充侦查的机关将案件退回原侦查机关进行补充侦查。退查制度对于弥补侦查和审查起诉中的缺陷和不足,保证刑
台湾造纸业界去年进口废纸量累计达88.8万吨,较前年减少二成,已创下近20年来废纸进口量的最低记录。在台湾岛内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好以及废纸回收量增多的情况下,岛内纸厂应
事情还没变好就变坏了铁东铆焊厂的老乔,是我这一生中认识的许多人里面的一个。我在那家工厂干了两年,与他接触的时间不算长。还由于他的反革命分子身份,与他接触的时候也不
纵有古今多英雄,但有几人料变幻。当今世界充满变幻,地球气候的变幻——自然灾害频发;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由一家独大变成多极分化;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由美国为主的西
约翰是个很乐观的人,无论谁发生了怎样糟糕的事情,他知道以后,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挺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一天,约翰刚到办公室,一个同事就迫
受贿案件在庭审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被告人翻供、证人翻证的情况。笔者结合办理钱某某受贿一案,谈一点处理证人当庭翻证的体会。被告人钱某某原系县卫生局局长,在其担任局长期间,于
健全证人到庭制度的思考周川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现行的刑事案件审判方式进行了改革,即实行“控
周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快乐出游。隔着车窗,看车窗外的沿途风光,蓦地看到一棵又一棵的相思树,静立在公路两旁。心里轰然,仿佛遇见了多年不见的旧识。  此时的相思树,尖细的叶子像少女纤细的柳眉,柔美细腻,光滑青翠,令人想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细长的叶片间,夹杂着无数细小金黄的小花球,每一朵花都像缩小版的合欢花。正是相思树开花的季节,耐不住寂寞的相思树哗然一声把柔黄的小花球在一
领导忽然问秘书:“我忘了一件什么事,怎么想不起来了。你能想起来吗?”领导很愁眉苦脸的样子。秘书一下子被问住了:“我,我,我也想不起来了。”秘书脸上挤出很无奈的表情,其
据笔者了解,有的地方基层调解组织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存在着越权调解的现象,对一些应交由司法部门处理的饬害案件也进行调解。这种做法一是客观上纵容了犯罪,特别是调解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