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兴趣才能提出问题”.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大都充满着向往与好奇,好奇心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只有具有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原动力,才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才会使学生虽学得艰若,但充满快乐.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初中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要上好第一节课,我们就要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催化”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加速”他们主动地学习.
二、多做实验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应尽可能多做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物理、化学这些相对枯燥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立在对实验现象的好奇之上的.
例如,化学中的许多实验现象非常漂亮: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硫酸铜溶液的蓝色和反应产生的蓝色絮状沉淀;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硫在氧气里燃烧产生的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火星四射;等等.这些实验可让学生充满新奇感,从而使学生非常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物质在反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所以,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上大做文章.通过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在开学第一节课上设计2~3个有趣的实验.虽然教材上没有,但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教材上设计了比较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有条件都做,并能附加一些课本上没有,但与之相关的实验的话,对我们的化学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三、由浅入深,耐心讲解
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由浅入深,由慢到快,对稍难的知识点要耐心讲解,不使学生因困难而退缩——失去信心.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前提.
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虽然有兴趣、有信心把这一科学好,但是如果不注意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涉及过多后面的内容的话,学生会因为难以理解消化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甚至会为此而自暴自弃,放弃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其次,我们新接触、学习某些知识时,都有一个过程,并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总结、归纳出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果一开始就忙于赶进度,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解决,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信心.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这种观点.如教材中的实验,就是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现象:对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入手设计的.
四、深入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教师只有深入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才能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做一个“课堂之师”——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应该在课外多抽时间对学生加以辅导,多与学生交流.这样做,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地给予帮助.另外,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特别是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爱面子、自尊心强的时候.如果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和求知欲.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能会为此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以后的学习就是不快乐的,甚至可以说是枯燥的的.如果学生抱着这样的心理来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至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学困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