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对欣赏戏曲艺术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民族精神。而在目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戏曲内容是不太好教的,传统戏曲离学生生活太远,如何进行戏曲教学,使我们学生认识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我们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这是需要音乐教师所思考和努力的问题。音乐老师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寻求好的方法和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我选择了豫剧作为戏曲教学尝试的剧种,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也有很多感悟和心得,愿意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豫剧以其丰富的艺术手段、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和美学特征,其曲调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强大的情感力度;唱词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豫剧还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
1.教师范唱,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大多数中学音乐教师,在校没有学过戏曲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谈不上范唱,因此,往往一遇到戏曲课,只能是上网搜索,东拼西凑,照本宣科,现学现卖。这样就带来了相关问题的出现:害怕学生提问,害怕范唱,戏曲课完全上成了欣赏课,多说、多听,让学生无从插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思考良久,通过不断地试教,我确定了“激趣:教师亲自范唱表演”的环节。之前也找过不少优秀豫剧唱段,但始终觉得还是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来的震撼给力,同时我还加入了服装道具,从而使课堂在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眼球,感染学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戏曲是心传口授的艺术,几百年来经过了无数优秀艺术家的千锤百炼 ,过去戏曲教学常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口口相传,师傅唱一句,学生学一句。如何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初步学会演唱简单豫剧,并且能唱出豫剧的韵味呢?教师能够自信地以比较地道的戏曲韵味逐句教唱是极为重要的,一开始就连我自己在部分唱段中也演唱的“不地道”、“不正宗”,又如何做好示范呢?通过反复的聆听,研究,我意识到,语言是中国戏曲声腔形成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剧种区别于他剧种的重要条件。想唱出豫剧的“味道”,首先要掌握河南方言声韵调的规律,做到字正腔圆。有了方言的基础,依字行腔,味道便正宗浓郁起来。本案从河南方言的感受和模仿入手,让学生掌握豫剧基本的行腔韵味,带领学生进入豫剧唱腔的学习。学生抓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通过对教师演唱的模仿体验,强化豫剧风格化的表演韵味。
2.通过反复对比欣赏,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与创作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豫剧的演唱风格与特点。
重复与对比是音乐学习中的两种重要手段,在聆听完老师的演唱之后,我再请同学们欣赏常香玉的演唱,感受大师风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豫剧的演唱风格及特点。为了降低难度,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扶手与阶梯,我采用选择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选项来选择。例如:关于豫剧特点的选择题,A.粗犷豪放B.自然质朴C.乡土气息浓厚 D.温婉含蓄,学生在重复对比欣赏之后,很容易就选择出正确答案为ABC。
同时请学生对比教师与常香玉版本的不同之处,进行风格改进,艺术加工。学生总结:常香玉的演唱更加刚劲有力,结尾无拖音,干净利索。教师引导为什么这样处理?(学生讨论花木兰伪装身份)我让学生从戏曲中自主选择一句最想演唱的来练习。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通过模仿,探究到创作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与平台。通过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出的豫剧的演唱风格与特点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降低要求及难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少一点填鸭式教学。戏曲教学离不开表演。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先降低要求及难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受戏曲的魅力,简单的手势、步伐,会让他们觉得很新鲜,气氛会变得活跃,等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了,再把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深入,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理想,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对学生过高的要求,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只要人人都参与就是最大的成功,过分的追求唱腔和表演的完美,反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戏曲演员,只要能了解各个戏曲的特点,能模仿着唱一些著名选段,我认为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学会欣赏学会演唱学会简单的动作,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有优秀的苗子,可以在课外辅导和培养。
在进行豫剧教学中,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强化学生实践参与部分,大胆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了戏曲学唱和程式练习环节,让学生彻底“动”起来。
首先通过教师的普通话版本的范唱对比赏析,学生体验依字行腔,模仿、练习河南方言,学唱豫剧片段,戏曲唱腔和其他的民间音乐一样,都和当地的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发展出来的。其咬字基本上就是方言,其行腔基本上是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等发展而来的。学豫剧就是从河南方言的感受和模仿入手,带领学生进入豫剧唱腔的学习,学生抓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
其次通过欣赏范例、教师示范,适当降低戏曲程式练习难度与要求,我选择了跑圆场、走台步、亮相等豫剧中学生较易做到的戏曲程式内容进行模仿表演,表演过程中学生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创作,课堂气氛热烈,兴趣盎然。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加深了对豫剧的了解,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鉴赏、表现和创编能力。
4.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展示戏曲艺术魅力。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学生不能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在戏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增强感染力和美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想象。戏曲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戏曲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在豫剧教学中,我大量展现了豫剧的戏曲元素,包括戏曲程式中的跑圆场、走台步、亮相、虚拟无实物抬轿表演,常香玉经典唱段,常香玉及小香玉生平介绍;豫剧《花木兰》原版再现,截取经典唱段中的唱、念、做、打的片断,以及河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有力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5. 戏曲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一定的戏曲知识和素养,要有较专业的戏曲范唱能力,否则戏曲类型的课将难驾驭。
(2)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要注意教学技巧,尤其是不同方言区学生。
(3)引导学生体验时,要注意课堂的整体控制,把握好教学进程和教学节奏。
(4)要以积极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观注中国的传统戏曲,并可以将此课内容延展到课外,和研究性学习相联系。
初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课戏曲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使他们懂得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去珍惜、保护和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创造、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我选择了豫剧作为戏曲教学尝试的剧种,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也有很多感悟和心得,愿意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豫剧以其丰富的艺术手段、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和美学特征,其曲调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强大的情感力度;唱词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豫剧还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
1.教师范唱,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大多数中学音乐教师,在校没有学过戏曲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谈不上范唱,因此,往往一遇到戏曲课,只能是上网搜索,东拼西凑,照本宣科,现学现卖。这样就带来了相关问题的出现:害怕学生提问,害怕范唱,戏曲课完全上成了欣赏课,多说、多听,让学生无从插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思考良久,通过不断地试教,我确定了“激趣:教师亲自范唱表演”的环节。之前也找过不少优秀豫剧唱段,但始终觉得还是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来的震撼给力,同时我还加入了服装道具,从而使课堂在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眼球,感染学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戏曲是心传口授的艺术,几百年来经过了无数优秀艺术家的千锤百炼 ,过去戏曲教学常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口口相传,师傅唱一句,学生学一句。如何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初步学会演唱简单豫剧,并且能唱出豫剧的韵味呢?教师能够自信地以比较地道的戏曲韵味逐句教唱是极为重要的,一开始就连我自己在部分唱段中也演唱的“不地道”、“不正宗”,又如何做好示范呢?通过反复的聆听,研究,我意识到,语言是中国戏曲声腔形成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剧种区别于他剧种的重要条件。想唱出豫剧的“味道”,首先要掌握河南方言声韵调的规律,做到字正腔圆。有了方言的基础,依字行腔,味道便正宗浓郁起来。本案从河南方言的感受和模仿入手,让学生掌握豫剧基本的行腔韵味,带领学生进入豫剧唱腔的学习。学生抓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通过对教师演唱的模仿体验,强化豫剧风格化的表演韵味。
2.通过反复对比欣赏,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与创作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豫剧的演唱风格与特点。
重复与对比是音乐学习中的两种重要手段,在聆听完老师的演唱之后,我再请同学们欣赏常香玉的演唱,感受大师风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豫剧的演唱风格及特点。为了降低难度,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扶手与阶梯,我采用选择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选项来选择。例如:关于豫剧特点的选择题,A.粗犷豪放B.自然质朴C.乡土气息浓厚 D.温婉含蓄,学生在重复对比欣赏之后,很容易就选择出正确答案为ABC。
同时请学生对比教师与常香玉版本的不同之处,进行风格改进,艺术加工。学生总结:常香玉的演唱更加刚劲有力,结尾无拖音,干净利索。教师引导为什么这样处理?(学生讨论花木兰伪装身份)我让学生从戏曲中自主选择一句最想演唱的来练习。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通过模仿,探究到创作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与平台。通过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出的豫剧的演唱风格与特点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降低要求及难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少一点填鸭式教学。戏曲教学离不开表演。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先降低要求及难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受戏曲的魅力,简单的手势、步伐,会让他们觉得很新鲜,气氛会变得活跃,等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了,再把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深入,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理想,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对学生过高的要求,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只要人人都参与就是最大的成功,过分的追求唱腔和表演的完美,反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戏曲演员,只要能了解各个戏曲的特点,能模仿着唱一些著名选段,我认为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学会欣赏学会演唱学会简单的动作,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有优秀的苗子,可以在课外辅导和培养。
在进行豫剧教学中,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强化学生实践参与部分,大胆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了戏曲学唱和程式练习环节,让学生彻底“动”起来。
首先通过教师的普通话版本的范唱对比赏析,学生体验依字行腔,模仿、练习河南方言,学唱豫剧片段,戏曲唱腔和其他的民间音乐一样,都和当地的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发展出来的。其咬字基本上就是方言,其行腔基本上是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等发展而来的。学豫剧就是从河南方言的感受和模仿入手,带领学生进入豫剧唱腔的学习,学生抓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
其次通过欣赏范例、教师示范,适当降低戏曲程式练习难度与要求,我选择了跑圆场、走台步、亮相等豫剧中学生较易做到的戏曲程式内容进行模仿表演,表演过程中学生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创作,课堂气氛热烈,兴趣盎然。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加深了对豫剧的了解,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鉴赏、表现和创编能力。
4.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展示戏曲艺术魅力。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学生不能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在戏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增强感染力和美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想象。戏曲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戏曲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在豫剧教学中,我大量展现了豫剧的戏曲元素,包括戏曲程式中的跑圆场、走台步、亮相、虚拟无实物抬轿表演,常香玉经典唱段,常香玉及小香玉生平介绍;豫剧《花木兰》原版再现,截取经典唱段中的唱、念、做、打的片断,以及河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有力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5. 戏曲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一定的戏曲知识和素养,要有较专业的戏曲范唱能力,否则戏曲类型的课将难驾驭。
(2)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要注意教学技巧,尤其是不同方言区学生。
(3)引导学生体验时,要注意课堂的整体控制,把握好教学进程和教学节奏。
(4)要以积极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观注中国的传统戏曲,并可以将此课内容延展到课外,和研究性学习相联系。
初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课戏曲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使他们懂得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去珍惜、保护和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创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