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跨专业视角的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u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对财经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和研究,进一步探索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加大创新艺术专业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真正落实艺术设计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艺术类培养人才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财经类院校艺术学院的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对未来学科的发展和课程设置是否多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跨学科;跨专业
  随着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日益完善,其课程管理的特殊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不同于其他专业。为了保证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课程设置合理性,加大创新艺术专业跨学科、跨专業联合培养,真正落实财经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财经类院校艺术类院系培养人才的规律和特点。推进课程设置的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培养高水平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适应社会的转变,教学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1]。对于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论是单一的教学形式还是交叉教学、创新性教学等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新时代的艺术类专业而言,本专业课程作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其“混合交叉 实践”的课程属性可以快速转变整合学生从学校技能过渡到社会技能的专业衔接。本文从财经类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对未来学科的发展和课程设置是否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一、基于跨学科、跨专业视角的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路径
  (一)教学模式的转化
  从“教、学、评、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以及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设置失调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论课程学习中仍使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都是适用学校教学模式的人才,而大部分教师讲授的知识已经和时代脱节,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国外综合类高校的自主性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没有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课程创新,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同时,单一的培养模式限制了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综合类学校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过于片面,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多元发展。
  (二)课程属性的转向
  从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属性,转变为“理论 实践”或全方位实践的课程属性。艺术类各专业其特殊的属性,决定着其课程属性以“实践”为主导。从传统授课的课程属性重理论轻实践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比较分明,即理论部分“言传”、实践部分“身教”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内在的形而上的探寻问题和形而下的解决问题是相对独立的关系,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知识有效地结合,在艺术类课程的成果体现上并不明显[2]。而“理论 实践”或全方位实践的课程属性,则强调在艺术类课程从课程属性、课程反馈及课程评价中,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结合,达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效果。
  (三)培养目标的转变
  从单一的理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需要从传统的单一课程作业到现在多学科融合创新的转变。在数字化媒体、自媒体发展日益兴盛的今天,人们更愿意将碎片化的时间放在小视频或者网络图文中,而传统的书刊、杂志逐渐被网络和数字化慢慢取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传统的印刷工艺的学习中找到目前职业发展的需求,传统书版设计岗位更需要兼备多重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进行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多元”导向下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指导策略
  (一)注重混合式教学
  以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为基础,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混合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为同一班型,以此实现专业间的教学联动,以及各专业的优势互补。以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几个专业为例,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进行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专业联动、产学研转化,还可以将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建设得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其实际意义更是迫切解决了学生接收知识的单一渠道快速转型为混合型渠道。通过课堂上的形象输出联动,将人才导向到实践的应用,促进社会需求下人才质量的提高,将学生从校园思维迅速转换到社会思维。
  (二)注重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通过搭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程体验过程完成学习,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属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很容易从体验式教学找到学科特色及发展专业的途径,从不同艺术的表达形式出发,学生可以很容易将自己的创意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跨专业课程项目的思维转换,体验式教学可以注重个性化培养,以及学生更深层次对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
  三、“多元”导向下艺术设计混合课程的创新实践
  (一)跨学科、跨专业联动机制
  艺术类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要求,无法满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校从以往的应用技术型转变到创新复合型。为改进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设立艺术设计混合课的课程模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命题进行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将其衍生成视频作品,而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和其他两个专业的学生联动将作品呈现,而教师则作为总指导和总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混合课是以就业为导向,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课程[3]。艺术类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是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角度相结合。而以就业目标为实践的主导,可以通过拓展课堂教学的模式,迅速将学生的专业技巧和专业知识从学校教学转变到社会技能,有效地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多元能力。   (二)思政课程主导课程体系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找准了方向。通过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体系建设,艺术设计混合课抓准了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主旨,如旨在通过思政主题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突出位置。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把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良知和责任、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还能够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团联动带来创新机制
  作为对跨学科、跨专业联动培养的思考,财经类院校艺术院系需要从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培养,跨学科、跨专业能力训练等层面进行教学革新。而艺术设计混合课程的设置,或将解决学生从学校的应用型理念转变成社会的综合素质理念中所出现的问题。其中,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和各社团的联动可以有效地加大设计实践练习的比重,这样不仅能够储备学生的经验和技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设计热情。作为艺术设计混课内容意识形态拓展的依托,财经类高校艺术类院系可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创客、企业家代表进行主题讲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同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奋斗、创业热情,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吸取成功的人生、学业、创业经验。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改革目标不仅立足于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同时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学校的应用型人才转变为综合素质型人才。还可以有效优化从艺术类专业从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模式。为开拓艺术类专业课内、实践、校外“三位一体”综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平台,完善专业课的教学体系,真正落财经类院校实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规律和特点,达到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实践的就业目的。
  课题信息: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特色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娜.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9,000(002):57-58.
  [2]张燕.课程改革背景下环境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休闲,2019,No.204(12):81-81.
  [3]毕露予.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动画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融合教学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9,000(019):224-225.
其他文献
摘 要: 廉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古时便有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整个社会也一直在与贪污腐败势力作斗争。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宣扬廉政的道路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贪污腐败”问题,这使得廉政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廉政漫画作为营造校园廉政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时代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既是生产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产品物质方面的追求,服务于人们的需求。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能够衍生新的产品,获得更多功能。而艺术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人类将情感寄托于艺术,用艺术抒发并记录
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遵循“以话题为主线,以语言知识呈现与语言技能训练为辅线”的原则.在听、说、读、看、写五项语言技能当中,“写”是教与学的难点.本文以教科版小学《英语
摘 要: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诉求下,通过对中国“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文化内涵的分析,发现广义的“师徒传承”美术教育,可以分为以美术技能、技法为中心的“师徒传承”和以“艺术观念”为中心的“师徒传承”。而作为以“机器”为本质属性的人工智能,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只能代替一些以美术技能、技法为内容的“师徒传承”美术教育,不能取代以“艺术观念”为中心的“师徒傳承”美术教育。这为中国“师徒传承”美术教育在人工
摘 要: 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广阔的运用空间。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必要手段。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数字媒体行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该行业的专业化技术体现,也在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本文结合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应用成果,对于其在数字媒体中各个领域的运用进行概述,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技术性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核心位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觉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音乐舞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特点,秉持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构建由“微课程”“微载体”和“微环境”组成的“三微一体”新模式,以适应“微
摘 要: 对于职业教育从业者而言,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以及办学理念进行灵活调整,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美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匠人精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分析匠人精神内涵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 键 词: 美术教育;匠人精神;职业
摘 要: 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技巧需要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征便是其基于教学的基础上,将音乐理念与人的真实情感进行了融合,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改变过去以唱为主的教学方式,使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重点研究了高中音乐课教学中应用奥尔夫
陶艺学科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教育性,学生在制作陶艺制品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所学知识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动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