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对财经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和研究,进一步探索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加大创新艺术专业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真正落实艺术设计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艺术类培养人才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财经类院校艺术学院的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对未来学科的发展和课程设置是否多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跨学科;跨专业
随着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日益完善,其课程管理的特殊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不同于其他专业。为了保证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课程设置合理性,加大创新艺术专业跨学科、跨专業联合培养,真正落实财经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财经类院校艺术类院系培养人才的规律和特点。推进课程设置的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培养高水平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适应社会的转变,教学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1]。对于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论是单一的教学形式还是交叉教学、创新性教学等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新时代的艺术类专业而言,本专业课程作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其“混合交叉 实践”的课程属性可以快速转变整合学生从学校技能过渡到社会技能的专业衔接。本文从财经类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对未来学科的发展和课程设置是否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一、基于跨学科、跨专业视角的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路径
(一)教学模式的转化
从“教、学、评、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以及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设置失调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论课程学习中仍使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都是适用学校教学模式的人才,而大部分教师讲授的知识已经和时代脱节,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国外综合类高校的自主性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没有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课程创新,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同时,单一的培养模式限制了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综合类学校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过于片面,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多元发展。
(二)课程属性的转向
从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属性,转变为“理论 实践”或全方位实践的课程属性。艺术类各专业其特殊的属性,决定着其课程属性以“实践”为主导。从传统授课的课程属性重理论轻实践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比较分明,即理论部分“言传”、实践部分“身教”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内在的形而上的探寻问题和形而下的解决问题是相对独立的关系,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知识有效地结合,在艺术类课程的成果体现上并不明显[2]。而“理论 实践”或全方位实践的课程属性,则强调在艺术类课程从课程属性、课程反馈及课程评价中,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结合,达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效果。
(三)培养目标的转变
从单一的理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需要从传统的单一课程作业到现在多学科融合创新的转变。在数字化媒体、自媒体发展日益兴盛的今天,人们更愿意将碎片化的时间放在小视频或者网络图文中,而传统的书刊、杂志逐渐被网络和数字化慢慢取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传统的印刷工艺的学习中找到目前职业发展的需求,传统书版设计岗位更需要兼备多重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进行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多元”导向下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指导策略
(一)注重混合式教学
以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为基础,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混合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为同一班型,以此实现专业间的教学联动,以及各专业的优势互补。以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几个专业为例,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进行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专业联动、产学研转化,还可以将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建设得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其实际意义更是迫切解决了学生接收知识的单一渠道快速转型为混合型渠道。通过课堂上的形象输出联动,将人才导向到实践的应用,促进社会需求下人才质量的提高,将学生从校园思维迅速转换到社会思维。
(二)注重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通过搭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程体验过程完成学习,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属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很容易从体验式教学找到学科特色及发展专业的途径,从不同艺术的表达形式出发,学生可以很容易将自己的创意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跨专业课程项目的思维转换,体验式教学可以注重个性化培养,以及学生更深层次对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
三、“多元”导向下艺术设计混合课程的创新实践
(一)跨学科、跨专业联动机制
艺术类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要求,无法满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校从以往的应用技术型转变到创新复合型。为改进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设立艺术设计混合课的课程模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命题进行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将其衍生成视频作品,而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和其他两个专业的学生联动将作品呈现,而教师则作为总指导和总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混合课是以就业为导向,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课程[3]。艺术类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是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角度相结合。而以就业目标为实践的主导,可以通过拓展课堂教学的模式,迅速将学生的专业技巧和专业知识从学校教学转变到社会技能,有效地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多元能力。 (二)思政课程主导课程体系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找准了方向。通过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体系建设,艺术设计混合课抓准了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主旨,如旨在通过思政主题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突出位置。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把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良知和责任、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还能够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团联动带来创新机制
作为对跨学科、跨专业联动培养的思考,财经类院校艺术院系需要从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培养,跨学科、跨专业能力训练等层面进行教学革新。而艺术设计混合课程的设置,或将解决学生从学校的应用型理念转变成社会的综合素质理念中所出现的问题。其中,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和各社团的联动可以有效地加大设计实践练习的比重,这样不仅能够储备学生的经验和技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设计热情。作为艺术设计混课内容意识形态拓展的依托,财经类高校艺术类院系可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创客、企业家代表进行主题讲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同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奋斗、创业热情,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吸取成功的人生、学业、创业经验。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改革目标不仅立足于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同时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学校的应用型人才转变为综合素质型人才。还可以有效优化从艺术类专业从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模式。为开拓艺术类专业课内、实践、校外“三位一体”综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平台,完善专业课的教学体系,真正落财经类院校实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规律和特点,达到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实践的就业目的。
课题信息: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特色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娜.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9,000(002):57-58.
[2]张燕.课程改革背景下环境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休闲,2019,No.204(12):81-81.
[3]毕露予.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动画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融合教学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9,000(019):224-225.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跨学科;跨专业
随着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日益完善,其课程管理的特殊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不同于其他专业。为了保证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课程设置合理性,加大创新艺术专业跨学科、跨专業联合培养,真正落实财经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财经类院校艺术类院系培养人才的规律和特点。推进课程设置的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培养高水平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适应社会的转变,教学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1]。对于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论是单一的教学形式还是交叉教学、创新性教学等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新时代的艺术类专业而言,本专业课程作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其“混合交叉 实践”的课程属性可以快速转变整合学生从学校技能过渡到社会技能的专业衔接。本文从财经类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对未来学科的发展和课程设置是否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一、基于跨学科、跨专业视角的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路径
(一)教学模式的转化
从“教、学、评、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以及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设置失调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论课程学习中仍使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都是适用学校教学模式的人才,而大部分教师讲授的知识已经和时代脱节,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国外综合类高校的自主性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没有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课程创新,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同时,单一的培养模式限制了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综合类学校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过于片面,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多元发展。
(二)课程属性的转向
从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属性,转变为“理论 实践”或全方位实践的课程属性。艺术类各专业其特殊的属性,决定着其课程属性以“实践”为主导。从传统授课的课程属性重理论轻实践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比较分明,即理论部分“言传”、实践部分“身教”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内在的形而上的探寻问题和形而下的解决问题是相对独立的关系,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知识有效地结合,在艺术类课程的成果体现上并不明显[2]。而“理论 实践”或全方位实践的课程属性,则强调在艺术类课程从课程属性、课程反馈及课程评价中,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结合,达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效果。
(三)培养目标的转变
从单一的理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需要从传统的单一课程作业到现在多学科融合创新的转变。在数字化媒体、自媒体发展日益兴盛的今天,人们更愿意将碎片化的时间放在小视频或者网络图文中,而传统的书刊、杂志逐渐被网络和数字化慢慢取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传统的印刷工艺的学习中找到目前职业发展的需求,传统书版设计岗位更需要兼备多重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进行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多元”导向下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指导策略
(一)注重混合式教学
以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为基础,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混合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为同一班型,以此实现专业间的教学联动,以及各专业的优势互补。以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几个专业为例,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进行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专业联动、产学研转化,还可以将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建设得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其实际意义更是迫切解决了学生接收知识的单一渠道快速转型为混合型渠道。通过课堂上的形象输出联动,将人才导向到实践的应用,促进社会需求下人才质量的提高,将学生从校园思维迅速转换到社会思维。
(二)注重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通过搭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程体验过程完成学习,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属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很容易从体验式教学找到学科特色及发展专业的途径,从不同艺术的表达形式出发,学生可以很容易将自己的创意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跨专业课程项目的思维转换,体验式教学可以注重个性化培养,以及学生更深层次对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
三、“多元”导向下艺术设计混合课程的创新实践
(一)跨学科、跨专业联动机制
艺术类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要求,无法满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校从以往的应用技术型转变到创新复合型。为改进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设立艺术设计混合课的课程模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命题进行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将其衍生成视频作品,而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和其他两个专业的学生联动将作品呈现,而教师则作为总指导和总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混合课是以就业为导向,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课程[3]。艺术类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是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角度相结合。而以就业目标为实践的主导,可以通过拓展课堂教学的模式,迅速将学生的专业技巧和专业知识从学校教学转变到社会技能,有效地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多元能力。 (二)思政课程主导课程体系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找准了方向。通过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体系建设,艺术设计混合课抓准了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主旨,如旨在通过思政主题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突出位置。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把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良知和责任、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还能够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团联动带来创新机制
作为对跨学科、跨专业联动培养的思考,财经类院校艺术院系需要从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培养,跨学科、跨专业能力训练等层面进行教学革新。而艺术设计混合课程的设置,或将解决学生从学校的应用型理念转变成社会的综合素质理念中所出现的问题。其中,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和各社团的联动可以有效地加大设计实践练习的比重,这样不仅能够储备学生的经验和技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设计热情。作为艺术设计混课内容意识形态拓展的依托,财经类高校艺术类院系可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创客、企业家代表进行主题讲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同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奋斗、创业热情,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吸取成功的人生、学业、创业经验。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改革目标不仅立足于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同时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学校的应用型人才转变为综合素质型人才。还可以有效优化从艺术类专业从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模式。为开拓艺术类专业课内、实践、校外“三位一体”综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平台,完善专业课的教学体系,真正落财经类院校实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的规律和特点,达到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实践的就业目的。
课题信息: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特色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娜.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9,000(002):57-58.
[2]张燕.课程改革背景下环境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休闲,2019,No.204(12):81-81.
[3]毕露予.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动画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融合教学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9,000(019):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