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西贺州市农村小学生德育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阻碍着德育人性化的体现和实效性的提高。倡导以“善”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注重德育方法的优化运用和关注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是《三字经》德育实践的有效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构建富含人性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环境有利于确保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人性化德育 贺州市 《三字经》
一、当前贺州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明显
贺州市农村小学一般每班每周安排有1~2节思想品德课,但约95%的学校没有专职(专业)教师,其课程教学基本由班主任或本班任课教师完成。更为糟糕的是,思想品德课多为授课教师讲解语文或数学的内容,从而致使德育课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在贺州市农村,孩子语数英成绩好、考试排名靠前、能升上重点初中仍是当前众多家长最大的夙愿,对子女德育健康成长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持有“只要成绩好其他事情都包办”的错误做法。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小学生只有分数考得高才是好孩子、才能进好学校、才有好未来的社会认知在贺州依然占主导地位,重智轻德的行为比较突出,如对关涉农村小学生德育的人财物投入不足,忽视校外德育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少等。
2.德育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版)、《小学生守则》(2004年版)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版)集中反映出了我国小学生现行的德育内容与任务,事实上部分内容与任务是违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因为,6~12岁的小学生身体还处于幼儿基础上的继续生长发育时期,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要求他们掌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抽象概念不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另外,部分德育内容空洞无物,且脱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德育教材虽然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但多为空洞的说理,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因而导致部分德育内容“不接地气”、可操作性差。
3.德育方法单一陈旧
贺州市农村小学德育多以空洞的说教、被动的灌输为主,当学生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守纪律等时,教师通常以简单粗暴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来代替本应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为规避学生人身安全风险,贺州只有15%左右的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校内趣味性活动,约3%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性、趣味性、益智性、公益性的课外或校外活动。在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听之任之、一味满足的溺爱做法;有的家长道德、文化与教养品位低(如言语粗俗、好吃懒做、虐待父母等),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有的家长在孩子达不到预期要求、行为有过失或犯了错误时,通常采用呵斥、打骂的教育方式。从社会角度看,贺州有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大众传媒对各种垃圾信息、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内容的散播,因而近半数农村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拉帮结派、行窃、早恋等,甚至极个别学生小小年纪就有了性行为。
4.家、校、社德育不成合力
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而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完成。然而,当前贺州农村小学教师平时不积极、主动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常是学生在校出现严重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后才会电话告知家长(约占73%)或进行家访(约占18%),只有5%左右的学校每学期能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一些家长也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情况,当被告知其孩子在校做了错事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常以质疑的态度回应老师,对家访的教师也不理不睬,回避责任,对孩子的德育工作不给予积极的配合。极少部分家长则更为极端——把孩子的德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成“甩手掌柜”。此外,60%的贺州农村小学生为留守儿童,由于负责照看的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思想与行为监管不力,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留守小学生的德育滑坡。在贺州农村,拜金风、攀比风、赌博风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成长。33%左右的小学生已养成以金钱为中心、用钱处理事情等行为,45%左右的小学生在购物、办生日宴等方面相互攀比,约10%的小学生有参赌的记录,而校园周边屡禁不止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室、小书摊、小卖部、流动摊点等也极大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三字经》成功的德育实践及其启示
蒙学读物《三字经》是农村小学生德育教材之一,其在德育内容设置、德育方法使用、德育环境创设方面的有效做法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健康推进具有借鉴与指导价值。
1.大力倡導以“善”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三字经》强调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其人性的变化只不过是由于后天不同环境(或教育)的习染。为保持人“善”之本性,《三字经》倡导对人从小开始就应进行“善”的德育,并把“曰仁义,礼智信”作为“善”的德育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古代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三字经》将之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不仅明晰了德育的目标,也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而我国现行的小学生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法制等方面的德育发展需求,人性相对弱化,为此加强仁、义、礼、智、信及符合农村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出国家、社会、时代需要以及个体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2.十分重视德育方法的优化运用
《三字经》介绍并实践的德育方法,其一是说服教育法和自我修养法。“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怠情贪玩的孟子一次逃学回家,孟母一言不发当其面把即将完成的锦绢拦腰剪成两段,以此告诫孟子读书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废学就如同断绢。孟子深受教诲,从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学,后终于成长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一代儒宗。其二是情感陶冶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是说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小时候倘若不好好学习,到两鬓斑白时既无知识又不懂做人的道理再后悔也没有用!又如“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认为小动物都能尽自己的本分并靠自己的能力来体现自身价值,如果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还不如小动物。这种情感陶冶的德育方法利于促使儿童道德品行获得健康成长[1]。其三是榜样示范法。“首孝弟,次见闻”强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家庭中父母尊敬长辈、小辈礼让兄长、同辈间友爱能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逐渐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为此,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理应采取适宜的德育方法,因材施教,从而体现德育之人性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之人。 3.格外关注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三字经》在德育环境与人的德育成长关系方面的主张,也是孔子、孟子关于环境对人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强调。孔子认为,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仁者的影响,所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还认为,同诚实、正直、见闻广的人交友才会得益,与谄媚奉承、夸夸其谈的人接触则会受损,只有“近君子,远小人”才有利于高尚品德的养成[2]。孟子也十分注意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影响作用,认为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之人通常是在灾难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昔孟母,择邻处”是说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经过三次搬迁最后才把家安在学校附近,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孟子的读书写字以及良好言行礼仪的学习。“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则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德育成长的重要性。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已给农村小学生带来“近墨者黑”的德育后果。为此,学校、家庭、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营造出有益于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
三、构建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对策
1.设置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
《三字经》以仁、义、礼、智、信为德育核心内容,虽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人才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它更指向人的“善”,使人保持善之本性。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其德育目的即为“立德树人”。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而德育培养目标是德育目标对不同教育阶段、对象、德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且不同教育阶段、对象的德育培养目标的完成必须依托相应的德育内容。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就是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实现这样的德育培养目标,我国设置了小学生“五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意志品格以及法制、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不少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满足农村小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道德传统以及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切合地方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德育内容的设置,才能确保农村小学生德育内容的人性化,为提高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打下基础。
2.实施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
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需要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才能产生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效果。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家长等摒弃训斥、体罚、冷暴力等教育方式,而是理解、尊重与关爱道德品行、言谈举止偶尔有偏差或犯错误的农村小学生,做学生(或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营造出真挚的情感氛围。其次,要摆脱重灌输轻导行的做法,多采用一些参观、交流、讨论、实验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思考与体验的氛围中获得德育的健康成长[3]。再次,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家长等要自觉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以此为小学生做出表率,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4]。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创新德育条件与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创设回归儿童世界的生活教育活动,从而让农村小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完成德育的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自我健康成长。
3.营造维护人性的德育环境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面临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单亲家庭与学生留守多、校园周边环境污浊、社会不良风气盛行等突出问题,学生德育的健康成长已受到严重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出人性向善发展的德育环境,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应始终坚持“德育首位”不动摇,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以改善德育條件,创新出科学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德育方法,并配合相关部门治理好校园周边环境。学生家长同样要消除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注重和谐幸福家庭气氛的创设,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与训练,时刻保持孩子模仿学习的好形象,同时探索孩子乐于接受、效果明显的德育方法。社会要加大学生德育实践场所的建设,治理不良风气与陋习,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生活,同时还要加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监控,尽量减少负面信息对小学生的侵蚀等。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造就统一于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才能助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的提高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宫丽艳,刘经纬.《三字经》的德育方法论[J].学术交流,2012(5).
[2] 杜聚生.《三字经》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河北学刊,2009,29(5).
[3] 孙荣华.德育要善于运用人性化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技术,2010(5).
[4] 孟春雨.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学周刊,2013(7).
[作者:黄启明(1974-),男,广西恭城人,广西贺州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扈中平(1954-),男,重庆梁平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孙晓雯】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人性化德育 贺州市 《三字经》
一、当前贺州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明显
贺州市农村小学一般每班每周安排有1~2节思想品德课,但约95%的学校没有专职(专业)教师,其课程教学基本由班主任或本班任课教师完成。更为糟糕的是,思想品德课多为授课教师讲解语文或数学的内容,从而致使德育课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在贺州市农村,孩子语数英成绩好、考试排名靠前、能升上重点初中仍是当前众多家长最大的夙愿,对子女德育健康成长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持有“只要成绩好其他事情都包办”的错误做法。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小学生只有分数考得高才是好孩子、才能进好学校、才有好未来的社会认知在贺州依然占主导地位,重智轻德的行为比较突出,如对关涉农村小学生德育的人财物投入不足,忽视校外德育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少等。
2.德育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版)、《小学生守则》(2004年版)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版)集中反映出了我国小学生现行的德育内容与任务,事实上部分内容与任务是违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因为,6~12岁的小学生身体还处于幼儿基础上的继续生长发育时期,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要求他们掌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抽象概念不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另外,部分德育内容空洞无物,且脱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德育教材虽然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但多为空洞的说理,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因而导致部分德育内容“不接地气”、可操作性差。
3.德育方法单一陈旧
贺州市农村小学德育多以空洞的说教、被动的灌输为主,当学生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守纪律等时,教师通常以简单粗暴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来代替本应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为规避学生人身安全风险,贺州只有15%左右的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校内趣味性活动,约3%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性、趣味性、益智性、公益性的课外或校外活动。在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听之任之、一味满足的溺爱做法;有的家长道德、文化与教养品位低(如言语粗俗、好吃懒做、虐待父母等),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有的家长在孩子达不到预期要求、行为有过失或犯了错误时,通常采用呵斥、打骂的教育方式。从社会角度看,贺州有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大众传媒对各种垃圾信息、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内容的散播,因而近半数农村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拉帮结派、行窃、早恋等,甚至极个别学生小小年纪就有了性行为。
4.家、校、社德育不成合力
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而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完成。然而,当前贺州农村小学教师平时不积极、主动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常是学生在校出现严重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后才会电话告知家长(约占73%)或进行家访(约占18%),只有5%左右的学校每学期能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一些家长也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情况,当被告知其孩子在校做了错事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常以质疑的态度回应老师,对家访的教师也不理不睬,回避责任,对孩子的德育工作不给予积极的配合。极少部分家长则更为极端——把孩子的德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成“甩手掌柜”。此外,60%的贺州农村小学生为留守儿童,由于负责照看的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思想与行为监管不力,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留守小学生的德育滑坡。在贺州农村,拜金风、攀比风、赌博风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成长。33%左右的小学生已养成以金钱为中心、用钱处理事情等行为,45%左右的小学生在购物、办生日宴等方面相互攀比,约10%的小学生有参赌的记录,而校园周边屡禁不止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室、小书摊、小卖部、流动摊点等也极大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三字经》成功的德育实践及其启示
蒙学读物《三字经》是农村小学生德育教材之一,其在德育内容设置、德育方法使用、德育环境创设方面的有效做法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健康推进具有借鉴与指导价值。
1.大力倡導以“善”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三字经》强调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其人性的变化只不过是由于后天不同环境(或教育)的习染。为保持人“善”之本性,《三字经》倡导对人从小开始就应进行“善”的德育,并把“曰仁义,礼智信”作为“善”的德育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古代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三字经》将之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不仅明晰了德育的目标,也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而我国现行的小学生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法制等方面的德育发展需求,人性相对弱化,为此加强仁、义、礼、智、信及符合农村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出国家、社会、时代需要以及个体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2.十分重视德育方法的优化运用
《三字经》介绍并实践的德育方法,其一是说服教育法和自我修养法。“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怠情贪玩的孟子一次逃学回家,孟母一言不发当其面把即将完成的锦绢拦腰剪成两段,以此告诫孟子读书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废学就如同断绢。孟子深受教诲,从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学,后终于成长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一代儒宗。其二是情感陶冶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是说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小时候倘若不好好学习,到两鬓斑白时既无知识又不懂做人的道理再后悔也没有用!又如“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认为小动物都能尽自己的本分并靠自己的能力来体现自身价值,如果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还不如小动物。这种情感陶冶的德育方法利于促使儿童道德品行获得健康成长[1]。其三是榜样示范法。“首孝弟,次见闻”强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家庭中父母尊敬长辈、小辈礼让兄长、同辈间友爱能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逐渐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为此,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理应采取适宜的德育方法,因材施教,从而体现德育之人性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之人。 3.格外关注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三字经》在德育环境与人的德育成长关系方面的主张,也是孔子、孟子关于环境对人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强调。孔子认为,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仁者的影响,所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还认为,同诚实、正直、见闻广的人交友才会得益,与谄媚奉承、夸夸其谈的人接触则会受损,只有“近君子,远小人”才有利于高尚品德的养成[2]。孟子也十分注意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影响作用,认为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之人通常是在灾难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昔孟母,择邻处”是说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经过三次搬迁最后才把家安在学校附近,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孟子的读书写字以及良好言行礼仪的学习。“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则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德育成长的重要性。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已给农村小学生带来“近墨者黑”的德育后果。为此,学校、家庭、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营造出有益于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
三、构建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对策
1.设置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
《三字经》以仁、义、礼、智、信为德育核心内容,虽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人才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它更指向人的“善”,使人保持善之本性。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其德育目的即为“立德树人”。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而德育培养目标是德育目标对不同教育阶段、对象、德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且不同教育阶段、对象的德育培养目标的完成必须依托相应的德育内容。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就是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实现这样的德育培养目标,我国设置了小学生“五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意志品格以及法制、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不少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满足农村小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道德传统以及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切合地方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德育内容的设置,才能确保农村小学生德育内容的人性化,为提高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打下基础。
2.实施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
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需要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才能产生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效果。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家长等摒弃训斥、体罚、冷暴力等教育方式,而是理解、尊重与关爱道德品行、言谈举止偶尔有偏差或犯错误的农村小学生,做学生(或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营造出真挚的情感氛围。其次,要摆脱重灌输轻导行的做法,多采用一些参观、交流、讨论、实验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思考与体验的氛围中获得德育的健康成长[3]。再次,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家长等要自觉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以此为小学生做出表率,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4]。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创新德育条件与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创设回归儿童世界的生活教育活动,从而让农村小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完成德育的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自我健康成长。
3.营造维护人性的德育环境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面临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单亲家庭与学生留守多、校园周边环境污浊、社会不良风气盛行等突出问题,学生德育的健康成长已受到严重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出人性向善发展的德育环境,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应始终坚持“德育首位”不动摇,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以改善德育條件,创新出科学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德育方法,并配合相关部门治理好校园周边环境。学生家长同样要消除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注重和谐幸福家庭气氛的创设,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与训练,时刻保持孩子模仿学习的好形象,同时探索孩子乐于接受、效果明显的德育方法。社会要加大学生德育实践场所的建设,治理不良风气与陋习,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生活,同时还要加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监控,尽量减少负面信息对小学生的侵蚀等。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造就统一于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才能助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的提高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宫丽艳,刘经纬.《三字经》的德育方法论[J].学术交流,2012(5).
[2] 杜聚生.《三字经》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河北学刊,2009,29(5).
[3] 孙荣华.德育要善于运用人性化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技术,2010(5).
[4] 孟春雨.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学周刊,2013(7).
[作者:黄启明(1974-),男,广西恭城人,广西贺州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扈中平(1954-),男,重庆梁平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