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语文 想象力 培养
如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说讲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能拓展儿童的想象。”针对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的叙事,或栩栩如生的状景,或神行兼备的写人,或身临其境的谈感受,竭力溶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诱发学生的想象欲。譬如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自偶尔不小心被火炉、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我问:“通过邱少云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当时会想些什麽吗?”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麽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被烧焦,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动,敌人就很容易发现我们,不但周围的同志性命难保,而且战斗也不能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个滚,打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战斗带来的损失太大了,作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更高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也可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自制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合适的画图进行教学。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悟出文章的真谛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祥有略,祥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的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的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途中,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想方设法钓鱼来维持战友的生命,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文章最后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借助想象,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情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的朗读,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像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永垂不朽!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的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的活灵活现的。虽然这些信爷爷不会收到,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一丝不苟的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麽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把他读写下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俄国旧社会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有些课文从相反的角度上指导学生想象出新的意境。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作者用美秒的想象,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正是这种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以无情的抨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对资本主义那种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时机我要求学生创造一个歌颂社会主义儿童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课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童年生活,特别是除夕之夜:锣鼓声、欢乐声、鞭炮声、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圆、爸爸炸鲜鱼,家家正在准备丰盛的夜餐……,这一幕幕幸福的情景,一次次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在想象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随时点拨,培养想象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只限于课堂和书本,那就太狭窄了,作为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生活中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除了不会选材、组材,描述空洞,语言呆板之外,还有一个通病,就是思路狭窄,只会写实,不会联想。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说:“言尽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上》),要处理好“言尽与旨远”、“ 守约与施博”等关系,学生没有很好的想象力、表达力是根本不行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就有意识的多培养学生。如学生写《小蜜蜂》,尽管把蜜蜂的形状、动态描述得很形象,但我还要进一步启发他们:“你们所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劳酬,不怕疲劳,无私工作,像谁呢?”于是,孩子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就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妈妈,总是不怕疲劳的收拾家务。”经过引导,有位同学在他的作文里是这样写的:“……蜜蜂不计报酬,不怕疲劳,默默无闻,吮的是花粉甘露,酿的是密汁糖浆。它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这蜜蜂的形象,不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师吗?我爱蜜蜂,更爱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老师。”
总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任重而道远,怎样才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有待于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唯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语文 想象力 培养
如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说讲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能拓展儿童的想象。”针对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的叙事,或栩栩如生的状景,或神行兼备的写人,或身临其境的谈感受,竭力溶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诱发学生的想象欲。譬如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自偶尔不小心被火炉、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我问:“通过邱少云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当时会想些什麽吗?”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麽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被烧焦,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动,敌人就很容易发现我们,不但周围的同志性命难保,而且战斗也不能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个滚,打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战斗带来的损失太大了,作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更高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也可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自制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合适的画图进行教学。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悟出文章的真谛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祥有略,祥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的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的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途中,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想方设法钓鱼来维持战友的生命,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文章最后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借助想象,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情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的朗读,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像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永垂不朽!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的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的活灵活现的。虽然这些信爷爷不会收到,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一丝不苟的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麽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把他读写下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俄国旧社会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有些课文从相反的角度上指导学生想象出新的意境。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作者用美秒的想象,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正是这种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以无情的抨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对资本主义那种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时机我要求学生创造一个歌颂社会主义儿童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课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童年生活,特别是除夕之夜:锣鼓声、欢乐声、鞭炮声、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圆、爸爸炸鲜鱼,家家正在准备丰盛的夜餐……,这一幕幕幸福的情景,一次次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在想象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随时点拨,培养想象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只限于课堂和书本,那就太狭窄了,作为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生活中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除了不会选材、组材,描述空洞,语言呆板之外,还有一个通病,就是思路狭窄,只会写实,不会联想。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说:“言尽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上》),要处理好“言尽与旨远”、“ 守约与施博”等关系,学生没有很好的想象力、表达力是根本不行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就有意识的多培养学生。如学生写《小蜜蜂》,尽管把蜜蜂的形状、动态描述得很形象,但我还要进一步启发他们:“你们所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劳酬,不怕疲劳,无私工作,像谁呢?”于是,孩子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就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妈妈,总是不怕疲劳的收拾家务。”经过引导,有位同学在他的作文里是这样写的:“……蜜蜂不计报酬,不怕疲劳,默默无闻,吮的是花粉甘露,酿的是密汁糖浆。它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这蜜蜂的形象,不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师吗?我爱蜜蜂,更爱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老师。”
总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任重而道远,怎样才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有待于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唯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