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脏腑”的源流与翻译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19880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脏腑”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现有viscera and bowels、solid organs and hollow organs、depots and palaces、yin organs and yang organs、yin viscera and yang viscera、zang organs and fu organs (或 zangfu organs)、zang viscera and fu viscera (或zangfu viscera) 等几对不同的译语。在基于“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分析、探讨了“脏腑”的现有翻译之后,认为depots and palaces保留了“藏府”的原始比喻内涵,反映着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体现了“藏府”的源流及其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是目前“藏府”的最佳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脏腑,源流,汉英双语语料库,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0)05-0040-06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zangfu” as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zangfu is a pair of specific concepts in Chinese medicine, whose available translations include viscera and bowels, solid organs and hollow organs, depots and palaces, yin organs and yang organs, yin viscera and yang viscera, zang organs and fu organs (orzangfu organs), zang viscera and fu viscera (or zangfu viscera), etc.
  Based on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f “zangfu” from “A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we think “depots and palaces” is the best translation for “zangfu” and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The reason is that “depots and palaces” has the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original, reflects the thinking way of Quxiang Bilei (taking image and reasoning from analogy), and embodies the origin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medical values of zangfu.
  Keywords: zangfu,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translation
  
  一 引 言
  
  任何医学体系都必然建立在一定的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中医学亦不例外。早在两千多年前,《灵枢经•经水》就描述了尸体解剖的过程:“(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
  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1]中医学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就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反复的医疗实践,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和“取象比类”的观察研究方法形成的。
  尽管中西医学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极不相同,但是中医学中的脏腑显然与西医学中相应的脏腑是对等词,如心—heart,肝—liver,脾—spleen,肺—lung,肾—kidney, 胆—gallbladder,胃—stomach,大肠—large intestine,小肠—small intestine,膀胱—bladder。
  “脏”和“腑”是古人对脏器的两种分类,但这种写法不利于后人对中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脏腑,在《内经》时代,写作“藏府”。“藏府”的设立,其历史是极其久远的。
  
  二 中医学中“脏腑(藏府)”的源流
  
  1. 中医学中“脏(藏)”的源流
  脏,经历了一个“臧—藏—臓—脏”的演变过程。“脏”字最早写作“臧”,大约在汉时才加上了草字头。如在《汉书•艺文志》里,“藏”都写为“臧”,而在最晚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脏腑写成“藏府”。以后作为脏腑的专用字,从月从肉,在有的书籍里写作“臓”。至于“脏”,是近代以后所用的简化字。对“藏”的解释,一般的中医书籍解释为:“藏zàng,藏cáng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凡物善者,必隐于内也。”这说明,“藏”是贮藏“善物”,存珍贵物品之处,意为“仓库”。
  汉字中的“藏”有两个读音,一为cáng,主要用作动词,有潜匿、隐藏,收藏、储藏之意;一为zàng,就是内脏之“脏”的原义了,原指储藏财物的地方,为宝藏、宝库之义。如《国语•晋语四》:“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头须”,人名;“守藏者”,指专门守宝库的人。《列子•黄帝》:“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又指储存之财物。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2]再如《史记•老子传》:“周守藏室之吏也。”其索隐曰:“按藏室吏,乃周藏书室之吏也。”意即老子是给周王守文书档案室库之官。这种专以储存宝诰档案、珍宝金玉的设置,一直传至后世。如汉时设的中藏府,省称中藏,设令、丞之官,专管文书贵重之品。
  由上可见,“脏”(“藏”)的原型是上古帝王设置的一种放置珍宝印玺、文书档案、诰命册书的库房。“藏”内的物品极其珍贵,一般只进不出。由于中医学中的“五脏(藏)”,“藏精气而不泻”,所以古人借用“藏”的含义和名称来表达人体的“五脏(藏)”——心、肝、脾、肺、肾。
  2. 中医学中“腑(府)”的源流
  腑,古时初作“府”。“月”字旁,是后加的,专为表达人体“脏腑”的“腑”而用。
  古代文献中“府”至少有以下几层含义:① 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如《韩非子•十过》:“仓无积粟,府无储钱。”《战国策•秦策五》:“君之府藏珍珠宝玉。”《汉书•郊祀志上》:“史书而臧之府。” 《说文解字》:“府,文书藏也。”段玉裁注:“文书所藏之处曰府。”[3] ② 掌管财物文书的官。如《周礼•天官•宰夫》:“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③ 指聚集之处。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④ 官府的统称。如《管子•权修》:“府不积货,藏于民也。”(尹知章注:“府,官府。”)《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其注曰:“百官所居曰府。” ⑤ 达官贵人的住宅。如杨迥《夜送赵纵》诗:“送君还归府,明月满前川。”[2]
  其实,“府”最早的含义是帝王掌管六类财物的库储设制。如《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孔颖达注:“府者,藏财之处。”再如《玉篇•广部》:“府,藏货也。”藏何种货物呢?这就是后人称为“六材”的六类财物:水、火、金、木、土、谷。这六类都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财物,是一些经常在消耗的物品。这六类消耗性的财物,分六个部门管理,也有六个官员,这些官员所在的机构亦称为“六府”[4]。
  《周礼•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可见,周时“六府”的具体名称稍有变化,但职能和官制设置仍是一样的。
  六种消耗性的财物不断地消耗,自然要相应地补充、添进,如何添补呢?这就需要向民众敛集。原来,“六府”是古时的税收部门,“六府”之官员就是王制下的“六种税官”的总称。正如《周礼•曲礼下》关于“六府”的注所云:“(六)府,主藏六物之税者。”可见,“六府”之官管理的“六府”,存储的是六类生活必需品,日常要消耗、又要补进,进进出出是其特征。而“藏”是只进不出的。[4]
  简而言之,“府”是上古帝王设立的一种仓库,用以容纳六类生活必需品,即“六材”;这种机构亦称为“六府”,主管税收采征,因此掌管“六府”的官名亦带有“府”字。“六府”的特点是财物有出有入,处于不断出入之中。正因为“六府”有不断出入之特征,古人借用“六府”的含义和名称形容人体的“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3. 中医学中“脏腑(藏府)”的含义
  “藏府”,其义有二:①府库。如《汉书•文三王传》:“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万余斤。”《宋史•天文志》之四说:“一曰天积,天子之藏府。”“天子之藏府”即指天子之仓库。② 同“脏腑”。如《素问•脉解》:“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2]或作“府藏”,其义有二:①国家储藏财物的仓库。如《汉书•翼奉传》:“已诏吏虚仓廪,开府藏,振救贫民。” ② 同“腑脏”。如《列子•汤问》:“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2]
  可见,据《尚书•大禹谟》等所载,“臧”与“府”的设立,大约在夏朝就有了,至商周时日趋完善。由此可知,中医理论的起源、形成亦很久远。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以黄帝的口气讲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5]这说明古人曾设定有关“藏府”的含义,但在具体的制定上,早期有过不同的学术流派。
  通过前文所述,古圣先贤们类比上古王制下仓储税收制度的特性、用隐喻的方式命名、描述人体的“脏腑(藏府)”的特性,如《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5]
  
  三 基于汉英双语语料库的“脏腑(藏府)”的翻译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已从基于单语文本的一般语言研究发展到基于双语或多语的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欧洲学者已建立了多个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其中,伯明翰大学的图伊波特(Wolfgang Tuibert)和曼彻斯特大学的贝克(Mona Baker)已开始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汉互译研究,香港大学进行了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汉法律术语翻译研究,境内的王克非等人开始了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项目涉及多个语域材料的双语或多语互译。但是,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医典籍术语汉英翻译研究项目却鲜有报道。
  目前,笔者按照尊重自然语言和自然翻译、尊重语言事实和翻译事实的原则,自建了“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文文本库20余万字,英文文本库400余万词。下面就基于该语料库探讨中医学中“脏腑(藏府)”的翻译。
  中医学中“脏腑(藏府)”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见表1。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脏腑(藏府)”的翻译情况。
  1. viscera 和bowels (包括viscus和bowel)
  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viscera和bowels (包括viscus和bowel)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viscera被用来表达“脏(藏)”,如five viscera五脏(藏),这也是最常见的用法;此外,还可用来表达“脏腑(藏府)”,相当于organs,如zang viscera脏(藏),fu viscera腑(府),zang fu viscera脏腑(藏府),zang and fu viscera脏腑(藏府),twelve viscera十二脏腑(藏府)。bowels主要用来表达“腑(府)”,如six bowels六腑(府)。
  Dictionary of Medicine对viscera的解释是:internal organs (such as the heart, lungs, stomach, intestines);Note: the singular (rarely used) is viscus。对bowel或bowels的解释是:the intestine, especially the large intestine。[6]从viscera 和bowels的含义来看,用viscera来表达“脏腑(藏府)”较为合适。事实上,viscera和bowels是“脏腑(藏府)”的早期译语。但是,viscera本身包括“肠intestines”,但“脏(藏)”不包括肠;bowels仅指“肠intestines”,但“腑(府)”不仅包括大肠、小肠,还包括胃、胆、膀胱和三焦。尽管viscera和bowels没能准确地表达“脏腑(藏府)”概念,但由于长期使用,这对译语已逐步成为“脏腑(藏府)”约定俗成的对应译语。2007年10月16日公布的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亦选用viscera和bowels作为“脏腑(藏府)”的标准化译语[7]。
  2. solid organ(s) 和hollow organ(s)
  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solid organ(s) 和hollow organ(s)的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根据“脏腑(藏府)”的功能特性——“脏(藏)”但藏精气而不泻,“(腑)府”但传化物(笔者注:物,指水谷)而不藏,有的译者将“脏(藏)”译为solid organs, “腑(府)”译为hollow organs。事实上,心、肺均为五脏(藏)之一,但均不是solid organ——心有心房、心室,肺内则布满气管;而胆为六腑(府)之一,亦非hollow organ。因此,这对译语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3. depot(s) 和palace(s)
  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depot(s) 和palace(s)的使用情况如表4所示。
  


  文树德(Paul U. Unschuld)教授曾提出决定“比喻”存亡的理性原则,即既然中医至今仍然以《黄帝内经》所建立的概念系统为圭臬,因此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存在的比喻就应该予以译出[8]。因此,他坚持将“脏腑(藏府)”译为depots和palaces。结合前述“藏府”之本义和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中对depot和palace的解释:depot意为“a storehouse for goods 仓库,库房”; palace意为“a large grand house where a ruling king or queen, or a British BISHOP or ARCHBISHOP, officially lives皇宫,宫殿;[主教或大主教的宅邸]”[9]。可见,将“脏腑(藏府)”译为depots和palaces,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脏腑(藏府)”的原始比喻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对术语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显然,英文中palace比depot要重要得多,而在中医学中,“脏(藏)”却比“腑(府)”重要得多,因此,尽管有些学者能够领会文树德教授的意图,但他们还是会尝试选择更好的译语。需要指出的是,有时,中文“府”也比“藏”重要。如《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引“《周礼》:‘府六人,史十有二人’。注云:府治藏、史掌书者。”[3]
  由于中文的“藏府”具有多(音)义性(已如前述),如要保留“藏府”的原始比喻内涵,恐怕找不出比depots and palaces更恰当的英文单词来表达了。
  4.yin organ(s)/viscera 和yang organ(s)/viscera
  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yin organ(s)/viscera 和yang organ(s)/viscera的使用情况如表5所示。
  


  目前笔者所建的“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收录的文本、涵盖的译者较为有限,没有完全反映中医术语翻译的现状。
  由于脏(藏)属阴,腑(府)属阳,因此,近年来,yin organs (脏藏)、yang organs(腑府)频繁出现在西方译著中,如卡普楚克(Ted J. Kaptchuk)在其《自成体系的中医学》(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 就分别使用yin organs、yang organs表达“脏腑(藏府)”②[10]。
  这对译语一经出现,就得到很多译者的赞同。尽管,在多数情况下,这对译语不会引起矛盾,但是“脏(藏)”仅在相对于“腑(府)”时才属阴。而中医基础理论对“五脏(藏)”阴阳又进行了这样的区分: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肺,其位最高,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肝,藏血,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脾,在五行属土,为至阴;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因此,yin organs、yang organs仍然是一对令人困惑的术语。
  5. zang 和fu
  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zang 和fu的使用情况如表6所示。
  


  由于“脏腑(藏府)”是中医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而且在英语中没有明确的对等词,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因此拼音音译+翻译——zang organs/viscera、fu organs/viscera逐步为人们所接纳。上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zang organs“脏(藏)”、fu organs“腑(府)”以及zangfu organs“脏腑(藏府)”的使用日趋流行。
  
  四 结 语
  
  目前,翻译时,究竟选择哪个术语来表达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及其心目中的意向读者:viscera and bowels是“脏腑(藏府)”约定俗成的、WHO标准化的一对译语,可以沿用下去,侧重表达其医学价值;如欲保留“藏府”的原始比喻内涵,反映术语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depots and palaces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因“脏(藏)”与“腑(府)”相对而言时,“脏(藏)”为阴,“腑(府)”为阳,因此,在同时表达“脏腑(藏府)”这对概念时,yin organs、yang organs语义清晰、明确;随着中医西传的日益深入,zang organs“脏(藏)”、fu organs“腑(府)”以及zangfu organs“脏腑(藏府)”的使用将日益盛行。这样,中医术语的翻译还是多重标准,有点让人无所适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学中“脏腑”的概念是通过类比上古王制下的仓储税收制度——藏府,通过隐喻的方式命名、形成,如其他中医学核心术语一样反映着中医学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同时具备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11]。 笔者认为,中医术语的英译应遵从同一标准,即采用保留该术语原始比喻内涵的英译作为该术语的唯一标准化译语,通过定义或注释解释说明术语的源流及其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使中医学及其负载的文化独立而完整地传入西方。这样我们传播出去的不仅仅是中医药学知识和技术,还有中国传统科学独特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取象比类,以及中医文化。唯有如此,中医学才能长期、持久地走向世界,逐渐步入西方医疗、教育的正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 depots and palaces,保留了“藏府”的原始比喻内涵,反映着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体现了“藏府”的源流及其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是目前“藏府”最佳的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
  
  注 释
  ①“zangfu viscera”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脏腑”的英文定名,在该审定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可查询到相关术语有“五脏”(five zang viscera)、“六腑”(six fu viscera)、和“脏腑”(zangfu viscera),详见www.term.gov.cn。“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出现了zang viscera (3次)、fu viscera (8次), 未出现zangfu viscera。
  ②《自成体系的中医学》(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1983年初版,2000年修订再版,在西方数次重印,同时拥有德语译本等,是畅销西方20余年的中医学入门著作。
  
  参 考 文 献
  [1]灵枢经[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9-60.
  [2]陈复华. 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137,429-430.
  [3]许慎撰,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442.
  [4]郝宝华. 对脏象学说中脏腑含义的新考释[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3(1): 3-5.
  [5]郭霭春 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3,71.
  [6]Collin P H. Dictionary of Medicine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36, 70.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M]. 2007: 21.
  [8]魏迺杰. 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探讨[Z]//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2.
  [9]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Z].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8: 396, 1077.
  [10]Kaptchuk, Ted J. 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 [M]. Revised ed. London: Rider, 2000:78.
  [11]LAN Fengli. Metaphor, Quxiang Bilei and Chinese Medicine. In Wallner Friedrich, LAN Fengli, Jandl Martin(eds.). The Way of Thinking: Theory, Methodology and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10: 63-88.
其他文献
连作导致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下降,连作障碍已成为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从连作后土壤养分的丢失、土壤酶活性变化、植物化感自毒作用、微生态失衡等几个方面
本刊讯2010年6月24—26日,微生物学名词(第二版)释义稿二审会(南京区)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程光胜、焦炳华、朱春宝、胡又佳、杨蕴浏、庞义、陆承平、黄为一、曲音波、王宇等微生物学名词委委员,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高素婷编审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对抗生素、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病毒和应用微生物学部分的745条名词及释义逐条逐句斟酌讨论。由于会前对词条进行了预审,并与全国科技名词委数据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