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民曾有一个梦,梦想在家门口就能读上书、看上报。今天,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2012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共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这一时间比原定在“十二五”末期完成的既定目标提前了整整3年。
5年建成60万家
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农民。”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2004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识字者家庭中有45%基本没有藏书。不包括学生的课本,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1册。
自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业面对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面对农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我们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为农民建设一个“常在村”的读书看报场所,如何保证书屋的读物能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按照设想,每个农家书屋按照2万元标准建设,配备不少于1200种1500册图书,不少于20种报刊,不少于100种的电子音像制品。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在甘肃、贵州、北京等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国家文化重点工程。2007年,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全面推开。
自启动之日起,农家书屋工程就不停地加速向前推进。2005年250家,2006年2550家,2011年504406家。截至2012年8月,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覆盖了具备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比原计划提前3年竣工。这意味着8亿多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读上书、看上报,一直困扰中国农民的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新闻出版业的“一号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投入资金120.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拨资金58.56亿元,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其中达标书屋占99.12%,配备5000册以上图书的书屋有4608家),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达到1.13册,人均报刊拥有量达到0.65份。这意味着仅仅7年时间,我国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增加了10倍。农民缺书少报的现象基本成为历史。
作为一项覆盖面广、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的大工程,农家书屋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全覆盖,并保证建设质量,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农家书屋先后16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回良玉、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农家书屋。
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作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的重要批示,对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提前实现竣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称农家书屋是“民心工程”,是一项“投入较少、容易推广、效果较好、农民欢迎的文化惠民工程”。
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牵头部门,为了做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倾注了无数心血,从署领导到各司局负责同志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分析研讨、制定政策、巡查暗访、检查督促……中组部、中宣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推动,积极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农家书屋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区书屋、职工书屋、连队书屋、民工书屋的建设,极大丰富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内涵。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重点民生工程,28个省(区、市)成立了由省委宣传部部长或副省长任组长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农家书屋好不好,最有资格评价的是农民。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红旗村村民周海峰说,以前我们村和别的村一样,“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但2007年村里建了农家书屋以后,情况大为不同。一批中青年村民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了科学技术,打开了致富之门。村民李荣吉办起了一个年出栏5000头猪的养猪基地;曾广武承包了1200亩水塘养鱼……农民群众亲切地称农家书屋是身边的“文化粮仓”“文化氧吧”,是春耕备耕的“高参”,是学科学、快致富的“加油站”……
近在家门口的农家书屋点燃了农民的读书热情,在丰富农民生活的同时,也给农村培育了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农民们编了顺口溜:“如今农民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到书屋来。”陕西省对已经建成的部分农家书屋阅读情况的调查回访得知,大多数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图书借阅次数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所在村人口的50%。湖南省桃江县高桥乡栗树咀村农家书屋建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借阅登记簿足足用了两大本,借阅量达1000多人次。
在农家书屋建设之初,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研究结论显示,在已建成农家书屋的地区,人均6.7次/年的使用频率,与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6.5次/年、社区阅览室6.9次/年的人均使用频率基本相当。
2011年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建有农家书屋的行政村,46.5%的村民表示使用过农家书屋。从使用频次来看,在建有农家书屋的行政村,24.6%的村民表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农家书屋。平均来看,人均每年使用农家书屋10.35次,这一数据比工程建设之初的2007年人均6.7次/年的使用频率提高了54.5%。
广大农民对农家书屋这一好用、实用、管用的文化惠民工程是满怀感激与惊喜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普达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夏侯珺武说:“农家书屋简单吗?简单,不过是一间小屋,几张桌椅板凳,1000多本书。农家书屋难吗?难!中国农民足足等了几千年!历朝历代哪个王朝想过要给农民送书看?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做到了!”
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60万家农家书屋拔地而起,无数散发着墨香的书报像一股股清泉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静静流淌,它们必将汇成中国文化的壮阔海洋。
5年建成60万家
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农民。”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2004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识字者家庭中有45%基本没有藏书。不包括学生的课本,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1册。
自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业面对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面对农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我们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为农民建设一个“常在村”的读书看报场所,如何保证书屋的读物能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按照设想,每个农家书屋按照2万元标准建设,配备不少于1200种1500册图书,不少于20种报刊,不少于100种的电子音像制品。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在甘肃、贵州、北京等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国家文化重点工程。2007年,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全面推开。
自启动之日起,农家书屋工程就不停地加速向前推进。2005年250家,2006年2550家,2011年504406家。截至2012年8月,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覆盖了具备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比原计划提前3年竣工。这意味着8亿多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读上书、看上报,一直困扰中国农民的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新闻出版业的“一号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投入资金120.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拨资金58.56亿元,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其中达标书屋占99.12%,配备5000册以上图书的书屋有4608家),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达到1.13册,人均报刊拥有量达到0.65份。这意味着仅仅7年时间,我国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增加了10倍。农民缺书少报的现象基本成为历史。
作为一项覆盖面广、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的大工程,农家书屋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全覆盖,并保证建设质量,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农家书屋先后16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回良玉、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农家书屋。
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作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的重要批示,对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提前实现竣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称农家书屋是“民心工程”,是一项“投入较少、容易推广、效果较好、农民欢迎的文化惠民工程”。
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牵头部门,为了做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倾注了无数心血,从署领导到各司局负责同志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分析研讨、制定政策、巡查暗访、检查督促……中组部、中宣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推动,积极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农家书屋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区书屋、职工书屋、连队书屋、民工书屋的建设,极大丰富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内涵。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重点民生工程,28个省(区、市)成立了由省委宣传部部长或副省长任组长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农家书屋好不好,最有资格评价的是农民。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红旗村村民周海峰说,以前我们村和别的村一样,“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但2007年村里建了农家书屋以后,情况大为不同。一批中青年村民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了科学技术,打开了致富之门。村民李荣吉办起了一个年出栏5000头猪的养猪基地;曾广武承包了1200亩水塘养鱼……农民群众亲切地称农家书屋是身边的“文化粮仓”“文化氧吧”,是春耕备耕的“高参”,是学科学、快致富的“加油站”……
近在家门口的农家书屋点燃了农民的读书热情,在丰富农民生活的同时,也给农村培育了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农民们编了顺口溜:“如今农民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到书屋来。”陕西省对已经建成的部分农家书屋阅读情况的调查回访得知,大多数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图书借阅次数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所在村人口的50%。湖南省桃江县高桥乡栗树咀村农家书屋建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借阅登记簿足足用了两大本,借阅量达1000多人次。
在农家书屋建设之初,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研究结论显示,在已建成农家书屋的地区,人均6.7次/年的使用频率,与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6.5次/年、社区阅览室6.9次/年的人均使用频率基本相当。
2011年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建有农家书屋的行政村,46.5%的村民表示使用过农家书屋。从使用频次来看,在建有农家书屋的行政村,24.6%的村民表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农家书屋。平均来看,人均每年使用农家书屋10.35次,这一数据比工程建设之初的2007年人均6.7次/年的使用频率提高了54.5%。
广大农民对农家书屋这一好用、实用、管用的文化惠民工程是满怀感激与惊喜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普达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夏侯珺武说:“农家书屋简单吗?简单,不过是一间小屋,几张桌椅板凳,1000多本书。农家书屋难吗?难!中国农民足足等了几千年!历朝历代哪个王朝想过要给农民送书看?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做到了!”
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60万家农家书屋拔地而起,无数散发着墨香的书报像一股股清泉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静静流淌,它们必将汇成中国文化的壮阔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