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的迁移与遮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w275245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欧·亨利作为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短小精悍、耐人寻味,颇具艺术特色,不同的艺术手法在其作品中灵活运用,却不着痕迹,形成了质朴、风趣、轻快的语言风格,以及潜藏在这一语言风格背后的成熟的叙事技巧。本文以其经典作品《财神与爱神》为例,剖析欧·亨利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迁移与遮蔽,探索叙事技巧与其叙事效果之间的联系。
  一、“外聚焦”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鲜明的叙事特色
  外聚焦全知全能的视角往往应用于长篇巨著,使用在短篇小说中并不普遍,由于外聚焦视角能够看到故事全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短篇小说悬念的构建和剧情的紧凑,更多作家青睐于内聚焦甚至非聚焦的手法,而纵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外聚焦的手法比比皆是,不仅没有破坏作品的紧凑性和悬念性,反而在欧·亨利的巧妙运用下,成就了经典的“欧·亨利式结尾”,在《财神与爱神》中,外聚焦视角的运用,也成就了该作品鲜明的叙事特色。
  外聚焦是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也是我们常说的“上帝视角”,多用于长篇巨制和史诗作品,该视角可以覆盖到作品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不受叙事者主观视角和主观能力的限制,用于作者向读者直接介绍作品内容,讲述前因后果,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战争与和平》等长篇作品中,都常见外聚焦视角的运用。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典型的外聚焦视角,书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无法完成如上的叙事,这是作者作为叙述者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在概括全书内容。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外聚焦手法的运用,之所以能够成为其叙述的特色,在于其炉火纯青和不着痕迹,与前文提到的长篇巨著不同,欧·亨利外聚焦视角的运用,是悄无声息的,在其内聚焦为主的叙述当中,若隐若现的外聚焦如划过天空的一道流星,向读者映透了小说的全貌,却迅速融入璀璨的星辰里。如在《财神与爱神》中,开篇第一段就是外聚焦的运用:“退休的洛氏尤列加肥皂制造商和专利人,老安东尼·洛克沃尔,在五马路私邸的书房里望着窗外,咧开嘴笑了一笑。”十分短促而简单的外聚焦叙述,向读者讲述了人物的身份以及经济实力,为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这种叙述在开篇设置了多处,密集而精准,全部指向人物的核心标签—财富,“召唤佣人时一向不喜欢摇铃的安东尼·洛克沃尔走到房门口,喊了声‘迈克!’他那嗓子一度震破过堪萨斯大草原上的天空,如今声势仍不减当年”,短短两句话,人物的身份、背景、气度、习惯跃然纸上,却毫无居高临下的叙述痕迹,让读者的主要精力仍沉浸在精彩的对白中。
  同样的把戏在篇中和篇尾又上演了一次,也是同样的悄无声息,却又至关重要,在理查德的车子行驶在路上,找寻那一枚象征着“爱神”的戒指的时候,作者又悄然带领读者脱离理查德的视角,去俯视整个街道,去等待故事高潮的到来:“可是就在那一分钟里,一辆市区汽车在马路的正前方停住了。马车夫想往左拐,然而一辆笨重的快运货车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向右面试试,又不得不退回来,避让一辆莫名其妙地出现在那儿的装载家具的马车。他企图倒退,但也不成,便只好扔下缰绳,聊尽本分地咒骂起来。他给封锁在一批纠缠不清的车辆和马匹中间了。”这一段内容是理查德所不知情的,而也正是这段内容,与结尾形成了巧妙呼应,为反转埋下伏笔。因此,这段关键内容,欧·亨利选择了外聚焦的叙述,视角暂时离开理查德,为读者展现一个街景的全貌。在篇尾,欧·亨利则直接跳出来讲话,“故事原该在这儿收场了。我跟各位一样,也热切地希望如此。但是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们非刨根问底不可”,这象征着好戏开场,也预示着“欧·亨利式结尾”的到来。
  通篇外聚焦手法的运用就像是一个仪式,开篇铺垫好仪式的相关人物与背景,中篇助推仪式的高潮上演,篇末正式揭晓答案,用熟悉的方式为仪式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落幕,虽然介入不多,但是却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推动小说发展,又保留了欧·亨利小说的鲜明特色。
  二、故事行进中的叙事视角迁移与遮蔽
  如果说外聚焦构成了《财神与爱神》的三个叙事仪式,那么叙事的主体部分与外聚焦部分所呈现出的关系,则是叙事视角转移的关系。前文提到的三处外聚焦的视角运用,不难发现,三处外聚焦视角的介入,其本质都是视角的转移。
  开篇外聚焦的运用后紧接着进入人物的对话,全文的叙述主体也是一段又一段对话,这些对话的本身其实是一个个叙述的框架,随着对话的深入,叙述的视角逐渐向内部聚焦,而这种不断向内的转移,将读者的视野不断从四面扩散、左顾右盼的状态当中拉回,去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主线,因为随着叙事的推进,读者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这些由对话构成的叙事框架“框”住了,在对话行进过程中,读者只能看到两位对话者所看到、感受到的内容,无法窥探到对话框架外的内容,可以说从开篇的外聚焦开始,欧·亨利就用对话构建起了一个移动的边界,随着对话的深入,读者可以感知到的内容会随着边界的不断缩小而聚焦,从而完成了叙事的第一次巧妙转移。
  第二次外聚焦的介入则让浓缩许久的视角,随着故事的发展突然展开,理查德乘车来到了宽阔的大路上,而读者的视角也随之变得宽广,这种视角的突然扩张让读者一下子看到了交通拥堵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财神”精心策划的一场表演。读至此处,读者还并不知道这场表演是小说真正核心和精彩的内容,只是惯性地跟着作者的视角,去领略了全过程,待读者突然意识到视角的边框似乎不见了的时候,外聚焦的叙述又戛然而止。也就是说,读者用内聚焦的阅读习惯阅读了一段外聚焦的内容,这看似平平无奇,但比较起来不难发现,这种处理方式是十分高级的,正如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比如《三国演义》中在两军交战之前对战场的描写,读者习惯了外聚焦的叙事手法,就会习惯于在阅读当中选择聚焦点,因为作者并未给予读者这样一个聚焦点,换言之就是读者会挑选自己关注和喜欢看的内容进行阅读,也因此,这段战争场面的描写,可能会被大部分读者一眼带过,大家迫不及待去关注对战的过程和结果,而在《财神与爱神》中,由于前文叙事的框架已经悄然被对话框住,因此读者的阅读习惯就是跟随这个框架走,突然出现的街道状况描写也会随着前文的阅读习惯被悉数接受,而这正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并且这一段外聚焦的篇幅十分短小,在读者感受到视角的转移之前,这一段内容已经阅读完毕,况且在反复的对话之后,一段事件的描写反而跳脱出来,更有可能成为读者关注的点,也就是说,第二段视角的转移,有效将重要的内容突出強调,进入读者视野,为后文埋下伏笔。   最后一次视角的转移虽然最为精彩,但是相对容易剖析,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出现的时刻,作者在视角转移的同时为我们展现出了被遮蔽的部分—一切仍然都是“财神”的设计,与所谓的“爱神”无关,欧·亨利非常擅长将视角的转移与故事内容的遮蔽联系在一起使用,如在《最后一片叶子》里面的老贝尔曼暴风雨中的作画,《麦琪的礼物》里面两个出卖珍贵之物的相爱之人,这些被遮蔽的部分是小说内容的核心,欧·亨利通过视角的转移将其巧妙遮蔽,又通过视角的转移将其突然展现,这种叙事方法与内容情节高度融合、巧妙配合的高超技巧,是其成为享誉文坛的短篇小说家的关键所在。
  三、视角的迁移与内涵的表达
  前文提到通过视角的转移和遮蔽,欧·亨利将《财神与爱神》的情节巧妙分割,使故事走向一波三折,对于一篇短篇小说而言,情节诚然是为表达情感或内涵服务的,仅就叙述情节而叙述情节,产生的作品没有情感依托和思想内涵,则不能够称为优秀的作品,在《财神与爱神》中,作者亦是通过视角的迁移来升华主旨,突出中心的。
  关于《财神与爱神》所表达的主旨,其实并不复杂,有研究者认为“财神”就是指拥有大量财富的男主角父亲,“爱神”是被父亲调侃的、没有出现的“光着屁股,拿着弓箭的小屁孩”。最后带给男女主角爱情的是男主父亲用财富制造的“巧合”,而非男主坚持的爱情观念。欧·亨利既有一种“没有钱谈什么恋爱”的无奈调侃,也通过父亲虽然被儿子否定,仍然费尽心力与金钱地帮助他,以及男女主角终成眷属,寄托他内心一直保有的对人间美好感情的追求与信念,对于这一十分简单的主旨的表达,欧·亨利也是通过叙事视角的变化,通过剧情的反转来加以深化,可以说,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主题,在欧·亨利的视角处理下,变得幽默机智、妙趣横生,尤其是结尾部分的点题十分深入人心。
  无论是“财神”还是“爱神”,欧·亨利都试图用他独特的叙述构建一个体系,一个关于爱与美的世界。欧·亨利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追求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理想世界的搭建,除了采用其特有的叙述方式之外,还依赖于其短小精悍的笔触和幽默风趣的行文风格,使读者读来能够产生一种放松感和幸福感。
  四、结语
  縱览全文,在《财神与爱神》这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构建起了个人风格十分浓厚的叙述王国,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移和遮蔽,将小说打造成为一部兼具个人风格和艺术魅力的经典作品,这也是欧·亨利享誉全球文坛,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王实甫的《西厢记》家喻户晓,它影响了中国很多工艺作品。温州蓝夹缬上的戏文《西厢记》又有着温州本土特点,其学术价值、工艺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一、《西厢记》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共有三个版本,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及王实甫《西厢记》。  元稹的《莺莺传》是最初版本,此传带有自叙性质,描写的是一段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最后以两人离异收场。它表现出了唐人的门第观念、
期刊
古人作诗,往往不是为了看,而是為了“吟”的。古人的“吟”与今天的朗诵大体相同,为了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声律。从《诗经》到后来的近体诗,基本上全都押韵。古体诗用韵自由,可以不严格押韵,近体诗要求更为严格,但仍有出韵的情况。  一、杜甫诗歌的用韵概况  将杜甫的105首诗歌的韵脚圈定,对照平水韵表进行批注整理,可以发现,杜甫诗歌的用韵情况可以分为一韵到底、中间换韵与不规则用韵三类,其中,一韵
期刊
白土塬泵站请来了一位女机手,干渴的旱季出现一些希望。  她初来泵站时,驾驶着链轨车,红润的脸蛋,迎着清风吹过,在他和村里人的簇拥下笑吟吟地从车上跳下来。  他告诉她,他叫徐泽。村里人告诉她,徐泽在站上工作。  徐泽是位年轻人,话少,看起来正直善良,只是身条精瘦,皮肤黝黑,眉毛很密但色泽很淡。他对她和村里来驾车的人都很和善。他指挥的方式,不大用在嘴上,大都表现在那双大眼睛里。链轨车驾好了,他不多说,
期刊
谈歌的小说《绝士》运用纯熟的叙事技巧,创新演绎了中国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且赋予了新的思考,如关于人性、理性与感性、人与时间等命题。  一、叙述框架的巧妙安排  《绝士》的核心故事和母本是在中国流传久远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谈歌充分运用叙事技巧,不仅塑造了荆轲的“绝士”形象,而且塑造了被历史遗忘的其他人,比如更重要的,甚至比荆轲都重要的高渐离,他们都是达到人生至境的“绝士”
期刊
吴伯箫早期散文的选材、用语、构思,皆围绕作者内心情感,体现了吴伯箫散文创作的自然风格。对于吴伯箫的散文风格,一些学者认为,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分水岭,吴伯箫的早期作品常给人“文胜于情”之感,甚至“华而不实”,相比之下,他后期创作的作品中质朴、自然的风格更加成熟。臧克家指出吴伯箫早期作品“有点华而不实”“内容美而形式差”,陈子庭认为其“语言上追求丽词佳句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精美的诗意中有
期刊
生活在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的历史末期,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独特的情感角度观察着整个社会,在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的同时,其站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对“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进行剖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代表作《罪与罚》当中,读者能够看到善与恶的纠缠、生与死的较量,进而体验那种深入人心的文学魅力。从表达、人名上来看,《罪与罚》是晦涩的,但从客观的现实上进行分析,其所包含的现代主义意蕴足以令人深思。本文将对陀思妥耶
期刊
来恐龙谷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猎人,一种是科学家。可这回来了一个记者,女的,戴着墨镜,穿着高跟鞋,很有风采。她供职于北京的一家报社,叫徐娟,是跟踪采访唐成晚的。唐成晚是壶山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考古。他是有名的考古学家,尤其是他对恐龙的研究,在學界最有发言权。  恐龙谷的天气,谁知道说变就变,细雨如丝,山风拂动,天空似乎随雨点一起飘忽起来。唐成晚每天进山,锤子、锄头、放大镜、记录本,放在一个大包里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在简·奥斯汀的创作中往往会使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现实理念,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温柔大方、聪明机智,并且还有独立思想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将作者独特的女性意识充分地反映出来。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就要结合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对简·奥斯汀在创作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傲慢与偏
期刊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曾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创作于1988年,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莱辛说,这部小说,她写了两遍。第一次,她将这本书写成了恐怖小说,后来又放弃,重新开头。第二次写的这个故事让人很不舒服,却更为现实。通读整个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带来的压抑感和窒息感。20世纪60年代,戴维和海蕊相识于办公室派对,这两个“古怪
期刊
历史上的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尽管曾多次遭受战火之灾,一度生灵涂炭,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再焕生机。  据《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当年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者数人,“惟王介甫为绝唱”。而元朝诗人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一位名贯古今的宋朝宰相,一位惊才绝艳的元朝才子,同执金陵怀古调,怀着不同的心境,理性思考与哀婉悲切交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