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针對不同的概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准确领会、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关键词:初中科学 概念教学 思考
科学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怎样针對不同的概念,怎样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概念,阐述一些做法和观点。
一、联系实际,建立科学概念
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和规律源于自然和实际,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多数概念是對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现象的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联系实际,正确建立科学概念。
惯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要让七年级学生正确建立惯性概念,必须联系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比如跑到100米终点后,为什么一时停不下来;坐在车厢里的人当车子向左转弯时,人却向右倾;车子启动时,放在车厢里的物体往往会向后滑;为什么载重大卡车比小轿车启动难,刹车也难。只有结合这样一些生活实例的分析,学生才能建立正确的惯性概念。
二、通过实验,形成科学概念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提供生动的实验过程、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和科学精确的实验数据,自然而然的提出概念、形成概念,并提高学生對概念的感性认识。
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可先通过实验测出不同体积的铁块、铝块和水的质量,将实验数据制成表格:
针對上述数据,教师可设问:對铁、铝和水各自而言,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质量和体积比有什么特点?三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比值是否相同?我们可形成一个什么科学概念?
实验结果本身并不会自发地出现概念的本质特征,但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對实验过程获得的事实、现象等进行思考、辨认和总结,通过思维加工和科学抽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这也是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发掘或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除了内涵、外延外,每个概念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即能唤起学习者独特的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反应及心理认同感。概念的心理意义能有效地促进概念的意义学习。例如“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这两个概念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两个概念。像这类具有心理意义的概念在初中科学中是比较多的,如受精、有性生殖、无性生殖、遗传与变异、健康等。
但也有些概念心理意义不明显,甚至對有些同学而言几乎为零。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拉近概念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讲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时,對胚和胚乳理解比较困难,教学中可赋予这样的心理意义:“我们每天都吃饭,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吃的是稻谷种子的哪个部分?大家是否观察过,有些米粒其一端缺了一小块,这掉下的一小块又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我们吃的是胚乳部分,这个掉下去的小块就是胚,稻谷种子萌发时胚乳提供营养,胚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分别长成叶、茎和根。”经过这样的教学,“胚”和“胚乳”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两个概念离我们生活这么近,心理认同感很快增强,这时意义学习也发生了。
四、将日常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日常生活概念即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概念,一般从直观出发,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因此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和弥散性的特点。日常生活概念虽然往往是科学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對科学概念的形成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有时往往也会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在教学中应明确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异同,然后以日常概念为基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如“鸟”的日常概念是“会飞的动物”,因此学生就会产生“鸵鸟不是鸟,蝙蝠是鸟”这样的错误观念,应指出“会飞”不是鸟的本质属性,鸟的本质属性是“有翼有羽毛,能进行双重呼吸,膀胱退化”等,帮助学生形成“鸟”的科学概念。
五、运用概念的变式和再现
1、运用概念变式
是指對同一个概念从多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所学概念,避免学生對概念的孤立、机械的记忆。如“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也可表述为“是由一定区域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所有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各种生物组成”,还可以表述为“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又如對于磁场方向的表述,也可以采用概念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的指向”的说法其本质上是一样的。
2 运用概念再现
是指学生對所学概念重新回忆表述的过程。概念的再现其实是概念的再学习过程,能检验学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让概念再现。陈述性复述。是指学生對新概念进行完整准确复述的过程,目的是增强對新概念的熟悉程度,促进對新概念的记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通过不断的复述还能进一步感知概念的本质特征。复述在学生概念习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意义性表述。是指学生根据對概念的理解,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概念的过程。表述的清晰与完整程度,除了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如“若某类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则该类原子总称为某种元素”;此外还可表述为“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六、對相关概念进行對比或网络化
概念与概念之间或抽象隐蔽,或文字相似意义相反,或存在包容并列关系,这些因素往往会干扰学生對概念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概念间的实际情况,可對相关概念进行對比或网络化。
1 對相关概念进行對比
有些概念在关系上相互并列,但在内容上差异较大甚至相反,适合采用并列比较法进行教学。如蒸发与沸腾,晶体与非晶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压力与重力,质量与重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与异化,动脉血与静脉血,动脉血管与静脉血管,遗传与变异,热量与热能,氧化剂与还原剂,等等,
2、概念网络化
概念网络化是指将内容相关、关系包容的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明晰彼此之间的从属关系,便于對概念的理解和提取。
关键词:初中科学 概念教学 思考
科学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怎样针對不同的概念,怎样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概念,阐述一些做法和观点。
一、联系实际,建立科学概念
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和规律源于自然和实际,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多数概念是對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现象的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联系实际,正确建立科学概念。
惯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要让七年级学生正确建立惯性概念,必须联系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比如跑到100米终点后,为什么一时停不下来;坐在车厢里的人当车子向左转弯时,人却向右倾;车子启动时,放在车厢里的物体往往会向后滑;为什么载重大卡车比小轿车启动难,刹车也难。只有结合这样一些生活实例的分析,学生才能建立正确的惯性概念。
二、通过实验,形成科学概念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提供生动的实验过程、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和科学精确的实验数据,自然而然的提出概念、形成概念,并提高学生對概念的感性认识。
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可先通过实验测出不同体积的铁块、铝块和水的质量,将实验数据制成表格:
针對上述数据,教师可设问:對铁、铝和水各自而言,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质量和体积比有什么特点?三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比值是否相同?我们可形成一个什么科学概念?
实验结果本身并不会自发地出现概念的本质特征,但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對实验过程获得的事实、现象等进行思考、辨认和总结,通过思维加工和科学抽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这也是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发掘或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除了内涵、外延外,每个概念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即能唤起学习者独特的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反应及心理认同感。概念的心理意义能有效地促进概念的意义学习。例如“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这两个概念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两个概念。像这类具有心理意义的概念在初中科学中是比较多的,如受精、有性生殖、无性生殖、遗传与变异、健康等。
但也有些概念心理意义不明显,甚至對有些同学而言几乎为零。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拉近概念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讲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时,對胚和胚乳理解比较困难,教学中可赋予这样的心理意义:“我们每天都吃饭,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吃的是稻谷种子的哪个部分?大家是否观察过,有些米粒其一端缺了一小块,这掉下的一小块又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我们吃的是胚乳部分,这个掉下去的小块就是胚,稻谷种子萌发时胚乳提供营养,胚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分别长成叶、茎和根。”经过这样的教学,“胚”和“胚乳”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两个概念离我们生活这么近,心理认同感很快增强,这时意义学习也发生了。
四、将日常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日常生活概念即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概念,一般从直观出发,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因此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和弥散性的特点。日常生活概念虽然往往是科学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對科学概念的形成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有时往往也会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在教学中应明确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异同,然后以日常概念为基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如“鸟”的日常概念是“会飞的动物”,因此学生就会产生“鸵鸟不是鸟,蝙蝠是鸟”这样的错误观念,应指出“会飞”不是鸟的本质属性,鸟的本质属性是“有翼有羽毛,能进行双重呼吸,膀胱退化”等,帮助学生形成“鸟”的科学概念。
五、运用概念的变式和再现
1、运用概念变式
是指對同一个概念从多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所学概念,避免学生對概念的孤立、机械的记忆。如“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也可表述为“是由一定区域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所有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各种生物组成”,还可以表述为“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又如對于磁场方向的表述,也可以采用概念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的指向”的说法其本质上是一样的。
2 运用概念再现
是指学生對所学概念重新回忆表述的过程。概念的再现其实是概念的再学习过程,能检验学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让概念再现。陈述性复述。是指学生對新概念进行完整准确复述的过程,目的是增强對新概念的熟悉程度,促进對新概念的记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通过不断的复述还能进一步感知概念的本质特征。复述在学生概念习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意义性表述。是指学生根据對概念的理解,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概念的过程。表述的清晰与完整程度,除了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如“若某类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则该类原子总称为某种元素”;此外还可表述为“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六、對相关概念进行對比或网络化
概念与概念之间或抽象隐蔽,或文字相似意义相反,或存在包容并列关系,这些因素往往会干扰学生對概念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概念间的实际情况,可對相关概念进行對比或网络化。
1 對相关概念进行對比
有些概念在关系上相互并列,但在内容上差异较大甚至相反,适合采用并列比较法进行教学。如蒸发与沸腾,晶体与非晶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压力与重力,质量与重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与异化,动脉血与静脉血,动脉血管与静脉血管,遗传与变异,热量与热能,氧化剂与还原剂,等等,
2、概念网络化
概念网络化是指将内容相关、关系包容的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明晰彼此之间的从属关系,便于對概念的理解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