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坚韧性和持久性,斗争时间延续之长,是中国乃至世界农民革命史上所罕见,而斗争之悲壮惨烈,堪称惊天地泣鬼神。1974年,毛泽东与人谈话中谈及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史时,写下“大藤峡”三字。2004年,桂平撤县设市10周年之际,桂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毛泽东手书的“大藤峡”三字墨宝,刻于大藤峡北岸渌水冲口的迎巽山悬崖石壁上,成为人们到大藤峡游览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
大藤峡位于黔江下游,桂平市境西北部。峡的入口处横石矶距武宣县城25公里,出口处弩滩距桂平城区10公里。大藤峡由“黔江切割大瑶山而成”,相传当年这里有一藤大如斗,横亘两岸,南北瑶民可以攀藤渡江,故名。大藤峡是广西境内也是珠江流域最长、最大、最雄伟的峡谷,全长44公里,两岸群峰耸峙,高插云天,有“桂平屋脊”之称。桂平境内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25座,其中18座密集于大藤峡两岸。峡江两岸,群山耸峙,危崖奇突,险滩遍布,水流湍急,当年,瑶民就是凭借大藤峡天险与明朝官兵周旋于高山峡谷之中,像一部悲壮无比的历史剧在这山雄水奇的大舞台上演出。
官逼民反 瑶民频频起义
明朝初年,官军进入广西之后,对境内的僮(壮)、瑶少数民族,极端歧视和不信任,强摊伕役,又肆意入山劫掠财物、强伐木材等,逐渐激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据明朝官书《明实录》记述:洪武四年(1371年),广西“大藤峡峒蛮聚众攻劫郡县”,夺走了官府印信和朝廷诰敕。所谓“大藤峡峒蛮”,指的是居住在大藤峡地区的瑶、僮(壮)农民;“瑶叛”即瑶、僮(壮)农民反抗官军劫掠、反叛朝廷的起义。第二年,又发生了南宁卫指挥左君弼放纵官军入山伐木侵扰居民,以致宣化农民起义军攻入南宁城的严重事件。
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藤峡腹地罗渌峒瑶民因为不满官兵入山强伐木材,劫掠财物,侵占民田,奸淫掳掠,在绰号“大亨老鼠”的首领指挥下,实行武装起义。明朝急忙调兵遣将前往镇压,瑶民坚持反抗,杀死广西布政使司参议汤敬恭。
汤敬恭被杀事件发生后,广西都督杨文、右将军韩观率部前往大藤峡镇压。覃福率领部众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他自告奋勇,充当开路先锋。起义军预设埋伏,将覃福引进山中,万箭齐发,将他射死,其部众全部被歼。据说瑶民恨极覃福,将他碎尸万段为五屯农民报仇。覃福家人前往大藤峡收尸,仅发现一片残留地上的指甲,因此人们皆称覃福的坟墓为“指甲坟”。起义军还把覃福使用的那柄13公斤重的大刀截为l3段,作为战利品分给参加起义战斗的13个瑶族村寨。杨文、韩观眼看覃福如此下场,也被吓破了胆,不敢进入山中,只在大藤峡四周虚张声势地劫掠一番,并“杀平民以报功”,然后扬言得胜撤兵返回省城桂林去了。
明建文四年(l402年),大藤峡起义军不仅完全控制了大藤峡黔江两岸所有村庄,而且经常四面出击,攻陷附近州、县,严惩当地官员和地主豪绅,声势日益强大。
永乐二年(1404年),以大藤峡瑶民为主的浔、桂、柳三府农民起义,完全是被“有司”(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绅逼出来的。在永乐帝(明太宗,后改庙号明成祖)朱棣第二次“敕谕”还未传到广西的时候,广西总兵官都督韩观即派都指挥佥事朱辉领兵进犯大藤峡,被起义军打得大败而归。
永乐三年(1405年),官军为报一箭之仇,趁韩观领兵征交趾回柳州,再调集湖北、两京、贵州三省司的大军,先袭击扫荡了来宾、迁江等地的瑶民村寨,然后会师象州,再经武宣东乡进入大藤峡,逢人便杀,见村举火。官军人数众多,大藤峡瑶民寡不敌众,被迫疏散到密林深洞中去躲避。在这次镇压中,瑶民被斩首万余级,被俘虏的男女也有1.3万多人。
永乐五年(1407年),浔、桂、柳三府农民起义再次爆发。明成祖朱棣眼看他的“招抚”政策失败,立刻气急败坏地下令韩观,要他“移兵剿捕”。韩观先“移兵”柳州,但扑了个空,没有找到义军的影子。他不敢进入山区,害怕被义军歼灭,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增兵并准许他延期至秋冬再进兵“征讨”。10月初,兵部增派指挥徐祐、周新从湖广、广东、贵州三省督兵2万,与锦衣卫指挥程远同时到达广西与韩观会师,组成一支7万人的大军,向大藤峡瑶民起义军大举进攻。
韩观是个杀人成性的魔头。他担任广西都督期间,曾几次围剿瑶民起义军,却始终不敢踏进大藤峡一步,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病死在广西。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永乐帝朱棣病死。洪熙帝(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接连看到广西当局的告急文书,他也同他的皇帝老子一样,对广西极为严重的“匪患”感到万分焦急,于是急忙派遣顾兴祖为广西总兵官,前往镇压大藤峡起义。
洪熙元年(1425年),顾兴祖率领官军大举扫荡大藤峡两岸,武宣义军首领韦保蓬战死。顾兴祖以为旗开得胜,得意忘形地上表报捷:“自浔州至武宣,江路阻滞二十余年。今亲领官军至武宣峡口,水陆夹击,剿灭渠凶,余党悉平,边境宁息。”当时,顾兴祖官军的船只还可偶尔在大藤峡江面上航行,但是不到半年时间,义军东山再起,大藤峡黔江河道又不能通航了。
瑶民义军越战越勇,不但牢牢地控制着黔江航道,而且不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打击地方官绅。此时,继位不到1年的洪熙帝驾崩,宣德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宣德元年(l426年)6月,大藤峡瑶民起义军出其不意,突然冲破官军的重重封锁,飞兵奇袭平南县城,杀死血债累累、常年驻守平南县城的浔州府通判张文郁,大闹平南县署衙门,给了顾兴祖一个沉重的打击。消息传到北京,刚刚登上宝座不久的朱瞻基惊慌失措,急命顾兴祖迅速出击镇压起义军。
起义军声东击西,令顾兴祖晕头转向,无法招架,等到他带着大队人马赶去,起义军早已不知去向了。官军疲于奔命,加上水土不服,病死、战死的士兵超过半数。宣德帝眼看顾兴祖计穷力尽,只好另派山云担任总兵官前往广西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 宣德七年(1432年),山云指挥贵州兵和广西官军疯狂进攻大藤峡。由覃公专领导的瑶民起义军奋起反抗。经过激烈战斗,覃公专英勇牺牲。山云兽性大发,纵容官军对大藤峡瑶民大肆杀戮。但瑶民们并没有被山云的屠刀吓倒,宣德九年(1434年)3月,大藤峡瑶民起义再次爆发,山云派都指挥佥事田真率部前往镇压。
明宣德十年(1435年),宣德帝病死,正统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为了表示对新主子的忠心,山云亲自出马督师进剿大藤峡。起义军机智沉着应战,并继续运用游击战术与官军周旋于万山之间。山云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于一次坠马中受了重伤,第二年就死了。
接替山云的是柳溥。此人既残暴又贪婪,他接任广西总兵官后即利用职权私吞大量金银,还放纵手下私贩食盐以牟取暴利。扼守黔江航道的大藤峡瑶民义军与他针锋相对,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正统五年(1440年),大藤峡起义军又出击桂平、平南、藤县、容县等地,每到一地,便发动当地瑶、僮(壮)人民开展反夺田斗争,把原先被地主豪绅霸占的土地夺回来。与此同时,大藤峡外围一些被官军侵占的土地也回到了当地农民手中。
如火如荼的“反夺田”斗争就发生在浔州府城官员的眼皮底下。浔州知府被吓破了胆,除了叫文案师爷报告上司,再也没有别的办法。正统帝朱祁镇接到奏章,大为震怒,立即诏谕广西当局,要柳溥和三司官员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对付起义军,一方面在义军中进行策反和招降活动,一方面出动官军进剿。起义军针锋相对,在揭露敌人招降阴谋的同时,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狠狠打击官军。
柳溥和三司官员计穷力尽,既无法对付义军,又怕皇上责罪,只好隐匿军情不报。
正统六年(1441年)4月,大藤峡义军派出一支10多人的侦察队,在浔州府城外活动。浔州知府如临大敌,立命浔州守备都指挥佥事史雄、马文等领军出击。官军出得城来,义军侦察队早已完成任务悄悄离去,结果官军扑了个空。史雄、马文为了邀功请赏,竟然指挥士兵在大藤峡峡口附近的村庄屠杀平民480多人。
明朝派往广西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军政头目,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这些领兵大员为了获得皇帝的恩宠,竞相采取形形色色的对策,或“剿”、或“抚”、或滥杀平民以邀功,以此捞取升官发财的资本。但从韩观到顾兴祖,再到山云,不断变换手法,却始终没能达到消灭义军的目的。
首领遇害 枭雄侯大狗奋起
正统七年(l442年),为了保卫耕地,在首领蓝受贰和侯大狗领导下,组织瑶民数百人起义。广西总兵柳溥为了镇压瑶民起义军,终于使出了十分毒辣的一招。他从一个地方官员口中得知,起义军首领蓝受贰与一些地方官员有过交往,忽然灵机一动,决定设下陷阱诱杀蓝受贰等人。他指使与蓝受贰有过交往的千户潘智出面,与蓝周旋,暗地里利用忻城土官黄风、南丹土官莫秋各率土兵预设埋伏,当蓝受贰与起义军众首领聚会时,突然包围袭击,蓝受贰等10多人被诱杀牺牲,但侯大狗机智过人,保持高度警惕,巧妙地摆脱官军的包围,迅速脱险转移。
侯大狗是大藤峡瑶族农民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蓝受贰等众首领遇害后,他化悲痛为力量,接过起义大旗,领导瑶民义军与明朝官兵作坚决的斗争。
侯大狗(1418—1466年),又称侯大苟,是明朝武靖州(今桂平黔江北岸金田至武宣一带)大藤峡腹地碧滩罗渌峒田头村的瑶族人,家中很穷,以烧炭、打猎、帮工为生。屡败屡起的接连不断的瑶族农民起义的年代里长大的侯大狗,蓄满了对封建明王朝的仇恨,练就了斗争的铮铮铁骨。他16岁加入起义军,身材高大,勇猛有力,性格刚直,机智过人,因此入伍不久就成为起义军首领之一。
罗渌峒,是大藤峡瑶民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侯大狗的家乡,四面是高山,山谷中有一条澄清的罗渌河穿流而过,河的两岸是田地和上峒、中峒、下峒3个瑶寨。罗渌峒,南起碧滩圩,当年为大藤峡瑶民起义军的都城,面临黔江大藤峡一道险滩——碧滩,是进入罗渌峒的咽喉之地,是监控钳制大藤峡江航道的要害处;北迄黄茅界,长约20公里,东界南木镇,西界大藤峡江入口处的武宣县,宽约15公里。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罗渌峒是一个袋形地带,袋口是碧滩圩,由下峒至黄茅尾则为袋之腹部。当年瑶民起义军正是依靠这有利的地形,以罗渌峒作为他们的根据地、大后方。难怪历次前来镇压起义的官军,非动员十数万人不敢轻易进入罗渌峒。
碧滩圩边地势高耸,有一块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营盘。侯大狗命令义军将士在营盘中间修建了一座“皇帝殿”,作为聚众议事之所。“皇帝殿”临江一侧两角有炮楼,四周有围墙,炮楼上有士兵瞭望、防守,后人称为“碧滩都城”。民谚:“田头府,高山县,碧滩皇帝殿”。虽经五六百年风雨,其遗址至今仍隐约可见。
正统十年(1445年)5月,侯大狗领导的大藤峡瑶、壮人民和杨容拾领导的梧州农民同时举起了起义大旗,广西当局急忙调兵遣将分头进剿。
正统帝朱祁镇接到广西告急文书,急命兵部会同英国公张辅、五府六部(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都察院等朝廷高官商讨对策,增调兵员粮饷,又下令柳溥全力“征讨”广西各地义军。
驰骋千里 起义军威震四省
侯大狗是个出色的农民军事家,他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或四面出击,或声东击西,令官军防不胜防。正统十年(1445年),明王朝广西当局集中兵力进剿庆远农民起义军。趁着官军无暇顾及,侯大狗发起了强大的攻势。他将数千义军的大部分化整为零,组编为50多支队伍,每支或三四十或五六十人,各自为战,向四周各州县分头出击,官军顾此失彼,手足无措。不到半年时间,起义军先后攻下广西浔州、梧州、郁林、桂林、柳州五府,广东六府(雷州、廉州、高州、肇庆、韶关、广州),以及赣南、湘南的二三十个州县,声势浩大。“广东十府,被瑶民攻陷者六”,使明朝大为震惊,以致“两广守臣皆待罪”。正统帝朱祁镇急令各地“能捕侯大狗者,予千金,爵一级”,但“竟不可得”。
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统帝朱祁镇听信宦官谗言率军北伐蒙古,被俘于土木堡,史称“土木堡之变”。景泰元年(1450年),其弟景泰帝(明代宗,又称景帝)朱祁钰即位。由于新帝登基又面临蒙古大军压境,朝廷内外交困,无力动用大军征剿大藤峡的“瑶乱”,起义军力量急剧壮大,成为燎原之势,遍及桂、粤、湘、黔数省。侯大狗带领大藤峡瑶民起义军转战两广多年,拥军数万,包括步兵、骑兵、水兵,队伍有分有合。 大藤峡义军向省外出击的三支队伍,一支控制着广东的西半部,一支与广东清远起义军联合进入江西南部,一支与广东连山起义军联合挺进湖南。这样,广西几乎是全部,广东的大半部,以及赣南、湖南的一部分,已经连成一片,几乎都掌握在起义军手中。起义军之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统一的指挥,但彼此之间互相呼应,相互声援,给明王朝在南方几省的封建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面对强大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军和遍及两广的农民起义,朝廷不断地易将,但都无济于事。景泰三年(1452年)撤换广东前总兵董兴、广西副总兵武毅,分别以翁信、臣旺代之,还特别派了一名大臣王翱总督两广军务。然而局势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天顺元年(1457年),正统帝(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拥立下废掉景泰帝,恢复帝位,改元“天顺”。不久,诏旨调派大军围剿大藤峡起义军。此时,由于起义军主力部队远征广东、湖南、甚至福建、浙江,根据地大藤峡兵弱,官军趁虚而入。天顺六年(1462年)2月,朱祁镇命巡抚叶盛、都督颜彪率北京、南京并江西、湖广、浙江等卫所官兵及地方民团共1万多人分道夹攻大藤峡,留守起义军猝不及防,被攻破老鼠、道袍,石门紫荆、金龙、白鹤、六庙、仙女关、通天岭等721处营寨,义军及平民被杀3217人,房屋被烧17200间,兵船被夺50艘,男女老幼被俘531名,牛马被夺去520匹,器械被夺710件。
虽然后方被剿,损失惨重,但侯大狗领导的远征军并不因此慌张失措,依旧进攻各州县。天顺六年(1462年)春,攻广东新会、官窑、广城等地并迅速逼近广州。朱祁镇感到“局势危急”,急命重臣吴祯“驰府广东”,要他会同彼处镇守官员计议方略,务必守住广东重镇。
朝廷官兵以为增兵死守广州乃当务之急,但侯大狗等义军首领却另有想法,他们自知义军力量不足以攻取广州,但控制肇庆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广州形成高压态势,会起到将广东全省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的作用,可使占广东全省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西部地区与广西连成一片,大部分控制在起义军手中。于是起义军对广州、肇庆等大城市采取引而不发、围而不攻的策略,而对一些州城、县城,即使攻下也不过两三天就撤出,避免与官军硬拼,以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官军对起义军这种游击战术十分头痛。翰林院编修丘睿在《两广事宜议》中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我出此贼往彼,我往彼则出此,(贼)巧相回避,(官军)迄难成功。”两广总督叶盛在写给天顺皇帝的《地方事宜疏》中也无可奈何地哀叹:“所在官军仅够守城,所以流贼行劫,如蚕食桑,广西已遍,潜入广东,避强就弱,由近及远。”形势如此,故两广守将皆自顾不暇,只能龟缩城中,不敢出城与起义军对阵。
藤峡藤断 瑶王侯大狗殉难
天顺八年(1464年)2月,天顺帝朱祁镇病死。成化帝(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对大藤峡瑶民起义极为重视。他认为两广局势日非,首先是因为“守土非人”,于是采取断然措施,罢黜两广巡抚、巡按和三司大员;然后决计采取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开始了。宪宗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蛮将军,统率两京(北京、南京)、南直隶、江西、湖广、广西官军之在行者,命都督和勇为游击将军,统率两京达官、达军之在行者,拜兵部侍郎韩雍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这班“征蛮”大员首先会集南京,商讨用兵战略。
官军遂兵分五路,水陆并进。是年8月,官军大部进入广西。
10月,官军到达浔州。韩雍将他的16万大军分为左右两军:令总兵欧信,参将孙麟、高瑞,都指挥夏正等领68000人为右军,自象州、武宣南下,分五路攻大藤峡之北;令都指挥白全、杨屿、张刚、王屺,指挥唐雄等领92000人为左军,由桂平、平南分八路攻大藤峡之南。复令参将孙震、指挥陈文章等守左江贵县及龙山、藤县五屯,防止起义军向西突围,并作为后援预备队。又令欧信等攻破山北之后,即领兵深入峡中夹攻桂州、横石诸崖。又命令夏正,说林峒、沙田乃府江间道,宜越古厝、双髻诸山,伏兵于林峒中扼守,防止起义军往东撤退。另外还派遣指挥潘铎等率部分守诸山隘口。
韩雍深知大藤峡地形复杂,义军据险设伏,不利官军作战,不敢贸然发动进攻,为防万一,他责令曾经屠杀两广义军4万多人的陶鲁组织一支敢死队,经过严格训练,待机进入大藤峡。
包围完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韩雍于农历十二月初一日下令发动进攻。官军各路人马水陆并进,对大藤峡进行腹背夹击,势如巨石压卵。侯大狗和义军将领知道这次不同往常,更加沉着应战,首先将边缘村寨的老弱妇孺及钱粮等重要物资转移到桂州崖、横石圹等大山深处,并在山南险要地方竖立木栅数重作为防御工事,或修筑营盘作为据点,准备了大量滚石、檑木、长枪、标枪、毒矢等轻重武器,严阵以待。又派出斥侯(侦探)数十人,化装成汉族的儒生、里老,守候在峡口,佯称愿为官军当向导,以便见机行事,但不幸为老奸巨猾的韩雍所识破,率先遇害。
战斗打响后,官军四面包围,山下响起了阵阵呐喊声,惊天动地,起义军不动声色,静观事态的发展。官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使用火箭、团牌、扒山虎、压二笆等精良武器对紫荆等16处山寨进行疯狂攻击。侯大狗振臂高呼,山鸣谷应,指挥义军在山上反击,一支支标枪、毒箭如雨般射落,一堆堆滚石、滚木如雷般砸落下来,官兵死伤无数。韩雍等将领督战甚急,官军自恃人多势众,又备有登山利器,故而冒死上山,纵火焚毁了不少木栅。此时起义军主力大部分出击各地,无法回援,留守峡中的义军仅有1万多人,众寡悬殊,因而不得不放弃第一线,转移到九层楼等处据守。官军乘势攻破山南石门、大信、道袍、屋厦、紫荆、竹踏、梁脑、老鼠、塞岭、林峒、沙田、古营、牛肠、大岵、大塞等多处村寨,瑶民房屋财物均被官军纵火烧毁。
韩雍等人见瑶民起义军败退,又督兵尾追到九层楼、横石圹等处。侯大狗率主力部队退守九层楼,在这里与官军展开了一场惨烈异常的浴血战斗。
瑶民的核心据点是九层楼山区。九层楼又名九重崖,位于碧滩以北10公里处的罗渌峒田头村背,是一座方圆数里、高耸入云、林木树翳、气势磅礴、山峦重叠的大山,山顶有9个峰头。此山海拔800多米,因山峦重叠、状如梯级塔形,共9层,故名九层楼。此山四周崖壁陡峭,极难攀登,仅有一条又险又陡的小路可上山顶,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侯大狗率义军登上九层楼,安排一部分战士守住登山小路,准备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官军尾追而至,想从小路登山,被义军守兵用滚石、檑木、毒箭打死数百人,攻势大为减弱。激战数昼夜,九层楼岿然不动。韩雍命令陶鲁率领敢死队实行强攻,伤亡惨重,仍被击退。据《蛮司合志》记载:“贼上九层崖抗战,前树大栅,用千斤巨石,从云霄转下,声如轰雷,且弩矢雨注,不可当。” 由于义军早有准备,事先在山上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和大量石块、弓弩、滚木等武器,山上又有“天池”(水井)可供饮用,虽然经过几天几夜的战斗,伤亡不少,体力消耗甚大,但依然斗志昂扬,打退了明朝官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韩雍得知官军节节败退,暴跳如雷,命令官军不惜一切代价,攻下九层楼,捉住侯大狗。数万官军将九层楼附近的几座山峰重重包围。最后,官军一面用计多设疑兵,诱使义军大量消耗木石、标枪、毒箭;一面采取火攻,集中火箭、火炮向九层楼攻击,山上一片火光,烟火遮天蔽日。义军阵地上的木栅燃起熊熊大火,垒石而成的防御工事也陆续被轰倒。侯大狗和众将领视死如归,与官兵浴血奋战。义军利用战斗间隙,一边抢修防御工事,一边磨利标枪、大刀,准备好弓弩毒箭,继续战斗。此时韩雍再次命令陶鲁率领敢死队从间道潜登,用团牌、扒山虎、压二笆筹工具开辟登山路径,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瑶民们的排栅被焚毁了,滚木、毒箭、标枪用完了,终于粮尽弹绝,活跃在外地的义军又无法回来救援,终因敌众我寡,九层楼被官军攻陷。
是役,大藤峡瑶民被攻破营寨324所,被杀3207人,侯大狗受伤后与义军782人被俘,妇女2718人被掳,而战死以及逃跑、溺死、堕崖而亡者在万人以上。侯大狗被俘后,宁死不屈,于成化二年(l466年)春被抽筋剥皮,凌迟处死,惨烈异常。正应了古人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句。连韩雍自己所写的《平大藤峡诗》,也尽是“岩穴处处皆荡焚”、“积尸如山血如川”、“诛助只许留襁褓”这些充满血腥气味的诗句。
侯大狗起义失败后,官军找到大藤,将它砍断。百年老藤是空心的,韩雍命人用断藤蒙上牛皮做成数面大鼓,送往广州、梧州、肇庆,分别放置在提军衙门大门两旁,以棰击之,有如雷鸣,声闻数里。另外一根断藤沿黔江、浔江漂流而下,一直流到藤县。相传藤州、藤县得名因此而来。
韩雍为了自彰其功,便改大藤峡为“断藤峡”。还命浔州一文人为他撰写碑文,刻成《韩雍纪功碑》,竖之于大藤峡北岸(此碑现收藏于桂平市博物馆)。
到明正德年间,那位十分热衷于兵事曾自封为大将军的明武宗朱厚照,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又把大藤峡更名为永通峡,还亲笔御书“敕赐永通峡”5个大字,分刻于桂平、武宣境内的峡壁上,至今犹存。
“永通不通” 起义军前仆后继
一代枭雄侯大狗寂殁了,大藤被砍断,改名“断藤峡”,但丝毫没能动摇大藤峡瑶、壮农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的决心。成化二年(l466年)10月,即侯大狗殉难的第二年,韩雍等人还没来得及离开广西,侯大狗的两员部将侯郑昂和黄牛儿,又率领700多名起义军“夜袭浔州府城”,焚毁军营城楼,夺得百户所铜印2枚,杀死官军数十人,还放火烧毁浔州府学。义军在返回大藤峡途中,将铜印埋在铜锣湾山坡上。铜印于1984年出土,现收藏于桂平市博物馆。
成化十年(1474年)3月,镇守广西的太监黄沁与广西布政使何宜、副使张衔等共同上书朝廷,告发韩雍“贪欲纵酒,滥赏妄费”,“坐视瑶贼出没,隐匿不报,以致大藤峡复啸滋蔓,流劫郡县,当究治”。宪宗朱见深派员前往广西“调查”,果然看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远未“平定”。朱见深听了调查官员的报告,怒不可遏,下令罢了韩雍的官。韩雍返回长州(今江苏省吴县)老家后忧郁成疾而亡。
正德三年(1508年),左都御史陈金率军续征大藤峡。此时大藤峡黔江航道不通已有40年之久,陈金调来的十几万官军正驻扎在柳庆一带,军饷、粮食水陆运输无着,官兵连盐也吃不到。
为了打通峡江,陈金想到了一条与韩雍截然相反的策略。韩雍长期封锁、围困大藤峡,不准瑶民出入峡口,也不准船只通过峡江;现在,陈金准备反其道而行之:解禁。为的是恢复峡江航运,弄到食盐,解决军需给养。
陈金决定向大藤峡瑶民让步,采取“解禁”政策。他派出一名校官,领兵数名,划着一只小艇进入峡中,将起义军代表请来。双方几经商讨,订立“约法三章”。条约规定:往后官船和商民船只过往大藤峡,瑶民必须“转相护送”,不得拦截;商民船只装载货物过峡,必须按照船只大小、货物多寡,向瑶民缴纳一定数量的食盐、瓦器,否则不得过峡。条约公平合理,基本满足了瑶民的要求。条约生效之后,官府和商贩的船只络绎经过大藤峡,如约向瑶民缴纳食盐及瓦器等生活日用品。一时间,大藤峡黔江河面船只往来如梭,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忙景象。
陈金在得意之余,又把韩雍的“断藤峡”改为“永通峡”,他找来浔州文人张杰将“永通峡”从不通到通,再从不通到“永通”的经过写成文章,在大藤峡北岸悬崖上刻上“永通峡碑”。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曾经通畅一时的大藤峡河道又不通了。
正德六年(1511年),陈金奉命率部前往江西镇压农民起义。刚刚结束,有人告诉陈金:永通峡又不通了。原因是过往船只大多失约,不向峡中瑶民缴纳鱼盐及生活用品,瑶民生活再一次陷入困境,被迫重新举起义旗,堵死峡江。陈金明了事情真相之后,又派人把起义军代表请来,商议再续前约。义军代表同意照上次所订互利条约办事。不久,大藤峡江面上又恢复了船只来往如织的盛况,过往商贩及峡中瑶民皆大欢喜。
数年之后,官方再一次失约,过往峡江的船只不愿向瑶民缴纳食盐等物资,瑶民们被迫再次举起义旗切断峡江航道,对于敢于违抗者,义军毫不留情将其击沉江中,“永通峡”于是又不通了。当时浔州流行一首民谣:“永通不通,来葬江中。谁其作者?噫,陈公!”对陈金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为了打通大藤峡航道,明王朝又背信弃义,变本加厉残酷镇压。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命王守仁挥师秘密出击,所部官军6200人分两路包抄疾进:一路由武宣乘船沿黔江顺流而下,在龙村埠登岸,从西面直扑大藤峡;一路从桂平乘船从东面扑向大藤峡,于农历四月初三同时向瑶民起义军发动突然袭击。义军毫无防备,驻守哨卡据点的兵力不多,猝然遇敌,仓促应战,加之敌众我寡,峡江两岸重要据点相继失守。起义军四面被围,明显处于劣势,只好掩护大批瑶民一同转移到仙女山结寨据守。官军人多势众,攀木缘崖仰攻,锐不可当。初四,仙女山被攻破,义军、瑶民复撤至油榨、石壁、大陂等处。初五,这些营寨又被次第攻破。义军、瑶民准备由横石矶过江撤至峡南龙山。官军尾追而至,义军、瑶民因船少人多,在抢渡黔江时被溺死600多人。 义军首领黄公豹、廖公田率领部分战士撤至大瑶山区的立山结寨固守,与官军展开激烈战斗,10多天后又化整为零进人深山密林隐蔽起来。官军不敢深入,只在大藤峡周围设置哨卡封锁交通要道。
王守仁进剿大瑶山之役,起义军及瑶民被杀3000多人。
攻下大藤峡之后,王守仁病情突然恶化,其部属急命轿夫将他抬回南宁。接着,王守仁又乘船意欲返回浙江老家,终因病重不治死在南安途中。
嘉靖十五年(1536年),武靖州土官、豪绅黄贵、韦香勾结指挥潘翰臣霸占弩滩侯胜海和其他瑶民的田地房屋,设计将侯胜海诱杀。胜海弟侯公丁愤极,聚众到县城呐喊示威。官府采取暴力镇压,随后又在弩滩建立堡垒,设置巡检所,由黄贵、韦香带兵300前往屯戍,允许士兵随意占耕侯姓瑶民的土地。
官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瑶民的众愤。侯公丁集中了大批瑶民到桂平城抗议示威。因城门关闭,不得入城。回去后,侯公丁集中瑶民2000多人,乘夜袭击弩滩巡检所,杀死戍兵200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再次爆发。
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王朝派副使翁万达领兵数万前来镇压。翁施计,通过参议田汝成诱骗侯公丁到浔州府城,将他杀害,使义军群龙无首。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副总兵张经领兵35000人为左军,副使翁万达为监军,分六路向大藤峡腹地进攻;另以l6000人为右军,分四路出击。
义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汲取了过去据山结寨、终为官兵所破的教训,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战略,组成小股队伍与明军周旋,“皆漫走山峪间,令官兵疲于追逐”。这一招真灵,义军从罗运深入大瑶山东北部,与永安、修仁、荔浦等地起义军取得联系,得到了援助,使官军不敢“穷追”。这一役,大藤峡瑶民义军虽然减少了损失,但还是被杀了2000多人。
武靖设州
大藤峡“善后”息事
明王朝对于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便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的手段,但是瑶民并没有屈服,屡镇屡起,持续斗争两百多年。明宪宗朱见深惊呼:“将有不可明言之变”,《明史》语“世世为患”,韩雍和王守仁等只好哀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终难靖乱”而告失败,最终迫使统治者采取让步政策,实行武靖州的设置到嘉靖年间翁万达的《藤峡善后议》,给少数民族人民以一定的生存权利,起义斗争才逐渐趋于缓和。
成化元年(1465年),韩雍指挥16万大军,将侯大狗领导的大藤峡瑶民起义镇压下去后,向宪宗朱见深献上所谓“善后之策”,建议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大藤峡地区的封建统治:更换两广守军统帅,提升一批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的将领担任要职,加强广西、广东两省的联防;在桂平设置浔州卫,并在大藤峡周边地区桂平、贵县、平南各县设立巡检司9所,以严密封锁大藤峡;同时在大藤峡腹地碧滩村设置武靖州,从桂平和周边几个县交界处划出一块将近1000平方公里的地盘,归武靖州管辖。朱见深采纳了这些建议,并相继付诸实施。成化三年(1467年),武靖州正式设立。
所谓“武靖”就是“以武力绥靖”的意思。武靖州的设置,充分说明了明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高压政策。武靖州属直隶州一级军政建置,因直隶于省而不属府管辖而得名。直隶州的知州是六品官,虽比不上号称“四品黄堂”的知府大人尊荣,但比之“七品芝麻官”的知县却官高一秩。在一个县的辖区内设置直隶州自然是一大怪事,这在广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武靖州初设置时在碧滩村,成化二十年(1484年)迁至山外黄绅镇(今桂平市金田镇武靖村)。嘉靖七年(1528年),因州官贪赃枉法被逮削职,朝廷下令改武靖州为千户所,由浔州府通判兼任千户。万历末年(约1620年),因行政区划变动,又改千户所为武靖镇。从武靖州到武靖镇直至明王朝灭亡,其设置时间长达177年之久。
武靖州初置时,其辖区范围包括从桂平县境北部划出的宣一、宣二、崇姜等三里(今桂平市金田、江口、南木、紫荆、思宜、垌心等6乡镇)和西部地区的武平里、厚禄里(今桂平市石龙、白沙、厚禄、蒙圩等4乡镇),以及与大藤峡、紫荆山区毗连的武宣县东乡、象州县北乡、贵县的莲塘村和平南县的大鹏山区,整个地域呈弯弓半月形,面积共925平方千米,其总人口约6.4万人。以瑶人最众(3.15万人),壮人次之(2.1万人),汉人仅有1.15万人。改武靖州为千户所后,辖区和人口略有减少,东乡、北乡分别划归原来的武宣县和象州县。改为武靖镇建置后,又将莲塘村和大鹏山区划归贵县、平南县管辖。
武靖州的设置,并没有达到明王朝预期的目的。瑶民们压而不服,屡平屡叛,武装起义依然接连不断。现实迫使封建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单靠“武力绥靖”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
嘉靖十八年(1539年),翁万达、田汝成将侯公丁起义镇压下去后,上疏世宗朱厚熜,提出所谓《藤峡善后议》。一方面建议“改州治以建屯所”,充分发挥武力绥靖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在加强武力绥靖的同时,对瑶民采取怀柔政策,让瑶民们离开深山峡谷,迁居平原,“垦作便田”,给予出路,生活上有了保障,便不会聚众闹事了。
“善后议”自然是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是在客观上也得到了瑶民们的认可,因而明王朝采纳了这一建议。不久之后,金田平原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壮村、瑶寨。现在桂平市境北部金田平原地区一直流传着“九罗十古,非瑶即壮”的说法。“九罗”即罗蛟、罗旺、罗碧、罗宜、罗蕴、罗展、罗活、罗莺、罗山9个村寨,“十古”即古旺、古楞、古莲、古东、古带、古到、古望、古呈、古秀、古松10个村庄。除“九罗十古”外,壮村、瑶寨还有不少,据《桂平县地名志》记述:今金田镇禾益村“磨考屯,明代时系瑶族磨、考两姓人在此居住,因而得名。”田江村“板霞屯,明代是壮人、瑶人杂居地,壮语‘板’是村、‘霞’是茅草,意即茅草村,因此地茅草特多而得名。”由此可见当时瑶、壮聚居之盛。
与壮村、瑶寨同时出现的,还有专供瑶人赶集的“瑶圩”。圩期定为每半月一次。可以说,“瑶圩”乃是明王朝为感化瑶民并加强其封建统治而设立的瑶民“经济特区”。
这样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到了明末清初,“瑶人踪迹逐渐稀少”,瑶圩和壮村、瑶寨便名存实亡了。文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明实录》《广西通志》《浔州府志》《桂平县志》《大藤峡》《大藤峡起义》等著作,以及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首领的族谱,采访中得到了贵港市政协、桂平市史志办、桂平市民委等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鸣谢!)
大藤峡位于黔江下游,桂平市境西北部。峡的入口处横石矶距武宣县城25公里,出口处弩滩距桂平城区10公里。大藤峡由“黔江切割大瑶山而成”,相传当年这里有一藤大如斗,横亘两岸,南北瑶民可以攀藤渡江,故名。大藤峡是广西境内也是珠江流域最长、最大、最雄伟的峡谷,全长44公里,两岸群峰耸峙,高插云天,有“桂平屋脊”之称。桂平境内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25座,其中18座密集于大藤峡两岸。峡江两岸,群山耸峙,危崖奇突,险滩遍布,水流湍急,当年,瑶民就是凭借大藤峡天险与明朝官兵周旋于高山峡谷之中,像一部悲壮无比的历史剧在这山雄水奇的大舞台上演出。
官逼民反 瑶民频频起义
明朝初年,官军进入广西之后,对境内的僮(壮)、瑶少数民族,极端歧视和不信任,强摊伕役,又肆意入山劫掠财物、强伐木材等,逐渐激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据明朝官书《明实录》记述:洪武四年(1371年),广西“大藤峡峒蛮聚众攻劫郡县”,夺走了官府印信和朝廷诰敕。所谓“大藤峡峒蛮”,指的是居住在大藤峡地区的瑶、僮(壮)农民;“瑶叛”即瑶、僮(壮)农民反抗官军劫掠、反叛朝廷的起义。第二年,又发生了南宁卫指挥左君弼放纵官军入山伐木侵扰居民,以致宣化农民起义军攻入南宁城的严重事件。
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藤峡腹地罗渌峒瑶民因为不满官兵入山强伐木材,劫掠财物,侵占民田,奸淫掳掠,在绰号“大亨老鼠”的首领指挥下,实行武装起义。明朝急忙调兵遣将前往镇压,瑶民坚持反抗,杀死广西布政使司参议汤敬恭。
汤敬恭被杀事件发生后,广西都督杨文、右将军韩观率部前往大藤峡镇压。覃福率领部众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他自告奋勇,充当开路先锋。起义军预设埋伏,将覃福引进山中,万箭齐发,将他射死,其部众全部被歼。据说瑶民恨极覃福,将他碎尸万段为五屯农民报仇。覃福家人前往大藤峡收尸,仅发现一片残留地上的指甲,因此人们皆称覃福的坟墓为“指甲坟”。起义军还把覃福使用的那柄13公斤重的大刀截为l3段,作为战利品分给参加起义战斗的13个瑶族村寨。杨文、韩观眼看覃福如此下场,也被吓破了胆,不敢进入山中,只在大藤峡四周虚张声势地劫掠一番,并“杀平民以报功”,然后扬言得胜撤兵返回省城桂林去了。
明建文四年(l402年),大藤峡起义军不仅完全控制了大藤峡黔江两岸所有村庄,而且经常四面出击,攻陷附近州、县,严惩当地官员和地主豪绅,声势日益强大。
永乐二年(1404年),以大藤峡瑶民为主的浔、桂、柳三府农民起义,完全是被“有司”(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绅逼出来的。在永乐帝(明太宗,后改庙号明成祖)朱棣第二次“敕谕”还未传到广西的时候,广西总兵官都督韩观即派都指挥佥事朱辉领兵进犯大藤峡,被起义军打得大败而归。
永乐三年(1405年),官军为报一箭之仇,趁韩观领兵征交趾回柳州,再调集湖北、两京、贵州三省司的大军,先袭击扫荡了来宾、迁江等地的瑶民村寨,然后会师象州,再经武宣东乡进入大藤峡,逢人便杀,见村举火。官军人数众多,大藤峡瑶民寡不敌众,被迫疏散到密林深洞中去躲避。在这次镇压中,瑶民被斩首万余级,被俘虏的男女也有1.3万多人。
永乐五年(1407年),浔、桂、柳三府农民起义再次爆发。明成祖朱棣眼看他的“招抚”政策失败,立刻气急败坏地下令韩观,要他“移兵剿捕”。韩观先“移兵”柳州,但扑了个空,没有找到义军的影子。他不敢进入山区,害怕被义军歼灭,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增兵并准许他延期至秋冬再进兵“征讨”。10月初,兵部增派指挥徐祐、周新从湖广、广东、贵州三省督兵2万,与锦衣卫指挥程远同时到达广西与韩观会师,组成一支7万人的大军,向大藤峡瑶民起义军大举进攻。
韩观是个杀人成性的魔头。他担任广西都督期间,曾几次围剿瑶民起义军,却始终不敢踏进大藤峡一步,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病死在广西。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永乐帝朱棣病死。洪熙帝(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接连看到广西当局的告急文书,他也同他的皇帝老子一样,对广西极为严重的“匪患”感到万分焦急,于是急忙派遣顾兴祖为广西总兵官,前往镇压大藤峡起义。
洪熙元年(1425年),顾兴祖率领官军大举扫荡大藤峡两岸,武宣义军首领韦保蓬战死。顾兴祖以为旗开得胜,得意忘形地上表报捷:“自浔州至武宣,江路阻滞二十余年。今亲领官军至武宣峡口,水陆夹击,剿灭渠凶,余党悉平,边境宁息。”当时,顾兴祖官军的船只还可偶尔在大藤峡江面上航行,但是不到半年时间,义军东山再起,大藤峡黔江河道又不能通航了。
瑶民义军越战越勇,不但牢牢地控制着黔江航道,而且不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打击地方官绅。此时,继位不到1年的洪熙帝驾崩,宣德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宣德元年(l426年)6月,大藤峡瑶民起义军出其不意,突然冲破官军的重重封锁,飞兵奇袭平南县城,杀死血债累累、常年驻守平南县城的浔州府通判张文郁,大闹平南县署衙门,给了顾兴祖一个沉重的打击。消息传到北京,刚刚登上宝座不久的朱瞻基惊慌失措,急命顾兴祖迅速出击镇压起义军。
起义军声东击西,令顾兴祖晕头转向,无法招架,等到他带着大队人马赶去,起义军早已不知去向了。官军疲于奔命,加上水土不服,病死、战死的士兵超过半数。宣德帝眼看顾兴祖计穷力尽,只好另派山云担任总兵官前往广西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 宣德七年(1432年),山云指挥贵州兵和广西官军疯狂进攻大藤峡。由覃公专领导的瑶民起义军奋起反抗。经过激烈战斗,覃公专英勇牺牲。山云兽性大发,纵容官军对大藤峡瑶民大肆杀戮。但瑶民们并没有被山云的屠刀吓倒,宣德九年(1434年)3月,大藤峡瑶民起义再次爆发,山云派都指挥佥事田真率部前往镇压。
明宣德十年(1435年),宣德帝病死,正统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为了表示对新主子的忠心,山云亲自出马督师进剿大藤峡。起义军机智沉着应战,并继续运用游击战术与官军周旋于万山之间。山云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于一次坠马中受了重伤,第二年就死了。
接替山云的是柳溥。此人既残暴又贪婪,他接任广西总兵官后即利用职权私吞大量金银,还放纵手下私贩食盐以牟取暴利。扼守黔江航道的大藤峡瑶民义军与他针锋相对,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正统五年(1440年),大藤峡起义军又出击桂平、平南、藤县、容县等地,每到一地,便发动当地瑶、僮(壮)人民开展反夺田斗争,把原先被地主豪绅霸占的土地夺回来。与此同时,大藤峡外围一些被官军侵占的土地也回到了当地农民手中。
如火如荼的“反夺田”斗争就发生在浔州府城官员的眼皮底下。浔州知府被吓破了胆,除了叫文案师爷报告上司,再也没有别的办法。正统帝朱祁镇接到奏章,大为震怒,立即诏谕广西当局,要柳溥和三司官员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对付起义军,一方面在义军中进行策反和招降活动,一方面出动官军进剿。起义军针锋相对,在揭露敌人招降阴谋的同时,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狠狠打击官军。
柳溥和三司官员计穷力尽,既无法对付义军,又怕皇上责罪,只好隐匿军情不报。
正统六年(1441年)4月,大藤峡义军派出一支10多人的侦察队,在浔州府城外活动。浔州知府如临大敌,立命浔州守备都指挥佥事史雄、马文等领军出击。官军出得城来,义军侦察队早已完成任务悄悄离去,结果官军扑了个空。史雄、马文为了邀功请赏,竟然指挥士兵在大藤峡峡口附近的村庄屠杀平民480多人。
明朝派往广西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军政头目,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这些领兵大员为了获得皇帝的恩宠,竞相采取形形色色的对策,或“剿”、或“抚”、或滥杀平民以邀功,以此捞取升官发财的资本。但从韩观到顾兴祖,再到山云,不断变换手法,却始终没能达到消灭义军的目的。
首领遇害 枭雄侯大狗奋起
正统七年(l442年),为了保卫耕地,在首领蓝受贰和侯大狗领导下,组织瑶民数百人起义。广西总兵柳溥为了镇压瑶民起义军,终于使出了十分毒辣的一招。他从一个地方官员口中得知,起义军首领蓝受贰与一些地方官员有过交往,忽然灵机一动,决定设下陷阱诱杀蓝受贰等人。他指使与蓝受贰有过交往的千户潘智出面,与蓝周旋,暗地里利用忻城土官黄风、南丹土官莫秋各率土兵预设埋伏,当蓝受贰与起义军众首领聚会时,突然包围袭击,蓝受贰等10多人被诱杀牺牲,但侯大狗机智过人,保持高度警惕,巧妙地摆脱官军的包围,迅速脱险转移。
侯大狗是大藤峡瑶族农民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蓝受贰等众首领遇害后,他化悲痛为力量,接过起义大旗,领导瑶民义军与明朝官兵作坚决的斗争。
侯大狗(1418—1466年),又称侯大苟,是明朝武靖州(今桂平黔江北岸金田至武宣一带)大藤峡腹地碧滩罗渌峒田头村的瑶族人,家中很穷,以烧炭、打猎、帮工为生。屡败屡起的接连不断的瑶族农民起义的年代里长大的侯大狗,蓄满了对封建明王朝的仇恨,练就了斗争的铮铮铁骨。他16岁加入起义军,身材高大,勇猛有力,性格刚直,机智过人,因此入伍不久就成为起义军首领之一。
罗渌峒,是大藤峡瑶民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侯大狗的家乡,四面是高山,山谷中有一条澄清的罗渌河穿流而过,河的两岸是田地和上峒、中峒、下峒3个瑶寨。罗渌峒,南起碧滩圩,当年为大藤峡瑶民起义军的都城,面临黔江大藤峡一道险滩——碧滩,是进入罗渌峒的咽喉之地,是监控钳制大藤峡江航道的要害处;北迄黄茅界,长约20公里,东界南木镇,西界大藤峡江入口处的武宣县,宽约15公里。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罗渌峒是一个袋形地带,袋口是碧滩圩,由下峒至黄茅尾则为袋之腹部。当年瑶民起义军正是依靠这有利的地形,以罗渌峒作为他们的根据地、大后方。难怪历次前来镇压起义的官军,非动员十数万人不敢轻易进入罗渌峒。
碧滩圩边地势高耸,有一块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营盘。侯大狗命令义军将士在营盘中间修建了一座“皇帝殿”,作为聚众议事之所。“皇帝殿”临江一侧两角有炮楼,四周有围墙,炮楼上有士兵瞭望、防守,后人称为“碧滩都城”。民谚:“田头府,高山县,碧滩皇帝殿”。虽经五六百年风雨,其遗址至今仍隐约可见。
正统十年(1445年)5月,侯大狗领导的大藤峡瑶、壮人民和杨容拾领导的梧州农民同时举起了起义大旗,广西当局急忙调兵遣将分头进剿。
正统帝朱祁镇接到广西告急文书,急命兵部会同英国公张辅、五府六部(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都察院等朝廷高官商讨对策,增调兵员粮饷,又下令柳溥全力“征讨”广西各地义军。
驰骋千里 起义军威震四省
侯大狗是个出色的农民军事家,他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或四面出击,或声东击西,令官军防不胜防。正统十年(1445年),明王朝广西当局集中兵力进剿庆远农民起义军。趁着官军无暇顾及,侯大狗发起了强大的攻势。他将数千义军的大部分化整为零,组编为50多支队伍,每支或三四十或五六十人,各自为战,向四周各州县分头出击,官军顾此失彼,手足无措。不到半年时间,起义军先后攻下广西浔州、梧州、郁林、桂林、柳州五府,广东六府(雷州、廉州、高州、肇庆、韶关、广州),以及赣南、湘南的二三十个州县,声势浩大。“广东十府,被瑶民攻陷者六”,使明朝大为震惊,以致“两广守臣皆待罪”。正统帝朱祁镇急令各地“能捕侯大狗者,予千金,爵一级”,但“竟不可得”。
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统帝朱祁镇听信宦官谗言率军北伐蒙古,被俘于土木堡,史称“土木堡之变”。景泰元年(1450年),其弟景泰帝(明代宗,又称景帝)朱祁钰即位。由于新帝登基又面临蒙古大军压境,朝廷内外交困,无力动用大军征剿大藤峡的“瑶乱”,起义军力量急剧壮大,成为燎原之势,遍及桂、粤、湘、黔数省。侯大狗带领大藤峡瑶民起义军转战两广多年,拥军数万,包括步兵、骑兵、水兵,队伍有分有合。 大藤峡义军向省外出击的三支队伍,一支控制着广东的西半部,一支与广东清远起义军联合进入江西南部,一支与广东连山起义军联合挺进湖南。这样,广西几乎是全部,广东的大半部,以及赣南、湖南的一部分,已经连成一片,几乎都掌握在起义军手中。起义军之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统一的指挥,但彼此之间互相呼应,相互声援,给明王朝在南方几省的封建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面对强大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军和遍及两广的农民起义,朝廷不断地易将,但都无济于事。景泰三年(1452年)撤换广东前总兵董兴、广西副总兵武毅,分别以翁信、臣旺代之,还特别派了一名大臣王翱总督两广军务。然而局势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天顺元年(1457年),正统帝(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拥立下废掉景泰帝,恢复帝位,改元“天顺”。不久,诏旨调派大军围剿大藤峡起义军。此时,由于起义军主力部队远征广东、湖南、甚至福建、浙江,根据地大藤峡兵弱,官军趁虚而入。天顺六年(1462年)2月,朱祁镇命巡抚叶盛、都督颜彪率北京、南京并江西、湖广、浙江等卫所官兵及地方民团共1万多人分道夹攻大藤峡,留守起义军猝不及防,被攻破老鼠、道袍,石门紫荆、金龙、白鹤、六庙、仙女关、通天岭等721处营寨,义军及平民被杀3217人,房屋被烧17200间,兵船被夺50艘,男女老幼被俘531名,牛马被夺去520匹,器械被夺710件。
虽然后方被剿,损失惨重,但侯大狗领导的远征军并不因此慌张失措,依旧进攻各州县。天顺六年(1462年)春,攻广东新会、官窑、广城等地并迅速逼近广州。朱祁镇感到“局势危急”,急命重臣吴祯“驰府广东”,要他会同彼处镇守官员计议方略,务必守住广东重镇。
朝廷官兵以为增兵死守广州乃当务之急,但侯大狗等义军首领却另有想法,他们自知义军力量不足以攻取广州,但控制肇庆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广州形成高压态势,会起到将广东全省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的作用,可使占广东全省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西部地区与广西连成一片,大部分控制在起义军手中。于是起义军对广州、肇庆等大城市采取引而不发、围而不攻的策略,而对一些州城、县城,即使攻下也不过两三天就撤出,避免与官军硬拼,以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官军对起义军这种游击战术十分头痛。翰林院编修丘睿在《两广事宜议》中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我出此贼往彼,我往彼则出此,(贼)巧相回避,(官军)迄难成功。”两广总督叶盛在写给天顺皇帝的《地方事宜疏》中也无可奈何地哀叹:“所在官军仅够守城,所以流贼行劫,如蚕食桑,广西已遍,潜入广东,避强就弱,由近及远。”形势如此,故两广守将皆自顾不暇,只能龟缩城中,不敢出城与起义军对阵。
藤峡藤断 瑶王侯大狗殉难
天顺八年(1464年)2月,天顺帝朱祁镇病死。成化帝(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对大藤峡瑶民起义极为重视。他认为两广局势日非,首先是因为“守土非人”,于是采取断然措施,罢黜两广巡抚、巡按和三司大员;然后决计采取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开始了。宪宗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蛮将军,统率两京(北京、南京)、南直隶、江西、湖广、广西官军之在行者,命都督和勇为游击将军,统率两京达官、达军之在行者,拜兵部侍郎韩雍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这班“征蛮”大员首先会集南京,商讨用兵战略。
官军遂兵分五路,水陆并进。是年8月,官军大部进入广西。
10月,官军到达浔州。韩雍将他的16万大军分为左右两军:令总兵欧信,参将孙麟、高瑞,都指挥夏正等领68000人为右军,自象州、武宣南下,分五路攻大藤峡之北;令都指挥白全、杨屿、张刚、王屺,指挥唐雄等领92000人为左军,由桂平、平南分八路攻大藤峡之南。复令参将孙震、指挥陈文章等守左江贵县及龙山、藤县五屯,防止起义军向西突围,并作为后援预备队。又令欧信等攻破山北之后,即领兵深入峡中夹攻桂州、横石诸崖。又命令夏正,说林峒、沙田乃府江间道,宜越古厝、双髻诸山,伏兵于林峒中扼守,防止起义军往东撤退。另外还派遣指挥潘铎等率部分守诸山隘口。
韩雍深知大藤峡地形复杂,义军据险设伏,不利官军作战,不敢贸然发动进攻,为防万一,他责令曾经屠杀两广义军4万多人的陶鲁组织一支敢死队,经过严格训练,待机进入大藤峡。
包围完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韩雍于农历十二月初一日下令发动进攻。官军各路人马水陆并进,对大藤峡进行腹背夹击,势如巨石压卵。侯大狗和义军将领知道这次不同往常,更加沉着应战,首先将边缘村寨的老弱妇孺及钱粮等重要物资转移到桂州崖、横石圹等大山深处,并在山南险要地方竖立木栅数重作为防御工事,或修筑营盘作为据点,准备了大量滚石、檑木、长枪、标枪、毒矢等轻重武器,严阵以待。又派出斥侯(侦探)数十人,化装成汉族的儒生、里老,守候在峡口,佯称愿为官军当向导,以便见机行事,但不幸为老奸巨猾的韩雍所识破,率先遇害。
战斗打响后,官军四面包围,山下响起了阵阵呐喊声,惊天动地,起义军不动声色,静观事态的发展。官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使用火箭、团牌、扒山虎、压二笆等精良武器对紫荆等16处山寨进行疯狂攻击。侯大狗振臂高呼,山鸣谷应,指挥义军在山上反击,一支支标枪、毒箭如雨般射落,一堆堆滚石、滚木如雷般砸落下来,官兵死伤无数。韩雍等将领督战甚急,官军自恃人多势众,又备有登山利器,故而冒死上山,纵火焚毁了不少木栅。此时起义军主力大部分出击各地,无法回援,留守峡中的义军仅有1万多人,众寡悬殊,因而不得不放弃第一线,转移到九层楼等处据守。官军乘势攻破山南石门、大信、道袍、屋厦、紫荆、竹踏、梁脑、老鼠、塞岭、林峒、沙田、古营、牛肠、大岵、大塞等多处村寨,瑶民房屋财物均被官军纵火烧毁。
韩雍等人见瑶民起义军败退,又督兵尾追到九层楼、横石圹等处。侯大狗率主力部队退守九层楼,在这里与官军展开了一场惨烈异常的浴血战斗。
瑶民的核心据点是九层楼山区。九层楼又名九重崖,位于碧滩以北10公里处的罗渌峒田头村背,是一座方圆数里、高耸入云、林木树翳、气势磅礴、山峦重叠的大山,山顶有9个峰头。此山海拔800多米,因山峦重叠、状如梯级塔形,共9层,故名九层楼。此山四周崖壁陡峭,极难攀登,仅有一条又险又陡的小路可上山顶,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侯大狗率义军登上九层楼,安排一部分战士守住登山小路,准备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官军尾追而至,想从小路登山,被义军守兵用滚石、檑木、毒箭打死数百人,攻势大为减弱。激战数昼夜,九层楼岿然不动。韩雍命令陶鲁率领敢死队实行强攻,伤亡惨重,仍被击退。据《蛮司合志》记载:“贼上九层崖抗战,前树大栅,用千斤巨石,从云霄转下,声如轰雷,且弩矢雨注,不可当。” 由于义军早有准备,事先在山上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和大量石块、弓弩、滚木等武器,山上又有“天池”(水井)可供饮用,虽然经过几天几夜的战斗,伤亡不少,体力消耗甚大,但依然斗志昂扬,打退了明朝官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韩雍得知官军节节败退,暴跳如雷,命令官军不惜一切代价,攻下九层楼,捉住侯大狗。数万官军将九层楼附近的几座山峰重重包围。最后,官军一面用计多设疑兵,诱使义军大量消耗木石、标枪、毒箭;一面采取火攻,集中火箭、火炮向九层楼攻击,山上一片火光,烟火遮天蔽日。义军阵地上的木栅燃起熊熊大火,垒石而成的防御工事也陆续被轰倒。侯大狗和众将领视死如归,与官兵浴血奋战。义军利用战斗间隙,一边抢修防御工事,一边磨利标枪、大刀,准备好弓弩毒箭,继续战斗。此时韩雍再次命令陶鲁率领敢死队从间道潜登,用团牌、扒山虎、压二笆筹工具开辟登山路径,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瑶民们的排栅被焚毁了,滚木、毒箭、标枪用完了,终于粮尽弹绝,活跃在外地的义军又无法回来救援,终因敌众我寡,九层楼被官军攻陷。
是役,大藤峡瑶民被攻破营寨324所,被杀3207人,侯大狗受伤后与义军782人被俘,妇女2718人被掳,而战死以及逃跑、溺死、堕崖而亡者在万人以上。侯大狗被俘后,宁死不屈,于成化二年(l466年)春被抽筋剥皮,凌迟处死,惨烈异常。正应了古人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句。连韩雍自己所写的《平大藤峡诗》,也尽是“岩穴处处皆荡焚”、“积尸如山血如川”、“诛助只许留襁褓”这些充满血腥气味的诗句。
侯大狗起义失败后,官军找到大藤,将它砍断。百年老藤是空心的,韩雍命人用断藤蒙上牛皮做成数面大鼓,送往广州、梧州、肇庆,分别放置在提军衙门大门两旁,以棰击之,有如雷鸣,声闻数里。另外一根断藤沿黔江、浔江漂流而下,一直流到藤县。相传藤州、藤县得名因此而来。
韩雍为了自彰其功,便改大藤峡为“断藤峡”。还命浔州一文人为他撰写碑文,刻成《韩雍纪功碑》,竖之于大藤峡北岸(此碑现收藏于桂平市博物馆)。
到明正德年间,那位十分热衷于兵事曾自封为大将军的明武宗朱厚照,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又把大藤峡更名为永通峡,还亲笔御书“敕赐永通峡”5个大字,分刻于桂平、武宣境内的峡壁上,至今犹存。
“永通不通” 起义军前仆后继
一代枭雄侯大狗寂殁了,大藤被砍断,改名“断藤峡”,但丝毫没能动摇大藤峡瑶、壮农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的决心。成化二年(l466年)10月,即侯大狗殉难的第二年,韩雍等人还没来得及离开广西,侯大狗的两员部将侯郑昂和黄牛儿,又率领700多名起义军“夜袭浔州府城”,焚毁军营城楼,夺得百户所铜印2枚,杀死官军数十人,还放火烧毁浔州府学。义军在返回大藤峡途中,将铜印埋在铜锣湾山坡上。铜印于1984年出土,现收藏于桂平市博物馆。
成化十年(1474年)3月,镇守广西的太监黄沁与广西布政使何宜、副使张衔等共同上书朝廷,告发韩雍“贪欲纵酒,滥赏妄费”,“坐视瑶贼出没,隐匿不报,以致大藤峡复啸滋蔓,流劫郡县,当究治”。宪宗朱见深派员前往广西“调查”,果然看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远未“平定”。朱见深听了调查官员的报告,怒不可遏,下令罢了韩雍的官。韩雍返回长州(今江苏省吴县)老家后忧郁成疾而亡。
正德三年(1508年),左都御史陈金率军续征大藤峡。此时大藤峡黔江航道不通已有40年之久,陈金调来的十几万官军正驻扎在柳庆一带,军饷、粮食水陆运输无着,官兵连盐也吃不到。
为了打通峡江,陈金想到了一条与韩雍截然相反的策略。韩雍长期封锁、围困大藤峡,不准瑶民出入峡口,也不准船只通过峡江;现在,陈金准备反其道而行之:解禁。为的是恢复峡江航运,弄到食盐,解决军需给养。
陈金决定向大藤峡瑶民让步,采取“解禁”政策。他派出一名校官,领兵数名,划着一只小艇进入峡中,将起义军代表请来。双方几经商讨,订立“约法三章”。条约规定:往后官船和商民船只过往大藤峡,瑶民必须“转相护送”,不得拦截;商民船只装载货物过峡,必须按照船只大小、货物多寡,向瑶民缴纳一定数量的食盐、瓦器,否则不得过峡。条约公平合理,基本满足了瑶民的要求。条约生效之后,官府和商贩的船只络绎经过大藤峡,如约向瑶民缴纳食盐及瓦器等生活日用品。一时间,大藤峡黔江河面船只往来如梭,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忙景象。
陈金在得意之余,又把韩雍的“断藤峡”改为“永通峡”,他找来浔州文人张杰将“永通峡”从不通到通,再从不通到“永通”的经过写成文章,在大藤峡北岸悬崖上刻上“永通峡碑”。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曾经通畅一时的大藤峡河道又不通了。
正德六年(1511年),陈金奉命率部前往江西镇压农民起义。刚刚结束,有人告诉陈金:永通峡又不通了。原因是过往船只大多失约,不向峡中瑶民缴纳鱼盐及生活用品,瑶民生活再一次陷入困境,被迫重新举起义旗,堵死峡江。陈金明了事情真相之后,又派人把起义军代表请来,商议再续前约。义军代表同意照上次所订互利条约办事。不久,大藤峡江面上又恢复了船只来往如织的盛况,过往商贩及峡中瑶民皆大欢喜。
数年之后,官方再一次失约,过往峡江的船只不愿向瑶民缴纳食盐等物资,瑶民们被迫再次举起义旗切断峡江航道,对于敢于违抗者,义军毫不留情将其击沉江中,“永通峡”于是又不通了。当时浔州流行一首民谣:“永通不通,来葬江中。谁其作者?噫,陈公!”对陈金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为了打通大藤峡航道,明王朝又背信弃义,变本加厉残酷镇压。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命王守仁挥师秘密出击,所部官军6200人分两路包抄疾进:一路由武宣乘船沿黔江顺流而下,在龙村埠登岸,从西面直扑大藤峡;一路从桂平乘船从东面扑向大藤峡,于农历四月初三同时向瑶民起义军发动突然袭击。义军毫无防备,驻守哨卡据点的兵力不多,猝然遇敌,仓促应战,加之敌众我寡,峡江两岸重要据点相继失守。起义军四面被围,明显处于劣势,只好掩护大批瑶民一同转移到仙女山结寨据守。官军人多势众,攀木缘崖仰攻,锐不可当。初四,仙女山被攻破,义军、瑶民复撤至油榨、石壁、大陂等处。初五,这些营寨又被次第攻破。义军、瑶民准备由横石矶过江撤至峡南龙山。官军尾追而至,义军、瑶民因船少人多,在抢渡黔江时被溺死600多人。 义军首领黄公豹、廖公田率领部分战士撤至大瑶山区的立山结寨固守,与官军展开激烈战斗,10多天后又化整为零进人深山密林隐蔽起来。官军不敢深入,只在大藤峡周围设置哨卡封锁交通要道。
王守仁进剿大瑶山之役,起义军及瑶民被杀3000多人。
攻下大藤峡之后,王守仁病情突然恶化,其部属急命轿夫将他抬回南宁。接着,王守仁又乘船意欲返回浙江老家,终因病重不治死在南安途中。
嘉靖十五年(1536年),武靖州土官、豪绅黄贵、韦香勾结指挥潘翰臣霸占弩滩侯胜海和其他瑶民的田地房屋,设计将侯胜海诱杀。胜海弟侯公丁愤极,聚众到县城呐喊示威。官府采取暴力镇压,随后又在弩滩建立堡垒,设置巡检所,由黄贵、韦香带兵300前往屯戍,允许士兵随意占耕侯姓瑶民的土地。
官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瑶民的众愤。侯公丁集中了大批瑶民到桂平城抗议示威。因城门关闭,不得入城。回去后,侯公丁集中瑶民2000多人,乘夜袭击弩滩巡检所,杀死戍兵200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再次爆发。
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王朝派副使翁万达领兵数万前来镇压。翁施计,通过参议田汝成诱骗侯公丁到浔州府城,将他杀害,使义军群龙无首。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副总兵张经领兵35000人为左军,副使翁万达为监军,分六路向大藤峡腹地进攻;另以l6000人为右军,分四路出击。
义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汲取了过去据山结寨、终为官兵所破的教训,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战略,组成小股队伍与明军周旋,“皆漫走山峪间,令官兵疲于追逐”。这一招真灵,义军从罗运深入大瑶山东北部,与永安、修仁、荔浦等地起义军取得联系,得到了援助,使官军不敢“穷追”。这一役,大藤峡瑶民义军虽然减少了损失,但还是被杀了2000多人。
武靖设州
大藤峡“善后”息事
明王朝对于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便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的手段,但是瑶民并没有屈服,屡镇屡起,持续斗争两百多年。明宪宗朱见深惊呼:“将有不可明言之变”,《明史》语“世世为患”,韩雍和王守仁等只好哀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终难靖乱”而告失败,最终迫使统治者采取让步政策,实行武靖州的设置到嘉靖年间翁万达的《藤峡善后议》,给少数民族人民以一定的生存权利,起义斗争才逐渐趋于缓和。
成化元年(1465年),韩雍指挥16万大军,将侯大狗领导的大藤峡瑶民起义镇压下去后,向宪宗朱见深献上所谓“善后之策”,建议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大藤峡地区的封建统治:更换两广守军统帅,提升一批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的将领担任要职,加强广西、广东两省的联防;在桂平设置浔州卫,并在大藤峡周边地区桂平、贵县、平南各县设立巡检司9所,以严密封锁大藤峡;同时在大藤峡腹地碧滩村设置武靖州,从桂平和周边几个县交界处划出一块将近1000平方公里的地盘,归武靖州管辖。朱见深采纳了这些建议,并相继付诸实施。成化三年(1467年),武靖州正式设立。
所谓“武靖”就是“以武力绥靖”的意思。武靖州的设置,充分说明了明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高压政策。武靖州属直隶州一级军政建置,因直隶于省而不属府管辖而得名。直隶州的知州是六品官,虽比不上号称“四品黄堂”的知府大人尊荣,但比之“七品芝麻官”的知县却官高一秩。在一个县的辖区内设置直隶州自然是一大怪事,这在广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武靖州初设置时在碧滩村,成化二十年(1484年)迁至山外黄绅镇(今桂平市金田镇武靖村)。嘉靖七年(1528年),因州官贪赃枉法被逮削职,朝廷下令改武靖州为千户所,由浔州府通判兼任千户。万历末年(约1620年),因行政区划变动,又改千户所为武靖镇。从武靖州到武靖镇直至明王朝灭亡,其设置时间长达177年之久。
武靖州初置时,其辖区范围包括从桂平县境北部划出的宣一、宣二、崇姜等三里(今桂平市金田、江口、南木、紫荆、思宜、垌心等6乡镇)和西部地区的武平里、厚禄里(今桂平市石龙、白沙、厚禄、蒙圩等4乡镇),以及与大藤峡、紫荆山区毗连的武宣县东乡、象州县北乡、贵县的莲塘村和平南县的大鹏山区,整个地域呈弯弓半月形,面积共925平方千米,其总人口约6.4万人。以瑶人最众(3.15万人),壮人次之(2.1万人),汉人仅有1.15万人。改武靖州为千户所后,辖区和人口略有减少,东乡、北乡分别划归原来的武宣县和象州县。改为武靖镇建置后,又将莲塘村和大鹏山区划归贵县、平南县管辖。
武靖州的设置,并没有达到明王朝预期的目的。瑶民们压而不服,屡平屡叛,武装起义依然接连不断。现实迫使封建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单靠“武力绥靖”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
嘉靖十八年(1539年),翁万达、田汝成将侯公丁起义镇压下去后,上疏世宗朱厚熜,提出所谓《藤峡善后议》。一方面建议“改州治以建屯所”,充分发挥武力绥靖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在加强武力绥靖的同时,对瑶民采取怀柔政策,让瑶民们离开深山峡谷,迁居平原,“垦作便田”,给予出路,生活上有了保障,便不会聚众闹事了。
“善后议”自然是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是在客观上也得到了瑶民们的认可,因而明王朝采纳了这一建议。不久之后,金田平原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壮村、瑶寨。现在桂平市境北部金田平原地区一直流传着“九罗十古,非瑶即壮”的说法。“九罗”即罗蛟、罗旺、罗碧、罗宜、罗蕴、罗展、罗活、罗莺、罗山9个村寨,“十古”即古旺、古楞、古莲、古东、古带、古到、古望、古呈、古秀、古松10个村庄。除“九罗十古”外,壮村、瑶寨还有不少,据《桂平县地名志》记述:今金田镇禾益村“磨考屯,明代时系瑶族磨、考两姓人在此居住,因而得名。”田江村“板霞屯,明代是壮人、瑶人杂居地,壮语‘板’是村、‘霞’是茅草,意即茅草村,因此地茅草特多而得名。”由此可见当时瑶、壮聚居之盛。
与壮村、瑶寨同时出现的,还有专供瑶人赶集的“瑶圩”。圩期定为每半月一次。可以说,“瑶圩”乃是明王朝为感化瑶民并加强其封建统治而设立的瑶民“经济特区”。
这样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到了明末清初,“瑶人踪迹逐渐稀少”,瑶圩和壮村、瑶寨便名存实亡了。文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明实录》《广西通志》《浔州府志》《桂平县志》《大藤峡》《大藤峡起义》等著作,以及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首领的族谱,采访中得到了贵港市政协、桂平市史志办、桂平市民委等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