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草圣林散之老人是中国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自号"三痴生",一生钟情于诗、书、画并取得了众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要给这三者排个顺序的话,林老认为诗是自己最擅长的,其次是画,再次是书法,本文仅就林老排第三但却成就了老人不朽圣誉的书法艺术略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草圣 诗韵画意 柔润 豪迈
一、草圣之称的由来
林散之老人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虽然自幼喜欢诗书画并在这三方面已有不小成就,终因自己所生活的特定时代的种种外因的影响而仅仅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但是林老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一直未变,无论是年少求学还是躲避日寇的艰难岁月,他始终没有放弃书法,只要有时间,只要有条件,他都会开轴悉心创作书画。即使是在年迈受伤的情况下老人也没有停止创作,执着的“半残老人”庆幸于自己尚可执笔,继续徜徉于书画艺术中。1972年,在《人民中国》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拟编发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书法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在次年出版的《人民中国》杂志中,他的作品《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独占首页,作品中彰显的独到的书法风格及深厚的书法功底引起日本书法界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1984年,日本书坛巨擘青山杉雨率团来华拜访林散之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赠与林老,也是在这一年,随着北京《瞭望》周刊《草圣遗法在此翁》评介文章的传播,“当代草圣”的声誉在书法界传播开来。
二、真人书法中的诗韵画意
林老的“真”首先表现在“真诚”二字,用“真诚”来形容林老是最合适不过的。林老一生淳朴善良,待人真挚诚恳,虽然书法造诣极高,获得众人的敬仰,但老先生一直注重自身修养。在成名之后,各行各业的书法爱好者慕名而来,或者索字,或者请教书法相关的问题,林老都尽自己最大能力真诚以待,有求必应。正是林老这种真诚的待人态度,使得好多书法爱好者有机会接近这位书法圣人,得到圣人的指点,他们之间也建立了深浅不同的情谊。所以,在林老逝世后,许多曾经受教于林老的书法爱好者能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林老与自己的真情。不做假人欺世是林老的行为准则,他一生不求与世人争名逐利,物质的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书画更高贵,他不仅以身作则事事待之以真,而且曾这样告诫后辈:“……然书如其人,传其浩然正气而千古不朽。故学书先学做人,做人正直为本。一个人,一生正直,谈何容易!”[1]“做人正直为本”,这“正”这“直”也就是真,也就是诚实。诚实的人是被林老所喜爱的。一句“ 我的字画要送给诚实的人!”[2]或许可以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
追求艺术之真也是林散之一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恩师黄宾虹教导他“师古人更要师造化”,于是正值壮年的林散之筹备了行程一万多里的孤身旅行。这次旅行游历了南方众多名山大川,沿途虽艰难险阻,林老也没有忘记作画吟诗观书法石刻,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体会大自然的真并将其与艺术之真溶融。也正是这次的执着与坚持,为林老先生以后的创作及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独特的韵气。我们在欣赏林老的书画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灵韵与浩然之气。
正如上文所言,诗、书、画是林老一生所钟爱的。或许是因为在这三方面造诣皆颇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能够无形中将三者融会贯通,林老的书法中总是透着无限的诗韵画意,让人回味无穷。先说林老作品中充溢着的浓厚的诗韵。在“三绝”中,林老最推崇的是诗,他一生最佩服的诗人是李白,曾数次登临采石矶,拜谒太白楼,并作诗以记之。那句“翠螺山上仰松云”的,不正是充分表达了林老对诗仙的敬仰之情吗!他觉得自己的诗是诗书画三者中比较成功的,也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作为诗词爱好者,尤其是在诗词方面比较有成就的书法家,林老的书法总是与诗词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一方面是将诗词借助书法形于纸张,不管是整首也罢,几句也好,总能在林老的笔下跃然纸上,亦诗亦书,混然天成。另一方面,应该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由于常年不断地坚持写词作诗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蕴含无形中作用于林老的创作过程吧。欣赏林老的作品,总感觉有一种难以言说却给人一种神圣、典雅的力量引导着自己继续向前,渴望能够解开文字背后的那种意蕴与智慧。有人曾这样形象地形容林老的诗书:其诗韵乃其2书之魂!笔者认为此说再妥帖不过了。
绘画与书法的密切联系很早就存在了。观古代许多大书法家,往往也在绘画方面提出传于今世的重要理论,比如张彦远、郭熙、吴昌硕、柯九思等等,皇室后代赵孟頫不就有“作画贵有古意”“书画用笔同法”的论说么: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3]
与恩师黄宾虹以书入画不同,林散之是以画入书的典型。尤其是为“师造化”而专门做了一次长途旅行归来之后,体悟到大自然的奥秘,也体会了更多的人与自然的融融之情,他的画技更是大有长进,也为以后书法语言的成熟做了极好的奠基。林散之的书法,以“散草”名闻于世,笔者仅就林老晚年草书中所体现的画意稍作解说。晚年的草书中,林老大胆地融汇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这些既表现在笔法上也表现在墨法上。首先,林老将绘画所用的笔法运用在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将枯湿、刚柔、方圆、屈直、粗细、疏密六个用笔节奏合理搭配,尤其是在达到“澄明”的心境之时,林老独特的“回腕执笔法”随心所欲不逾矩,将自己几十年的用笔累积发挥到极致,创作出或刚健婀娜或枯藤蟠结、鸾舞蛇惊的名作。师从林老的著名书法家庄希祖曾这样说:“你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如崖壁上倒挂之万丈枯藤,遒练劲健,沉郁顿挫;如绝壁间涌出一线瀑布,若断若连,幽妙虚灵,似有若无,朦朦胧胧、不可名状,虚无缥缈犹如一缕炊烟袅袅扶升,如梦似画!”另外,以画入书的林老将“皴擦”绘画技巧运用到书法创作过程中,墨到无处笔还行,或渴或润,刚柔相济、疏密得体、黑白相依、实中有虚、虚处见实。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的创作,抽象意味的笔墨,与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枯树怪石有程度不一的相似之处。在墨法方面,林散之是将水墨技法运用的最自如的书法家。他在书写之前,通常会将砚台旁同时放一水盂,毛笔蘸饱墨水之后,再稍点一下清水,等到下笔的时候,就会有水与墨交融的效果。于七种墨法之中,林散之运用较多的是浓墨、淡墨和渴墨。墨法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幅作品的成败,过多地或不加控制地运用淡墨,会形成肥胖的墨块,给人臃肿的感觉也会抹杀书法最基本的线条因素。水墨运用不当时往往出现一塌糊涂的现象。林老常自己的感觉随性将墨法运用的恰到好处。他的自作诗《论书绝句》:“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是他运用水墨作书最为成功的一件作品。一气呵成,几无懈笔,水和墨各自的特性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通篇效果似丰肥得体佳人,多一分显胖,少一分太瘦。
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象征两种截然相反的美:奔驰的骏马、萧瑟的秋风、辽阔的冀北,描述了北国豪迈、壮阔而崇高的气概;含羞的杏花、缠绵的春雨、玲珑的江南,是对水乡柔润灵动神韵的最好阐释。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崇高一优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或许在地域上难以达到合一的境界,却在林老的书法融合为一。
生活环境对人的性情往往会有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林散之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方,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出生于江苏江浦,拜师学艺、工作也基本在江苏、安徽和上海等省市,后来的万里旅行经历的苏、皖、所鲁、晋、豫、陕、川、鄂九省大多数是南方省份。所以在林散之的书法中总能找到江南水乡"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情韵味。匠心独运的柔美线条和着温润的笔墨,有的似娇羞的水姑娘的哝哝蜜语,有的似绵绵细雨洒在静明新翠的山川,欲坠的雨滴谱写下舒缓轻柔的曲子,缠绵悱恻……感性的柔美与诗韵得到彰显。
然而,林散之先生的作品不单是柔润的,也有豪迈的气息在流淌。比如在创作于1978年的《太白楼放歌》这幅巨作中,林老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迈性情,或直或曲的线条将字与字连在一起,但行与行之间却分明的很,纵横使转的线条,奔逸的笔姿,笔锋随心变化自如。应该说林散之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豪迈,与他所敬仰的诗仙李白有一定的关系。李白性格豪迈大气,他的诗风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豪迈的情怀。林散之一直以来对李白崇敬有加,不仅喜欢李白及其诗,而且喜欢草书李白诗,并且将李白诗中的汪洋大气、豪迈的气势和意境展现的恰到好处,与原作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林散之练书法“由帖而碑,以帖融碑”。不免会受到沉雄劲拔的碑风的影响而有壮阔的气势在里面,这也是林散之在前人书法上所做的创新之处。
正像启功评谈林散之的诗所说的:“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出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笔者认为林老的书法也可以如是说,尤其是晚年的草书。正因为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所以才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宝典,所以才能比世人境界高超,在行笔之时更自如、更洒脱而不逾矩。
总之,草圣林散之老人是中国当代伟大的书法家,他不仅用自己的真行动做真人、追求真艺术,启迪广大的书法爱好者,而且在书法方面的贡献为中国书法的发展铺垫了更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关于笔法、墨法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所做的独特的创新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钧公.落笔惊风雨——林散之书法艺术赏析[J].文化休闲.1998年第15期.
[2]樊利杰.当代草圣——林散之[J].现代书家.2006年第4期.
[3]汪钧.论林散之的书法线条美[J].书家专题.
[4]周叶凤.螺山有幸伴散翁——林散之与林散之艺术馆[J].人文研究.
[5]尹堂月.落花流水风送雨 写出真灵泣鬼神——试析林散之草书的笔墨艺术[J].青少年书法.2007年第7期.
关键词:草圣 诗韵画意 柔润 豪迈
一、草圣之称的由来
林散之老人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虽然自幼喜欢诗书画并在这三方面已有不小成就,终因自己所生活的特定时代的种种外因的影响而仅仅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但是林老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一直未变,无论是年少求学还是躲避日寇的艰难岁月,他始终没有放弃书法,只要有时间,只要有条件,他都会开轴悉心创作书画。即使是在年迈受伤的情况下老人也没有停止创作,执着的“半残老人”庆幸于自己尚可执笔,继续徜徉于书画艺术中。1972年,在《人民中国》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拟编发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书法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在次年出版的《人民中国》杂志中,他的作品《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独占首页,作品中彰显的独到的书法风格及深厚的书法功底引起日本书法界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1984年,日本书坛巨擘青山杉雨率团来华拜访林散之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赠与林老,也是在这一年,随着北京《瞭望》周刊《草圣遗法在此翁》评介文章的传播,“当代草圣”的声誉在书法界传播开来。
二、真人书法中的诗韵画意
林老的“真”首先表现在“真诚”二字,用“真诚”来形容林老是最合适不过的。林老一生淳朴善良,待人真挚诚恳,虽然书法造诣极高,获得众人的敬仰,但老先生一直注重自身修养。在成名之后,各行各业的书法爱好者慕名而来,或者索字,或者请教书法相关的问题,林老都尽自己最大能力真诚以待,有求必应。正是林老这种真诚的待人态度,使得好多书法爱好者有机会接近这位书法圣人,得到圣人的指点,他们之间也建立了深浅不同的情谊。所以,在林老逝世后,许多曾经受教于林老的书法爱好者能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林老与自己的真情。不做假人欺世是林老的行为准则,他一生不求与世人争名逐利,物质的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书画更高贵,他不仅以身作则事事待之以真,而且曾这样告诫后辈:“……然书如其人,传其浩然正气而千古不朽。故学书先学做人,做人正直为本。一个人,一生正直,谈何容易!”[1]“做人正直为本”,这“正”这“直”也就是真,也就是诚实。诚实的人是被林老所喜爱的。一句“ 我的字画要送给诚实的人!”[2]或许可以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
追求艺术之真也是林散之一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恩师黄宾虹教导他“师古人更要师造化”,于是正值壮年的林散之筹备了行程一万多里的孤身旅行。这次旅行游历了南方众多名山大川,沿途虽艰难险阻,林老也没有忘记作画吟诗观书法石刻,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体会大自然的真并将其与艺术之真溶融。也正是这次的执着与坚持,为林老先生以后的创作及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独特的韵气。我们在欣赏林老的书画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灵韵与浩然之气。
正如上文所言,诗、书、画是林老一生所钟爱的。或许是因为在这三方面造诣皆颇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能够无形中将三者融会贯通,林老的书法中总是透着无限的诗韵画意,让人回味无穷。先说林老作品中充溢着的浓厚的诗韵。在“三绝”中,林老最推崇的是诗,他一生最佩服的诗人是李白,曾数次登临采石矶,拜谒太白楼,并作诗以记之。那句“翠螺山上仰松云”的,不正是充分表达了林老对诗仙的敬仰之情吗!他觉得自己的诗是诗书画三者中比较成功的,也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作为诗词爱好者,尤其是在诗词方面比较有成就的书法家,林老的书法总是与诗词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一方面是将诗词借助书法形于纸张,不管是整首也罢,几句也好,总能在林老的笔下跃然纸上,亦诗亦书,混然天成。另一方面,应该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由于常年不断地坚持写词作诗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蕴含无形中作用于林老的创作过程吧。欣赏林老的作品,总感觉有一种难以言说却给人一种神圣、典雅的力量引导着自己继续向前,渴望能够解开文字背后的那种意蕴与智慧。有人曾这样形象地形容林老的诗书:其诗韵乃其2书之魂!笔者认为此说再妥帖不过了。
绘画与书法的密切联系很早就存在了。观古代许多大书法家,往往也在绘画方面提出传于今世的重要理论,比如张彦远、郭熙、吴昌硕、柯九思等等,皇室后代赵孟頫不就有“作画贵有古意”“书画用笔同法”的论说么: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3]
与恩师黄宾虹以书入画不同,林散之是以画入书的典型。尤其是为“师造化”而专门做了一次长途旅行归来之后,体悟到大自然的奥秘,也体会了更多的人与自然的融融之情,他的画技更是大有长进,也为以后书法语言的成熟做了极好的奠基。林散之的书法,以“散草”名闻于世,笔者仅就林老晚年草书中所体现的画意稍作解说。晚年的草书中,林老大胆地融汇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这些既表现在笔法上也表现在墨法上。首先,林老将绘画所用的笔法运用在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将枯湿、刚柔、方圆、屈直、粗细、疏密六个用笔节奏合理搭配,尤其是在达到“澄明”的心境之时,林老独特的“回腕执笔法”随心所欲不逾矩,将自己几十年的用笔累积发挥到极致,创作出或刚健婀娜或枯藤蟠结、鸾舞蛇惊的名作。师从林老的著名书法家庄希祖曾这样说:“你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如崖壁上倒挂之万丈枯藤,遒练劲健,沉郁顿挫;如绝壁间涌出一线瀑布,若断若连,幽妙虚灵,似有若无,朦朦胧胧、不可名状,虚无缥缈犹如一缕炊烟袅袅扶升,如梦似画!”另外,以画入书的林老将“皴擦”绘画技巧运用到书法创作过程中,墨到无处笔还行,或渴或润,刚柔相济、疏密得体、黑白相依、实中有虚、虚处见实。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的创作,抽象意味的笔墨,与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枯树怪石有程度不一的相似之处。在墨法方面,林散之是将水墨技法运用的最自如的书法家。他在书写之前,通常会将砚台旁同时放一水盂,毛笔蘸饱墨水之后,再稍点一下清水,等到下笔的时候,就会有水与墨交融的效果。于七种墨法之中,林散之运用较多的是浓墨、淡墨和渴墨。墨法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幅作品的成败,过多地或不加控制地运用淡墨,会形成肥胖的墨块,给人臃肿的感觉也会抹杀书法最基本的线条因素。水墨运用不当时往往出现一塌糊涂的现象。林老常自己的感觉随性将墨法运用的恰到好处。他的自作诗《论书绝句》:“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是他运用水墨作书最为成功的一件作品。一气呵成,几无懈笔,水和墨各自的特性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通篇效果似丰肥得体佳人,多一分显胖,少一分太瘦。
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象征两种截然相反的美:奔驰的骏马、萧瑟的秋风、辽阔的冀北,描述了北国豪迈、壮阔而崇高的气概;含羞的杏花、缠绵的春雨、玲珑的江南,是对水乡柔润灵动神韵的最好阐释。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崇高一优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或许在地域上难以达到合一的境界,却在林老的书法融合为一。
生活环境对人的性情往往会有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林散之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方,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出生于江苏江浦,拜师学艺、工作也基本在江苏、安徽和上海等省市,后来的万里旅行经历的苏、皖、所鲁、晋、豫、陕、川、鄂九省大多数是南方省份。所以在林散之的书法中总能找到江南水乡"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情韵味。匠心独运的柔美线条和着温润的笔墨,有的似娇羞的水姑娘的哝哝蜜语,有的似绵绵细雨洒在静明新翠的山川,欲坠的雨滴谱写下舒缓轻柔的曲子,缠绵悱恻……感性的柔美与诗韵得到彰显。
然而,林散之先生的作品不单是柔润的,也有豪迈的气息在流淌。比如在创作于1978年的《太白楼放歌》这幅巨作中,林老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迈性情,或直或曲的线条将字与字连在一起,但行与行之间却分明的很,纵横使转的线条,奔逸的笔姿,笔锋随心变化自如。应该说林散之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豪迈,与他所敬仰的诗仙李白有一定的关系。李白性格豪迈大气,他的诗风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豪迈的情怀。林散之一直以来对李白崇敬有加,不仅喜欢李白及其诗,而且喜欢草书李白诗,并且将李白诗中的汪洋大气、豪迈的气势和意境展现的恰到好处,与原作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林散之练书法“由帖而碑,以帖融碑”。不免会受到沉雄劲拔的碑风的影响而有壮阔的气势在里面,这也是林散之在前人书法上所做的创新之处。
正像启功评谈林散之的诗所说的:“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出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笔者认为林老的书法也可以如是说,尤其是晚年的草书。正因为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所以才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宝典,所以才能比世人境界高超,在行笔之时更自如、更洒脱而不逾矩。
总之,草圣林散之老人是中国当代伟大的书法家,他不仅用自己的真行动做真人、追求真艺术,启迪广大的书法爱好者,而且在书法方面的贡献为中国书法的发展铺垫了更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关于笔法、墨法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所做的独特的创新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钧公.落笔惊风雨——林散之书法艺术赏析[J].文化休闲.1998年第15期.
[2]樊利杰.当代草圣——林散之[J].现代书家.2006年第4期.
[3]汪钧.论林散之的书法线条美[J].书家专题.
[4]周叶凤.螺山有幸伴散翁——林散之与林散之艺术馆[J].人文研究.
[5]尹堂月.落花流水风送雨 写出真灵泣鬼神——试析林散之草书的笔墨艺术[J].青少年书法.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