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一芮,重庆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
以前从重庆到北京,第一次看见了大片雪花在空中飞舞,那时我在读大一。
我从北京的天成市场买回了第一辆山地自行车,大红色的漆在灰蒙蒙的雪花纷飞中显得异常耀眼。那一天,我在十五食堂靠近窗边的桌子,一边吃着清华最好的麻辣烫,一边盯着我新买的自行车。清华里有句话,没有丢过自行车的人就不算清华人。后来我骑着这辆自行车从北京到山西,一路颠簸,即使在后胎已经开口的情况下,它也毅然前行,跟着我又安全回到了北京。这一点着实让后来我买的几辆捷安特汗颜。
我是来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华盛顿却是我踏上的第一个美国城市。当我在地球上空呆了13个小时后,又一次站在机舱门口时,心里面有着难以言语的复杂。我目光所能及的华盛顿,一片空旷,看不见一个高楼。毫不客气地说,华盛顿让人感觉这个国家像是建在一片大草原上。
费城和北京纬度差不多,都有雪,但是把费城跟北京、重庆联系在一起的是它的雨。比起北京的寒冷,费城是温和的。小雨跟重庆类似,一场雨,一层秋。
出来这么多年,我经常怀念重庆的雨。重庆的雨有好几种,一种是热闹的,像是市场里熙熙攘攘的市井小贩和家庭主妇之间的讨价还价;一种是闷热的,如同大夏天里卖瓜人黑黝黝的皮肤上的汗珠;还有一种是我自己的“巴山夜雨”,它伴随我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夜,准备奥赛或是复习高考。
我很喜欢在下雨天睡觉,凉快。可是现在在下雨天里,我越来越舍不得享受这份爽意。时间紧了,还得抓紧干活。偶尔忙里偷闲,望着窗外,就会想起以前坐在书桌前,对着窗外的雨滴发呆的那个我。
费城只有一种雨,那是思乡的泪。
在雨里看美国的城市,很有戏剧色彩,阴霾的氛围里充斥着无处不在的交通噪音。美国人很礼貌,他们认为随便按喇叭,催促前面的司机是很不优雅的行为。同样,他们很少在走路的时候显得匆匆忙忙,因为他们宁愿提前半小时出发,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行走姿势“丢面子”。但是在雨中,每个人,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急切起来,交通、从地下管道冒出的热水蒸汽、噪音、急急忙忙的行人,而我好像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才能体会到美国东北大城市的感觉。像是《Weather Man》这部电影里Nicolas Cage遭遇的一样,我目所能及之处,都是灰暗的建筑和刺眼的交通信号灯,以及古老的石头建筑背景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上演着各自的话剧。
很偶然也有了机会到纽约,恰巧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时候也碰上下雨。纽约,是一个无数人想来的城市,一个被意象化了的符号,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梦想和典范。但是如果让我来给纽约下一个评价,它无非就是一个平凡的城市,在雨中尤其如此。
很多人一想到纽约,就是自由女神像,就是百老汇,就是帝国大厦和洛克菲勒中心,就是中央公园。国内的城市长官们也很喜欢在自己的城市中摆上那么一个雕像,一条比Broadwav(百老汇)更Broad的街,一座比帝国大厦更高的楼,以及一个比中央公园更豪华的广场。仿佛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可以叫板纽约的资本,好像自己的家里,也就有了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好像就可以不再丢面子。
洛克菲勒中心建筑表面的石材,基本都用同一种材料,一种很工业化、很经久耐用的混凝土。一般建筑只有在接近地面一米高的地方,才会使用一些高级的大理石或者花岗岩,在建筑转角的地方,美国人会用更坚固的石材加固建筑,另外,再加上一些金属器物来做点缀。这样设计和建造的结果是,在雨中看去,整个城市都融进雨里,灰色的城市颜色基调,跟美国东北部的天气很符合,而点缀在其中的红红绿绿,更使人感叹,美国的城市更具有天、地、人的和谐。
在纽约的灰色里面,醒目的是红绿交通信号灯,是金色的洛克菲勒中心露天滑冰场的普罗米修斯雕塑,是那些五颜六色地飞舞在露天滑冰场周围的200面旗帜。
美国人重视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而且公私划分严明,公共财产不容私人侵犯。相对比的,是国内城市的混乱不堪。北京中关村的建筑各自为政,每一座楼都争先恐后按捺不住地想跳出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人富了,可是大家还是感觉很穷?除了庞大的人口使人均平均数很低,更大的原因是个人财富累积的狂潮背后,是公共资源的贫乏。同样是100万的财富,一个人享有了和100个人共同享有,结果是不一样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我是学生,学习的是“城市”。认识城市、体味城市、研究城市,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这一点在我来美国之后的短短几个月里,感受尤其深刻。在西方,城市是文明的代言词,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标志。在中国,城市的重要性会日益显得重要,现在和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生活的城市,将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地。
人在美国,换句话说,体味美国城市,也就是在体味美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如果卸掉城市的物质外壳,城市,就是人的集会,而对城市的理解,就是对人本身的认识。
以前从重庆到北京,第一次看见了大片雪花在空中飞舞,那时我在读大一。
我从北京的天成市场买回了第一辆山地自行车,大红色的漆在灰蒙蒙的雪花纷飞中显得异常耀眼。那一天,我在十五食堂靠近窗边的桌子,一边吃着清华最好的麻辣烫,一边盯着我新买的自行车。清华里有句话,没有丢过自行车的人就不算清华人。后来我骑着这辆自行车从北京到山西,一路颠簸,即使在后胎已经开口的情况下,它也毅然前行,跟着我又安全回到了北京。这一点着实让后来我买的几辆捷安特汗颜。
我是来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华盛顿却是我踏上的第一个美国城市。当我在地球上空呆了13个小时后,又一次站在机舱门口时,心里面有着难以言语的复杂。我目光所能及的华盛顿,一片空旷,看不见一个高楼。毫不客气地说,华盛顿让人感觉这个国家像是建在一片大草原上。
费城和北京纬度差不多,都有雪,但是把费城跟北京、重庆联系在一起的是它的雨。比起北京的寒冷,费城是温和的。小雨跟重庆类似,一场雨,一层秋。
出来这么多年,我经常怀念重庆的雨。重庆的雨有好几种,一种是热闹的,像是市场里熙熙攘攘的市井小贩和家庭主妇之间的讨价还价;一种是闷热的,如同大夏天里卖瓜人黑黝黝的皮肤上的汗珠;还有一种是我自己的“巴山夜雨”,它伴随我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夜,准备奥赛或是复习高考。
我很喜欢在下雨天睡觉,凉快。可是现在在下雨天里,我越来越舍不得享受这份爽意。时间紧了,还得抓紧干活。偶尔忙里偷闲,望着窗外,就会想起以前坐在书桌前,对着窗外的雨滴发呆的那个我。
费城只有一种雨,那是思乡的泪。
在雨里看美国的城市,很有戏剧色彩,阴霾的氛围里充斥着无处不在的交通噪音。美国人很礼貌,他们认为随便按喇叭,催促前面的司机是很不优雅的行为。同样,他们很少在走路的时候显得匆匆忙忙,因为他们宁愿提前半小时出发,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行走姿势“丢面子”。但是在雨中,每个人,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急切起来,交通、从地下管道冒出的热水蒸汽、噪音、急急忙忙的行人,而我好像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才能体会到美国东北大城市的感觉。像是《Weather Man》这部电影里Nicolas Cage遭遇的一样,我目所能及之处,都是灰暗的建筑和刺眼的交通信号灯,以及古老的石头建筑背景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上演着各自的话剧。
很偶然也有了机会到纽约,恰巧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时候也碰上下雨。纽约,是一个无数人想来的城市,一个被意象化了的符号,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梦想和典范。但是如果让我来给纽约下一个评价,它无非就是一个平凡的城市,在雨中尤其如此。
很多人一想到纽约,就是自由女神像,就是百老汇,就是帝国大厦和洛克菲勒中心,就是中央公园。国内的城市长官们也很喜欢在自己的城市中摆上那么一个雕像,一条比Broadwav(百老汇)更Broad的街,一座比帝国大厦更高的楼,以及一个比中央公园更豪华的广场。仿佛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可以叫板纽约的资本,好像自己的家里,也就有了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好像就可以不再丢面子。
洛克菲勒中心建筑表面的石材,基本都用同一种材料,一种很工业化、很经久耐用的混凝土。一般建筑只有在接近地面一米高的地方,才会使用一些高级的大理石或者花岗岩,在建筑转角的地方,美国人会用更坚固的石材加固建筑,另外,再加上一些金属器物来做点缀。这样设计和建造的结果是,在雨中看去,整个城市都融进雨里,灰色的城市颜色基调,跟美国东北部的天气很符合,而点缀在其中的红红绿绿,更使人感叹,美国的城市更具有天、地、人的和谐。
在纽约的灰色里面,醒目的是红绿交通信号灯,是金色的洛克菲勒中心露天滑冰场的普罗米修斯雕塑,是那些五颜六色地飞舞在露天滑冰场周围的200面旗帜。
美国人重视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而且公私划分严明,公共财产不容私人侵犯。相对比的,是国内城市的混乱不堪。北京中关村的建筑各自为政,每一座楼都争先恐后按捺不住地想跳出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人富了,可是大家还是感觉很穷?除了庞大的人口使人均平均数很低,更大的原因是个人财富累积的狂潮背后,是公共资源的贫乏。同样是100万的财富,一个人享有了和100个人共同享有,结果是不一样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我是学生,学习的是“城市”。认识城市、体味城市、研究城市,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这一点在我来美国之后的短短几个月里,感受尤其深刻。在西方,城市是文明的代言词,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标志。在中国,城市的重要性会日益显得重要,现在和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生活的城市,将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地。
人在美国,换句话说,体味美国城市,也就是在体味美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如果卸掉城市的物质外壳,城市,就是人的集会,而对城市的理解,就是对人本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