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发布的》中指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关于德育的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也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教师充分挖掘出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精髓,领会其精神,更好的教学。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初中生个人成长,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也起到推动作用。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此项研究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梳理提炼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提炼出的含的文化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实践。
  初中语文教材7-9年级所选课文共有36单元158课,其中古诗文77篇,占总篇目的48.73%;课外古诗56首。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里的分布之广。
  那么,如何很好地研究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渗透呢?
  首先,通过文献、调查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目前在语文课堂渗透的现状。初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还不强,对于课本里的古诗文只做一些简单的记忆以应对考试,至于文章里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不知所云。而老师相对学生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要深入一些,但因为一些琐碎的教学任务,面临的升学压力,也就淡而化之,最后不甚了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文献来丰富我们的储备,通过调查来增进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其次,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学生失望,不要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因此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先从文本解读入手,对文本进行传统文化的解读,然后再设计该文本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将其带入到课堂,慢慢实现古诗文里传统文化元素对于中学生的渗透,从而摸索出一套特有的古诗文教学方法。
  三、教学实践策略
  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我们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教学。
  首先,理解古诗文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入点。
  在古诗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意思,理通文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完成了这一步以后,教师就要根据诗文的具体内容,找准契合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如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时,在完成了对诗意的理解后,就要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天祥能蔑视死亡,坦然赴死,从而引出文天祥对祖国的热爱。“丹心”是“忠心”,是忠诚无二,为此可以宁死不屈,这既是个人气节,也是民族气节,惊天地泣鬼神,是丰厚的营养。
  其次,结合课文,巧置情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的氛围,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操,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巧妙设置情景,让学生恍若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人的生活中,与古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重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在完成了对诗意的理解后,可以从李白仗剑出川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离开家乡时的隐隐难舍之情。游子情怀,是思乡立功名报国家的情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游子情怀亦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大忠。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将来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学,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学有所成后如何回报社会,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爱家,爱国,一脉相承,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第三,善于利用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是刘义庆《世说新语》 中的一篇,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文中的“尊君”“家君”“君”這几个称谓,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具体所指,最好还能适当加以引导,联系其他相关人称。比如古人如何称呼朋友、兄弟姐妹、长辈等。古人“讲礼”亦“讲理”,我国是礼仪之邦,臣民有君子风度,国人有君子风格。“求礼者”定“求理”,以理服人是最大的礼仪。自古以来,我们以礼待人,以理待人,就是高贵的精神品质,应该传承下去。了解这些就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人生活的大门,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称背后所包含的待人处事之礼。这远比对学生进行说教更有说服力,也让学生对古代先贤的品质有更直接的感受。
  第四,拓展教材内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抓住一个“痴”字,通过品味“景”“行”来体悟他的“痴”,实际上是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情怀,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品质,一种清高孤傲的文人气质。这样的文人不只张岱一人,具有类似的精神品质的文人有很多。“自古文人多风骨”,中华文人情怀、文人风骨即使中华民族风骨的集中体现。鲁迅先生被人们称作“骨头最硬的人”,敢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救济粮”,应该是我们民族精神面貌的杰出代表,一脉相承。仔细体会,营养丰富,价值连城,魅力无穷。仔细体会,营养丰富,价值连城,魅力无穷。此时课堂上让学生回顾积累的古诗文名家的作品,出示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将这首诗和张岱的文进行比较赏析,学生发现这共通的文人情怀,加深对文人的这种品行、精神的理解,文情并茂。
  第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及本地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古诗文也是一样,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感兴趣,更好地发挥古诗文“文以载道”的功能,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还可以巧妙利用各种活动和本土的资源。如在学校组织的诵读经典的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并写出心得体会。《满江红》的诵读中,岳飞的慷慨激昂、字字铿锵穿越时空给学生们谱写了一曲忠君爱国的赞歌;《少年中国说》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历代青少年所担负的重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文艺汇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文化古迹——包公祠、三国遗址,感受古人的生活,从而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顺势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也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作者通联: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
其他文献
研究了2种灌水水平、3种石灰水平和3种镁肥水平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镁(Mg)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能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玉米对Mg的吸收;施用石灰不明显影响玉米干物质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建筑市场推行无标底招投标,施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成本状况已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出台,高中数学教学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为中心,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适应新标准的教
随着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各企业对于应用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广泛,我国高职院校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越来越不适用于时代的发展。本文先讲述了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电
田间设置木薯和花生的不同间作措施处理,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不同处理的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①木薯、花生的生长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曲线,其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