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仙”李白的诗歌以超然飘逸、洒脱奔放为主要特征。这种诗风的形成和道教文化是分不开的。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人生际遇和道教的关系作以探讨,并结合其学道、寻道的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李白作品中所蕴含的道教文化。
关键词:李白;诗歌;道教;诗仙
李白被世人尊称为“诗仙”,这种称谓是和其深处其中的道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其家世生平、作品鉴赏、艺术风格、出游行踪、思想倾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这种研究对其诗歌的形成与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则是从道教文化对其思想熏陶和诗风形成的影响。
一、道教在李白人生发展轨迹中的地位
李白一生都对道教保持虔诚的信仰,并且身体力行地入山寻仙,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句诗是对其游山玩水,求道寻仙的最好写照。李白生于巴蜀,这儿是著名的道教发源地。浓厚的道教文化对李白的童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李白从小就诵读“六甲”,十五岁即开始寻仙求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二十五岁畅游道教名山——青城山。在这个环境幽雅的地方,有许多到是羽化成仙的传说,身居与此,与众多隐士结庐相伴,探讨求仙之道。到四十五岁受到皇帝赐金之后索性归山受符,专业传道。由此可见,李白入道并非是对社会的不满,而是将修道当做塑造完美人格的一种方式。
李白将谪仙当做一种人生的追求,其心性行为自然会向此靠拢。“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李白结交道士共修仙道,从其诗中即可看出。对其人生具有影响的有三位道士,一是玄学证仙派代表司马承祯,其对李白的夸赞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受其强化之后,处处表现出“仙风道骨”。二是与之交往终身的元丹丘,其高雅的情趣和诗人李白志同道合。三是道士诗人贺知章,相近的人生经历使之“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同时李白本人也接受了加入道教的仪式,“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是其对自己加入道教的宣示。和其他道士一样,李白也会做出炼取灵丹妙药,以求成仙。这在诗中也有表现:“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看,道教追求自由的风格对其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影响。
二、道教的追求自由精神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道教尊奉庄子为道家始祖,并将其著作《庄子》尊奉为《南华真经》。李白在人格塑造方面就是向着对自由的狂热追求发展的,其审美观点就是来源于庄子的自然审美观。在大自然中国纵情山水,可以使李白的视野得到开拓,胸怀更加宽广,这也是李白之所以对自然风光如此迷恋,对山水风景充满情怀的缘由所在。
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有庄子书中的典故。比如李白将翱翔于苍空的大鹏鸟作为意向做起诗中进行表现,可以看出其对大鹏鸟能够自由翱翔于天空的向往。在庄子的《逍遥游》当中描绘出“其翼若垂天之云”的神鸟,李白对其借用时做了进一步的处理。在李白必须的大鹏鸟可以不受任何外物的束缚,极尽逍遥之态,出入自由之境,可“登于寥廓”。相对而言,李白赋予了大鹏鸟更多的热情与刚烈。在庄子哲学当中,要求人们要达到将自我和宇宙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与李白的飘逸不群、潇洒超脱是一致的,李白诗中就有“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的语句,表达了其将在精神上与宇宙同生的愿望。“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失意时,李白敢于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离别时,李白也同样具有随心所欲的洒脱。
三、道教的崇尚自然精神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道法自然”是道教的基本理念,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起超越自我、主宰自然的宏大气势。“五岳为辞锋,四海做胸臆。”李白对自由的追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借景抒情,而是达到了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恢弘大气。在其诗中可以吞吐群星、包孕日月,这些空灵自由的意向给其诗歌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李白看来,黄河如同用笔画出,可写入胸怀之间,月色如同可买卖之物,随时能够赊来使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均可如宾客一样自由交往。这种自由精神能够使他一生宽容豁达,不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失意之时也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上的依托。大自然给他的诗歌带来汹涌的诗情。诗人自己也把山水当中自己的亲朋好友、师长哲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诗句中包含着与朋友交流的平淡心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常常自比大鹏,漫游萬水千山之上,翱翔无尽天穹之中,极尽得意时的无限风流。“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当李白心灵受到创伤的时候也会投入自然的怀抱,纵情山水为自己的心情疗伤。在庄子哲学中,大自然的崇高之美能够使人忘记世间的苦难,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
四、道教的天人合一精神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李白对山水的描写充满大气,如同痴人说梦,但又能给人一种壮丽非凡的感觉。这与作者本人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突破了自我与大自然的界限有关。李白本人对奇异多变、光怪陆离的仙境充满向往,因此其诗歌也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天真飘逸。“静生观众妙,浩然媚幽独。”这句诗表现出了李白用童心创造出的童话世界。道教是一个追求成仙的宗教流派,所以受其影响的李白在诗歌中也喜欢给山水赋予人格化、神灵化。在李白的笔下,山水犹如仙境一般,充满灵性,一泻千里的黄河、奇峰险峻山川无不如此。求仙反应了他希望能够做到天人合一、远离世俗,饮酒则更有利于他纵情高歌、醉意山水。道教中的天然合一哲学对李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李白以神仙自居,着意超脱。“自称臣是酒中仙。”二是将自己和众位神仙相提并论,实现了真实与虚幻的结合,进入了不受压抑和约束的自由境界。三是遍游仙境,以道家所刻画的神仙体系作为意象进行表情达意。
参考文献:
[1]王友胜.李白游仙访道的思想契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
[2]姜宗强.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以游仙诗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 2006(01)
关键词:李白;诗歌;道教;诗仙
李白被世人尊称为“诗仙”,这种称谓是和其深处其中的道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其家世生平、作品鉴赏、艺术风格、出游行踪、思想倾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这种研究对其诗歌的形成与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则是从道教文化对其思想熏陶和诗风形成的影响。
一、道教在李白人生发展轨迹中的地位
李白一生都对道教保持虔诚的信仰,并且身体力行地入山寻仙,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句诗是对其游山玩水,求道寻仙的最好写照。李白生于巴蜀,这儿是著名的道教发源地。浓厚的道教文化对李白的童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李白从小就诵读“六甲”,十五岁即开始寻仙求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二十五岁畅游道教名山——青城山。在这个环境幽雅的地方,有许多到是羽化成仙的传说,身居与此,与众多隐士结庐相伴,探讨求仙之道。到四十五岁受到皇帝赐金之后索性归山受符,专业传道。由此可见,李白入道并非是对社会的不满,而是将修道当做塑造完美人格的一种方式。
李白将谪仙当做一种人生的追求,其心性行为自然会向此靠拢。“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李白结交道士共修仙道,从其诗中即可看出。对其人生具有影响的有三位道士,一是玄学证仙派代表司马承祯,其对李白的夸赞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受其强化之后,处处表现出“仙风道骨”。二是与之交往终身的元丹丘,其高雅的情趣和诗人李白志同道合。三是道士诗人贺知章,相近的人生经历使之“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同时李白本人也接受了加入道教的仪式,“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是其对自己加入道教的宣示。和其他道士一样,李白也会做出炼取灵丹妙药,以求成仙。这在诗中也有表现:“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看,道教追求自由的风格对其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影响。
二、道教的追求自由精神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道教尊奉庄子为道家始祖,并将其著作《庄子》尊奉为《南华真经》。李白在人格塑造方面就是向着对自由的狂热追求发展的,其审美观点就是来源于庄子的自然审美观。在大自然中国纵情山水,可以使李白的视野得到开拓,胸怀更加宽广,这也是李白之所以对自然风光如此迷恋,对山水风景充满情怀的缘由所在。
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有庄子书中的典故。比如李白将翱翔于苍空的大鹏鸟作为意向做起诗中进行表现,可以看出其对大鹏鸟能够自由翱翔于天空的向往。在庄子的《逍遥游》当中描绘出“其翼若垂天之云”的神鸟,李白对其借用时做了进一步的处理。在李白必须的大鹏鸟可以不受任何外物的束缚,极尽逍遥之态,出入自由之境,可“登于寥廓”。相对而言,李白赋予了大鹏鸟更多的热情与刚烈。在庄子哲学当中,要求人们要达到将自我和宇宙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与李白的飘逸不群、潇洒超脱是一致的,李白诗中就有“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的语句,表达了其将在精神上与宇宙同生的愿望。“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失意时,李白敢于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离别时,李白也同样具有随心所欲的洒脱。
三、道教的崇尚自然精神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道法自然”是道教的基本理念,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起超越自我、主宰自然的宏大气势。“五岳为辞锋,四海做胸臆。”李白对自由的追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借景抒情,而是达到了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恢弘大气。在其诗中可以吞吐群星、包孕日月,这些空灵自由的意向给其诗歌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李白看来,黄河如同用笔画出,可写入胸怀之间,月色如同可买卖之物,随时能够赊来使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均可如宾客一样自由交往。这种自由精神能够使他一生宽容豁达,不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失意之时也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上的依托。大自然给他的诗歌带来汹涌的诗情。诗人自己也把山水当中自己的亲朋好友、师长哲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诗句中包含着与朋友交流的平淡心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常常自比大鹏,漫游萬水千山之上,翱翔无尽天穹之中,极尽得意时的无限风流。“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当李白心灵受到创伤的时候也会投入自然的怀抱,纵情山水为自己的心情疗伤。在庄子哲学中,大自然的崇高之美能够使人忘记世间的苦难,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
四、道教的天人合一精神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李白对山水的描写充满大气,如同痴人说梦,但又能给人一种壮丽非凡的感觉。这与作者本人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突破了自我与大自然的界限有关。李白本人对奇异多变、光怪陆离的仙境充满向往,因此其诗歌也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天真飘逸。“静生观众妙,浩然媚幽独。”这句诗表现出了李白用童心创造出的童话世界。道教是一个追求成仙的宗教流派,所以受其影响的李白在诗歌中也喜欢给山水赋予人格化、神灵化。在李白的笔下,山水犹如仙境一般,充满灵性,一泻千里的黄河、奇峰险峻山川无不如此。求仙反应了他希望能够做到天人合一、远离世俗,饮酒则更有利于他纵情高歌、醉意山水。道教中的天然合一哲学对李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李白以神仙自居,着意超脱。“自称臣是酒中仙。”二是将自己和众位神仙相提并论,实现了真实与虚幻的结合,进入了不受压抑和约束的自由境界。三是遍游仙境,以道家所刻画的神仙体系作为意象进行表情达意。
参考文献:
[1]王友胜.李白游仙访道的思想契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
[2]姜宗强.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以游仙诗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