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上海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又一大盛事。“关注世博,参与世博”的理念,“提升素质,超越自我”的情怀激励着大学生纷纷加入世博,争做世博志愿者。然而,如何培养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世博志愿者,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世博志愿者的契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明礼仪和实践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应该成为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思考重心。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莘莘学子犹如千帆竞发,而良好的文明礼仪素质将会成为他们激烈竞争中有利的砝码,极大地增加他们成功的几率。
关键词:志愿者;大学生;文明礼仪;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27-02
一、什么是大学生文明礼仪?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内涵。
爱默生说过:“美好的行为比美好的外表更有力量。美好的行为,比形象和外貌更能带给人快乐,这是一种精美的人生艺术。”,“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素为我国传统的行为准则。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大学生文明礼仪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了解基本的日常礼仪与规范。简言之,即是:娴熟流利的口语,正真向上的品质;干净整洁的仪容,积极上进的热情;自信深邃的微笑,自信谦逊的气质;不断完善的经历,诚信负责的态度;从容自如的表达,愉快有效的沟通。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文明礼仪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个人素质。人人都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使人际交往获取成功,进而有助于其所从事得各种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大学生学习礼仪是社会需要,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意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安定。大学生只有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才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们认识到应该积极适应社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变革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发展进步,同时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
二、上海大学生世博志愿者文明礼仪现状
(一)上海大学生志愿者数量。
本次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总数超过200万人次,高校在校生占到园区志愿者候选人90.6%,占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候选人35.5%。至少有自各地的超过180万的大学生成为本届世博会志愿者,志愿者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志愿者们穿着特制的服装在岗位上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服务,在为期两周的服务期间里,每位志愿者都代表了本次世博会志愿者的形象,代表了上海,也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二)上海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和培训方式。
本次世博会志愿者选拔主要是通过高校自主选拔的方式。选拔主要有三类:世博园区志愿者、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和城市文明志愿者。各学校一般采用学生自主报名,老师或青年志愿者管理协会面试或笔试选拔的方式。志愿者一般都是在大学生这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中选出的一些更加优秀的学生。
为了打造出“阳光、快乐、优质”的“海宝一代”,所有世博志愿者都须接受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所有世博会注册志愿者将分批接受统一的培训。培训整体从1月22日启动,1月底为园区管理岗位志愿者培训,2月底至4月初分6批为服务站点管理岗位志愿者培训,4月至10月原则上分13批对全体志愿者进行培训,由各工作站具体实施。全上海市设立了41个培训基地,其中基层主要由高校和社区学校承接。网络培训平台也已构建完成。培训内容分为通用培训、专项培训和岗位培训,一共有14门课程。考虑到世博会期间可能遭遇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培训课程中还特别增加了“应急处置课程”。培训方式包括网络和书本自学、网络授课和面授、模拟演练、岗位见习等多种形式。最终入选的志愿者必须通过所有课程的考核才能上岗服务。通过志愿者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们了解并掌握了多重技能,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三)上海大学生文明礼仪状况。
各个世博志愿者培训基地和高校都在世博志愿者培训期间开展各种文明礼仪的专题讲座或活动,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不难发现,短期的培训并不足以弥补以前文明教育的缺失,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举几个例子来说:与教师交往的礼仪方面,为数不少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指正没有认真接受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果老师的批评与事实有出入时,很少同学能在老师讲过后心平气和地加以解释,也没有在事后寻找适当的场合、时机加以说明,而是顶撞老师,在课后散布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发泄无礼言辞;上课迟到了没有在门口喊“报告”,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擅自推门进入;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请教老师问题时没有注意礼节,请教态度欠谦虚,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述,反问和质问老师;到老师家拜访时事先没有预约、没有守时、没有礼貌登门……校园公共场所是同学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很多同学就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礼仪:如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书架上的书阅后不放回原处;在饭堂不按次序买饭、插队;浪费粮食、随地倒剩菜剩饭;在观看体育比赛大声喧哗、在比赛场地乱扔物品……所以,大学生文明礼仪亟待一起各方面的重视,并加以提高。 三、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
(一)利用世博契机,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文明素质。
在迎接世博会到来的8年时间里,上海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从来没有忽视过软件建设。“百万家庭学礼仪”、“百万职工学礼仪”、“百万来沪建设者学礼仪”、“百万青少年学礼仪”……一系列“当好东道主,文明迎世博”的全民学习活动,此起彼落,深得人心。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配合社会各方面的文明建设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引进校园,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镌刻于每个大学生的心间。
建设文明校园,良好的校园文明通过陶冶、教化等特殊方式,可以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习惯。校园就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各自的芬芳,但是如果没有和谐的搭配,五彩缤纷就成了杂乱无章。正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师生在这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才有了校园里和谐的音符。这种和谐熏陶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促使学生逐渐将所属群体特有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规范等内化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尊师守纪等良好的品德。
(二)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精神风貌。
学校可以利用世博志愿者培训的契机,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专题教育活动,以面授的方式直接向学生传达如何做一个文明人,知礼仪的人。例如,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礼仪,学会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恰当得体地交往;通过跨文化江流培训,让学生明白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通过文明礼仪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如握手、穿衣等礼仪。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念。优良的教风通常表现在教师忠于职守、爱护学生、言传身教、钻研业务、创新合作、为人师表等方面。优良教风的形成,可以使得大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和相处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素质,老师的言谈身教,是一种自发但长久的影响,它有利于整个校园文化底蕴的提升。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实践。
毛泽东指出:“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人的行为是一个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是时代的一种必然。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咬一口,尝一尝,实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礼仪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凡是开展礼仪培训或礼仪讲座的学校,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显著的效果。如我校组织广大师生观看了由鲍日新教授主讲的礼仪知识讲座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很多学生在观后感中写到:“以前我不清楚什么是教师礼仪,也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别人,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修养的人了。”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知识讲座,开展以“人人讲礼仪,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进行“礼仪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懂得礼仪知识、礼仪的重要性。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就是使大学生对道德礼仪有一定的认识,从应该遵守到习惯遵守,像背影一样,如影相随。这是礼仪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礼仪教育的归宿。当然,要使当代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对其坚持不断的进行道德礼仪等的教育,反复持久的进行礼仪实践锻炼。一个人只有养成了一定的文明习惯,才能具备相应的文明品质。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文明礼仪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世博的契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平台,争取使他们在这千帆竞发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志愿者;大学生;文明礼仪;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27-02
一、什么是大学生文明礼仪?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内涵。
爱默生说过:“美好的行为比美好的外表更有力量。美好的行为,比形象和外貌更能带给人快乐,这是一种精美的人生艺术。”,“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素为我国传统的行为准则。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大学生文明礼仪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了解基本的日常礼仪与规范。简言之,即是:娴熟流利的口语,正真向上的品质;干净整洁的仪容,积极上进的热情;自信深邃的微笑,自信谦逊的气质;不断完善的经历,诚信负责的态度;从容自如的表达,愉快有效的沟通。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文明礼仪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个人素质。人人都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使人际交往获取成功,进而有助于其所从事得各种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大学生学习礼仪是社会需要,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意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安定。大学生只有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才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们认识到应该积极适应社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变革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发展进步,同时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
二、上海大学生世博志愿者文明礼仪现状
(一)上海大学生志愿者数量。
本次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总数超过200万人次,高校在校生占到园区志愿者候选人90.6%,占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候选人35.5%。至少有自各地的超过180万的大学生成为本届世博会志愿者,志愿者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志愿者们穿着特制的服装在岗位上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服务,在为期两周的服务期间里,每位志愿者都代表了本次世博会志愿者的形象,代表了上海,也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二)上海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和培训方式。
本次世博会志愿者选拔主要是通过高校自主选拔的方式。选拔主要有三类:世博园区志愿者、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和城市文明志愿者。各学校一般采用学生自主报名,老师或青年志愿者管理协会面试或笔试选拔的方式。志愿者一般都是在大学生这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中选出的一些更加优秀的学生。
为了打造出“阳光、快乐、优质”的“海宝一代”,所有世博志愿者都须接受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所有世博会注册志愿者将分批接受统一的培训。培训整体从1月22日启动,1月底为园区管理岗位志愿者培训,2月底至4月初分6批为服务站点管理岗位志愿者培训,4月至10月原则上分13批对全体志愿者进行培训,由各工作站具体实施。全上海市设立了41个培训基地,其中基层主要由高校和社区学校承接。网络培训平台也已构建完成。培训内容分为通用培训、专项培训和岗位培训,一共有14门课程。考虑到世博会期间可能遭遇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培训课程中还特别增加了“应急处置课程”。培训方式包括网络和书本自学、网络授课和面授、模拟演练、岗位见习等多种形式。最终入选的志愿者必须通过所有课程的考核才能上岗服务。通过志愿者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们了解并掌握了多重技能,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三)上海大学生文明礼仪状况。
各个世博志愿者培训基地和高校都在世博志愿者培训期间开展各种文明礼仪的专题讲座或活动,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不难发现,短期的培训并不足以弥补以前文明教育的缺失,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举几个例子来说:与教师交往的礼仪方面,为数不少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指正没有认真接受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果老师的批评与事实有出入时,很少同学能在老师讲过后心平气和地加以解释,也没有在事后寻找适当的场合、时机加以说明,而是顶撞老师,在课后散布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发泄无礼言辞;上课迟到了没有在门口喊“报告”,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擅自推门进入;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请教老师问题时没有注意礼节,请教态度欠谦虚,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述,反问和质问老师;到老师家拜访时事先没有预约、没有守时、没有礼貌登门……校园公共场所是同学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很多同学就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礼仪:如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书架上的书阅后不放回原处;在饭堂不按次序买饭、插队;浪费粮食、随地倒剩菜剩饭;在观看体育比赛大声喧哗、在比赛场地乱扔物品……所以,大学生文明礼仪亟待一起各方面的重视,并加以提高。 三、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
(一)利用世博契机,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文明素质。
在迎接世博会到来的8年时间里,上海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从来没有忽视过软件建设。“百万家庭学礼仪”、“百万职工学礼仪”、“百万来沪建设者学礼仪”、“百万青少年学礼仪”……一系列“当好东道主,文明迎世博”的全民学习活动,此起彼落,深得人心。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配合社会各方面的文明建设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引进校园,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镌刻于每个大学生的心间。
建设文明校园,良好的校园文明通过陶冶、教化等特殊方式,可以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习惯。校园就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各自的芬芳,但是如果没有和谐的搭配,五彩缤纷就成了杂乱无章。正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师生在这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才有了校园里和谐的音符。这种和谐熏陶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促使学生逐渐将所属群体特有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规范等内化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尊师守纪等良好的品德。
(二)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精神风貌。
学校可以利用世博志愿者培训的契机,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专题教育活动,以面授的方式直接向学生传达如何做一个文明人,知礼仪的人。例如,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礼仪,学会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恰当得体地交往;通过跨文化江流培训,让学生明白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通过文明礼仪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如握手、穿衣等礼仪。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念。优良的教风通常表现在教师忠于职守、爱护学生、言传身教、钻研业务、创新合作、为人师表等方面。优良教风的形成,可以使得大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和相处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素质,老师的言谈身教,是一种自发但长久的影响,它有利于整个校园文化底蕴的提升。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实践。
毛泽东指出:“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人的行为是一个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是时代的一种必然。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咬一口,尝一尝,实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礼仪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凡是开展礼仪培训或礼仪讲座的学校,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显著的效果。如我校组织广大师生观看了由鲍日新教授主讲的礼仪知识讲座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很多学生在观后感中写到:“以前我不清楚什么是教师礼仪,也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别人,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修养的人了。”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知识讲座,开展以“人人讲礼仪,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进行“礼仪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懂得礼仪知识、礼仪的重要性。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就是使大学生对道德礼仪有一定的认识,从应该遵守到习惯遵守,像背影一样,如影相随。这是礼仪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礼仪教育的归宿。当然,要使当代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对其坚持不断的进行道德礼仪等的教育,反复持久的进行礼仪实践锻炼。一个人只有养成了一定的文明习惯,才能具备相应的文明品质。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文明礼仪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世博的契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平台,争取使他们在这千帆竞发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