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科学调控45分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将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传统课堂的弊端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
一、 传统课堂的弊端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二、“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1)引入。“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两年来,我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数学概念“结构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学习、研究、实践“新基础教育”三年来,我从中学到了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操作方法:如开放性,重心下移,大问题的设计,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四还(还学习工具、还时间和空间、还提问权、还评价权)等很多“新基础教育”的名词。
(2)如何進行课堂教学。①读懂学生困惑。读懂学生困惑,即研究教材时,要读懂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的困难,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②渗透儿童数学教育观。课堂中渗透儿童数学教育观,即老师心中不但要有数学,还要有学生。课堂中要关注每个学生,亲切、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例如,吴老师在讲《认识比》时,首先让每个孩子都开动脑筋,把自己有关比想问的问题都大胆地说出来,然后借助学生的基础和有趣的情境——1只狗3根骨头,将难于理解的比,转化为学生学过的分数、倍数、份数,通过对同类量比的对比,孩子们还发现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比的表达是有顺序的。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比,学生对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明白比是一种表达,一种对应,一种样态,一种配比,并不一定要计算出结果。接着,吴老师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羚羊和豹子,谁的速度快?很自然地由同类量的比引申到不同类量的比,由存在倍数关系的比自然过渡到不存在倍数关系的比,学生也很自然地接受,而不像课本直接教学不存在倍数关系的比,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心中一定要想着学生,要读懂教材,将教材难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内心也愉悦。
(3)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即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忧学生之忧,乐学生之乐。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二维坐标里点的形成过程和记录方法,老师采取了有趣的情境——蜘蛛无规律地爬行、寻宝藏,让孩子明白需要两个条件才能确定位置,从而有了横轴、纵轴和坐标系的产生。接着通过快速、无规律地爬行,让孩子无法记录全,从而激发孩子想出更简单的记录方法。最后将数对与现实生活的电影座位、棋谱、地球仪的经纬线等联系起来,让孩子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样不但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再如,在教学《平均分》时,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平均分,就要让孩子通过操作体会平均分的过程,而不是分法的多样性。如果数量少,就要一个一个地分,数量多,就要几个几个地分。其次,将平均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4)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填数游戏中,有的孩子一眼就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很快填完所有的空,而有的孩子就会碰壁,尝试了好几次,才将题目完成。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得慢,就否定他的方法,而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领悟,这样的学习虽然花费了时间,但学生学到的方法确是深刻的,并会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尝试、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试误中学习,当孩子通过多次尝试终于解决了问题,这样也可以增强他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也增强了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再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因为孩子前面已经学习了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并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有的已经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但对算理理解不透,课堂上可以让孩子先尝试着写竖式,再借助摆一摆、画一画帮助孩子理解算理,并对错误的资源进行展示,让孩子在互动交流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算理和正确的书写,这样竖式写错的孩子就会在尝试与交流中顿悟,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总之,情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即课堂上心中有学生,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读懂儿童,并要有儿童立场,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重心下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喜欢情境辅助教学,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探索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求知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2)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3)胡海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传统课堂的弊端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
一、 传统课堂的弊端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二、“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1)引入。“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两年来,我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数学概念“结构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学习、研究、实践“新基础教育”三年来,我从中学到了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操作方法:如开放性,重心下移,大问题的设计,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四还(还学习工具、还时间和空间、还提问权、还评价权)等很多“新基础教育”的名词。
(2)如何進行课堂教学。①读懂学生困惑。读懂学生困惑,即研究教材时,要读懂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的困难,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②渗透儿童数学教育观。课堂中渗透儿童数学教育观,即老师心中不但要有数学,还要有学生。课堂中要关注每个学生,亲切、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例如,吴老师在讲《认识比》时,首先让每个孩子都开动脑筋,把自己有关比想问的问题都大胆地说出来,然后借助学生的基础和有趣的情境——1只狗3根骨头,将难于理解的比,转化为学生学过的分数、倍数、份数,通过对同类量比的对比,孩子们还发现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比的表达是有顺序的。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比,学生对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明白比是一种表达,一种对应,一种样态,一种配比,并不一定要计算出结果。接着,吴老师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羚羊和豹子,谁的速度快?很自然地由同类量的比引申到不同类量的比,由存在倍数关系的比自然过渡到不存在倍数关系的比,学生也很自然地接受,而不像课本直接教学不存在倍数关系的比,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心中一定要想着学生,要读懂教材,将教材难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内心也愉悦。
(3)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即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忧学生之忧,乐学生之乐。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二维坐标里点的形成过程和记录方法,老师采取了有趣的情境——蜘蛛无规律地爬行、寻宝藏,让孩子明白需要两个条件才能确定位置,从而有了横轴、纵轴和坐标系的产生。接着通过快速、无规律地爬行,让孩子无法记录全,从而激发孩子想出更简单的记录方法。最后将数对与现实生活的电影座位、棋谱、地球仪的经纬线等联系起来,让孩子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样不但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再如,在教学《平均分》时,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平均分,就要让孩子通过操作体会平均分的过程,而不是分法的多样性。如果数量少,就要一个一个地分,数量多,就要几个几个地分。其次,将平均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4)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填数游戏中,有的孩子一眼就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很快填完所有的空,而有的孩子就会碰壁,尝试了好几次,才将题目完成。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得慢,就否定他的方法,而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领悟,这样的学习虽然花费了时间,但学生学到的方法确是深刻的,并会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尝试、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试误中学习,当孩子通过多次尝试终于解决了问题,这样也可以增强他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也增强了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再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因为孩子前面已经学习了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并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有的已经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但对算理理解不透,课堂上可以让孩子先尝试着写竖式,再借助摆一摆、画一画帮助孩子理解算理,并对错误的资源进行展示,让孩子在互动交流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算理和正确的书写,这样竖式写错的孩子就会在尝试与交流中顿悟,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总之,情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即课堂上心中有学生,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读懂儿童,并要有儿童立场,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重心下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喜欢情境辅助教学,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探索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求知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2)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3)胡海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