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策略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语文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学以致用语文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在学语文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显然,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真正让语文贴近学生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语文。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语文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语文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语文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语文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语文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语文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语文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语文。语文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语文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语文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语文问题,以体会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语文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语文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三、关注日常生活,榜样学习法
  品德的培养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语文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语文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语文,发现语文的空间,重视学生对语文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语文,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语文,语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语文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學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的信心。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语文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其他文献
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道德教育价值,在教学方法上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在教学手段上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多媒体的使用。  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如何把握好大好形势,把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值得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深思。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基础,应注重对学生思想
用好新课程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要熟悉、掌握教学内容。针对本校学生特点,认真研究教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
所谓形象,即指具体、生动、可感的生活图画,它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等。形象是文学创作的生命,没有形象,就不称其为文学。因此,文学就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再现社会生活,
农村牧区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因为缺失法律支持,无法作为有效的抵押物取得贷款,农村牧区土地(草场)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导致广大农牧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因此提出法律修订和相关政策
研究了采用共沉还原法制备了高分散度的催化剂Pt-Pd/C.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此催化剂的活性,并与商品的Pt/C催化剂进行比较.由循环伏安中氢的氧化脱附峰的面积,得到催化剂对氢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路径,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占领高
低龄儿童由于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肌肉力量发展水平等原因,在学习跳绳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不会甩绳,不会双脚跳绳,无法连续跳绳等问题,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感和厌学心理,还有可能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低龄儿童的跳绳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家庭作为低龄儿童启蒙教育的首要阵地,更应探索和掌握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成功学会跳绳的技巧。通过多年来跳
殷荪先生于近两年先后发表《论李阳冰》上、下篇,对李阳冰的生平及其书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有些问题稍稍比较清楚。但由于留下来的关于李阳冰生平的材料不多,有些段先生
随着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不断增强。但长期以来资金短缺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
对河北省内100家医药单位,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旨在了解本校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 分析  在1990年到2012年的22年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2%,而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医药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