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略析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学生则只能同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树立了教师的权威性,教师是智慧的代名词,使学生知识储备丰富,同时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但学生只需一味地接受,无需质疑,无需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最大范围地限制。这种教学方式恰恰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现实,培养了一批批只知被动接受知识的“知识容器”,而且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确定无疑”的科学知识,学生不用动脑思考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正确性等。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学生失去了创造性,没有创造性的一代,如何寻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 教学方式改革之阻力
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但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理念,会受到思维惯性的制约,加之社会评价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蜕变过程。所以,改革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期间会有反复,但前进的方向是不变的,我们要建立一种教学模式:课堂中有学生,改变原有课堂教学中只见课本,不见学生的状况。
2.1 教师教学方式的惯常性
教师教学方式的形成是经过教师多年学习,不断总结,研究知识体系,研究学生成长特点而形成的一套固有的教学方式,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要完全摒弃这一运用多年的教学方式、惯常行为并非易事,教师的教学行为惯常性阻止了新的教学方式形成的进程。新的教学方式在形成过程中,会与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发生冲突与较量,在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中,难免会让教师放弃多年的习惯行为,这对很多教师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当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方式,又要重新学着去接受、理解这一全新的模式,最后将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课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会受到来自学生接受能力的制约,学生对新教学方式的认可与接受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有行为方式的惯常性制约着新教学方式的形成,也给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极大阻力。
2.2 教学观念转变的艰难性
要想转变人的行为,首先应该转变人的观念,而观念的转变又是非常困难的。教师教学观念的形成是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对人对事的看法,在教师的学习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都对教师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观之后,步入实际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形成的教学观念及方式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经过与实际教学的碰撞,对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期适应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反复的实践、调整、学习、改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并且这一教学方式被很多人所认可,让学生受益,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让教师将曾经拥有的多年来一直运用的教学方式、多年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摒弃,接受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可想而知其中的痛苦与艰难。正因为一种教学观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也不会一蹴而就。而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更是困难重重,正因为观念改变的不易,才导致了行为转变的困难,这也是新教学方式形成的最大阻力之一。要想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特点、优势、可行性、可操作性等,在接受的基础上理解内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原有的教学观念及模式,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适应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方式,让课堂因教师观念的转变而变得生动、有效。
2.3 传统评价方式的制约性
传统评价标准对一堂好课的要求是:学生端正的坐在课堂,没有吵闹,没有声音,秩序井然;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能打断老师,对老师所讲内容与观点不能提出质疑,老师教的就是正确的;评判一堂课成败的标准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的,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数,不管老师的教学方式多么呆板,不管老师怎样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但只要那个结果是好的,是家长所期望的,那么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成功的,这也是为什么新的教学方式难于形成的最大阻力之一。
3 课堂教学方式的未来展望
3.1 学生的综合发展呼唤新教学方式的涌现
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师观,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忽略了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思维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的学生,这一教学观、教学模式固化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时代的发展呼唤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希望培养出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的新一代综合人才。这一时代诉求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正因为有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的改革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怎样的人才才是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人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同时要求我们将这些设想落实到课堂,因为课堂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阵地,为了培养出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3.2 社会期望的理性化为新教学方式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止需要高分数,高分数的人才也未必就是社会发展中的佼佼者。越来越多“高分低能”人才的出现,对我们传统教育模式是最大的讽刺,在这样的教育结果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考量怎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评价观念逐渐趋于理性,这为我们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正因为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我们方有了改革的勇气与决心。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重视“人”,以此为导向我们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也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同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新课堂教学方式建立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之上,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蜕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生发,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从教学的根本上去分析,改革要彻底落实到行动上,并持续地进行到底,那么,全新教学方式的建立将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