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段话说得好:“种下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好的行为习惯会成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孩子一生快乐的源泉。“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说明小的时候把教育训练都内化成为一些好的习惯,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东西,或者说成为一种素质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说明在幼儿教育阶段加强“养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辈子都将是受用无穷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人,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应该是自立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在幼教过程中,我发现这种现象
1.家长包办代替。一般说来,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依赖性就越强;相反,如果父母经常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大为降低。现今家里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那份宠爱、娇惯、溺爱、包办很容易给孩子营造一个依赖、撒娇的成长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孩子自立的。例如:孩子早上来幼儿园,许多都让大人抱着背着进来。年轻父母不用说,可爷爷奶奶背着孙子孙女上楼,那颤颤悠悠的身体真让人担心。吃饭也是一样,在家里大人一勺一勺喂,不让孩子自己吃,还蛮有理由“孩子还小哩”,结果进了幼儿园,老师不喂就不吃,以哭作为武器,甚至绝食,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道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让他们主动发展对孩子们来讲很重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家长与教师要对孩子正确引导。有些家长却忽视了孩子们的主体性,将引导变成了代替,一切大包大揽,这也舍不得让干,那也不放心去做,不给幼儿自主创造发展的机会,家长对孩子,就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这种保护,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软骨病”,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往自己肩上扛,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只有经过成长过程中的磨砺与锻炼,骨头才能硬起来,才能真正长大。否则,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依赖、懒惰,不利于幼儿道德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重视智力开发,轻视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轻德育重智育,极端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智力开发,有些幼儿园也顺应家长的需求开设拼音、识字班,执着而盲目的追求孩子的早慧。在他们看来,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记若干首诗歌、识几千个汉字、弹几首钢琴曲是值得炫耀或者骄傲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却是孩子被迫以童真、童趣作为代价的结果,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剥夺了孩子的天真,而且磨损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兴趣的培养。幼儿初入社会,有许多比弹琴、识字更为重要的事情,面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放手让他们尽情去玩、去体验,感受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的快乐。大人有大人的思想,孩子也有属于他们的思想,如何指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明白哪些是对的,应该做的,哪些是错的,需要改正的,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心的问题。
二、自立行为习惯形成的策略
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一个不能自立的人,永远也走不出父母的保护圈,但父母们的力量真的能够保护孩子一生吗?孩子毕竟要长大,他要走到新环境里去的。
案例:当今社会“啃老族”的出现很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大多数的“啃老族”因从小依赖父母,失去了自我独立的能力,养成了有困难找父母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因此,要让孩子学会依赖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是培养自立的关键,做法如下。
1.做“懒”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你“懒”了,孩子就相对勤快了
2.做“狠心”家长,不溺爱孩子。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由着性子去做事,那么他就很容易任性、撒娇、自私;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一定要对他说“不”,坚持原则,哭不是武器。
3.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生活常识,对孩子大胆放手,不过分保护。父母不敢让孩子去体验,大多是怕有危险,希望孩子平安,但逃避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
4.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后要及时鼓励。
养成自立的行为习惯,它不是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因为自立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育除了是给人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功能上,更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和家庭责任感。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得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主动发展,是从更长远、更本质上爱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和教师请努力让孩子依赖自己,帮助他们养成自立的行为习惯。
一、在幼教过程中,我发现这种现象
1.家长包办代替。一般说来,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依赖性就越强;相反,如果父母经常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大为降低。现今家里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那份宠爱、娇惯、溺爱、包办很容易给孩子营造一个依赖、撒娇的成长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孩子自立的。例如:孩子早上来幼儿园,许多都让大人抱着背着进来。年轻父母不用说,可爷爷奶奶背着孙子孙女上楼,那颤颤悠悠的身体真让人担心。吃饭也是一样,在家里大人一勺一勺喂,不让孩子自己吃,还蛮有理由“孩子还小哩”,结果进了幼儿园,老师不喂就不吃,以哭作为武器,甚至绝食,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道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让他们主动发展对孩子们来讲很重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家长与教师要对孩子正确引导。有些家长却忽视了孩子们的主体性,将引导变成了代替,一切大包大揽,这也舍不得让干,那也不放心去做,不给幼儿自主创造发展的机会,家长对孩子,就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这种保护,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软骨病”,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往自己肩上扛,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只有经过成长过程中的磨砺与锻炼,骨头才能硬起来,才能真正长大。否则,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依赖、懒惰,不利于幼儿道德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重视智力开发,轻视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轻德育重智育,极端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智力开发,有些幼儿园也顺应家长的需求开设拼音、识字班,执着而盲目的追求孩子的早慧。在他们看来,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记若干首诗歌、识几千个汉字、弹几首钢琴曲是值得炫耀或者骄傲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却是孩子被迫以童真、童趣作为代价的结果,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剥夺了孩子的天真,而且磨损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兴趣的培养。幼儿初入社会,有许多比弹琴、识字更为重要的事情,面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放手让他们尽情去玩、去体验,感受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的快乐。大人有大人的思想,孩子也有属于他们的思想,如何指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明白哪些是对的,应该做的,哪些是错的,需要改正的,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心的问题。
二、自立行为习惯形成的策略
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一个不能自立的人,永远也走不出父母的保护圈,但父母们的力量真的能够保护孩子一生吗?孩子毕竟要长大,他要走到新环境里去的。
案例:当今社会“啃老族”的出现很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大多数的“啃老族”因从小依赖父母,失去了自我独立的能力,养成了有困难找父母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因此,要让孩子学会依赖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是培养自立的关键,做法如下。
1.做“懒”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你“懒”了,孩子就相对勤快了
2.做“狠心”家长,不溺爱孩子。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由着性子去做事,那么他就很容易任性、撒娇、自私;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一定要对他说“不”,坚持原则,哭不是武器。
3.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生活常识,对孩子大胆放手,不过分保护。父母不敢让孩子去体验,大多是怕有危险,希望孩子平安,但逃避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
4.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后要及时鼓励。
养成自立的行为习惯,它不是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因为自立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育除了是给人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功能上,更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和家庭责任感。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得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主动发展,是从更长远、更本质上爱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和教师请努力让孩子依赖自己,帮助他们养成自立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