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难揣想,在黑暗、蒙昧的史前时期,人类的始祖除借助于造物所赋予的嗓音去呼喊、呜咽、吟诵、歌唱外,以信手拈来的器物碰击发响,表达宣泄,应当是最为古老的‘音乐表现’形式了。”(杨立青语)打击乐的声响在人类活动的开始就发出了文明的信号,并将这种传统绵延至今。司岗里的音乐纯朴自然、撼人心魂、粗旷豪迈,也许这才是人类最本真的语言。于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就尝试着去解读司岗里人音乐中的核心内蕴,这时才真切地发现,任何所谓高文化的“解读”都是对司岗里文化的误解,她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样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拥有着同样的梦想——与人交流,与天同在,共同创造和谐、美满的生存空间。千百年来,能歌善舞的佤族人民相信自然造化,相信万物有灵,他们以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与自然对话,形成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形态和自由超然的人性本真追求。佤族中最年长的族长,他会用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吟唱;邀请了族人中跟自然界贴得最近的那些本真态的乐手,山民、艺人、么巴、歌手、鼓手似乎并不是职业的符号,他们会用肢体、嗓音演绎出原生态的音响。将司岗里族人的击打与嘶吼声、现代手法的音乐创作、高技术支持下的影像和音频制作等元素,运用复合风格的手法置于同一个舞台。视觉在这里得到全新的冲击,听觉在这里得到真切的感染,情感在这里得到本真的触动,更希望身心在这里可以得到全面的洗礼,条件之一就是您带着一颗平常的心境、亲近自然与艺术的心态进入这方全景的乐场。以上是作曲家张旭儒教授创作本作品的初衷。
以上可见作品的构思是以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为精髓,结合当代专业音乐创作技法及多媒体声像技术,挖掘打击乐的“本真主义”表现潜力,多角度、多方位的表现人性本真。借助于传播媒介——声音和光影,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多媒体影像的制作中由于打击乐的演奏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且本作品使用的打击乐乐器品种繁多,本身就在舞台上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除了与作曲家的沟通,早早的从现场排练跟进,揣摩演奏与音乐、音乐与影像、影像与演奏的关系于是决定利用影像和声音的互动来表现部分章节,这也是科学技术与原生态音乐激情碰撞之后带给我们的火花。这种介入方式赋予了音乐更强的生命力,希望多媒体传播媒介映衬后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感动、更多的思索。
《本真》(“前卫与本真的对话”后简称本真)共分四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苍”主要表现佤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的生活场景。在深入沧源佤族地区采风时仔细观察了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崖画,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这些图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内容,其中有狩猎、放牧、舞蹈、归家、娱乐等内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图像生动,造型简洁,风格粗狂,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于是本章节的影像设计以崖画元素为主,用动画的表现形式为主。动画(Animation)一词,源自Animate一字,即“赋予生命”“使……活动”之意。广义的来说,把一些原先不具生命的(不活动的)东西,成为有生命的(会动的)东西影像,即为动画。动画——“ANIMATION”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它让静止的东西动了起来,让没有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动画可以让原来静止的崖画图像动起来,使原来先民们祈求丰产的仪式,打猎收获,成群舞蹈为了转祸为福,供奉、祭祀和崇拜的仪式场景更加直观和生动。
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选择了狩猎、舞蹈、归家、祭祀等内容进行了动画制作,造型图形的描绘以崖画原有的单色勾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经过反复比较决定利用音乐节奏及影像展开选择了本乐章前四个小节和中间的八小节进行音乐与动画的互动,以此引入“苍”开篇,利用演奏者敲击乐器声音震动的频率触发并控制动画影像,动画元素选择了弓舞、祭祀魔巴等形象。动画制作中每一帧都能与下几帧形成连续的动作,这样人物的动作节奏完全由演奏者控制,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通通”的鼓乐声演绎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交互。在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除了动画的衔接问题,现场的调试也非常重要。声场的选择,采集声音的话筒与乐器的距离,如何让乐器之间互不影响都需要在现场反复的调试,经过努力都顺利完成达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最后借用作曲家张旭儒教授的话语“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文明、科技信息包围中的拥有着所谓超前思想意识形态的城里人,很想和这些司岗里人进行一次贴心的促膝“交谈”,交谈的语言媒介就是这些现行于远古文明的打击乐声。希望欣赏本作品能给您带来真情与感动。
以上可见作品的构思是以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为精髓,结合当代专业音乐创作技法及多媒体声像技术,挖掘打击乐的“本真主义”表现潜力,多角度、多方位的表现人性本真。借助于传播媒介——声音和光影,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多媒体影像的制作中由于打击乐的演奏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且本作品使用的打击乐乐器品种繁多,本身就在舞台上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除了与作曲家的沟通,早早的从现场排练跟进,揣摩演奏与音乐、音乐与影像、影像与演奏的关系于是决定利用影像和声音的互动来表现部分章节,这也是科学技术与原生态音乐激情碰撞之后带给我们的火花。这种介入方式赋予了音乐更强的生命力,希望多媒体传播媒介映衬后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感动、更多的思索。
《本真》(“前卫与本真的对话”后简称本真)共分四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苍”主要表现佤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的生活场景。在深入沧源佤族地区采风时仔细观察了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崖画,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这些图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内容,其中有狩猎、放牧、舞蹈、归家、娱乐等内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图像生动,造型简洁,风格粗狂,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于是本章节的影像设计以崖画元素为主,用动画的表现形式为主。动画(Animation)一词,源自Animate一字,即“赋予生命”“使……活动”之意。广义的来说,把一些原先不具生命的(不活动的)东西,成为有生命的(会动的)东西影像,即为动画。动画——“ANIMATION”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它让静止的东西动了起来,让没有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动画可以让原来静止的崖画图像动起来,使原来先民们祈求丰产的仪式,打猎收获,成群舞蹈为了转祸为福,供奉、祭祀和崇拜的仪式场景更加直观和生动。
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选择了狩猎、舞蹈、归家、祭祀等内容进行了动画制作,造型图形的描绘以崖画原有的单色勾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经过反复比较决定利用音乐节奏及影像展开选择了本乐章前四个小节和中间的八小节进行音乐与动画的互动,以此引入“苍”开篇,利用演奏者敲击乐器声音震动的频率触发并控制动画影像,动画元素选择了弓舞、祭祀魔巴等形象。动画制作中每一帧都能与下几帧形成连续的动作,这样人物的动作节奏完全由演奏者控制,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通通”的鼓乐声演绎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交互。在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除了动画的衔接问题,现场的调试也非常重要。声场的选择,采集声音的话筒与乐器的距离,如何让乐器之间互不影响都需要在现场反复的调试,经过努力都顺利完成达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最后借用作曲家张旭儒教授的话语“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文明、科技信息包围中的拥有着所谓超前思想意识形态的城里人,很想和这些司岗里人进行一次贴心的促膝“交谈”,交谈的语言媒介就是这些现行于远古文明的打击乐声。希望欣赏本作品能给您带来真情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