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观调控调什么?怎么调?这是搞好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调节机制已经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照搬西方市场调节机制及其宏观调控政策难免水土不服,更何况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西方宏观调控政策的严重缺陷。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调节机制。
一、宏观调控的核心是有效调整利益结构、动态优化资源配置
解析宏观调控,本质上是解析各种利益结构,包括利益总水平和利益结构两个方面。在货币化的市场经济中,利益总水平反映了物质生产和货币生产的比例关系,实质上也是结构问题。
1.从利益总水平分析,1980年至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两头高、中间低,近年来趋于稳定适中。1980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为16.35%,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最高点,1998年降到谷底,仅为1.34%,此后稳步回升,2007年达到10.73%的高点,近年来稳定在7%到9%之间。工业利益总水平调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总水平偏低,2007年前后波幅过大。1995年至199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连续5年在3%以下运行,特别是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通货紧缩,1998年、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97.4%和97.0%,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分别仅为1.34%和1.96%,造成了當时工业企业大面积亏损、下岗职工剧增。2007年出现了经济过热迹象,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比上年猛增4.03个百分点,是上年的1.6倍,波动过快、波幅偏大。保持合理稳定的利益总水平至关重要。如果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过低或波幅过大,将导致企业无钱可赚,或者赚钱预期不稳定,将出现全国性的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投资剧烈波动、经济大起大落等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合理稳定的利益总水平,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出现主业全行业亏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益总水平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从行业利益结构分析,2010年工业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8.95%,行业利益结构相对合理,同时普遍存在逆向配置资源的情况。2010年,全国39个工业行业资金利润率前5名是:有色金属矿采选18.55%、石油天然气开采18.13%、皮革皮毛及其制品业15.65%、黑色金属矿采选14.92%、非金属矿采选14.67%、木材加工及制品业14.55%;后5名是:水的生产供应业1.09%,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2.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67%,造纸及纸制品业7.5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60%。没有全行业亏损的工业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利益结构逆向配置资源,工业行业资金利润率前5名大多是资源型行业,为了节约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应降低这些行业的税后资金利润率;供水、供电、纸制品等资金利润率后5名的行业大多涉及基本民生,应适当增加资金利润率以调动企业保障供给的积极性。中央早在“九五”时期就提出了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今进展不大,根本原因是依靠增加投入的外延增长比依靠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提升的内涵增长收益大,粗放增长比集约增长见效快,症结在于利益关系不顺,利益结构与政策目标南辕北辙。
“十二五”期间,我们确定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主题、主线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形成与之匹配的利益结构。市场经济是利益推动型经济,利益顺则事业兴,利益扭曲则事难成。宏观调控调什么?怎么调?要善于从利益结构上寻找问题的症结,在有效调控利益结构上做文章。
二、用经济杠杆撬动利益结构
宏观调控怎么调?关键是区分税收和价格两类杠杆,用三种税价组合方式调控四种供求状态。
1.区分价格和税收两类经济杠杆。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分析,经济杠杆分为价格杠杆和税收杠杆两类,前者包括各种商品价格和工资、利率、汇率等生产要素价格,后者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深入解析税收和价格两类不同性质的经济杠杆,是有效调控各种利益结构的基石。
价格杠杆和税收杠杆在调控各种利益结构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决定方式不同。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通过客观存在的市场自动调节。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法强制、无偿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税收体系由国家决定,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自觉调节。二是调节作用不同。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杠杆具有双向调节供求的作用。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减少需求。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减少供给。税收杠杆具有单向调节供求的功能。例如,在需要“同时增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给和需求时,减免税收,既增加企业利润以增加供给,又提供了产品降价空间以扩大需求;在需要“同时减少”卷烟、高度白酒的生产和消费时,增加税收,既减少企业的盈利空间以减少供给,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以抑制需求。三是调节对象不同。市场经济存在着企业和政府两大生产主体。企业主要供给私人产品,对价格信号反应灵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受税收变动的影响较大。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基础,税收变动时,主要是调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四是调节时效不同。价格是事后被动调节,可以随时反映供求状态。税收是事前主动调节,但需要较长时间并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变动。
2.明晰社会产品的四种供求状态。一是供不应求状态。如石油、铁矿石等产品,我国资源不足,还需要大量进口,此时价格上升,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减少需求,推动供求状态趋于平衡。二是供过于求状态。此时价格下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减少供给,推动供求状态趋于平衡。如目前钢材供过于求,钢材价格下降后需求正在回升,同时,许多钢铁企业由于亏损被迫停炉限产,钢材供给减少,推动钢材供求状态趋于平衡。三是同时增加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态。例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同时增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给和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同时增加保障房的供给和需求。四是同时减少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态。如减少卷烟、烈性酒的生产和消费,淘汰落后产能及其生产设备,等等。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各种产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技术进步、气候变化、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等因素影响下,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同时增加供求或同时减少供求的资源配置任务更重,战略价值更大。 3.用三种税价组合方式调控四种供求状态。调控方式一:中性税+市场价。常用于调控普通商品使之达到供求平衡,包括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情况。当商品供求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采取中性税+市场价的方式组合联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如对于彩电、电冰箱、空调等私人产品,长期保持17%的增值税不变,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的波动而调整,自动调节家用电器产品趋向于动态的供求平衡。
调控方式二:减少税收(减中央税增地方税,整体减税)+引导市场降价。用于调控需要同时增加供求的产品。减少中央税收有利于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企业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推动供给增加。同时,在数量关系上,减中央税多,增地方税少,整体算账,比调整前的税收减少,以此为商品降价提供空间,有利于降价促销,增加商品需求。例如,当前需要同时增加节能灯的供给和需求以节约能源时,应较大幅度地减免节能灯生产企业上交中央政府的税收,适度增加地方政府的稅收,既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增加节能灯供给的积极性,整体算账又比调整前的税收减少,为节能灯降价促销提供市场空间。
调控方式三:增加税收(增中央税减地方税,整体增税)+引导市场涨价。用于调控需要同时减少供求的产品。增加中央税收有利于压缩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减少地方税收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增加供给的冲动,从企业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推动供给减少。同时,在数量关系上,增中央税多,减地方税少,整体算账,比调整前的税收增加,以此推动商品涨价,减少市场需求。例如,当前需要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供给和需求以节约能源,应提高全部上交中央政府的消费税,既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和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而减少供给,又推动大排量汽车的价格上涨以减少需求。
三、有效调控各种利益结构,各种难题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的难题之一: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11年底,中国粗钢产能高达9亿吨左右,存在大量的落后钢铁产能。由于供大于求,今年一季度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达10.34亿,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用税收和价格两类杠杆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应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将落后钢铁产能的增值税全部上交中央财政,降低地方政府支持小钢铁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加征全部上交中央财政的结构调整税,减少落后钢铁产能的产品利润,推动产品价格上涨,压缩需求空间。
迎刃而解的难题之二:保护耕地。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阶段,增加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建设用地十分稀缺,一方面存在着土地低效利用甚至闲置的情况。保护好耕地的治本之策是在保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上调土地出让金以提高地价,压缩对土地的需求,并将土地出让金全部上交中央财政,消除地方政府“卖地”的冲动。同时增加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对冲”地方政府减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迎刃而解的难题之三:扩大内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存在“二次探底”风险,扩大内需既是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现实选择,也是“保民生”的迫切需要。到2012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攀升至3.31万亿美元,国内民众省吃俭用,把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消费,应尽快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扩大内需的路径是,逐步将部分出口退税转向内需补贴,变出口导向为内需导向。例如,将一部分出口退税用于保障房建设,有利于同时增加保障房的供给和需求,增加的就业有可能大大超过商品出口增加的就业,增加的税收将大大超过出口商品的税收,形成内需补贴—扩大内需—税收增加—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良性循环。
作者:薛志敏为河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赵哲)
一、宏观调控的核心是有效调整利益结构、动态优化资源配置
解析宏观调控,本质上是解析各种利益结构,包括利益总水平和利益结构两个方面。在货币化的市场经济中,利益总水平反映了物质生产和货币生产的比例关系,实质上也是结构问题。
1.从利益总水平分析,1980年至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两头高、中间低,近年来趋于稳定适中。1980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为16.35%,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最高点,1998年降到谷底,仅为1.34%,此后稳步回升,2007年达到10.73%的高点,近年来稳定在7%到9%之间。工业利益总水平调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总水平偏低,2007年前后波幅过大。1995年至199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连续5年在3%以下运行,特别是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通货紧缩,1998年、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97.4%和97.0%,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分别仅为1.34%和1.96%,造成了當时工业企业大面积亏损、下岗职工剧增。2007年出现了经济过热迹象,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比上年猛增4.03个百分点,是上年的1.6倍,波动过快、波幅偏大。保持合理稳定的利益总水平至关重要。如果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过低或波幅过大,将导致企业无钱可赚,或者赚钱预期不稳定,将出现全国性的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投资剧烈波动、经济大起大落等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合理稳定的利益总水平,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出现主业全行业亏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益总水平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从行业利益结构分析,2010年工业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8.95%,行业利益结构相对合理,同时普遍存在逆向配置资源的情况。2010年,全国39个工业行业资金利润率前5名是:有色金属矿采选18.55%、石油天然气开采18.13%、皮革皮毛及其制品业15.65%、黑色金属矿采选14.92%、非金属矿采选14.67%、木材加工及制品业14.55%;后5名是:水的生产供应业1.09%,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2.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67%,造纸及纸制品业7.5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60%。没有全行业亏损的工业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利益结构逆向配置资源,工业行业资金利润率前5名大多是资源型行业,为了节约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应降低这些行业的税后资金利润率;供水、供电、纸制品等资金利润率后5名的行业大多涉及基本民生,应适当增加资金利润率以调动企业保障供给的积极性。中央早在“九五”时期就提出了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今进展不大,根本原因是依靠增加投入的外延增长比依靠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提升的内涵增长收益大,粗放增长比集约增长见效快,症结在于利益关系不顺,利益结构与政策目标南辕北辙。
“十二五”期间,我们确定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主题、主线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形成与之匹配的利益结构。市场经济是利益推动型经济,利益顺则事业兴,利益扭曲则事难成。宏观调控调什么?怎么调?要善于从利益结构上寻找问题的症结,在有效调控利益结构上做文章。
二、用经济杠杆撬动利益结构
宏观调控怎么调?关键是区分税收和价格两类杠杆,用三种税价组合方式调控四种供求状态。
1.区分价格和税收两类经济杠杆。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分析,经济杠杆分为价格杠杆和税收杠杆两类,前者包括各种商品价格和工资、利率、汇率等生产要素价格,后者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深入解析税收和价格两类不同性质的经济杠杆,是有效调控各种利益结构的基石。
价格杠杆和税收杠杆在调控各种利益结构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决定方式不同。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通过客观存在的市场自动调节。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法强制、无偿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税收体系由国家决定,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自觉调节。二是调节作用不同。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杠杆具有双向调节供求的作用。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减少需求。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减少供给。税收杠杆具有单向调节供求的功能。例如,在需要“同时增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给和需求时,减免税收,既增加企业利润以增加供给,又提供了产品降价空间以扩大需求;在需要“同时减少”卷烟、高度白酒的生产和消费时,增加税收,既减少企业的盈利空间以减少供给,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以抑制需求。三是调节对象不同。市场经济存在着企业和政府两大生产主体。企业主要供给私人产品,对价格信号反应灵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受税收变动的影响较大。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基础,税收变动时,主要是调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四是调节时效不同。价格是事后被动调节,可以随时反映供求状态。税收是事前主动调节,但需要较长时间并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变动。
2.明晰社会产品的四种供求状态。一是供不应求状态。如石油、铁矿石等产品,我国资源不足,还需要大量进口,此时价格上升,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减少需求,推动供求状态趋于平衡。二是供过于求状态。此时价格下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减少供给,推动供求状态趋于平衡。如目前钢材供过于求,钢材价格下降后需求正在回升,同时,许多钢铁企业由于亏损被迫停炉限产,钢材供给减少,推动钢材供求状态趋于平衡。三是同时增加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态。例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同时增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给和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同时增加保障房的供给和需求。四是同时减少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态。如减少卷烟、烈性酒的生产和消费,淘汰落后产能及其生产设备,等等。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各种产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技术进步、气候变化、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等因素影响下,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同时增加供求或同时减少供求的资源配置任务更重,战略价值更大。 3.用三种税价组合方式调控四种供求状态。调控方式一:中性税+市场价。常用于调控普通商品使之达到供求平衡,包括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情况。当商品供求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采取中性税+市场价的方式组合联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如对于彩电、电冰箱、空调等私人产品,长期保持17%的增值税不变,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的波动而调整,自动调节家用电器产品趋向于动态的供求平衡。
调控方式二:减少税收(减中央税增地方税,整体减税)+引导市场降价。用于调控需要同时增加供求的产品。减少中央税收有利于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企业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推动供给增加。同时,在数量关系上,减中央税多,增地方税少,整体算账,比调整前的税收减少,以此为商品降价提供空间,有利于降价促销,增加商品需求。例如,当前需要同时增加节能灯的供给和需求以节约能源时,应较大幅度地减免节能灯生产企业上交中央政府的税收,适度增加地方政府的稅收,既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增加节能灯供给的积极性,整体算账又比调整前的税收减少,为节能灯降价促销提供市场空间。
调控方式三:增加税收(增中央税减地方税,整体增税)+引导市场涨价。用于调控需要同时减少供求的产品。增加中央税收有利于压缩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减少地方税收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增加供给的冲动,从企业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推动供给减少。同时,在数量关系上,增中央税多,减地方税少,整体算账,比调整前的税收增加,以此推动商品涨价,减少市场需求。例如,当前需要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供给和需求以节约能源,应提高全部上交中央政府的消费税,既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和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而减少供给,又推动大排量汽车的价格上涨以减少需求。
三、有效调控各种利益结构,各种难题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的难题之一: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11年底,中国粗钢产能高达9亿吨左右,存在大量的落后钢铁产能。由于供大于求,今年一季度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达10.34亿,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用税收和价格两类杠杆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应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将落后钢铁产能的增值税全部上交中央财政,降低地方政府支持小钢铁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加征全部上交中央财政的结构调整税,减少落后钢铁产能的产品利润,推动产品价格上涨,压缩需求空间。
迎刃而解的难题之二:保护耕地。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阶段,增加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建设用地十分稀缺,一方面存在着土地低效利用甚至闲置的情况。保护好耕地的治本之策是在保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上调土地出让金以提高地价,压缩对土地的需求,并将土地出让金全部上交中央财政,消除地方政府“卖地”的冲动。同时增加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对冲”地方政府减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迎刃而解的难题之三:扩大内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存在“二次探底”风险,扩大内需既是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现实选择,也是“保民生”的迫切需要。到2012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攀升至3.31万亿美元,国内民众省吃俭用,把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消费,应尽快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扩大内需的路径是,逐步将部分出口退税转向内需补贴,变出口导向为内需导向。例如,将一部分出口退税用于保障房建设,有利于同时增加保障房的供给和需求,增加的就业有可能大大超过商品出口增加的就业,增加的税收将大大超过出口商品的税收,形成内需补贴—扩大内需—税收增加—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良性循环。
作者:薛志敏为河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