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质监部门作为政府政府管理质量的重要职能部门,既有宏观的质量管理职能,又有微观的产品质量监管职能;既有保安全的重任,又有促发展的职责。名牌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城市的亮丽名片。作为品牌主管部门之一,质监部门应加快转变部门职能,建设品牌蓬莱。
【关键词】名牌战略;质监职能
近年来,蓬莱市始终把推进名牌战略作为质量兴市工作的“重头戏”,以品牌经济优化本市经济结构,促进旅游业、葡萄及葡萄酒业、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升级,初步形成了名牌产品带动名优企业、名优企业拉动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其中葡萄及葡萄酒业成为蓬莱市名牌战略实施最早、发展最快的产业,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助推产业升级方式。
一、蓬莱名牌发展历程
1999年,蓬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作为“百年立市”产业,实施“酒业富民”,引进中粮集团,希望借鉴中粮长城模式,带动蓬莱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面对全市企业无产品名牌的现状,从2002年起蓬莱市下决心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按照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和“提升突破一批、成长壮大一批、发展储备一批”的原则,选择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将葡萄酒企业作为培育重点,中粮长城于2003年度率先获得山东名牌产品。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2004年蓬莱市出台了《蓬莱市质量兴市暨名牌战略实施意见》和鼓励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和驰名商标奖励办法。把名牌争创工作列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宏观指导,与各镇、区、街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把名牌争创作为强市兴企的战略,市政府制定并兑现中国名牌奖励50万元、山东名牌奖励20万元、国家免检奖励10万元的激励政策,切实调动企业通过名牌争创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积极性。2012年蓬莱市政府对奖励办法进行修改,加大了对质量管理部门的支持并扩大了奖励项目范围,进一步优化了产业支持政策。自2005年开始兑现奖励资金累计达1000多万元,真正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支持、企业争创”的品牌建设氛围,其中葡萄及葡萄酒业以7个山东名牌产品,2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位于各行业前列。截至目前,蓬莱市已拥有41个山东名牌产品,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单位,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2个烟台市市长质量奖,1个山东省优质造船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二、蓬莱名牌发展存在问题
蓬莱市名牌建设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欠缺。主要问题是:
(一)创名牌缺乏全面的推动措施。
随着省里“压存量、减增量、控总量”改革创新名牌认定工作的精神,今后山东名牌产品和质量奖认定数量将逐渐减少。虽然各级领导对打造品牌经济十分重视,出台了奖励措施,但缺乏对获得复评认定、市长质量奖、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的激励政策,在品牌产品企业实施技改项目以及申请流动资金和技改贷款贴息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优惠措施,为重点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做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名牌的发展步伐。我市抓品牌建设的主要有质监、工商等部门,而部门科室人员配备不足,力量分散,各镇(街道办)及有关局无本区域、本行业的品牌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参与品牌工作少,部门间联动不够。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缺乏宏观指导。
(二)企业创品牌的主体意识薄弱,存在误区。
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创名牌,争创名牌和质量奖的决心和信心不够。作为创品牌的主体,一些企业负责同志还没有看到品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够,缺乏争创名牌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有的企业认为质量奖高不可攀,争创名牌产品需要巨大投入,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有的认为,只要产品能销出去,能产生暂时的经济效益,能保证企业眼前的正常运转,创不创名牌无所谓,没有把争创名牌产品、提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摆在重要位置;有的企业认为创名牌就是组织材料申报一下,申报成功了,名牌的工作就结束了,复评的没有奖励,名牌到期就不用了。
(三)创名牌的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竞争力不强。
创名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创建过程牵涉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三个体系认证涉及环保、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质量保证体系、计量认证、用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等一系列繁琐手续和条件,企业创出一个名牌产品必须先做好标准、质量、认证、检验、宣传、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然后才能产生良好的美誉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最终成为名牌,而我市大多数企业认证体系不完善,企业管理不科学,质量管理人才缺乏,技术设备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争创缺乏总体规划,名牌、质量奖创建后劲不足,难以打造品牌。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下面,就如何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发挥好质监部门职能作用这一问题,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发挥部门职能,贴紧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食品监管体制的调整,质监部门作为政府主管质量、计量、标准化的职能部门,应当贴紧地方经济,围绕经济中心工作,承担好本部门的职责,合理进行。 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质量兴市的重要工作,需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为主、舆论导向”的名牌培育机制,形成企业主动、上下联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格局,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任何一项工作,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最大的促动力。创造品牌、经营品牌的主体是企业,但在开始阶段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制定扶持政策加以促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与调控职能,确立品牌经济理念,把创品牌和保品牌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服务职能。经信局、发改局、科技局、质监局等部门对改进质量、提高档次的企业要优先立项,帮助企业争取市里、省里的支持;财政、金融部门要按照政策,对创名牌的企业予以扶持;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能,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尤其是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当好政府参谋助手,及时提出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二)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强化企业品牌实施力度。
企业作为创名牌的主体,一是要从根本理念上发生大的转变,不要把创牌看成为政府的事、部门的事,而应积极主动,找准自己在同行中的位置,正视差距,增强创新意识、争牌意识、名牌意识。二是做好基础工作,要成立专门性的争创班子,固定人员专门抓创牌工作,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搜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经营范围、产值产量、质量信誉、受欢迎程度等,乃至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等。三是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把质量监测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重视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创名牌奠定基础。四是建立健全实施质量发展和名牌战略科学考核体系。企业把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提高质量、扩大销售、追求利润与争创名牌结合起来,使企业的争创名牌意识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五是要抓好技术进步,推进自主创新。要因企制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永超.李睿.论企业品牌的塑造与提升中国城市经济.2011-
【关键词】名牌战略;质监职能
近年来,蓬莱市始终把推进名牌战略作为质量兴市工作的“重头戏”,以品牌经济优化本市经济结构,促进旅游业、葡萄及葡萄酒业、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升级,初步形成了名牌产品带动名优企业、名优企业拉动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其中葡萄及葡萄酒业成为蓬莱市名牌战略实施最早、发展最快的产业,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助推产业升级方式。
一、蓬莱名牌发展历程
1999年,蓬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作为“百年立市”产业,实施“酒业富民”,引进中粮集团,希望借鉴中粮长城模式,带动蓬莱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面对全市企业无产品名牌的现状,从2002年起蓬莱市下决心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按照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和“提升突破一批、成长壮大一批、发展储备一批”的原则,选择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将葡萄酒企业作为培育重点,中粮长城于2003年度率先获得山东名牌产品。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2004年蓬莱市出台了《蓬莱市质量兴市暨名牌战略实施意见》和鼓励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和驰名商标奖励办法。把名牌争创工作列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宏观指导,与各镇、区、街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把名牌争创作为强市兴企的战略,市政府制定并兑现中国名牌奖励50万元、山东名牌奖励20万元、国家免检奖励10万元的激励政策,切实调动企业通过名牌争创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积极性。2012年蓬莱市政府对奖励办法进行修改,加大了对质量管理部门的支持并扩大了奖励项目范围,进一步优化了产业支持政策。自2005年开始兑现奖励资金累计达1000多万元,真正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支持、企业争创”的品牌建设氛围,其中葡萄及葡萄酒业以7个山东名牌产品,2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位于各行业前列。截至目前,蓬莱市已拥有41个山东名牌产品,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单位,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2个烟台市市长质量奖,1个山东省优质造船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二、蓬莱名牌发展存在问题
蓬莱市名牌建设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欠缺。主要问题是:
(一)创名牌缺乏全面的推动措施。
随着省里“压存量、减增量、控总量”改革创新名牌认定工作的精神,今后山东名牌产品和质量奖认定数量将逐渐减少。虽然各级领导对打造品牌经济十分重视,出台了奖励措施,但缺乏对获得复评认定、市长质量奖、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的激励政策,在品牌产品企业实施技改项目以及申请流动资金和技改贷款贴息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优惠措施,为重点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做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名牌的发展步伐。我市抓品牌建设的主要有质监、工商等部门,而部门科室人员配备不足,力量分散,各镇(街道办)及有关局无本区域、本行业的品牌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参与品牌工作少,部门间联动不够。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缺乏宏观指导。
(二)企业创品牌的主体意识薄弱,存在误区。
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创名牌,争创名牌和质量奖的决心和信心不够。作为创品牌的主体,一些企业负责同志还没有看到品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够,缺乏争创名牌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有的企业认为质量奖高不可攀,争创名牌产品需要巨大投入,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有的认为,只要产品能销出去,能产生暂时的经济效益,能保证企业眼前的正常运转,创不创名牌无所谓,没有把争创名牌产品、提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摆在重要位置;有的企业认为创名牌就是组织材料申报一下,申报成功了,名牌的工作就结束了,复评的没有奖励,名牌到期就不用了。
(三)创名牌的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竞争力不强。
创名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创建过程牵涉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三个体系认证涉及环保、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质量保证体系、计量认证、用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等一系列繁琐手续和条件,企业创出一个名牌产品必须先做好标准、质量、认证、检验、宣传、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然后才能产生良好的美誉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最终成为名牌,而我市大多数企业认证体系不完善,企业管理不科学,质量管理人才缺乏,技术设备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争创缺乏总体规划,名牌、质量奖创建后劲不足,难以打造品牌。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下面,就如何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发挥好质监部门职能作用这一问题,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发挥部门职能,贴紧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食品监管体制的调整,质监部门作为政府主管质量、计量、标准化的职能部门,应当贴紧地方经济,围绕经济中心工作,承担好本部门的职责,合理进行。 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质量兴市的重要工作,需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为主、舆论导向”的名牌培育机制,形成企业主动、上下联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格局,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任何一项工作,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最大的促动力。创造品牌、经营品牌的主体是企业,但在开始阶段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制定扶持政策加以促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与调控职能,确立品牌经济理念,把创品牌和保品牌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服务职能。经信局、发改局、科技局、质监局等部门对改进质量、提高档次的企业要优先立项,帮助企业争取市里、省里的支持;财政、金融部门要按照政策,对创名牌的企业予以扶持;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能,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尤其是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当好政府参谋助手,及时提出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二)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强化企业品牌实施力度。
企业作为创名牌的主体,一是要从根本理念上发生大的转变,不要把创牌看成为政府的事、部门的事,而应积极主动,找准自己在同行中的位置,正视差距,增强创新意识、争牌意识、名牌意识。二是做好基础工作,要成立专门性的争创班子,固定人员专门抓创牌工作,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搜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经营范围、产值产量、质量信誉、受欢迎程度等,乃至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等。三是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把质量监测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重视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创名牌奠定基础。四是建立健全实施质量发展和名牌战略科学考核体系。企业把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提高质量、扩大销售、追求利润与争创名牌结合起来,使企业的争创名牌意识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五是要抓好技术进步,推进自主创新。要因企制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永超.李睿.论企业品牌的塑造与提升中国城市经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