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产业发展战略和城市人才聚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自2019年承担浙江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两大改革试点以来,江北区坚持走党建引领、多渠道培育、全方位服务的改革路径,激发了政府、企业和社会重视、尊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氛围和工作体系,取得了较好改革实效。江北区现有技能人才总量达134968人,高技能人才数量41826人,高技能人才数量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30.99%。
聚焦党工融合 把制度优势变为合力胜势
做响党工专员区域创新品牌。依托红领学院的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功能,实现党工专员提质扩面,加大对党工专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既懂党务工作,又熟悉工会工作的党工专员队伍。目前,全区已配备党工专员80余名。
做优“123”推优入党模式。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工会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意见》,按照1名入党联系人、2名入党培养人、3名入党积极分子的点对点帮带培养模式,做大做深产业工人党员“蓄水池”。今年以来已发展产业工人党员81名,占全区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94%。
做深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融合各类组织、资源、平台、载体开展工匠精神宣传、培育、引导,提升工匠社会地位、个人待遇。如分类举办区级、街道级及各企业内部的劳模工匠表彰大会,通过身边劳模工匠树典型、强引领。2019年以来,全区各级共举办各类劳模工匠表彰大会60余场。省级产改非公企业试点单位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优化企业产权制度,连续5期开展股票期权激励,并将受益面扩大到核心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劳模、工匠等优秀人才。
聚焦平台融合 把特色基地变为转型高地
打造两大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江北区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建才之家”、制造业产业工人全方位服务综合平台“智工之家”,为全区乃至全市15万建筑产业工人、全区3.5万制造业产业工人持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实操培训、职工文化建设等服务。“建才之家”目前已有29家劳务企业入驻,2019年营业额达109亿元,现已开展涵盖特种作业工、装配式建筑安装工等各类培训20场,400余人获得相关证书。“智工之家”定期以红色传承、工会实务等为重点内容,为产业工人提供免费的主题培训和公益乐学课程。目前已开展培训150余场,1万多名职工获得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素质提升服务。
开展专属资质审批服务。立足全国范围内将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的背景,开展专属资质审批指导服务,拟探索实施备案承诺制,改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流程简化、服务优化、效率提高,为建筑劳务企业转型提供强大改革助推力。
建立对企专项考核机制。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入全区重点骨干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如在2020年度服务业百强企业评选中,将产业工人获得“首席工人”称号、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等纳入评选体系,给予相应加分。在区工业五十强企业评选中,对全职引进或培育顶尖、特优、领军、拔尖人才的企业给予加分,对柔性引进人才的企业减半加分,对有入选“北岸精英”人才、引进博士硕士等人才的企业,给予适当加分。
聚焦竞育融合 把产业工人变为能工巧匠
区域技能自评选人才。联合有关职业院校,以“多企共享”模式、“送教上门”方式,在企业较集中的职业(工种)岗位开展“培养+评价”双组合的自主评价试点。目前已完成首批电工(中级)评价试点,全区共有自主评价示范企业21家,其中2家为优秀示范企业,5家为市级引领企业,近百名职工通过自主评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名师带徒选人才。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一体培养”模式,联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亚职业培训学校,在“智工之家”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已培养新型学徒制工人88名。鼓励企业立足自身企业文化、先进技术,开展各类自主培训。如,爱柯迪公司专设工匠学院,开设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课程,2019年培训员工人数达2000余人次。
“两室一坊”联評联创选人才。探索区级生产技术类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坊和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互评机制,打通联评渠道,制定互评办法,推动“两室(坊)联创”“两室一坊”互融互通。目前,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坊)分别以每年2—3家、4—5家的速度递增,形成了较科学、可持续的梯队建设。
政企搭擂选人才。构建“区—街道(镇)—企业”三级联动竞技模式,启动江北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立功竞赛、“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劳动竞赛,开展区级精英赛、区级群英赛和基层争霸赛等。2019年,全区共举办各级劳动竞赛53场,参与企业230余家、职工逾万人。选送优秀职工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截至2019年底,已有45人获得各级“首席工人”称号,135人先后获得“技术能手”称号。
聚焦产城融合 把柔性服务变为硬核实招
安居乐业有保障。扩大优质教育公共服务覆盖,实现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随迁子女100%入学、入园。对劳模工匠等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就学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近两年优先安排了约300名本区企业骨干子女就近入读公办学校。出台专门政策,建立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目前已建39个公共场所母婴设施,今年拟新增托育机构2家、托位50个。
维权解纷有渠道。坚持工会、人社、法院三方共治,创新探索“310”劳动关系调、裁、诉联动化解工作模式,壮大建强维权信息员、劳动关系协调员和工会法律监督员三支队伍,以“数据网上行”打造一张网一揽子受理调处智慧平台,零距离建立三方无缝对接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裁前调处和诉前调解互联互通。发挥全省首家建筑劳务行业调解组织——江北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打响委员会下设的“丁师傅调解室”品牌,创设“问、查、议、调、办”五步法化解各类劳动纠纷。截至目前,“丁师傅调解室”已提供法律咨询320多次,受理调解各类矛盾500多件,调解成功率、调解协议履行率均达到99%以上。
便利生活有依托。发挥首批10个工会职工阵地在服务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区全民健身中心挂牌区职工体育中心,面向企事业单位职工免费开放。目前已实现全区职工人均阵地1平方米、职工活动“15分钟服务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企业医管家”服务,组建255名驻企健康指导员队伍,让产业工人不出企享健康。
责任编辑:谢 霞
聚焦党工融合 把制度优势变为合力胜势
做响党工专员区域创新品牌。依托红领学院的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功能,实现党工专员提质扩面,加大对党工专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既懂党务工作,又熟悉工会工作的党工专员队伍。目前,全区已配备党工专员80余名。
做优“123”推优入党模式。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工会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意见》,按照1名入党联系人、2名入党培养人、3名入党积极分子的点对点帮带培养模式,做大做深产业工人党员“蓄水池”。今年以来已发展产业工人党员81名,占全区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0.94%。
做深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融合各类组织、资源、平台、载体开展工匠精神宣传、培育、引导,提升工匠社会地位、个人待遇。如分类举办区级、街道级及各企业内部的劳模工匠表彰大会,通过身边劳模工匠树典型、强引领。2019年以来,全区各级共举办各类劳模工匠表彰大会60余场。省级产改非公企业试点单位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优化企业产权制度,连续5期开展股票期权激励,并将受益面扩大到核心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劳模、工匠等优秀人才。
聚焦平台融合 把特色基地变为转型高地
打造两大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江北区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建才之家”、制造业产业工人全方位服务综合平台“智工之家”,为全区乃至全市15万建筑产业工人、全区3.5万制造业产业工人持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实操培训、职工文化建设等服务。“建才之家”目前已有29家劳务企业入驻,2019年营业额达109亿元,现已开展涵盖特种作业工、装配式建筑安装工等各类培训20场,400余人获得相关证书。“智工之家”定期以红色传承、工会实务等为重点内容,为产业工人提供免费的主题培训和公益乐学课程。目前已开展培训150余场,1万多名职工获得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素质提升服务。
开展专属资质审批服务。立足全国范围内将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的背景,开展专属资质审批指导服务,拟探索实施备案承诺制,改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流程简化、服务优化、效率提高,为建筑劳务企业转型提供强大改革助推力。
建立对企专项考核机制。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入全区重点骨干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如在2020年度服务业百强企业评选中,将产业工人获得“首席工人”称号、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等纳入评选体系,给予相应加分。在区工业五十强企业评选中,对全职引进或培育顶尖、特优、领军、拔尖人才的企业给予加分,对柔性引进人才的企业减半加分,对有入选“北岸精英”人才、引进博士硕士等人才的企业,给予适当加分。
聚焦竞育融合 把产业工人变为能工巧匠
区域技能自评选人才。联合有关职业院校,以“多企共享”模式、“送教上门”方式,在企业较集中的职业(工种)岗位开展“培养+评价”双组合的自主评价试点。目前已完成首批电工(中级)评价试点,全区共有自主评价示范企业21家,其中2家为优秀示范企业,5家为市级引领企业,近百名职工通过自主评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名师带徒选人才。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一体培养”模式,联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亚职业培训学校,在“智工之家”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已培养新型学徒制工人88名。鼓励企业立足自身企业文化、先进技术,开展各类自主培训。如,爱柯迪公司专设工匠学院,开设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课程,2019年培训员工人数达2000余人次。
“两室一坊”联評联创选人才。探索区级生产技术类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坊和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互评机制,打通联评渠道,制定互评办法,推动“两室(坊)联创”“两室一坊”互融互通。目前,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坊)分别以每年2—3家、4—5家的速度递增,形成了较科学、可持续的梯队建设。
政企搭擂选人才。构建“区—街道(镇)—企业”三级联动竞技模式,启动江北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立功竞赛、“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劳动竞赛,开展区级精英赛、区级群英赛和基层争霸赛等。2019年,全区共举办各级劳动竞赛53场,参与企业230余家、职工逾万人。选送优秀职工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截至2019年底,已有45人获得各级“首席工人”称号,135人先后获得“技术能手”称号。
聚焦产城融合 把柔性服务变为硬核实招
安居乐业有保障。扩大优质教育公共服务覆盖,实现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随迁子女100%入学、入园。对劳模工匠等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就学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近两年优先安排了约300名本区企业骨干子女就近入读公办学校。出台专门政策,建立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目前已建39个公共场所母婴设施,今年拟新增托育机构2家、托位50个。
维权解纷有渠道。坚持工会、人社、法院三方共治,创新探索“310”劳动关系调、裁、诉联动化解工作模式,壮大建强维权信息员、劳动关系协调员和工会法律监督员三支队伍,以“数据网上行”打造一张网一揽子受理调处智慧平台,零距离建立三方无缝对接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裁前调处和诉前调解互联互通。发挥全省首家建筑劳务行业调解组织——江北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打响委员会下设的“丁师傅调解室”品牌,创设“问、查、议、调、办”五步法化解各类劳动纠纷。截至目前,“丁师傅调解室”已提供法律咨询320多次,受理调解各类矛盾500多件,调解成功率、调解协议履行率均达到99%以上。
便利生活有依托。发挥首批10个工会职工阵地在服务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区全民健身中心挂牌区职工体育中心,面向企事业单位职工免费开放。目前已实现全区职工人均阵地1平方米、职工活动“15分钟服务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企业医管家”服务,组建255名驻企健康指导员队伍,让产业工人不出企享健康。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