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积累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过去5000年的历史里汇集了许多经典文献。记录在案的唐诗和宋代诗歌词都有数百首。当今教育界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学的传承,因此,教学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引入越来越普遍。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堂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掺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将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
一、潜移默化,加强渗透
在部编教材中已经加入了许多古诗词,需要背诵的课外古诗词就包含了十首,除了要求学生背诵以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比方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南地北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除了分析古诗词本身,还可以分析相关作者的作品。为了让传统的文化渗入教学课堂中,教师在现代文的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增加古诗词。
比方课文《春》,可以用描写春天的唐诗导入,譬喻“春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典型的描述春的诗句。类似的还可以在赏析春天的美景时联系古人的名师名句,还可以在人物分析时可以联系到唐朝的哪位诗人,其流传下来的哪些詩句等等。学生只有积累这样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文化海洋里遨游,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才能真正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营造气氛,扩展内涵
除了教学内容的古诗词叙述,还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对古诗词进行拓展学习,创造一种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乞巧节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元夕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端午“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结合课文对节日进行拓展,如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一文授课的时候,老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尽最大能力去阐述传统精神的内涵。如全国各地风土人情及中国传统节,各民族风俗差异;又如春联历史的由来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能力的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于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经过查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浓厚兴趣,受到我国优良传统的启迪,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文化。因此,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创造机会,自主学习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以微妙的形式教育学生,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遗产,具备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结合不同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探索,敢于讲自己的话。除了时常开展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以外,像古诗词朗诵、背诵比赛,全体学生共同行动搜集整理中华名言警句等都是一些促进学生自身吸收知识能力提高的方法,也可以在小组学习。在群里,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小组成员分析讨论通过古诗词的关键难点。
还可以组织古诗词话剧活动,让每个小组自己组织排练演绎一首经典的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文华的博大精深,学生和老师也组成小组,全方位进行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刺激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开阔了视野。不仅如此,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熟悉程度远大于以前死记硬背的古诗。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给学生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就将阵地转移到课余,引导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专题学习、办板报、动手写春联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又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发展,对学生一生都有影响。因此,使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初中阶段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力度,在学生心里埋下学习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民族宝贵财富的继续流传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升德.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J].汉字文化,2019(04):117-118.
[2]吴敬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46-48.
[3]黎鲲,周丽妤.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88-189.
[4]王永清.古诗词教学要放在儿童语境下[J].内蒙古教育,2018(17):43.
[5]陈佩君.基于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38.
关键词: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堂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掺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将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
一、潜移默化,加强渗透
在部编教材中已经加入了许多古诗词,需要背诵的课外古诗词就包含了十首,除了要求学生背诵以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比方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南地北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除了分析古诗词本身,还可以分析相关作者的作品。为了让传统的文化渗入教学课堂中,教师在现代文的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增加古诗词。
比方课文《春》,可以用描写春天的唐诗导入,譬喻“春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典型的描述春的诗句。类似的还可以在赏析春天的美景时联系古人的名师名句,还可以在人物分析时可以联系到唐朝的哪位诗人,其流传下来的哪些詩句等等。学生只有积累这样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文化海洋里遨游,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才能真正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营造气氛,扩展内涵
除了教学内容的古诗词叙述,还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对古诗词进行拓展学习,创造一种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乞巧节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元夕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端午“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结合课文对节日进行拓展,如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一文授课的时候,老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尽最大能力去阐述传统精神的内涵。如全国各地风土人情及中国传统节,各民族风俗差异;又如春联历史的由来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能力的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于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经过查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浓厚兴趣,受到我国优良传统的启迪,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文化。因此,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创造机会,自主学习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以微妙的形式教育学生,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遗产,具备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结合不同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探索,敢于讲自己的话。除了时常开展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以外,像古诗词朗诵、背诵比赛,全体学生共同行动搜集整理中华名言警句等都是一些促进学生自身吸收知识能力提高的方法,也可以在小组学习。在群里,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小组成员分析讨论通过古诗词的关键难点。
还可以组织古诗词话剧活动,让每个小组自己组织排练演绎一首经典的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文华的博大精深,学生和老师也组成小组,全方位进行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刺激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开阔了视野。不仅如此,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熟悉程度远大于以前死记硬背的古诗。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给学生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就将阵地转移到课余,引导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专题学习、办板报、动手写春联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又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发展,对学生一生都有影响。因此,使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初中阶段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力度,在学生心里埋下学习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民族宝贵财富的继续流传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升德.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J].汉字文化,2019(04):117-118.
[2]吴敬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46-48.
[3]黎鲲,周丽妤.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88-189.
[4]王永清.古诗词教学要放在儿童语境下[J].内蒙古教育,2018(17):43.
[5]陈佩君.基于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