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化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占据了人们很大的生活空间,德宏傣族竹编制品因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将德宏傣族竹编工艺进行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德宏傣族竹编工艺面临的一个新困境。本文将从傣族竹编简介、文化内涵、面临困境因素及传承发展策略入手,探讨如何促进德宏傣族竹编工艺品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文化 可持续发展 创新 德宏傣族竹编工艺
一、德宏傣族竹编简介
德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受印度洋西南季风气候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于竹子的生长。早期的德宏竹编工艺主要应用于房屋的建筑上,起到避暑的作用,而后人们通过习得的建房经验,将竹子作为原材料,制成背篓、桌子、床、盛饭盒、垃圾篓、撮箕等生活用品。
二、德宏傣族竹编文化
傣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在德宏,傣族人民离不开奘房,它不仅是傣族虔诚供佛的圣地,也是傣族文化、教育的发源地。难能可贵的是,傣族竹编艺师们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用竹编呈现出来,编制了国内最大的竹编佛像,这是对文化、信仰及竹编热爱的共同表达,竹编佛像神态自然,作品栩栩如生。傣族竹编工艺品很少上色,基本都保持了竹子本身的色彩,竹编制品与绿色环保紧密相连。
傣族竹编制品还是傣家青年爱情的传递物。傣家男子从小学习竹编,竹丝在傣家男子手里就好比女子手中轻盈的棉线灵活自如,傣家青年男子个个都有一手精湛的竹编技艺,到了适婚年龄,他们便会编制一个个精致的小竹篓,傣语中这个小竹楼叫作笆箩。它是一个系在腰间的装饰品,小巧玲珑。如果傣家姑娘愿意与你交往,就会把这个小竹篓带在身上,这个小竹篓便成了傣家青年男女互通爱意的信物。
三、德宏傣族竹编面临困境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大多数游客、消费者等外行人,在看到一件手工竹编制品时常常是非常稀奇又很喜爱的态度,但当得知价格的时候,他们就打消了购买竹编制品的欲望。他们中不少人认为,竹子在当地是随处可见的,就地取材根本花不了多少钱,不应该卖那么贵,而且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工业化带来的便捷产品,关注原生态竹编制品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关注也只是短暂的目光停留,竹编制品无路可销,这对于制作竹编的手艺人来说无疑是一種打击。
(二)内在因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德宏傣族寨子里越来越多的家庭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竹楼也渐渐变得罕见了。傣家人民将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学有所成的傣家年轻人相继有了一份稳定又轻松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谋求一份比在家乡收入高的工作。目前德宏的竹编行业主要靠45岁以上的老艺人支撑着,竹编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外行人很难想象,要将一个粗糙的竹节变成细密的竹丝,中间要经历多少程序,而这些程序还仅仅是竹编编制前的准备工作。由于竹编的学习时间较长,有天赋的人需要一两年的学习时间,竹编是一份精细活,常常考验着编制人的耐心和细心,剖开的竹的边缘就像刀片一样锋利,稍不注意就会割破手指,这也是很多傣家年轻的竹编初学者很难将手艺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四、德宏竹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通过走访傣族村寨我们发现,除了竹编大佛的成功编制,其他小的生活用品及家具的编制上没有太大的进步,还是在沿用上一辈人留下的东西,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树立品牌的意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竹编传承人程丽——一个年轻的80后竹编女艺人,从小与父辈学习竹编,掌握了各种竹编技法,在离开家乡经历就业挫折后,决定继承和发扬竹编艺术,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将竹丝与瓷器、茶器结合,将竹丝引入绘画。她开辟了竹编的创新手法,真正做到了将竹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她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值一提的是她的竹编花瓶《熊猫》作为国礼,赠予了新西兰总理,她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她的一片匠心创造了“竹编的奇迹”。
首先,德宏傣族竹编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传承,后继无人对傣族竹编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其次,竹编技法单一,没有创新,依旧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及老式家具。再次,没有与现代生活接轨。笔者认为,要让傣族竹编制品打开销路,可以通过竞争引进商家,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可以有目的地将傣族竹编品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有了创新和品牌意识,那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人也可以回到家乡,在家乡就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傣族竹编技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傣族竹编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又给人美的艺术享受,因此,为了傣族竹编技艺和文化能代代相传,傣族竹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橙华.传统竹编的创新设计探讨[J].科技风,2019(03).
[2]杨宛莹.我国传统竹编工艺之现代传承与产品创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傣族竹编方法在学前教育儿童美工课程中的开发”(项目编号:XJ201806)。
(作者简介:多荣,女,本科,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文化 可持续发展 创新 德宏傣族竹编工艺
一、德宏傣族竹编简介
德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受印度洋西南季风气候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于竹子的生长。早期的德宏竹编工艺主要应用于房屋的建筑上,起到避暑的作用,而后人们通过习得的建房经验,将竹子作为原材料,制成背篓、桌子、床、盛饭盒、垃圾篓、撮箕等生活用品。
二、德宏傣族竹编文化
傣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在德宏,傣族人民离不开奘房,它不仅是傣族虔诚供佛的圣地,也是傣族文化、教育的发源地。难能可贵的是,傣族竹编艺师们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用竹编呈现出来,编制了国内最大的竹编佛像,这是对文化、信仰及竹编热爱的共同表达,竹编佛像神态自然,作品栩栩如生。傣族竹编工艺品很少上色,基本都保持了竹子本身的色彩,竹编制品与绿色环保紧密相连。
傣族竹编制品还是傣家青年爱情的传递物。傣家男子从小学习竹编,竹丝在傣家男子手里就好比女子手中轻盈的棉线灵活自如,傣家青年男子个个都有一手精湛的竹编技艺,到了适婚年龄,他们便会编制一个个精致的小竹篓,傣语中这个小竹楼叫作笆箩。它是一个系在腰间的装饰品,小巧玲珑。如果傣家姑娘愿意与你交往,就会把这个小竹篓带在身上,这个小竹篓便成了傣家青年男女互通爱意的信物。
三、德宏傣族竹编面临困境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大多数游客、消费者等外行人,在看到一件手工竹编制品时常常是非常稀奇又很喜爱的态度,但当得知价格的时候,他们就打消了购买竹编制品的欲望。他们中不少人认为,竹子在当地是随处可见的,就地取材根本花不了多少钱,不应该卖那么贵,而且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工业化带来的便捷产品,关注原生态竹编制品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关注也只是短暂的目光停留,竹编制品无路可销,这对于制作竹编的手艺人来说无疑是一種打击。
(二)内在因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德宏傣族寨子里越来越多的家庭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竹楼也渐渐变得罕见了。傣家人民将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学有所成的傣家年轻人相继有了一份稳定又轻松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谋求一份比在家乡收入高的工作。目前德宏的竹编行业主要靠45岁以上的老艺人支撑着,竹编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外行人很难想象,要将一个粗糙的竹节变成细密的竹丝,中间要经历多少程序,而这些程序还仅仅是竹编编制前的准备工作。由于竹编的学习时间较长,有天赋的人需要一两年的学习时间,竹编是一份精细活,常常考验着编制人的耐心和细心,剖开的竹的边缘就像刀片一样锋利,稍不注意就会割破手指,这也是很多傣家年轻的竹编初学者很难将手艺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四、德宏竹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通过走访傣族村寨我们发现,除了竹编大佛的成功编制,其他小的生活用品及家具的编制上没有太大的进步,还是在沿用上一辈人留下的东西,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树立品牌的意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竹编传承人程丽——一个年轻的80后竹编女艺人,从小与父辈学习竹编,掌握了各种竹编技法,在离开家乡经历就业挫折后,决定继承和发扬竹编艺术,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将竹丝与瓷器、茶器结合,将竹丝引入绘画。她开辟了竹编的创新手法,真正做到了将竹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她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值一提的是她的竹编花瓶《熊猫》作为国礼,赠予了新西兰总理,她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她的一片匠心创造了“竹编的奇迹”。
首先,德宏傣族竹编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传承,后继无人对傣族竹编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其次,竹编技法单一,没有创新,依旧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及老式家具。再次,没有与现代生活接轨。笔者认为,要让傣族竹编制品打开销路,可以通过竞争引进商家,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可以有目的地将傣族竹编品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有了创新和品牌意识,那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人也可以回到家乡,在家乡就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傣族竹编技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傣族竹编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又给人美的艺术享受,因此,为了傣族竹编技艺和文化能代代相传,傣族竹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橙华.传统竹编的创新设计探讨[J].科技风,2019(03).
[2]杨宛莹.我国传统竹编工艺之现代传承与产品创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傣族竹编方法在学前教育儿童美工课程中的开发”(项目编号:XJ201806)。
(作者简介:多荣,女,本科,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