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做自行车?因为到时候了。”2015年11月底一个刚下过雪的傍晚,张向东一边转动手中印着各式各样自行车图案的马克杯,一边回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的提问。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自行车模样的金属丝艺术品。
2014年10月,张向东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700bike,做自行车。在此之前,他最让人熟知的身份是因3G门户网而闻名的久邦数码创始人。
到什么时候了?
众人皆知张向东是个自行车发烧友,除此之外,他还看准了这些“时候”:传统自行车市场留下的创新空间和时机;政府对互联网 实体行业的支持;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新机会;大众接受绿色环保理念的趋势。
这种观点并不鲜见。至少在行动上,不少互联网巨头们在试水自行车,包括百度、小米和乐视等。而以智能之名,一些硬件创业公司的步伐更快——“全国首款智能自行车”、“首款量产智能自行车”、“全球首款真正智能自行车”,每一家都不甘落后。
只是,在中国自行车市场趋于饱和的当下,围绕这批新的闯入者,业内外最关心的问题是:互联网 自行车,到底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新的闯入者是噱头玩家还是颠覆者?
洼地的机会
“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的张向东特别不愿意说“情怀”。
“生意和情怀是并行不悖的,既然做了,自然想做好。”他对本刊记者说,他看中的,是巨大的自行车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433家自行车生产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2014年全年,中国两轮脚踏自行车行业累计完成产量6200万辆,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3亿元,同比增长5.1%,主营业务利润率为4.5%。
“这个千亿元级产值的市场近年仍在增长,但已趋于饱和。”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郭金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甚至产量也开始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的统计数据,2015年1~5月,自行车产量2252.4万辆,同比下降6.9%。
尽管如此,张向东仍看好这个市场。在他看来,中国传统自行车市场是个“洼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可能性。
2014年10月,从互联网行业转身创立700Bike,张向东在自行车行业做的第一件事,依然带有强烈的互联网色彩:进行两个月的用户调研。
“我们做了6个城市的调研,包括用户、厂商、行业,对需求和市场都摸了个遍。”张向东说。
调研的结论是,中国传统自行车市场,产品落伍,模式陈旧,品牌特征也不明显。
“自行车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做一辆更好的自行车,却可以激起新需求。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张向东解释称。
乐视体育智能化业务副总裁李大龙显然也看好这个“增量市场”,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乐视在2014年就想切入硬件领域,最终在相机、穿戴设备和运动器材三个选项中选择了率先研发智能自行车。
“研发和生产门槛相对较高,之前也没有一个代表性的智能产品出来,于是我们就瞄准了这个增量市场。”李大龙说。
2015年8月,乐视体育发布首款智能化城市自行车“鵟”,该系列超级自行车已进入量产阶段。
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在此之前,百度2014年底上线了首款智能自行车Dubike的官方网站,只是实物一直未曾揭露。
小米也有相关团队在做自行车开发,甚至有媒体爆出其智能自行车997元的售价。
当然,在目前硬件创业这个大风口下,一大批初创公司也开始抢滩自行车,比如Bici基本概念、轻客、Begin One等。
“我们不仅仅做自行车,而且靠做出来的实体智能自行车吸引大家注意力,展现我们的品牌和技术能力。”Bici基本概念创始人蒋旻宸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10月,Bici基本概念就发布了全国首辆量产智能自行车“启孜”。
一时间,“互联网 自行车”热潮席卷而来。
需求主导的创新
互联网 自行车,首先击中的痛点,便是传统自行车行业创新缺乏的产品。
张向东说,在中国,市面上售卖的八成以上是山地车:“因为台资、国外大企业进入大陆市场时就主推山地车,这些年也一直在盈利,懒得改变。可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在市内骑车,哪用得着山地车?”
因此,张向东做的700Bike,以开发城市自行车为主,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需求”,是他提得最多的词。
“我们看重用户需求,投入大量资金按照需求进行自行车重新设计。我们的车有80%是自主研发设计的。”
他举了个例子:“修车最多的是为了换轮胎,我们车胎加了一层防弹的超薄凯夫拉材料,扎不破的。”
虽然一直在以互联网思维做自行车,但身为自行车爱好者,张向东最大的心愿是做一辆体验很棒的自行车。
李大龙也认为,首先要做好一辆自行车,再论其他。
“乐视最初启动自行车项目时,其实有两个团队各自设计研发,其中一个团队过于‘天马行空’,根本实现不了,已经脱离了做自行车的初衷,就放弃了。”李大龙说。 当然,对于“互联网 自行车”来说,智能化是更大的创新。或者说,是更大的噱头。
李大龙说,乐视体育“超级自行车”就是要让人感觉到“很酷”:“我们的车颠覆了传统的架构,是流线型的。同时我们有防盗系统,而且还搭配了多种传感器,在车身嵌有的屏幕上显示出来,还可以在上面看地图,等等。”
Bici基本概念推出的智能自行车“启孜”,材料采用碳纤维,十分轻便,并且可联入旗下的热门“骑行”App,实现社交和自我迭代更新。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像这样别出心裁的创新更能激起大众和资本的好奇心。
不过蒋旻宸的重心并不在整车智能化上,Bici基本概念的下一步瞄准了配件的智能化原创设计与生产。“做整车成本很高,我们接下来要研发自己的码表和传感器等硬件产品。”他说。
产业链模式之变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 自行车,还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它甚至想要改变自行车研发生产及销售推广的既有模式。
张向东创立700Bike之初,就顺利地从传统自行车企业里找到了人员组建专业团队,只是做的事情却发生了变化,张向东把它称为“联动研发”。
“硬件创业,先有一个想法,再交给研发公司开发,再找到生产商和供应链生产,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与最初的想法相差很多。我们的做法是,把设计、供应链、生产,甚至推广和销售都拉拢过来,一同推进研发和生产。”张向东说。
这用互联网的话说,相当于把一段安排好先后的经典程序,用并行运算的方法再次实现了。“虽然增加了沟通成本,但总体上看还是节省了时间成本,并且最终提高了质量。”张向东评价道。
而乐视的做法有些不一样。
李大龙告诉本刊记者,超级自行车的整体设计和功能定义都出自乐视自己的团队,其合作方天津飞鸽,则为乐视提供自行车制造专业上的意见和支持,以及承担整车的组装等生产工作。
“智能自行车供应链整合不容易,我们就有十几家供应商。更何况我们是后来者,需要破坏式创新,才能像做互联网产品那样不断地更新迭代,不断打磨完善。”李大龙说。
李大龙提到的“更新迭代”,显然不是传统自行车行业的生产方式。部分原因在于,稳定的分销模式盘剥了利润,传统自行车企业很难拿出大笔资金进行产品研发。
张向东说,自行车一般采用经销商模式,售价40%~50%会被各级代理瓜分,“这是种十分低效的销售模式。”
与传统自行车企业交流甚密的郭金芝则观察到,它们也在寻求“ 互联网”的转型,比如开设网店、做新媒体,等等,但效果十分有限。
“由于厂商已经有稳定的分级经销模式,根本无法在网上给出更低价格,而消费者却能在线下实体店试骑,那么谁愿意上网买车呢?”郭金芝解释称。
但对于“互联网 自行车”这批闯入者而言,天然的互联网基因直接取消了分销制度,转而依靠网上订购,或者众筹订购。张向东认为,这会返利给消费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还吊起了热爱互联网的消费者更高的胃口。比如,在张向东的自行车尚未亮相时,率先推出了“盲订”,消费者在未看到产品的时候,仍下了两万多份的订单。
不只做自行车
打磨产品,挑战既有的生产销售模式,互联网 自行车,还有野心。
Bici基本概念在推出“启孜”后,还干了件事:收购国内骑行第一大社区“行者”。
“收购‘行者’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增加用户黏性。毕竟我们想做的是关于自行车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蒋旻宸告诉本刊记者。
蒋旻宸把自行车看做品牌和技术展示的平台,因此,启孜的量产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算上2015年,总共也不超过1000辆。
而乐视体育也决不仅仅满足于做一辆智能自行车。“乐视瞄准的是整个自行车产业,乃至运动健身产业的生态。”李大龙说。
他解释,乐视体育有多项自行车赛事的版权内容和资源,乐视网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了众多自行车爱好者的平台。此外,乐视还参与到具体的赛事运作中,拥有自主赛事。
“自行车作为一款标志性的产品,能够串起整个散乱的生态布局,建立起统一的品牌。我们想打造的也是这种‘体育 深度体验’的生态环境。”李大龙说。
常以文艺姿态示人的张向东,则更看重骑行文化的推广。酷爱骑行的他,不但完成了五大洲最美骑行路线,而且还专门出了一本骑行感悟的书《短暂飞行》。如今他最得意的是,自己的身材仍未发福变形。张向东把这归结于骑行的功劳。
“骑行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当然对社会而言,骑自行车的人多了,交通拥堵就会少,并且环境也会变得更好。”即便在接受采访那天下着雪,张向东仍是骑自行车上班的。
除了身体力行,他还在着力举办一些活动,推广骑行文化。比如复古骑行。
择一个好天气,套上旧式洋装,男的戴顶绅士帽,女的系条薄丝巾,统统搭副大黑墨镜,再跨上丁零零响的古董自行车,就可以和众人一起,酷酷地穿梭回老胡同和旧巷口了。
“这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骑自行车也是很健康、很时尚的。因为我们的最终愿望,是让更多的人选择自行车出行。”张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