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四年级时,奶奶从河北大伯处探亲回来,给我捎了一本连环画,是大伯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堂姐连写带画的。看着书中憨态可掬的小熊,山花烂漫的野外成群飞舞的蜜蜂,我对堂姐崇拜得五体投地。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见过这位堂姐,但我的乳名就是依她的名字而来。我把这本书带到学校,在同学中炫耀,指着书上与我的名字一字之差的作者署名,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心愿,什么时候也能写一本书,书皮上写着我的名字,那该是多么荣耀的事啊!
初中毕业为减轻家庭负担,直接上了师范,上大学中文系的梦想就此破灭。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乡镇小学当了三年教师之后,就到行政部门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一天天谨小慎微的生活已经把人雕刻得面容僵硬而冷漠,一年年按部就班的日子已经把人的思维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可是在心灵深处,少年时的梦想就像心仪的爱人,你可能看不到她,在忙碌的生活中以为永远地将她淡忘,可是常常在不经意间,她的影子会闪电般地走来,照亮你灰暗的人生,让你的心为之兴奋,为之颤栗。原来她一直深藏在心灵最隐秘的角落,从未离开。
一年中总有几天,心情特别烦躁,坐立不安,有一种特别想倾诉的感觉,可是向谁倾诉?最好的办法就是寄托于手中的这支笔,它最忠实,也最有耐心。就这样写文章成了调节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东西常常被锁在抽屉里,过一段日子清理抽屉看着不顺眼就被随手处理掉,交托给窗外的风。偶尔心情好的时候也会稍加修改寄出去,这样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说,在我居住的小城的文学圈中,逐渐有点小名气。
2004年是我的本命年,这个秋天让我沉下心来反思了很多东西。在几位朋友的鼓励下,我又翻箱倒柜把以前的诗歌找出来,简单加以整理,请市文联的徐增兰同志写了序言,自己写了篇《写诗的岁月》代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5年秋,诗集《花开的声音》终于面世了。
封面是我自己设计的,淡淡的黄绿色,象征着不息的生命,两片由“心”型组成的叶子晶莹透明,侧耳细听,仿佛有悠扬的音乐响起。封底是我的自序:“有一种心情是淡淡的忧愁/有一种心情是浅浅的伤感……有一种心情像月牙悄悄升起/有一种心情像花儿无声开落”。诗集按照心灵的轨迹分为五个部分,“风中的迎春” “雨中的玫瑰”“忧郁的丁香”“伤感的百合”“飞舞的蒲公英”。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也知道在当今的社会,生存的压力,物质的诱惑,使大众的心态日渐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欣赏文学作品,读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写诗的人如果不是知名诗人,可能被周围的人冠之以“神经病”。与我一路风雨走来的丈夫就这样笑我:“诗歌谁还看,这个年龄了,不为名不为利,还出什么书,发神经。”不过打击归打击,也没有拼命阻拦。新书到手后,他以夸张的语气对女儿说:“啊,我们家出诗人了,原来诗人就是这样诞生的呀!”我也付诸一笑,权把嘲讽当表扬听。
是啊,如今年近不惑,什么事都想得开,看得开,不再像年轻时想出人头地,想成名成家,想以此改变处境,扭转命运。步入人生的秋天,心态如苍凉的老树,豁达从容,一切功名利禄已淡若烟云,只想静下心来喘口气,对过去的生活细细梳理,对远去的岁月有个交待。这些遥远的情怀,犹如一坛陈年的酒,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不用担心别人对号入座,窃窃私语指指点点,懂诗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不懂诗的人也不必去费舌与他解释。
于是,我的第一本诗集,也可能是最后一本诗集就这样面世了。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我敝帚自珍,这毕竟是我多年心血的结晶,是青春岁月的一个倒影。它就像我的孩子,不管它多丑都是我的最爱,不管它会遭遇到怎样的命运,我都会与它相伴相依,无怨无悔。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却可以永恒。若干年后,我与我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作一缕尘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这本书就是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后人偶尔翻起这本书,哪怕有一句两句打动他的心弦,引起共鸣,倾听到生命的声音,他会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到世上来过,走过。
(祝晓荣,河南省卢氏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卢氏县文联主席,《河洛风》杂志主编。现任卢氏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著有诗歌集《花开的声音》和散文集《秋日的私语》。)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心愿,什么时候也能写一本书,书皮上写着我的名字,那该是多么荣耀的事啊!
初中毕业为减轻家庭负担,直接上了师范,上大学中文系的梦想就此破灭。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乡镇小学当了三年教师之后,就到行政部门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一天天谨小慎微的生活已经把人雕刻得面容僵硬而冷漠,一年年按部就班的日子已经把人的思维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可是在心灵深处,少年时的梦想就像心仪的爱人,你可能看不到她,在忙碌的生活中以为永远地将她淡忘,可是常常在不经意间,她的影子会闪电般地走来,照亮你灰暗的人生,让你的心为之兴奋,为之颤栗。原来她一直深藏在心灵最隐秘的角落,从未离开。
一年中总有几天,心情特别烦躁,坐立不安,有一种特别想倾诉的感觉,可是向谁倾诉?最好的办法就是寄托于手中的这支笔,它最忠实,也最有耐心。就这样写文章成了调节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东西常常被锁在抽屉里,过一段日子清理抽屉看着不顺眼就被随手处理掉,交托给窗外的风。偶尔心情好的时候也会稍加修改寄出去,这样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说,在我居住的小城的文学圈中,逐渐有点小名气。
2004年是我的本命年,这个秋天让我沉下心来反思了很多东西。在几位朋友的鼓励下,我又翻箱倒柜把以前的诗歌找出来,简单加以整理,请市文联的徐增兰同志写了序言,自己写了篇《写诗的岁月》代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5年秋,诗集《花开的声音》终于面世了。
封面是我自己设计的,淡淡的黄绿色,象征着不息的生命,两片由“心”型组成的叶子晶莹透明,侧耳细听,仿佛有悠扬的音乐响起。封底是我的自序:“有一种心情是淡淡的忧愁/有一种心情是浅浅的伤感……有一种心情像月牙悄悄升起/有一种心情像花儿无声开落”。诗集按照心灵的轨迹分为五个部分,“风中的迎春” “雨中的玫瑰”“忧郁的丁香”“伤感的百合”“飞舞的蒲公英”。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也知道在当今的社会,生存的压力,物质的诱惑,使大众的心态日渐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欣赏文学作品,读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写诗的人如果不是知名诗人,可能被周围的人冠之以“神经病”。与我一路风雨走来的丈夫就这样笑我:“诗歌谁还看,这个年龄了,不为名不为利,还出什么书,发神经。”不过打击归打击,也没有拼命阻拦。新书到手后,他以夸张的语气对女儿说:“啊,我们家出诗人了,原来诗人就是这样诞生的呀!”我也付诸一笑,权把嘲讽当表扬听。
是啊,如今年近不惑,什么事都想得开,看得开,不再像年轻时想出人头地,想成名成家,想以此改变处境,扭转命运。步入人生的秋天,心态如苍凉的老树,豁达从容,一切功名利禄已淡若烟云,只想静下心来喘口气,对过去的生活细细梳理,对远去的岁月有个交待。这些遥远的情怀,犹如一坛陈年的酒,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不用担心别人对号入座,窃窃私语指指点点,懂诗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不懂诗的人也不必去费舌与他解释。
于是,我的第一本诗集,也可能是最后一本诗集就这样面世了。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我敝帚自珍,这毕竟是我多年心血的结晶,是青春岁月的一个倒影。它就像我的孩子,不管它多丑都是我的最爱,不管它会遭遇到怎样的命运,我都会与它相伴相依,无怨无悔。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却可以永恒。若干年后,我与我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作一缕尘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这本书就是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后人偶尔翻起这本书,哪怕有一句两句打动他的心弦,引起共鸣,倾听到生命的声音,他会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到世上来过,走过。
(祝晓荣,河南省卢氏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卢氏县文联主席,《河洛风》杂志主编。现任卢氏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著有诗歌集《花开的声音》和散文集《秋日的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