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督教在美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小说家虽然原则上可以闭门创作,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基督教的无孔不入的影响。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一生创作数部优秀作品,虽然风格及思想内涵完全不同,但是都无法拍拖“世俗”的影响,而这种“世俗”便是圣经。文章以分析基督教对福克纳作品的影响入手,总结福克纳作品中基督教文化的表现形式及作用,希望对福克纳小说作品与基督教文化的特征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原刊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12月)
关键词:福克纳;小说;基督教;艺术风格
一、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概述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不仅仅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诺比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作品在当时采用了创新大胆的表现策略,并且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去描绘这个年老体衰的社会,全面且深刻地揭示美国南方旧体制腐败的根源,同时无情的批判种族主义、奴隶制等一些封建思想的参与,表现出了一个身处在历史变革期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感。
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她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同时也构成了西方丰富多彩的文化,基督教是以神的降临、受难与复活作为基础,从而体现出人类生活的罪恶与惩罚,同时借助西方神话的形式将时间的永恒轮回与社会的线性发展相联系。正如前文所述,福克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基督教思想的影响,甚至说,他是在广泛吸取了基督教典故及《圣经》故事的基础上,对其叙事的结构及发展脉络在道德的角度进行评判,从而激发读者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道德评判。而恰恰是因为福克纳借助西方人熟识的基督教故事和思想,从而使得他的做平更能深入美国当代南方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及感受,从而帮助南方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寻找精神寄托及未来发展的出路。
二、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与基督教的对位关系
正如T. S.艾略特在《基督教与文化》中提到的那样,西方的文化是在基督教的发展中形成的,因此西方人的思想势必有着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欧洲人,你可以怀疑基督教文化的真实性,但是你的言谈举止永远无法摆脱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此所有的一切艺术形式都需要依赖于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正是基督教文化铸就了伏尔泰与尼采。福克纳摆脱不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也没有试图摆脱这种印象,他像其他一些西方作家一样,在基督教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圣经》中寻找素材,借鉴《圣经》故事的结构方式,从而可以在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构思方式及作品典故中轻而易举的发现基督教原型模式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基督教原型入手,总结福克纳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这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一)基督教情节及形象的引入
福克纳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圣经》的灵感进行创作,因此摆脱不了圣经的情节与形象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1、直接引入
基督教教义是通过《圣经》的各种形象去呈现,而且“圣经形象”有着普遍性特征,因此可以说《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甚至超过基督教。福克纳在儿童的时候就被父亲要求牢记并不断重复圣经的一系列故事,因此这些故事对他印象非常深刻,而当他拿起笔准备写作,这些个形象遍一股脑涌现出来,则《圣经》形象势必会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到福克纳的创作中去。《押沙龙,押沙龙》和《去吧,摩西》是直接按照《圣经》旧约的故事取名,同时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和《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喧哗与骚动》的故事结构与耶稣受难日符合,《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很多情节甚至是在复述圣经故事。
2、间接引入
除了直接引入一些《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外,福克纳还采用了间接引用的方式,借助一些原型意象,通过隐喻与象征等手法,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基督耶稣进行类比,比如在《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寓言》中的科尔普勒尔、《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老人》中的大个儿囚犯、《熊》中的艾克等等形象,他们虽然和《圣经》故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他们的遭遇却和耶稣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另外福克纳小说中的基督教式任务大都地位较低也形象很差,甚至性格怪异、智力低下,这并不是有意讽刺耶稣,而是利用了一种“反基督形象”的手法,因为这种手法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成为作品的焦点。同时福克纳利用基督教间的平衡关系将悲壮的历史和卑鄙的现实进行强有力对比,从而反衬出西方文化哺育下的人物的卑微与平庸。
(二)基督教文化的直接呈现
福克纳作品中的很多形象毫不避讳的直接与基督教的教义有着对立关系,也就是说福克纳描绘这一形象的目的正是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这种现象在福克纳描述的年轻黑人的形象中表现较为突出,比如在《喧哗与骚动》作品中关于迪尔西带着班吉参加复活节礼拜日的描述中,能够明显的看出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基督教徒,文中是这样描绘的:“迪尔西坐得笔直,一只手放在班吉的膝盖上。两行清泪沿着她那凹陷的面颊流淌下来,焕发着无数祭品、自我牺牲和永恒的光芒。”同时,关于他的描述还涉及到了他对白人康普生一家的奉献及对家族衰败的理解与同情,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一个为落魄的白人家族苦苦支撑而受难的耶稣受难者形象。同时在福克纳作品中,南方的一些贵族子孙担负着为祖先赎罪的重担,从而加入到赎罪的行列中来,比如在《去吧,摩西》小说描述中,艾克·麦卡斯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类赎罪,首先他将先辈掠夺的土地归还黑人,同时依照基督教的教义不断赎罪,而他这种方式也为南方的一些人提供了获得赎罪的方式及希望。
(三)借助基督教文化达到其他意图
福克纳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而更多的是每部作品都有着其更深层次的意图,从而对人们起到一定的警示及教育作用,而他一般借用人物的多重性格去表现这种思想。福克纳对当时以基督教教义出发的南方社会现状及缺乏人性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而且也进行的不遗余力的批判。基督教节日对于基督教的宣传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这种宣传是一年一度的,而这种形式的宣传可以将历史上类似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改造为相同事物的永恒回归,从而为西方人的宗教感情而服务,而福克纳正是利用这些个节日,将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与耶稣结合起来,比如《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33岁生日的大篇幅描写与耶稣逝世年龄的重合;《八月之光》中的乔出生在星期五的早上,这与耶稣受难日重合,;《寓言》科尔普勒尔的死亡与复活与耶稣完全重合。福克纳通过使用基督教特有的介入,将故事的情节与时间分布进行平衡分割,从而将故事的整体情节与基督教相关事物连接起来,从而让人们感悟到耶稣将爱散播人间的日子里,南方的人们缺因缺乏爱而遭受苦难,从而深化小说的创作意图。 三、福克纳作品中基督教文化的作用
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范围运用基督教相关元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同时也是想通过宣扬基督教的方式为贫困的南方寻找出路,为战后的南方人寻找精神寄托及为他们指明方向,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通过宣扬基督教的教义,培养南方人至善的思想。因此基督教在福克纳作品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南方人的精神寄托
基督教是以原罪与赎罪为价值结构的宗教,在确立上帝至高无上权利的基础上,对人与世界、道德与信仰、现实与理想等进行了必要的描写与阐述,从而对人们的道德及价值观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约束,因此基督教在福克纳作品中首先起到了一种寄托作用,也就是为战后的南方人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并为他们指明了一条拯救自我的道路。因此在文章中福克纳着重描写了战后南方人的内心痛苦及南方富豪子弟的忏悔与赎罪,从而积极为自己及上辈子的罪恶进行救赎,这在《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未被征服者》等作品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福克纳清醒的意识到,在转后南方人的价值观与情感都是虚位以待,而且也极力寻找一种解答自身心理和精神困惑的途径,基督教恰恰充当了这个角色。
(二)为南方人指明了方向
正如罪恶与赎罪的关系那样,救赎与幸福也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基督教还为南方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战后大部分南方人都需要承受先辈的原罪,而只要经过忏悔与救赎,才能摆脱罪恶。因此南方人为摆脱原罪而救赎、淡化种族歧视、改革传统弊端、摆脱社会痛苦、寻找未来之路。虽然福克纳吸收了大量基督教的观点,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宣扬基督教作为自己创作的目的,而是对压制人性的清教主义进行赤裸裸的批判,通过一些人物的话语与基督教典故的对比分析,打到讽刺与暴露平庸的艺术效果,将日常的琐事上升到更高境界。另外就是死亡意识的塑造,死亡是摆脱一切的终极手法,也是赎罪的最后选择,这也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最终觉醒,福克纳利用死亡意识的塑造去强调人生的整体存在,从而让更多的南方人意识到自我奉献与拯救世界的重要性,他们需要背负着南方人苦难的十字架,共同为未来努力赎罪。
(三)至善思想的回归
基督教通过人性的深层次剖析,揭示了人的内在矛盾性,同时向人们指出了一个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种超越人性的至善思想。福克纳将基督教作为向着传统回顾的基石,让南方人意识到祖先的至善思想,从而努力反思自己的人性,为未来生活而赎罪。在这个整体的过程中,其作品自然而言的表现出一种淳朴且悲伤的基督教氛围,表达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呼唤人类灵魂的净化与得救,使读者感受到他所具有的独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以及一种持之以恒且力求公正的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使战后南方人的“罪恶”得以解脱和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之目的。
五、结语
福克纳生长在美国,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影响深刻的国度,而又是生活在一个人性泯灭的社会,因此他的作品多以基督教的教义为出发点,从而对南方的历史及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并且倡导人们为此赎罪,最终回到南方传统没得构建下的新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摆脱基督教的“罪-恶”循环的怪圈,打到和谐统一的最终自由境界。因此福克纳的作品建立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探讨沉重且严肃的人类问题,并且将战后重建的南方人的命运与人类整体命运相关联,从而体现出来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与担忧。(本文原刊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12月)
参考文献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3] T. 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4] 王秀梅.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0(4).
作者简介:
袁媛(1979-),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所在单位:河北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
张静(1979-),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所在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福克纳;小说;基督教;艺术风格
一、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概述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不仅仅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诺比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作品在当时采用了创新大胆的表现策略,并且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去描绘这个年老体衰的社会,全面且深刻地揭示美国南方旧体制腐败的根源,同时无情的批判种族主义、奴隶制等一些封建思想的参与,表现出了一个身处在历史变革期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感。
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她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同时也构成了西方丰富多彩的文化,基督教是以神的降临、受难与复活作为基础,从而体现出人类生活的罪恶与惩罚,同时借助西方神话的形式将时间的永恒轮回与社会的线性发展相联系。正如前文所述,福克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基督教思想的影响,甚至说,他是在广泛吸取了基督教典故及《圣经》故事的基础上,对其叙事的结构及发展脉络在道德的角度进行评判,从而激发读者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道德评判。而恰恰是因为福克纳借助西方人熟识的基督教故事和思想,从而使得他的做平更能深入美国当代南方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及感受,从而帮助南方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寻找精神寄托及未来发展的出路。
二、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与基督教的对位关系
正如T. S.艾略特在《基督教与文化》中提到的那样,西方的文化是在基督教的发展中形成的,因此西方人的思想势必有着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欧洲人,你可以怀疑基督教文化的真实性,但是你的言谈举止永远无法摆脱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此所有的一切艺术形式都需要依赖于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正是基督教文化铸就了伏尔泰与尼采。福克纳摆脱不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也没有试图摆脱这种印象,他像其他一些西方作家一样,在基督教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圣经》中寻找素材,借鉴《圣经》故事的结构方式,从而可以在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构思方式及作品典故中轻而易举的发现基督教原型模式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基督教原型入手,总结福克纳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这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一)基督教情节及形象的引入
福克纳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圣经》的灵感进行创作,因此摆脱不了圣经的情节与形象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1、直接引入
基督教教义是通过《圣经》的各种形象去呈现,而且“圣经形象”有着普遍性特征,因此可以说《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甚至超过基督教。福克纳在儿童的时候就被父亲要求牢记并不断重复圣经的一系列故事,因此这些故事对他印象非常深刻,而当他拿起笔准备写作,这些个形象遍一股脑涌现出来,则《圣经》形象势必会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到福克纳的创作中去。《押沙龙,押沙龙》和《去吧,摩西》是直接按照《圣经》旧约的故事取名,同时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和《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喧哗与骚动》的故事结构与耶稣受难日符合,《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很多情节甚至是在复述圣经故事。
2、间接引入
除了直接引入一些《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外,福克纳还采用了间接引用的方式,借助一些原型意象,通过隐喻与象征等手法,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基督耶稣进行类比,比如在《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寓言》中的科尔普勒尔、《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老人》中的大个儿囚犯、《熊》中的艾克等等形象,他们虽然和《圣经》故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他们的遭遇却和耶稣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另外福克纳小说中的基督教式任务大都地位较低也形象很差,甚至性格怪异、智力低下,这并不是有意讽刺耶稣,而是利用了一种“反基督形象”的手法,因为这种手法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成为作品的焦点。同时福克纳利用基督教间的平衡关系将悲壮的历史和卑鄙的现实进行强有力对比,从而反衬出西方文化哺育下的人物的卑微与平庸。
(二)基督教文化的直接呈现
福克纳作品中的很多形象毫不避讳的直接与基督教的教义有着对立关系,也就是说福克纳描绘这一形象的目的正是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这种现象在福克纳描述的年轻黑人的形象中表现较为突出,比如在《喧哗与骚动》作品中关于迪尔西带着班吉参加复活节礼拜日的描述中,能够明显的看出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基督教徒,文中是这样描绘的:“迪尔西坐得笔直,一只手放在班吉的膝盖上。两行清泪沿着她那凹陷的面颊流淌下来,焕发着无数祭品、自我牺牲和永恒的光芒。”同时,关于他的描述还涉及到了他对白人康普生一家的奉献及对家族衰败的理解与同情,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一个为落魄的白人家族苦苦支撑而受难的耶稣受难者形象。同时在福克纳作品中,南方的一些贵族子孙担负着为祖先赎罪的重担,从而加入到赎罪的行列中来,比如在《去吧,摩西》小说描述中,艾克·麦卡斯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类赎罪,首先他将先辈掠夺的土地归还黑人,同时依照基督教的教义不断赎罪,而他这种方式也为南方的一些人提供了获得赎罪的方式及希望。
(三)借助基督教文化达到其他意图
福克纳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而更多的是每部作品都有着其更深层次的意图,从而对人们起到一定的警示及教育作用,而他一般借用人物的多重性格去表现这种思想。福克纳对当时以基督教教义出发的南方社会现状及缺乏人性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而且也进行的不遗余力的批判。基督教节日对于基督教的宣传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这种宣传是一年一度的,而这种形式的宣传可以将历史上类似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改造为相同事物的永恒回归,从而为西方人的宗教感情而服务,而福克纳正是利用这些个节日,将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与耶稣结合起来,比如《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33岁生日的大篇幅描写与耶稣逝世年龄的重合;《八月之光》中的乔出生在星期五的早上,这与耶稣受难日重合,;《寓言》科尔普勒尔的死亡与复活与耶稣完全重合。福克纳通过使用基督教特有的介入,将故事的情节与时间分布进行平衡分割,从而将故事的整体情节与基督教相关事物连接起来,从而让人们感悟到耶稣将爱散播人间的日子里,南方的人们缺因缺乏爱而遭受苦难,从而深化小说的创作意图。 三、福克纳作品中基督教文化的作用
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范围运用基督教相关元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同时也是想通过宣扬基督教的方式为贫困的南方寻找出路,为战后的南方人寻找精神寄托及为他们指明方向,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通过宣扬基督教的教义,培养南方人至善的思想。因此基督教在福克纳作品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南方人的精神寄托
基督教是以原罪与赎罪为价值结构的宗教,在确立上帝至高无上权利的基础上,对人与世界、道德与信仰、现实与理想等进行了必要的描写与阐述,从而对人们的道德及价值观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约束,因此基督教在福克纳作品中首先起到了一种寄托作用,也就是为战后的南方人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并为他们指明了一条拯救自我的道路。因此在文章中福克纳着重描写了战后南方人的内心痛苦及南方富豪子弟的忏悔与赎罪,从而积极为自己及上辈子的罪恶进行救赎,这在《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未被征服者》等作品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福克纳清醒的意识到,在转后南方人的价值观与情感都是虚位以待,而且也极力寻找一种解答自身心理和精神困惑的途径,基督教恰恰充当了这个角色。
(二)为南方人指明了方向
正如罪恶与赎罪的关系那样,救赎与幸福也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基督教还为南方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战后大部分南方人都需要承受先辈的原罪,而只要经过忏悔与救赎,才能摆脱罪恶。因此南方人为摆脱原罪而救赎、淡化种族歧视、改革传统弊端、摆脱社会痛苦、寻找未来之路。虽然福克纳吸收了大量基督教的观点,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宣扬基督教作为自己创作的目的,而是对压制人性的清教主义进行赤裸裸的批判,通过一些人物的话语与基督教典故的对比分析,打到讽刺与暴露平庸的艺术效果,将日常的琐事上升到更高境界。另外就是死亡意识的塑造,死亡是摆脱一切的终极手法,也是赎罪的最后选择,这也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最终觉醒,福克纳利用死亡意识的塑造去强调人生的整体存在,从而让更多的南方人意识到自我奉献与拯救世界的重要性,他们需要背负着南方人苦难的十字架,共同为未来努力赎罪。
(三)至善思想的回归
基督教通过人性的深层次剖析,揭示了人的内在矛盾性,同时向人们指出了一个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种超越人性的至善思想。福克纳将基督教作为向着传统回顾的基石,让南方人意识到祖先的至善思想,从而努力反思自己的人性,为未来生活而赎罪。在这个整体的过程中,其作品自然而言的表现出一种淳朴且悲伤的基督教氛围,表达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呼唤人类灵魂的净化与得救,使读者感受到他所具有的独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以及一种持之以恒且力求公正的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使战后南方人的“罪恶”得以解脱和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之目的。
五、结语
福克纳生长在美国,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影响深刻的国度,而又是生活在一个人性泯灭的社会,因此他的作品多以基督教的教义为出发点,从而对南方的历史及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并且倡导人们为此赎罪,最终回到南方传统没得构建下的新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摆脱基督教的“罪-恶”循环的怪圈,打到和谐统一的最终自由境界。因此福克纳的作品建立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探讨沉重且严肃的人类问题,并且将战后重建的南方人的命运与人类整体命运相关联,从而体现出来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与担忧。(本文原刊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12月)
参考文献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3] T. 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4] 王秀梅.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0(4).
作者简介:
袁媛(1979-),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所在单位:河北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
张静(1979-),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所在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