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耶鲁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搬到纽约上东区时,她对那里的生存规则还一无所知。从物色公寓、购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私立学校开始,她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为期六年的“战争”。作者以下的口述告诉我们:全世界妈妈们的焦虑其实都一样。
托儿所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我原本以为,因为我和先生确定以后一定会把儿子送进公立学校,所以不需要为了未来可以进高级的私立学校,先在托儿所卡位,但没想到在上东区,抢托儿所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不管是普通的,还是顶级的,通通都一样。
我在孩子音乐班上认识的几位妈妈,还有我带大了四个孩子的嫂嫂,都是上东区人,她们帮我恶补上东区教育的知识,教我学校的事该怎么处理。她们说某几家托儿所的所长认识再往上的学校校长(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八年制学校,或是到十二年级的十二年制学校)。那些校长之间关系很好,有办法把学生送进“好大学”——今日的世界进入超级竞争状态,不只是常春藤名校才称得上好学校。此外,很多托儿所和学校都有很方便的“兄弟姐妹条款”——只要你有一个孩子进了某所学校,你其他的孩子以后几乎一定都可以进。
依据所有妈妈的说法,我得现在、立刻、马上打电话给托儿所,所以我打了。“不能申请了。”电话那头的女人连再见都没说就挂断了电话。我心想干脆放弃算了,干吗搞得紧张兮兮的?又一想,不行,儿子的未来可能受影响,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就此误入歧途。在恐惧的胁迫下,我从原本的旁观者变成体制的拥护者。我跟上东区的妈妈们一样,跟全世界的妈妈们一样,每天都在焦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不够多,生怕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好的影响。
一点都不好玩的“试玩”
我嫂嫂的四个孩子上的是她家旁边的托儿所,当时相当欢迎大家来就读,但等到我和先生申请的时候,那家托儿所已经变成曼哈顿最炙手可热的学校了。最近还爆出了丑闻:某个华尔街人士为了帮客户把孩子弄进去,捐了100万美元,结果学校还是没收那个孩子。
儿子进托儿所之前,得先通过书面申请、双亲面试,以及先在学校“试玩”。嫂嫂打电话请朋友帮忙之后,我拿到了申请表。我向托儿所说明我家宝宝的特殊专长、他的优缺点,以及他是哪一种类型的学习者。我实在很想写:“鬼才知道,他才两岁!”不过当然不能这样写,我只能不断用头敲墙壁,希望想出还算得体的答案。填完申请表后,接下来是“试玩”,但我称之为“海选”,因为那才是真正发生的事。我永远忘不了某次的“试玩”。那次现场放了一个吸引所有孩子目光的玩具——一个颜色鲜艳,上面有旋钮、灯光和按钮的游戏烤箱,一旁还有几个没那么起眼的玩具。这是托儿所的招生人员设计的游戏,他们想看看,一群累坏了的宝宝在面对他们的年纪还不能处理的考验时,会有什么反应。换句话说,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们能否在特定情境中依旧排队,延迟享乐,压抑住自己受挫的情绪。
现场一片混乱。
每次我去接受这种折磨时,现场盛装出席的妈妈们,也都紧张兮兮,处于崩溃边缘,生怕孩子出错。我们自己也知道,家长也是托儿所测试的对象。但我能怎样?其他妈妈又能怎样?我们只能任由托儿所宰割。
我拖着可怜的儿子,试过一家又一家的托儿所。有一天,我们又要参加“试玩”,现场都是儿子不认识的小朋友。儿子拉着我的手,仰起头告诉我:“妈咪,我办不到。”我听了眼泪都快喷出来了。
儿子要到嫂嫂孩子念的那家高级托儿所试玩时,我们决定还是让先生带儿子去比较好,因为他是个非常冷静沉着的人。先生说,那家托儿所的所长,大概是全曼哈顿最有权势的人,也因此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說完,我们两个人都笑了,不过这不完全是玩笑话。那天我手指不断敲着桌面,焦急等待先生和儿子的面试结果。电话响起,我吓了一大跳,差点摔下椅子,先生低声告诉我:“我想从窗户跳下去。”我心一沉,尽量用最不歇斯底里的声音问:“怎么了?”
先生说,儿子试玩的时候,托儿所的所长也在。所长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玩培乐多黏土,一起画画,一起说话。玩到一半的时候,儿子想要引起所长的注意,叫了她好几次,但教室太吵,所长没听到,儿子竟然打所长的手臂(虽然只是轻轻的),大声说:“嘿,我在跟你讲话!”
我至今都不明白,儿子最后是怎么进了那家托儿所,我从来没问过原因。我和先生想,大概是嫂嫂的影响力吧。我们家靠着这层关系,出了一个念全纽约“最好的”托儿所的孩子。我享受到沾亲带故的好处,但成功进入这个小圈圈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晓宁)
【编辑:陈彤】
托儿所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我原本以为,因为我和先生确定以后一定会把儿子送进公立学校,所以不需要为了未来可以进高级的私立学校,先在托儿所卡位,但没想到在上东区,抢托儿所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不管是普通的,还是顶级的,通通都一样。
我在孩子音乐班上认识的几位妈妈,还有我带大了四个孩子的嫂嫂,都是上东区人,她们帮我恶补上东区教育的知识,教我学校的事该怎么处理。她们说某几家托儿所的所长认识再往上的学校校长(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八年制学校,或是到十二年级的十二年制学校)。那些校长之间关系很好,有办法把学生送进“好大学”——今日的世界进入超级竞争状态,不只是常春藤名校才称得上好学校。此外,很多托儿所和学校都有很方便的“兄弟姐妹条款”——只要你有一个孩子进了某所学校,你其他的孩子以后几乎一定都可以进。
依据所有妈妈的说法,我得现在、立刻、马上打电话给托儿所,所以我打了。“不能申请了。”电话那头的女人连再见都没说就挂断了电话。我心想干脆放弃算了,干吗搞得紧张兮兮的?又一想,不行,儿子的未来可能受影响,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就此误入歧途。在恐惧的胁迫下,我从原本的旁观者变成体制的拥护者。我跟上东区的妈妈们一样,跟全世界的妈妈们一样,每天都在焦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不够多,生怕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好的影响。
一点都不好玩的“试玩”
我嫂嫂的四个孩子上的是她家旁边的托儿所,当时相当欢迎大家来就读,但等到我和先生申请的时候,那家托儿所已经变成曼哈顿最炙手可热的学校了。最近还爆出了丑闻:某个华尔街人士为了帮客户把孩子弄进去,捐了100万美元,结果学校还是没收那个孩子。
儿子进托儿所之前,得先通过书面申请、双亲面试,以及先在学校“试玩”。嫂嫂打电话请朋友帮忙之后,我拿到了申请表。我向托儿所说明我家宝宝的特殊专长、他的优缺点,以及他是哪一种类型的学习者。我实在很想写:“鬼才知道,他才两岁!”不过当然不能这样写,我只能不断用头敲墙壁,希望想出还算得体的答案。填完申请表后,接下来是“试玩”,但我称之为“海选”,因为那才是真正发生的事。我永远忘不了某次的“试玩”。那次现场放了一个吸引所有孩子目光的玩具——一个颜色鲜艳,上面有旋钮、灯光和按钮的游戏烤箱,一旁还有几个没那么起眼的玩具。这是托儿所的招生人员设计的游戏,他们想看看,一群累坏了的宝宝在面对他们的年纪还不能处理的考验时,会有什么反应。换句话说,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们能否在特定情境中依旧排队,延迟享乐,压抑住自己受挫的情绪。
现场一片混乱。
每次我去接受这种折磨时,现场盛装出席的妈妈们,也都紧张兮兮,处于崩溃边缘,生怕孩子出错。我们自己也知道,家长也是托儿所测试的对象。但我能怎样?其他妈妈又能怎样?我们只能任由托儿所宰割。
我拖着可怜的儿子,试过一家又一家的托儿所。有一天,我们又要参加“试玩”,现场都是儿子不认识的小朋友。儿子拉着我的手,仰起头告诉我:“妈咪,我办不到。”我听了眼泪都快喷出来了。
儿子要到嫂嫂孩子念的那家高级托儿所试玩时,我们决定还是让先生带儿子去比较好,因为他是个非常冷静沉着的人。先生说,那家托儿所的所长,大概是全曼哈顿最有权势的人,也因此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說完,我们两个人都笑了,不过这不完全是玩笑话。那天我手指不断敲着桌面,焦急等待先生和儿子的面试结果。电话响起,我吓了一大跳,差点摔下椅子,先生低声告诉我:“我想从窗户跳下去。”我心一沉,尽量用最不歇斯底里的声音问:“怎么了?”
先生说,儿子试玩的时候,托儿所的所长也在。所长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玩培乐多黏土,一起画画,一起说话。玩到一半的时候,儿子想要引起所长的注意,叫了她好几次,但教室太吵,所长没听到,儿子竟然打所长的手臂(虽然只是轻轻的),大声说:“嘿,我在跟你讲话!”
我至今都不明白,儿子最后是怎么进了那家托儿所,我从来没问过原因。我和先生想,大概是嫂嫂的影响力吧。我们家靠着这层关系,出了一个念全纽约“最好的”托儿所的孩子。我享受到沾亲带故的好处,但成功进入这个小圈圈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晓宁)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