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经验及对我国启示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4r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和分析美国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教育体系特点的基础上,以美国新媒体专业具有代表性和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三所高校——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例,提取总结了其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对我国新媒体实践教学发展的启示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我国新媒体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3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SJGLX276;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多元协同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JGLX056
  一、引言
  新媒体专业是近年来各大高校新设立的专业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目前,我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新媒体专业,其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新闻流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第二类是传播流模式,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第三类是技术流模式,以武汉大学为代表[1]。总体上看,我国新媒体专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起步较晚,相关制度不完善,教学模式不成熟,缺乏明确统一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向。与此同时,与国内新媒体教育的现状相比,国外很多大学,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大学,拥有相对完整的新媒体教育体系。本文在国内外比较的基础上,以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美国有代表性的大学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情况,梳理总结其对我国新媒体实践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二、美国高校新媒体实践教学分析
  (一)美国高校新媒体实践教学现状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在网络系统逐渐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大数据、大算法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升级速度,新媒体教学模式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新的方向。
  美国大学新媒体专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研究方法的实践转化,以适应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美国大学的100多个新媒体专业大约分布在12个系,包括新闻传播系、美术系、计算机技术系、人文社会科学系、教育系、经济管理系、语言学系、信息学系、美国研究系、历史系等,约有115所高校开设了新媒体实践教育课程。这些院系开设的相关新媒体课程,除了学习专业课外,大部分都会选修跨学科的选修课,这在新闻传播类院校是比较常见的。在单一的新媒体学科背景下推进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能够拓展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点的融合。
  (二)以美国几所大学为例分析美国高校实践教学经验
  1.采用情境式教学增强实践能力。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专业的实践课程直接在媒体工作室进行,学生可以在真实情景中模拟现场访谈、制作视频和音频,成果可以上传到校园网站。这种实战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又能让学生理解新媒体对社会的改变。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了虚拟仿真和多场景实践的方式。洛杉矶最大的电视新闻编辑室之一建在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新闻编辑室之外,还有1个广播室,1个配备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的数字实验室,14个数字媒体教室以及机房。学生可以在融媒体中心通过多种渠道推送新闻,进行多场景实战操作[2]。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社团和新媒体硕士学生配备了完整专业的硬件设施,包括视频工作室、新闻工作室和音频工作室,其新媒体实践课程都在这些新媒体工作室进行,这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实践场景,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熟练操作。在演播室,学生可以直接使用设备进行即兴采访和正式采访,同时可以进行新闻采访、录音、广播、视频制作、音频采集和编辑,并直接上传到校园内的相关网站进行共享。这种高度整合的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专业所需的实践技能的转化、应用和吸收能力,提高其采访、拍摄和制作的技能和水平,对理论写作和新闻写作也有积极作用,能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与社会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保持同步。
  2.借助研究型实验室加强数字媒体实践型人才培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媒业的工作也呈现出移動化、社会化、多样化、简单化、数字化等特点。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斯坦福大学新媒体课程十分注重实用型媒体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数字媒体人才、媒体融合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进行人机交互实验,并开发了一个姿势跟踪系统。在虚拟教室,学生可以应用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验,利用算法在课堂上准确地捕捉参与者的行为。
  与国内院校相比,美国传媒学院更注重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例如,南加州大学成立了安纳伯格创新实验室和互动媒体实验室,通过新兴技术和新媒体的结合,追踪社会热点,并结合大数据进行社会情感分析、跨媒体技术推广。“叙利亚项目”就是互动媒体实验室利用VR技术,对内战时期的叙利亚进行再现的成果,让学生可以从全新的视角进行体验。2017年,学院还在真实的研究环境中引入了相关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项目和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的机会。
  3.培养学生发掘数据能力和分析呈现能力。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据新闻应运而生并逐渐成熟壮大。哥伦比亚大学就在培养数据人才领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完善,位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托尔数字新闻中心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机构。它把数据放在调查性新闻中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突出了数据的关键作用。哥伦比亚大学于2011年开设了计算机和新闻硕士的双学位课程项目,这一举措是对数字新闻的有力研究和探索实践。其中,理学的新闻硕士课程项目作为培养数据新闻人才的核心项目,为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新闻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课程的主要内容覆盖核心短期课程、新闻采写和报道、模块分化和小组研讨会等等。其中,研讨会是课程体系中的新兴项目,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自身兴趣进行自主选题,自发研讨,此项目能锻炼并提升学生对数据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还能检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可持续研究探索的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最高的采写报道水平以及自主创作、实践动手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传播学院非常具有代表性,该院设立的首个和学校计算机院系联合授课办学的硕士项目——信息传播学专业硕士就体现了数据与媒体的相互融合和交流碰撞。这项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在线社区大数据的发掘及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对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目的在于推动新媒体传播技术不断改进,以及培养成熟的优秀人才。
  在互联网数据算法时代,了解和熟悉数据处理技能,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预测、获取、判断和整合分析多种消息源和信息,这也因此成为学校培养新媒体人才的重点目标。
  三、我国高校新媒体专业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新媒体专业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培养体系方面。
  (一)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1.实践教学平台各环节分离。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平台在采集、编写、编辑、拍摄、播出、传输的教学中都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模式。实验中心是各大新闻学院的标配,大多数还有视频制作中心、舆情检测中心、融媒体工作室等教学平台,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采访、制作、编辑、推送,各个环节相对孤立,更有甚者各种实验中心业务还会重复,导致重复建设。如何加强互动和共享式教学平台建设,使教学平台真正成为融媒体教学的实战基地,是当下急需思考的问题。
  2.教学与实验室对接欠缺。我国传媒实践教学环节与科研实验室的衔接不够,教师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于单纯动手,与学生的科研训练脱钩。当下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高校斥巨资购买高科技设备,但在购买这些价格昂贵的设备后却仅在教学展示环节用一下,导致这些专业设备空置率高、利用率低,在实际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受资金、研究群体等因素的限制,研究实验室往往不能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在今后的传媒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可以考虑整合教学平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平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教学。
  3.实践教学设置前瞻性不足。国内高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行业前沿和未来媒体技术的对接程度有限。目前,国内高校非常注重与传统媒体、宣传部门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这种实践教学平台虽然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但是受制于传统媒体业务流程和内容的要求,难以实现与智媒时代前沿技术的真正对接。着眼于未来,实践教学平台与智能交互、虚拟仿真这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媒体还有一定距离,在与虚拟现实和共享交互等方面的结合相对较弱。
  (二)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体系不够健全
  1.完备的培养训练计划欠缺。目前我国高校新媒体专业授课欠缺完备的培养训练计划,因材施教导向不明显,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到最终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实地实践,对个性化培养方面的重视始终不足,对于不同学科资源之间的相互融合借鉴和理论学习消化的能力培养不够。
  2.培养方式缺乏合作互动。除主修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之外,学生对复合型知识的了解不够,因为学生数量庞大,实现因材施教有一定难度,学生毕业之后,往往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竞争力不足。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没有真正做到为学生量身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提供切实的就业指导。
  3.课程设置层次不够分明、选择空间小。目前我国高校新媒体专业设置大部分缺乏具体细化的课程安排,没有做到核心和基础相结合,专业和重点相辅相成,各大学习模块支撑不足,授课模式层次递进也不够明显。学校授课缺乏从入门的基础知识的铺垫到专业理论的学习最后到具体应用的系统,不利于学生掌握除数字交互传播技术之外的对于整个社会组织架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全面认识,也不利用形成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学习体系。
  4.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目前我国新媒体授课缺乏小组演讲、讲座、研讨会、辩论、项目实践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教学体系较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不高。
  5.师资队伍整体专业素养不够高。具备高水平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从业经历还不够重视,不会像美国高校那样要求教師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实用经验,甚至多学科的学习经历。在这种现状下,我国新媒体专业教师不能很好地保证在传授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良好行为模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良好的学习体验。
  四、美国新媒体实践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实行综合学科系统融合培养
  我国一些高校进行了新媒体和计算机的交叉学位授课,培养了双学位人才,但目前来说,合作还不够深入系统,缺乏联动性。跨学科的授课培养方式有助于相关学科、专业及院系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资源共享。除此之外,联合培养计划需要重点突出,主次明确,并保证协调发展。这体现在学生在学习新闻传播学和媒体实践原理的基础上,还要同时掌握新媒体相关技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打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时刻更新自己的新媒体知识和技能。
  (二)寻求与企业合作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理解为校企联合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培养社会实践型人才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与企业产业缺乏有效合作和积极沟通,对于学生来说,其缺乏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对新媒体及整个媒体界的发展现状不甚了解,导致其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或定位不准确[3]。从学生职业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和深度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强沟通。为学生提供切实的、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机会非常有必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其成为合格的新媒体实践型人才。   (三)加强新媒体思维培养
  新媒体产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招纳拥有活跃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因此学校新媒体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新媒体环境,促成学生新媒体思维的养成。学院可以设置相关专题研讨会,同时鼓励学校教師发展副业丰富职业经验,也可开放校门招贤纳士,吸纳业内精英成为专业课教师,实现师生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和师资队伍的新媒体素养和职业精神。
  (四)大力培养数字化人才
  高校新媒体学院应为师生提供多种新媒体学习和沟通渠道,促进师生之间的新媒体社交形式的交流,培养和锻炼学生利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和研究新媒体的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性和实践应用能力[4]。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和运营微信公众号,负责个人和团队微博的日常运维,进行相关网页的排版设计和用户交互设计等,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创造空间。学院可以把学生社团的校园媒体实践纳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长期运营有固定名称的校园媒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五)加强相关伦理道德价值观培养
  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在提供各种有效信息资源、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和实现知识传达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容同质化、传播成本低、交换条件宽松等问题,如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的快速传播及假新闻的混淆视听,用户面临的个人隐私遭泄露及诈骗等问题[5]。通过研究学习,可以知道美国高校对于新媒体和网络媒体相关伦理道德的普及和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而我国此类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和系统,普及力度不够,受重视程度较低。就目前我国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加强相关伦理道德价值观培养刻不容缓。
  五、结语
  我国高校新媒体网络课程设置和相关教学培养体系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摸索探究阶段。我国新媒体专业教育和网络产业起步晚,发展快,经营模式和理念没有跟上发展速度,尚不够成熟,对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把握不够,导致高校新媒体教育难以开设有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专业。而此套理论和教育体系以及实践教育模式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学习和借鉴西方尤其是美国高校的成熟模式,取长补短,吸收利用,并在实际利用过程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体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85-190.
  [2] 朱清华,李晓静.面向未来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东南传播,2019(9):28-30.
  [3] 陈文敏.地方性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3):45-46.
  [4] 童兵.新文科建设和新闻教育改革路径的拓展[J].中国编辑,2021(2):4-7
  [5] 王润泽.新闻学面临的挑战与新闻教育变革[J].中国出版,2020(14):10-14.
  作者简介:郭颖(197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以侯马市融媒体中心的实践为案例,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开拓对外宣传的有效路径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有序发展、媒体领域进步与革新提供有效指引。  关键词:侯马市融媒体中心;对外宣传;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67-03  一、引言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体的传播力度明
期刊
摘要:代际差异是考察用户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重要维度。X世代、Y世代、Z世代在QQ使用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呈现出不同世代对同一社交媒体的使用图景:人际影响在QQ使用动机上发挥主导作用。除文件管理外,QQ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X世代、Y世代、Z世代社会交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相比于X世代,Z世代对休闲娱乐和自我表达的影响较大,Y世代则在信息获取的参与频率方面相对领先。此
期刊
摘要:受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持续下降,方言类新闻节目由于其自身局限性也面临挑战。方言类电视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新闻形式,在地域传播上具有独特优势,基于此,对方言类电视新闻的分析和发展路径探索也成了业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唯一获准上星的地方方言电视频道南方卫视的《今日最新闻》为研究样本,探索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在宏观与微观环境下的成功因素,分析方言电视新闻栏目在语言限制上的种种弊端,论述
期刊
摘要:在融媒体背景下,政务公众号的功能在原有进行政府新闻和政策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化、立体化,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实现新闻传播和宣传功能,以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地达到强化政务服务、扩大基层治理效果的目的,是每个政务公众号都要面对的课题。本文以“广州YX发布”为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框架下,对该公众号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新闻传播和宣传工作方式方法、成效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关
期刊
摘要:爱奇艺出品的《沉默的真相》2020年9月播出后,以电影化的视听质感和类型化的剧场模式吸引了目标受众,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成为2020年兼具强传播力和高口碑的网络悬疑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优秀作品目录”。本文以豆瓣评分9.2的《沉默的真相》为例,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悬疑剧的创新与突破进行探讨。  关键词:悬疑剧;网络剧;《沉默的真相》  中
期刊
摘要:2019年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以校园青春故事为题材,通过讲述高中生陈念和小北两人面对校园暴力、少年犯罪的一系列故事,折射被大众忽视的一些尖锐问题,在校园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展现了主角在与校园霸凌的对抗中成长并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本文以少年犯罪题材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少年犯罪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建构、对抗模型等进行解析,讨论此类电影中人物的成长路线和电影的成功之处,以
期刊
摘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给高校档案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很多高校档案馆开始建设微信公众号。本文以42所“双一流”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从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基本信息和服务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介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新闻随处可见。为了适应深刻变化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技术也被频繁应用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当中。2019年Vlog开始在新闻领域走红,博鳌亚洲论坛、全国两会,康辉的Vlog都是Vlog与新闻的结合物。Vlog这个西方舶来品进入中国短短两年多,便迅速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一席之地,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体现出了亲民、接
期刊
摘要:考察网络表情符号使用角度的不同是否会影响亲密度的感知。网上招募168名被试,采用单因素(使用角度:不使用表情符号、表情符号发送者、表情符号接收者、既是表情符号发送者又是接收者)的组内设计。结果发现:表情符号接收者感知的亲密度显著高于不使用表情符号的用户及表情符号发送者;表情符号发送者感知的亲密度与不使用表情符号的用户不存在显著差异;既是表情符号的发送者又是接收者的用户感知到的亲密度显著高于不
期刊
摘要:本文紧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知识问答社区信息传播的特征与内容,收集知乎平台中新冠病毒主题社区的精华帖等相关数据,构建问答社区信息传播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传播效率、路径及控制度等指标分析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力及舆论的发展趋势。同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舆情生命周期理论及统筹治理等理论,提出建立健全回应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扩散的管控机制、建立健全用户参与机制及突发性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