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从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渐向理实结合方向发展,如何将更丰富的实践教学手段应用于音乐选修课程,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实践教学原则的了解,并结合当前音乐选修课教育现状,进一步找到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期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程;实践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高校关于艺术教育的普及与研究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自2008年期起,全国高校统一开设艺术类课程,随着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类选修课也成为艺术教育普及的重要环节。在众多艺术课程发展过程中,音乐是最受关注也是在大学生中间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所以音乐类选修课成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多年实践证明音乐选修课也是大学生最易接受、为欢迎的艺术选修课,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更能在学习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进程,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音乐素养,最终完成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艺术教育目标。
1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是一门重要的独立课程,我们应当首先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实践教学原则,更好地指导音乐选修课开展实践教学。
1.1 注重音乐情感实际体验
音乐能够通过其形式表现出人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选修课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的实际体验,情感体验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不同风格、时期的音乐形式进行亲自鉴赏,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符号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升华,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演唱。
1.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水平把握,对其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所面向是全校学生,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自身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尽相同,自身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所以,音乐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应当更具有丰富性,满足不同专业、年龄、背景学生的需要,切实实现因材施教。
1.3 直观与抽象结合教学
音乐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是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思维心理展示的艺术形式,所以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個感官进行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学习效果,这就需要音乐选修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听觉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所接受到的理论知识加以理解,音乐的抽象与直观教育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更立体的感知音乐。
1.4 重视与本地音乐资源相结合
各地方高校应当注重本地音乐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本地音乐资源,不仅是意味着一种课堂教学手段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承载着当地文化与传统,需要我们进行弘扬与传承,单纯的音乐课堂知识传授是肤浅单薄的,课堂中应当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优势,让学生感受当地文化,从音乐艺术追求上升至思想文化的洗礼,从音乐中感悟精神,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优良品质。
2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现状
2.1 实践方式较为匮乏
由于受到传统“一对多”教学模式的限制,许多地方高校在音乐选修课讲授过程中仍维持固有教学思路,虽然也在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实践教学方式,但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课堂所实现的实践方式较为匮乏,教师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本质依旧是知识理论的灌输,形成了“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没有进一步探索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实践手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学生对音乐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前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实践活动方式较为枯燥,学生没有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中摆脱羞涩、尴尬的情绪,导致不能更好地参与活动;其次,音乐选修课程的最后成绩评判标准较为单一,学生只注重笔试或论文的成绩,认为只要这两项过关就万事大吉,所以不能够积极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中。
3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究
实践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个关键环节,音乐学习与其他科目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并爱上音乐,只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属于自身的艺术感悟。从学生的接受角度来说,大学生处于各种观念与思想的形成阶段,摆脱了升学考试的束缚后,学习走向新的阶段,他们渴望自由发展与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这就为音乐类选修课实现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大可能。
当前,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仍较为陈旧,部分课堂音乐教学十分枯燥,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这不仅不能够满足学生艺术素养提高需要,更不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规律,所以,地方高校应当从课堂设置到课外教学进行精密筹备,让音乐选修课“活”起来,切实达到音乐实践教育目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3.1 课内实践教学探析
第一,声乐演唱技巧实践教学方法。声乐演唱是音乐选修课堂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应当鼓励每位学生进行亲自演唱练习。
首先,在课堂中可以进行分组实践练习。通过课堂内容,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通过分组,可以让来自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克服紧张羞怯情绪,让小组进行视唱练习,互相观摩、共同提高,既增进了友谊,又在互相交流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心理状态下的不同音乐表达,给予学生更多音乐灵感。
其次,课堂演唱教学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的体悟歌曲中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演唱表达出来。 最后,课堂模仿训练。模仿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迅速体会到理论中的发音方法与发音技巧。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进行模仿视唱,例如从自然界动物的声音到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歌唱明星,这样的模仿练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音乐演唱知识。
第二,声乐鉴赏实践教学方法。音乐鉴赏是一个根据内心感受体悟音乐的过程,每位同学的心境不同,所感受到的音乐自然就不同,对于音乐鉴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重感官的欣赏,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辨别其音色、节奏、乐器、人声等内容;第二阶段是情感的欣赏,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情感融如音乐聆听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交融产生共鸣;第三阶段为理性欣赏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当对音乐进行整体把握,从理性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评价,升华自身审美能力。
当前,音乐选修课程中的音乐鉴赏课,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或自身教学安排,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这种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但是不能一以贯之,必须将学生的实践感悟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课堂的主人。
首先,教师可以将鉴赏内容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资料的准备,这些资料可以是关于该音乐的各个面向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在课堂进行资源交流,让学生对于该音乐的了解程度加深,更有利于教师对于鉴赏知识的普及。
其次,音乐鉴赏课应当流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可以在每堂課中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进行鉴赏,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将自己的鉴赏展示给大家,通过大家的交流更深层次的感悟音乐,这种方法的运用,将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潜质,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2 课内外教学实践结合
学生全面素质的体现并不是单纯依靠知识的讲授而得来的,而是通过自身主体实践而产生的,而音乐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能够充分与素质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教学,更要开辟丰富多元的第二课堂进行辅助,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教育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拓展自身知识面,自主完成各项与音乐相关的任务。
第一,举办丰富音乐艺术活动。音乐选修课程本身是针对地方高校内各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生而开设的,所以课堂内很容易实现不同文化的交融,所以我们应当利用这个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
首先,我们应当对这种音乐课堂实践理念进行宣传,让各院系的学生都能够了解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在选课过程中选择该门课程,为音乐选修课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奠定群众基础。
其次,举办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例如,“歌唱家乡的歌唱比赛”可以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展示各自家乡的音乐文化,让更多的同学对其家乡进行了解;“音乐技巧(乐器)大赛”可以在选修课堂中挖掘更多的音乐人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音乐自信心,并以自己优秀的才华感染更多人参与音乐活动;打造“特色音乐节”,可以将音乐选修课作为立足点,将音乐课堂变成校园文化的符号,积极推动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音乐选修课堂成为一个“点”,将这些活动不断连成“线”,形成校园音乐文化“面”。
最后,我们要在课外音乐实践过程中鼓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多参与。音乐选修课就是为非音乐专业的热爱音乐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接触专业音乐知识的机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鼓励更多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学生进行音乐才华的展示,如果各项音乐比赛、音乐节的开展只是局限在特长生,那么也就失去了选修课的普及意义了。因此,我们应当让更多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投入至音乐选修课实践活动建设中,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让这些活动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二,组织学生以当地音乐文化为背景进行采风。各地方高校应当充分重视本地音乐资源,并以此为音乐选修课实践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地方特色音乐是历史文化传承中所留下的珍贵财产,但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被严重忽视,地方高校可以利用音乐选修课这一方式将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教学与传承。
首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课余进行地方音乐采风,让学生分组去到当地村落、博物馆进行音乐历史的了解,亲身感受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体悟,让他们能够在课外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
其次,每组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作品集,这个集合可以包括学生所拍摄的照片、所写成的感悟以及各种音频视频,教师将这些作品集进行整理,让每个小组都能够进行展示。音乐选修课程的最后成绩可以摆脱固有的笔试成绩,将这种实践所形成的成果作为评判标准之一,让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里取得理想的选修课成绩。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类音乐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我们在未来应当立足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音乐选修课建设成为更加具有文化意义的精品课程,最大程度的使大学生能够接收到音乐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梁娜.管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适切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3]王圣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2).
作者简介
曾联平(1972-),女,湖南省邵阳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教研室教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公共艺术、音乐教育。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教研室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5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程;实践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高校关于艺术教育的普及与研究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自2008年期起,全国高校统一开设艺术类课程,随着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类选修课也成为艺术教育普及的重要环节。在众多艺术课程发展过程中,音乐是最受关注也是在大学生中间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所以音乐类选修课成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多年实践证明音乐选修课也是大学生最易接受、为欢迎的艺术选修课,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更能在学习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进程,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音乐素养,最终完成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艺术教育目标。
1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是一门重要的独立课程,我们应当首先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实践教学原则,更好地指导音乐选修课开展实践教学。
1.1 注重音乐情感实际体验
音乐能够通过其形式表现出人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选修课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的实际体验,情感体验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不同风格、时期的音乐形式进行亲自鉴赏,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符号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升华,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演唱。
1.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水平把握,对其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所面向是全校学生,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自身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尽相同,自身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所以,音乐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应当更具有丰富性,满足不同专业、年龄、背景学生的需要,切实实现因材施教。
1.3 直观与抽象结合教学
音乐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是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思维心理展示的艺术形式,所以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個感官进行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学习效果,这就需要音乐选修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听觉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所接受到的理论知识加以理解,音乐的抽象与直观教育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更立体的感知音乐。
1.4 重视与本地音乐资源相结合
各地方高校应当注重本地音乐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本地音乐资源,不仅是意味着一种课堂教学手段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承载着当地文化与传统,需要我们进行弘扬与传承,单纯的音乐课堂知识传授是肤浅单薄的,课堂中应当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优势,让学生感受当地文化,从音乐艺术追求上升至思想文化的洗礼,从音乐中感悟精神,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优良品质。
2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现状
2.1 实践方式较为匮乏
由于受到传统“一对多”教学模式的限制,许多地方高校在音乐选修课讲授过程中仍维持固有教学思路,虽然也在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实践教学方式,但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课堂所实现的实践方式较为匮乏,教师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本质依旧是知识理论的灌输,形成了“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没有进一步探索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实践手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学生对音乐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前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实践活动方式较为枯燥,学生没有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中摆脱羞涩、尴尬的情绪,导致不能更好地参与活动;其次,音乐选修课程的最后成绩评判标准较为单一,学生只注重笔试或论文的成绩,认为只要这两项过关就万事大吉,所以不能够积极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中。
3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究
实践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个关键环节,音乐学习与其他科目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并爱上音乐,只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属于自身的艺术感悟。从学生的接受角度来说,大学生处于各种观念与思想的形成阶段,摆脱了升学考试的束缚后,学习走向新的阶段,他们渴望自由发展与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这就为音乐类选修课实现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大可能。
当前,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仍较为陈旧,部分课堂音乐教学十分枯燥,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这不仅不能够满足学生艺术素养提高需要,更不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规律,所以,地方高校应当从课堂设置到课外教学进行精密筹备,让音乐选修课“活”起来,切实达到音乐实践教育目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3.1 课内实践教学探析
第一,声乐演唱技巧实践教学方法。声乐演唱是音乐选修课堂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应当鼓励每位学生进行亲自演唱练习。
首先,在课堂中可以进行分组实践练习。通过课堂内容,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通过分组,可以让来自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克服紧张羞怯情绪,让小组进行视唱练习,互相观摩、共同提高,既增进了友谊,又在互相交流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心理状态下的不同音乐表达,给予学生更多音乐灵感。
其次,课堂演唱教学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的体悟歌曲中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演唱表达出来。 最后,课堂模仿训练。模仿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迅速体会到理论中的发音方法与发音技巧。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进行模仿视唱,例如从自然界动物的声音到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歌唱明星,这样的模仿练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音乐演唱知识。
第二,声乐鉴赏实践教学方法。音乐鉴赏是一个根据内心感受体悟音乐的过程,每位同学的心境不同,所感受到的音乐自然就不同,对于音乐鉴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重感官的欣赏,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辨别其音色、节奏、乐器、人声等内容;第二阶段是情感的欣赏,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情感融如音乐聆听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交融产生共鸣;第三阶段为理性欣赏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当对音乐进行整体把握,从理性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评价,升华自身审美能力。
当前,音乐选修课程中的音乐鉴赏课,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或自身教学安排,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这种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但是不能一以贯之,必须将学生的实践感悟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课堂的主人。
首先,教师可以将鉴赏内容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资料的准备,这些资料可以是关于该音乐的各个面向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在课堂进行资源交流,让学生对于该音乐的了解程度加深,更有利于教师对于鉴赏知识的普及。
其次,音乐鉴赏课应当流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可以在每堂課中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进行鉴赏,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将自己的鉴赏展示给大家,通过大家的交流更深层次的感悟音乐,这种方法的运用,将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潜质,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2 课内外教学实践结合
学生全面素质的体现并不是单纯依靠知识的讲授而得来的,而是通过自身主体实践而产生的,而音乐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能够充分与素质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教学,更要开辟丰富多元的第二课堂进行辅助,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教育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拓展自身知识面,自主完成各项与音乐相关的任务。
第一,举办丰富音乐艺术活动。音乐选修课程本身是针对地方高校内各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生而开设的,所以课堂内很容易实现不同文化的交融,所以我们应当利用这个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
首先,我们应当对这种音乐课堂实践理念进行宣传,让各院系的学生都能够了解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在选课过程中选择该门课程,为音乐选修课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奠定群众基础。
其次,举办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例如,“歌唱家乡的歌唱比赛”可以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展示各自家乡的音乐文化,让更多的同学对其家乡进行了解;“音乐技巧(乐器)大赛”可以在选修课堂中挖掘更多的音乐人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音乐自信心,并以自己优秀的才华感染更多人参与音乐活动;打造“特色音乐节”,可以将音乐选修课作为立足点,将音乐课堂变成校园文化的符号,积极推动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音乐选修课堂成为一个“点”,将这些活动不断连成“线”,形成校园音乐文化“面”。
最后,我们要在课外音乐实践过程中鼓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多参与。音乐选修课就是为非音乐专业的热爱音乐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接触专业音乐知识的机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鼓励更多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学生进行音乐才华的展示,如果各项音乐比赛、音乐节的开展只是局限在特长生,那么也就失去了选修课的普及意义了。因此,我们应当让更多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投入至音乐选修课实践活动建设中,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让这些活动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二,组织学生以当地音乐文化为背景进行采风。各地方高校应当充分重视本地音乐资源,并以此为音乐选修课实践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地方特色音乐是历史文化传承中所留下的珍贵财产,但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被严重忽视,地方高校可以利用音乐选修课这一方式将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教学与传承。
首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课余进行地方音乐采风,让学生分组去到当地村落、博物馆进行音乐历史的了解,亲身感受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体悟,让他们能够在课外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
其次,每组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作品集,这个集合可以包括学生所拍摄的照片、所写成的感悟以及各种音频视频,教师将这些作品集进行整理,让每个小组都能够进行展示。音乐选修课程的最后成绩可以摆脱固有的笔试成绩,将这种实践所形成的成果作为评判标准之一,让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里取得理想的选修课成绩。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类音乐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我们在未来应当立足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音乐选修课建设成为更加具有文化意义的精品课程,最大程度的使大学生能够接收到音乐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梁娜.管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适切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3]王圣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2).
作者简介
曾联平(1972-),女,湖南省邵阳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教研室教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公共艺术、音乐教育。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教研室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