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中的音乐特征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x168jxx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歌剧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为背景,牢牢扎根于中国的土壤,通过音乐家们的创作和改编后形成别具一格和百唱不厌的歌剧艺术。在演唱歌剧时,演唱者一定要熟知歌剧的创作背景,并详尽的了解歌剧创作、旋律及语言上的音乐特点,对剧中人物加以精准的塑造,将演唱与感情技巧融合,再根据旋律的起伏对剧情予以更好的诠释。
  关键词:歌剧;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洪湖赤卫队》;韩英
  一、创作背景
  此歌剧选自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由梅少山、张敬安等人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为创作背景,描写了韩英和刘闯根据上级指示撤击后,由于彭霸天勾结冯团长,导致革命卷土重来,而后韩英又根据张副官所提供的情报用智慧与敌人周旋,后来不幸遇难,被解救后配合红军主力,最终消灭了保安团与白极会。
  二、音乐特征
  (一)创作方面
  《洪湖赤卫队》这部歌剧的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和天门、沔阴一带的民间音乐作为基本素材进行创作,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在音乐的创作上吸取了戏曲唱腔的结构和展开手法,随着人物的感情需要多次运用节奏上的对比和变奏,充分展现了主人公韩英崇高的内心世界。唱段采用类似戏曲音乐中的板腔手法,将其分为五个段落。根据歌词的内容,运用慢板、快板、散板等不同的板式变化。在旋律创作上则借鉴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等手法,使音乐具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其中,韩英母女在牢房相会时的大段唱腔,是韩英的独唱部分,也可稱之为这部歌剧的咏叹调。它是整个歌剧中最能深刻揭示韩英内心世界的主要唱段,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充分表现了韩英被捕后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操。
  (二)旋律方面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首独唱曲,语调情感饱满丰富,既有激情的倾诉,又有昂扬的抒怀,深沉细腻处如泣如诉,壮怀激烈处崩腾铿锵。旋律的起伏,语调的色彩随情感的变化,时而曲折委婉,时而明朗嘹亮,语调造型丰富,情感层次分明。如开头“娘的眼泪”至“娘啊”,把如泣如诉的语调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包含生活的语气情态,又借助音乐旋律的舒展发挥,突出了词意的感染力。特别是那一声震撼心扉的呼唤:“娘啊!”突破了生活语调的局限,凝聚与适应了情感表达的力量,使歌唱性的语调色彩更加鲜明生动。笔者最喜欢的是第五段“娘啊”至“天下的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个快板部分,这是整个唱段中最激动人心的片段。它采用了奔放的音调、较快的速度和民歌的风格,音乐旋律中充满着豪放、大气还带这些许悲壮,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韩英虽与母亲生离死别,却没有丝毫的恐惧、悲观,反而充满了坚定乐观、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一小段也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一再重复,加以强化,将韩英这位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及其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的入木三分。
  (三)语言方面
  俗话说“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就是强调字头咬字用力的声音效果。在第一段第一句第一个字“娘”发音时开口就必须把握字头,发出来的音必须明亮清晰。同时,要注意字头不要咬得“紧”,既不能空洞,又不能“咬死”,要富于一定的弹性。另外,字音最后一个成分是韵母的收尾部分,即韵尾。这首歌剧中ang音较多,“船舱”、“胸口上”等等,可以用歌曲中的一段或者一部分作为用闭口音带开口音的训练歌曲,以达到练习好字音归韵的目的。在歌曲演唱中,“字正腔圆”是完成歌剧艺术表现的重要任务。准确、清晰的咬字与吐字是歌剧语言艺术的首要条件。在此唱段中,运用了湖北地区音调,个别字用方言演唱。如“何(念huo)”,“六(念lou)”,“白(念be)匪”等。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演唱这首歌剧时,既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它的创作特色,又要把握作品的音乐特征、对剧中人物性格加以精准塑造以及人物情感的细腻拿捏和咬字归韵的处理,才能更好的演唱和表现作品。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0.
  [2]周青青.中国民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218.
  [3]管林.声乐艺术知识[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3]管林.声乐艺术知识[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4]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J].艺术科技杂志.
  [5]张慧莹.浅谈中国歌剧的语言艺术——以《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为例[J].科技导刊,2015.
  [6]孙瑞佳.歌剧《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艺术分析[J].艺术科技,2013.
  作者简介:胡吟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欢(1992—),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品行发展的主阵地。本文从“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深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科建设”四大方面阐述了品德课程校本化的一些措施和作用,论证将品德课程校本化就是将品德教育建立在儿童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是利用校本资源深化品德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本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学科建设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真正以儿童的
期刊
摘 要:在现有的各种西班牙语书籍中,有各式各样的语法、阅读、听力、口笔译书,可是,学生可以参考的写作类书籍可谓是屈指可数。没有现成的案例给学生学习,那么在写作课上遇到的学生问题更应当收集起来,作为范例给学生指导和分析。  关键词:西班牙语;写作;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一、书写问题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很多学生已经忽略了手写的各种规范,非常依赖电脑的输入法以及纠错系统,当真正落实在笔头的时候
期刊
摘 要:当前,离退休干部的总体数量快速增长,离退休干部是我国重要的老年人群体。离退休干部部门工作侧重政治性、管理相对封闭、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离退休干部服务的质量和发展。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有价值理念支配的服务活动,对老年人有着恢复、预防、发展的功能。离退休干部部门引入老年社会工作来共同服务离退休干部,既可以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又可以解决机关工作人员不足与老干部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矛
期刊
摘 要: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经典科目,学好材料力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将大量的实践环节、实践方法引入到材料力学课堂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转型;材料力学;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绪论  材料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平台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具有地基和核
期刊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阅读受到了冲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逃避的现实,也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阅读应该结合新技术、新手段,走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中职语文;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阅读是语文的生命,对于中职语文教學来说,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和着眼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期刊
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思想政治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新晋辅导员,无疑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思考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本文从大学新晋辅导员的视角,浅谈了新入职的辅导员老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学生工作  从迎新报道到学生军训,从军训结束到正式上课,从刚开始的班会辅导到后来成为孩子们心中真正的老师,这一路陪伴,每一幕都记忆深刻。记得刚入
期刊
摘 要:在国学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本文以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文章指出,根据顺应理论,小学英语教学要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和交际者的语言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文章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层面,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仅仅靠国家要求的课程,是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需要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以沈阳市杏坛小学高年部为例,探讨了学校课外活动的类型、实施与意义,为其他学校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外活动;班本课;杏坛小学  一、杏坛小学的概述  杏坛小学是沈阳市大东区首屈一指的小学,杏坛小学教育观是将
期刊
摘 要: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我们同时要求每个人都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辨别能力、批判能力,但并不要求每个人都会写诗写小说,都得成为作家。”但是,处理日常生活的文章,则是受到教育的人每天都要写,每天都要看,一个例外也没有。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摆脱命题的束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学习作文。  关键词:学生写作;求异作文;读写结合  一、提倡作中求异
期刊
摘 要: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菲尔丁在其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通过塑造三种类型化的角色,表达他所信奉的自然人性与自然道德,彰显他对当时英国社会道德改良运动的热忱。同时,作为土地贵族阶层的代表,这种扬善举德的自然道德观背后隐藏着作者心中根深蒂固的惟血统论和等级观念。  关键词:《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自然人性;自然道德;类型化人物  1740年英国感伤派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