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文晖从事设计与设计管理25年。由于对传统家具文化的热爱,于2012年成立“传习”家具品牌,同时创立“传习工坊”,招选国内南北方不同地域的木工匠师,通过实践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意、结构、工艺技术各种流程,延续中国传统家具的人文精神,导入现代设计的理性、功能和美学,建构系统的当代语言。融和古今东西的形意与结构,平衡手作的温度与机械的标准,成就高品质的精细木作。结合经典、模块、趣味,造就一器多种组合用途的解决方案。
彭文晖力图挖掘传统家具中的文化特质,与现代设计理念中的功能、形式相互融合,创作最具当代中国气息的人文家具,将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新的形式与个人艺术表达、精神性与功能性、独特性与技术性融合到最新的设计实践中去,追求内敛平和的人文家居场景,探索当代中国式生活美学。
彭文晖和传习在追求与探寻中,发现了藏于内心深处的特质。以变化去应对不同需求的变化,解决持久或适应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设计观。设计涉及人文、艺术、现代、实践、体验、需求、功能、结构、材料、技术,动态的现代生活有别于过去传统生活的安定,愈发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
《时尚北京》对话彭文晖
《时尚北京》:您如何理解“设计中的中国文化”?
彭文晖:“设计中的中国文化”实在是庞大而系统的课题,很难一言以蔽之。南怀瑾先生将文化的基础定义为:言语、文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这四个要素。而中国文化这个提法,则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之所以中国文化能够延续数千年,即使游牧民族以军事征服、实现政治上的统治,最终却在文化层面被同化,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文化敢于“三省吾身”、宽容接纳的本质,既能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又在外来冲击下不丧失自身的文化认同。
设计中的中国文化,就像黑眼睛黄皮肤一样,是设计师与生俱来的基因密码。比如对自然而然的尊重与向往,对大道至简的喜好和追求,对书香茶室的体味与营造,对三生万物的思考与探索等。这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不需要靠刻意的符号、元素来表现,而是藉物品营造出的气象传递给人们。
我是读书于上海、生长于贵阳的湖南人,喜爱各地各国美食也算有基础。有时在国外,但凡刀叉用三日,必须煮一碗滋味浓重的中国面,安抚一下疲倦寡淡的胃口。对器物的审美喜好,同味觉系统的饮食习惯一样,不知不觉就成了我的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的油画、雕塑、建筑之于我是欣赏和喜爱;而中国文化中的陶瓷、木作、书画之于我是沉浸与期待。这种情感基因,没有刻意规划、没有得失计算,根治于一个人的骨髓里,并且不断生长、强韧。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了从小常在阳明祠玩耍的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才能致善。从做家具设计伊始,我坚持建自己的工作坊,跟着木工师傅学习传统木作技艺,希望在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工艺细节之后,能有效地总结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优势和弊端,并不断将其改进。从认识传统结构到提取、再造,从发现手作的局限到与现代机械科技的结合,继而找到更好的形式将传统与现代设计做链接,对我而言,家具设计与制作实践二者不断相互推导的过程,就是“知而行、行再知”的鲜活印证。
衣食住行,构成社会缺一不可的生活根基。家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风物与文化信息载体。如果我们拥有的东西都只是继承得来,就会失去与时间的联系而没有时代特征,那就说明当下的研究者、设计者、创造者没有建树、没有超越。中国家具形成系统的当代属性,我认为现在刚刚开始,也恰逢中国文化复兴最迫切的时代,这是中国家具的机遇,也是中国家具设计师的机遇。
社会环境、设备工具、生活方式在不断地改变,正是这种动力,促使家具設计不断打破原有界限,向着更美好、更中国的方向发展;不变的应该是知行合一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准则。 《時尚北京》:现代家具设计理念如何与新中式家具设计理念融合?
彭文晖:我个人认为,现代家具设计和新中式并不是没有交集的独立存在,也就没有所谓的“融合”方式。“新中式”不是凭空出现的新造物,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内在需求。纵观历史,我们的老祖宗却从未停滞在他们老祖宗的影子里,而是不断创造,才发展出中国这么璀璨的家具文化。
从传习创立初始,我们就在尝试不同路径,这可以从“传习”这个名字里表现出来——传即传承,研究过去,习即实践,代表创造当下和未来。因此现代思维的设计也好,传统审美的也罢,在传习看来其实只是伸出了不同的触角,来试探中国家具未来发展之道而已。
《时尚北京》:您认为新中式家具设计兴起的时代语境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新中式风格的兴起?
彭文晖:我认为可以归纳到一个关键点:文化觉醒与认同。中国从来没有广义意义的统一“宗教”,几千年来释道儒三家并立,互相渗透,我们是一个依靠民族向心力幸存的国度,“文化认同”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幸存的关键。而当彻底摆脱战争和困顿的阴影之后的那一代人成长起来之后,他们既有身份认同的需求,又有经营生活的热情。我认为正是这一轮社会自然生成的觉醒,促成了新中式发展的机遇。
《时尚北京》: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巧妙地将传统元素转化于现代设计语言之中?如何创作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及生活又透露传统特色的新中式风格?
彭文晖:黑川雅之先生曾给过我很好的启发。黑川先生是非常构成的设计师,他的设计表现是西方的,思想是东方的。有次他和我交流时说,一个设计师对待自己过去的传统文化,应该像个旅行者一样地有力和探索,但最终必须要回到现在。而那个阶段正是我痴迷于中国传统家具的线条、造型、比例中,他的话让我开始思考,当代中国家具的设计语境。当下生活的功能需求和审美价值,加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是我们应该探索的方向。换句话说,只有尊重人的产品,才能赢得尊重。
《时尚北京》:新中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一种中国人文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如何将传统精要的思辨与内涵注入新中式中呢?
彭文晖:逝者如斯,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阻挡的,变革与坚守、创新与继承从来都是辩证关系。技术要创新,人文要积淀,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能留存下来的一定是具有自我否定能力,从而实现突破的优秀文化。
王阳明先生倡导“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新中式不应该只是一种物理层面的变化,而应该是一种“化学变化”;不应该只表现为器物的形制变化,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到一定深度后的精神升华。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茶文化、书房文化都在渗透和影响年轻一代,在80后、90后中慢慢产生了反应,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家具的机会。
《时尚北京》:新中式家具行业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是什么?如何避免或突破?
彭文晖:最先直面的问题是原有中式家具行业的混乱。要么是言必称红木、硬木,动辄就是雕龙画凤的紫檀、花梨家具,满足人们身份彰显的需求;要么是粗制滥造、作假产假的获取短期利益;要么是对他人设计的无底线粗暴抄袭克隆。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懒惰、不思进取和急功近利。
中国家具新的探索非常艰难。创新比复制要艰难无数倍,不进则退。仅仅一个结构的变动,一个线条的变化,根本走不出祖先的影子,因此目前新中式家具同质化非常严重。但世界总要向前发展,时间能解决一切问题,污浊的东西滤除之后,时间自会留给我们菁华。
《时尚北京》:新中式家具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出路在何处?
彭文晖: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无数复杂的变量,唯一恒定的似乎只有“变化”,因此从任何角度去推测未来,都无异管中窥豹。多样化的社会,为所有身具信念的人提供机会。
在我看来,家具应该是耐用品而不是时尚快消品,创造能长久使用、承载家人和时光记忆的当代中国家具,是我们的信念。对于传习,唯一的出路,只有踏实去做,一边努力一边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