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在其办刊的五年中一直都是我党进行舆论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向群众宣传了我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治主张,而且在鼓舞民心、凝心聚气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向导》周报的编辑和宣传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向导》周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其编辑及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值得我国当代媒体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向导》 党报党刊 编辑策略 党性原则
《向导》周报于1922年在上海正式创立,作为首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其办刊的五年中主要以宣传、论述时事为中心,同时也刊发各类署名文章阐明党的政治立场及路线方针。《向导》周报在旧中国极具群众基础,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在宣传统一战线政策的同时也使我党的政治主张深入人心,群众盛赞其为“中华民族的福音,划破黑暗的曙光”。可以说《向导》周报自诞生之初就是我党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为打倒军阀统治、驱逐外族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向导》周报虽然后来被迫停刊,但其在党的宣传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编辑与宣传策略至今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向导》周报之所以能在旧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宣传成绩,彰显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这与其编辑与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
1.传递信仰,将党的理论传播放在首位。《向导》周报自创刊以来就将传播党的理念放在首位,其在传播理论时,非常注重传播的方式方法,没有一味刊登长篇累牍的论述文章,而是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我党的理论进行传播。比如,针对旧中国积贫积弱、列强侵略的现实状态,《向导》在创刊号中呼吁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的主张。而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后,《向导》又屡次刊文宣传“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同时还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大政策”进行了重点诠释。可以说,这些都是《向导》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范事例,通过这些事例我们能看出,只有将理论和实际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理论政策。
2.紧扣时局,重视国内外时政报道。《向导》十分重视时政报道,通过对国内外时事的报道来鼓舞群众、进行宣传报道是《向导》的一大特色。比如,赵世炎撰写的《白色恐怖的北方反动政局》《北方反动政局新变化之征兆》等文章就反映了中国在北洋军阀统治下严峻的政治形势,激起人们反抗军阀统治的决心和毅力。
除刊登国内新闻之外,还重点刊登国际时政新闻。比如,《向导》曾给予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强烈的关注,在第三期发表了蔡和森撰写的《祝土耳其国民党的胜利》,该篇文章也是《向导》第一次以论述的形式来评价土耳其的国民革命,不仅介绍了土耳其革命成功的原因,同时也指出土耳其革命与中国革命之间的相似之处。此外,《向导》还称凯末尔为“伟大而有胆识的将军”,高度赞扬了凯末尔革命的成功,表示中国人民要学习土耳其人民的精神,成为东亚的巨人。
3.针砭时弊,重视新闻评论。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功能之一,新闻评论则是进行舆论监督的最好形式。《向导》特别重视新闻评论尤其是批判性新闻评论。在民族危亡、时局纷乱的年代,批判性新闻评论显得尤其重要。批判性新闻评论的作用在于批判扭曲的社会现实、反映尚未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而《向导》作为如今党报黨刊的前身,更是非常注重构建具有批判性的新闻评论。比如,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尚不知“帝国主义”和“军阀”为何物,就连一些知名学者对这二词也不甚知晓,胡适先生曾讽刺其为“海外奇谈”。针对胡适先生的这一言论,蔡和森在《向导》上发文进行批判。经过蔡和森等人的积极宣传和释义,让中国人真正了解了“帝国主义”“军阀”二词的真实含义。再如,针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公开叛变革命的行为,蔡和森在《向导》上发表了批判评论文章《国家统一与革命势力的联合》,全面揭露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叛变革命的行径。
由此可见,批判性新闻评论不仅能指出当下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能起到警醒人心的作用。正是因为蔡和森为群众普及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概念,才燃起了更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决心和毅力,也正是因为蔡和森指出了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破坏统一的行为,更促使人们团结起来为中国的统一而奋斗。
4.引导有力,重视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根据当下时局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是《向导》周报的主要特点之一,此外,《向导》还根据当时的热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比如,1923年2月,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乐志华案”,对此《向导》刊登了十多篇评论文章,不仅准确刻画了国人在“治外法权”约束下的不公遭遇,同时也揭示了“治外法权”的弊端所在,这十多篇文章迅速在国内刮起了一股废除“治外法权”的舆论风暴。
此外,从栏目风格上也能看出《向导》对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比如,《向导》开辟的“寸铁”栏目就专门刊登根据时局和时事所撰写的精悍、尖锐的评论文章,这种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风格大胆,能够揭示问题本质;而“外患日志”栏目则主要揭露帝国主题国家在中国的暴行,以此激起民众团结一致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情绪。正是因为《向导》积极进行议题设置、舆论引导,能够在混乱的时局下起到拨云见雾的效果,由此人们才称其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5.团建有方,重视编辑队伍的多元构建。多元化的宣传队伍也是《向导》的一大特色,在其宣传队伍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干部、社会进步青年,也有国际共产主义人士。正是因为《向导》多元化的编辑队伍,使其内容风格具有多元性,而且在社会中还极具影响力。《向导》的编辑队伍主要以陈独秀为代表。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陈独秀是共产党内部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向导》的创办者,办刊方向的制定者,同时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而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等党内领导者也曾多次为《向导》撰文,为《向导》的读者提供众多经典文稿。 除党内核心党员、干部之外,地方党员队伍中的很多人也纷纷为《向导》撰文和宣传,自第三期“通信”专栏设置开始,很多地方党员干部开始以“记者”的名义撰文,以此反映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工农运动的具体情况。此外,一些进步青年也积极为《向导》撰文,为《向导》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比如,《向导》就曾多次刊登“梁明致”讨论阶级斗争的文章,而他只是广州大学一名普通的教员。此外,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也受邀积极为《向导》撰文,在这其中主要以“孙铎”和“魏琴”为代表。
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大变局中,《向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向社会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党的形象在群众心中更加深入、生动、立体。现今的中国也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导》的时代启示,依然对现今的党报党刊发展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1.坚持党性原则,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向导》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党管、党办”的原则,始終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宣传作用。其刊登的内容,始终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阐述党的政治主张为主。此外,从《向导》的人员结构也能看出其是如何坚持党性的,《向导》的创办者是陈独秀,首任主编是蔡和森,此后彭述之、瞿秋白也担任过此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马林等人也多次在《向导》上发表文章,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他们对党有着高度的忠诚,同时对时局及走向有着独到的看法,这样既保证了《向导》导向的正确,同时也深化了内容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此外,《向导》内部还实行着非常严格的审核制度,所有的稿件都要经过主编和编辑共同审核,从根本上避免了导向问题的出现。正因为如此,那时的《向导》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指明灯”,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晴雨表”。
2.与时俱进,根据时局变化不断创新。创刊初期,《向导》并没有显著的栏目设置,随着刊物的发展,在第三期出现了“通信”栏目,主要发表地方党组织的文章;在第七期出现了“时事评论”和“读者专栏”,“时事评论”栏目主要刊登引导性较强的文章,而“读者专栏”则为读者投稿提供了平台。此后,“时事评论”又分为“中国一周”和“世界一周”,将国内外时事分开刊登,文章篇幅也较为精悍短小;而在五十五期之后二者又合并为“时事评论”,重新发表篇幅较长的评论文章。其后,《向导》又开辟了“寸铁”“什么话”“肉麻世界”等栏目。由此可见,《向导》的栏目设计都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以及宣传的需要进行调整,其根本都是为党的宣传需要服务的,显示出很强的灵活性和调适性。
此外,在刊物定价方面,《向导》也践行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创刊之初的定价较高,每份包邮价格为大洋三分,此后价格一降再降。到71期时国内大洋一元能买到40期报纸,国外则能购买25期,这个价格均包含邮费在内。而到92期则变成了国内一元60期,国外35期。而到144期《向导》的页面增加了一倍,价格则变成了国内一元35期,国外25期。表面上,数量似乎有所减少,但由于版面增加的原因,实际上价格有所下降。正是因为不断利用降价、打折、赠阅等方式,才扩大了发行量,才在国内建立起了庞大的宣传网络。创刊初期《向导》在全国只有四个分销处,到第四期时就增加到了10个,此后发展至在国内外共有30个分销处。报纸发行量也逐年递增,从最开始的3万份增加到4万份,最多时有10万余份,这个成绩在那个时代是极为不易的。
3.精确定位,以精准投送构建有效传播。《向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这和其定位的精确是分不开的。在《向导》的发刊词中就写道:“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所以,在《向导》所刊登的文章中,都是以揭露帝国主义行径,指明中国发展道路为主。此外,虽说《向导》在栏目设计上各有侧重,各栏目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但各栏目实际上还是为国民革命所服务的,所刊登文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警醒民众,激起人民抵抗外族侵略的决心和毅力。
《向导》在创办伊始就将受众定位在进步青年群体,所刊登的文章都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所采用的语言也都较为学术化、理论化。比如,在《统一的国民运动》中就写道:“不管双方‘出兵宣言’中如何‘词严义正’地大讲‘正义与民意’,这次战争实质只能是‘直与反直的军阀战争’。”在这句话中“直与反直”“正义与民意”也只有了解当下时局的人才能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向导》除了利用文章来影响进步青年外,还不定期走进“校、厂”来宣传先进思想,通过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来解释读者心中的疑惑。其中“读者之声”就是一档交流互动性较强的栏目,这说明在创刊初期《向导》就有着明确的定位。因此,《向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美和拥护,此后诞生的不少报纸都以其为样板。
《向导》作为党报党刊的鼻祖和楷模,在新闻编辑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在传播实践中构建起自身独有的宣传特色,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功绩。百年时光流转,对《向导》的编辑、宣传策略进行分析,仍然能从其中汲取其丰富的营养,为当今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提供时代借鉴。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刘驰,乔丽雯.早期党报对青年宣传动员策略研究——以《向导》周报为例[J].中国出版,2021(03).
[2]许为.《向导》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实践[J].青年记者,2020(31).
[3]张秀丽.《向导》周报的编辑出版与当代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7(08).
[4]邓绍根.两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向导》周报在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的历史地位[J].新闻与写作,2012(04).
[5]周瑞金.《向导》开创的道路——纪念《向导》周报创刊70周年[J].新闻记者,1993(02).
【编辑:孙莹】
关键词:《向导》 党报党刊 编辑策略 党性原则
《向导》周报于1922年在上海正式创立,作为首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其办刊的五年中主要以宣传、论述时事为中心,同时也刊发各类署名文章阐明党的政治立场及路线方针。《向导》周报在旧中国极具群众基础,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在宣传统一战线政策的同时也使我党的政治主张深入人心,群众盛赞其为“中华民族的福音,划破黑暗的曙光”。可以说《向导》周报自诞生之初就是我党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为打倒军阀统治、驱逐外族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向导》周报虽然后来被迫停刊,但其在党的宣传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编辑与宣传策略至今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一、《向导》周报的编辑策略分析
《向导》周报之所以能在旧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宣传成绩,彰显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这与其编辑与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
1.传递信仰,将党的理论传播放在首位。《向导》周报自创刊以来就将传播党的理念放在首位,其在传播理论时,非常注重传播的方式方法,没有一味刊登长篇累牍的论述文章,而是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我党的理论进行传播。比如,针对旧中国积贫积弱、列强侵略的现实状态,《向导》在创刊号中呼吁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的主张。而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后,《向导》又屡次刊文宣传“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同时还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大政策”进行了重点诠释。可以说,这些都是《向导》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范事例,通过这些事例我们能看出,只有将理论和实际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理论政策。
2.紧扣时局,重视国内外时政报道。《向导》十分重视时政报道,通过对国内外时事的报道来鼓舞群众、进行宣传报道是《向导》的一大特色。比如,赵世炎撰写的《白色恐怖的北方反动政局》《北方反动政局新变化之征兆》等文章就反映了中国在北洋军阀统治下严峻的政治形势,激起人们反抗军阀统治的决心和毅力。
除刊登国内新闻之外,还重点刊登国际时政新闻。比如,《向导》曾给予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强烈的关注,在第三期发表了蔡和森撰写的《祝土耳其国民党的胜利》,该篇文章也是《向导》第一次以论述的形式来评价土耳其的国民革命,不仅介绍了土耳其革命成功的原因,同时也指出土耳其革命与中国革命之间的相似之处。此外,《向导》还称凯末尔为“伟大而有胆识的将军”,高度赞扬了凯末尔革命的成功,表示中国人民要学习土耳其人民的精神,成为东亚的巨人。
3.针砭时弊,重视新闻评论。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功能之一,新闻评论则是进行舆论监督的最好形式。《向导》特别重视新闻评论尤其是批判性新闻评论。在民族危亡、时局纷乱的年代,批判性新闻评论显得尤其重要。批判性新闻评论的作用在于批判扭曲的社会现实、反映尚未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而《向导》作为如今党报黨刊的前身,更是非常注重构建具有批判性的新闻评论。比如,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尚不知“帝国主义”和“军阀”为何物,就连一些知名学者对这二词也不甚知晓,胡适先生曾讽刺其为“海外奇谈”。针对胡适先生的这一言论,蔡和森在《向导》上发文进行批判。经过蔡和森等人的积极宣传和释义,让中国人真正了解了“帝国主义”“军阀”二词的真实含义。再如,针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公开叛变革命的行为,蔡和森在《向导》上发表了批判评论文章《国家统一与革命势力的联合》,全面揭露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叛变革命的行径。
由此可见,批判性新闻评论不仅能指出当下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能起到警醒人心的作用。正是因为蔡和森为群众普及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概念,才燃起了更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决心和毅力,也正是因为蔡和森指出了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破坏统一的行为,更促使人们团结起来为中国的统一而奋斗。
4.引导有力,重视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根据当下时局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是《向导》周报的主要特点之一,此外,《向导》还根据当时的热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比如,1923年2月,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乐志华案”,对此《向导》刊登了十多篇评论文章,不仅准确刻画了国人在“治外法权”约束下的不公遭遇,同时也揭示了“治外法权”的弊端所在,这十多篇文章迅速在国内刮起了一股废除“治外法权”的舆论风暴。
此外,从栏目风格上也能看出《向导》对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比如,《向导》开辟的“寸铁”栏目就专门刊登根据时局和时事所撰写的精悍、尖锐的评论文章,这种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风格大胆,能够揭示问题本质;而“外患日志”栏目则主要揭露帝国主题国家在中国的暴行,以此激起民众团结一致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情绪。正是因为《向导》积极进行议题设置、舆论引导,能够在混乱的时局下起到拨云见雾的效果,由此人们才称其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5.团建有方,重视编辑队伍的多元构建。多元化的宣传队伍也是《向导》的一大特色,在其宣传队伍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干部、社会进步青年,也有国际共产主义人士。正是因为《向导》多元化的编辑队伍,使其内容风格具有多元性,而且在社会中还极具影响力。《向导》的编辑队伍主要以陈独秀为代表。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陈独秀是共产党内部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向导》的创办者,办刊方向的制定者,同时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而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等党内领导者也曾多次为《向导》撰文,为《向导》的读者提供众多经典文稿。 除党内核心党员、干部之外,地方党员队伍中的很多人也纷纷为《向导》撰文和宣传,自第三期“通信”专栏设置开始,很多地方党员干部开始以“记者”的名义撰文,以此反映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工农运动的具体情况。此外,一些进步青年也积极为《向导》撰文,为《向导》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比如,《向导》就曾多次刊登“梁明致”讨论阶级斗争的文章,而他只是广州大学一名普通的教员。此外,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也受邀积极为《向导》撰文,在这其中主要以“孙铎”和“魏琴”为代表。
二、《向导》周报的时代启示
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大变局中,《向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向社会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党的形象在群众心中更加深入、生动、立体。现今的中国也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导》的时代启示,依然对现今的党报党刊发展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1.坚持党性原则,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向导》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党管、党办”的原则,始終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宣传作用。其刊登的内容,始终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阐述党的政治主张为主。此外,从《向导》的人员结构也能看出其是如何坚持党性的,《向导》的创办者是陈独秀,首任主编是蔡和森,此后彭述之、瞿秋白也担任过此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马林等人也多次在《向导》上发表文章,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他们对党有着高度的忠诚,同时对时局及走向有着独到的看法,这样既保证了《向导》导向的正确,同时也深化了内容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此外,《向导》内部还实行着非常严格的审核制度,所有的稿件都要经过主编和编辑共同审核,从根本上避免了导向问题的出现。正因为如此,那时的《向导》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指明灯”,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晴雨表”。
2.与时俱进,根据时局变化不断创新。创刊初期,《向导》并没有显著的栏目设置,随着刊物的发展,在第三期出现了“通信”栏目,主要发表地方党组织的文章;在第七期出现了“时事评论”和“读者专栏”,“时事评论”栏目主要刊登引导性较强的文章,而“读者专栏”则为读者投稿提供了平台。此后,“时事评论”又分为“中国一周”和“世界一周”,将国内外时事分开刊登,文章篇幅也较为精悍短小;而在五十五期之后二者又合并为“时事评论”,重新发表篇幅较长的评论文章。其后,《向导》又开辟了“寸铁”“什么话”“肉麻世界”等栏目。由此可见,《向导》的栏目设计都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以及宣传的需要进行调整,其根本都是为党的宣传需要服务的,显示出很强的灵活性和调适性。
此外,在刊物定价方面,《向导》也践行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创刊之初的定价较高,每份包邮价格为大洋三分,此后价格一降再降。到71期时国内大洋一元能买到40期报纸,国外则能购买25期,这个价格均包含邮费在内。而到92期则变成了国内一元60期,国外35期。而到144期《向导》的页面增加了一倍,价格则变成了国内一元35期,国外25期。表面上,数量似乎有所减少,但由于版面增加的原因,实际上价格有所下降。正是因为不断利用降价、打折、赠阅等方式,才扩大了发行量,才在国内建立起了庞大的宣传网络。创刊初期《向导》在全国只有四个分销处,到第四期时就增加到了10个,此后发展至在国内外共有30个分销处。报纸发行量也逐年递增,从最开始的3万份增加到4万份,最多时有10万余份,这个成绩在那个时代是极为不易的。
3.精确定位,以精准投送构建有效传播。《向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这和其定位的精确是分不开的。在《向导》的发刊词中就写道:“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所以,在《向导》所刊登的文章中,都是以揭露帝国主义行径,指明中国发展道路为主。此外,虽说《向导》在栏目设计上各有侧重,各栏目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但各栏目实际上还是为国民革命所服务的,所刊登文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警醒民众,激起人民抵抗外族侵略的决心和毅力。
《向导》在创办伊始就将受众定位在进步青年群体,所刊登的文章都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所采用的语言也都较为学术化、理论化。比如,在《统一的国民运动》中就写道:“不管双方‘出兵宣言’中如何‘词严义正’地大讲‘正义与民意’,这次战争实质只能是‘直与反直的军阀战争’。”在这句话中“直与反直”“正义与民意”也只有了解当下时局的人才能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向导》除了利用文章来影响进步青年外,还不定期走进“校、厂”来宣传先进思想,通过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来解释读者心中的疑惑。其中“读者之声”就是一档交流互动性较强的栏目,这说明在创刊初期《向导》就有着明确的定位。因此,《向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美和拥护,此后诞生的不少报纸都以其为样板。
三、结语
《向导》作为党报党刊的鼻祖和楷模,在新闻编辑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在传播实践中构建起自身独有的宣传特色,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功绩。百年时光流转,对《向导》的编辑、宣传策略进行分析,仍然能从其中汲取其丰富的营养,为当今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提供时代借鉴。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刘驰,乔丽雯.早期党报对青年宣传动员策略研究——以《向导》周报为例[J].中国出版,2021(03).
[2]许为.《向导》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实践[J].青年记者,2020(31).
[3]张秀丽.《向导》周报的编辑出版与当代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7(08).
[4]邓绍根.两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向导》周报在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的历史地位[J].新闻与写作,2012(04).
[5]周瑞金.《向导》开创的道路——纪念《向导》周报创刊70周年[J].新闻记者,1993(02).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