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担心孩子受伤,不利于孩子成长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惠的问题
  惠惠,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今年7岁,上学一年级,长得很乖巧,白白净净。但父母为她很操心。
  首先,惠惠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常常来不及反应,听了写不下来,写了又来不及听,忙得不亦乐乎却是错误百出。语文、数学不说,连孩子们喜欢的体育课惠惠也很怕,因为她既跑不快,也跳不远,跳绳不会,拍皮球又少,每次分组活动,同学都怕与她在一组,因为她的“技术”实在差,与她玩没意思,还会影响小组成绩。
  手工课上,惠惠也常常发呆,看着同学们灵巧地折纸、粘贴,她心里难受极了,可为什么自己的剪刀和纸张就不听话呢?
  惠惠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主动举过手,家庭作业、手工作品从没有得过“良”,可每天却比其他同学睡得晚,因为作业总好像写不完。因此,惠惠回到家里后脾气很大,在学校不能表露的情绪统统带回家——讨厌写作业、讨厌背书、讨厌默写、讨厌做手工。
  父母的诉说
  “我们平时都很忙,但家庭经济情况很好,所以在惠惠没有出生前就一直请保姆。后来有了惠惠,我们又请了一个,主要带孩子。惠惠从小真的是没有吃什么苦头,保姆很尽责,就怕带不好孩子让我们不高兴,于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生怕把孩子弄痛了、弄伤了。我们忙完一天回到家里,保姆把小惠照料得很妥帖,哭都很少听到。可能您都不相信,这孩子连爬都没有爬过,外出多数时间是保姆抱着或用小车推着。我们只有惠惠一个孩子,平时工作生活中也不涉及孩子,所以不知道惠惠发展如何,总觉得没病没灾、健健康康肯定没问题。”
  “惠惠没有上过托儿所,因为当时我们觉得孩子太小,而且反正有保姆照料。直到小惠上了幼儿园,我们才发现惠惠好像有点问题。那时她已经快4岁了,在家还是保姆喂饭,可进了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自己吃。到了吃饭的时候,人家孩子都自己吃,可惠惠却动也不动,最后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喂她。我们这时才觉得太娇惯孩子了,于是在家里告诉保姆以后让孩子自己吃饭。还记得惠惠4岁那年自己拿着调羹吃饭时,我们是那么兴奋。现在留意一下,发现人家的孩子2岁就会了。”
  “在幼儿园里,惠惠很乖,不会惹事,但也很少主动活动。双休日带她出去玩,有时候碰到同班的小朋友,人家给她打招呼,她却理都不理……现在上学了,她比人家明显动作慢,而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又哭又闹,我们担心死了!”
  孩子做得太少
  惠惠可算得上是真正的“宝贝”了,从小就被保姆伺候得无微不至,根本无需自己操心,可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小时候“动作”太少
  由于惠惠动作不协调,缺乏敏捷性,操作不精确,而且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配合不够,所以就出现了上课的“忙乱”,体育课上的“落后”和手工课上的“尴尬”。这种操作技能上的失调,实质上是脑功能的失调,也就是说惠惠因为前期过于缺乏“动作”体验,而使大脑指令无法精确完成,大脑得不到“动作”反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功能失调”。所以,惠惠并非不努力或笨手笨脚,实在是保姆太勤快,照顾得太“周到”,而让惠惠丧失了太多的锻炼机会。不要小看孩子每一次的摔倒,每一次的碰撞;不要小瞧每一次笨拙的尝试,每一次胡乱的摆弄。孩子正是在这种“失败”与“粗糙”中逐渐学会协调——慢慢地学会省去多余的动作以提高速度,学会边爬边抬头看以免碰伤,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转弯与调整思路!
  缺少自信与独立
  孩子的自信是在成人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而成人的信任体现在对孩子的放手上。保姆的精心照料实际上是“包办、代替”,保姆越是不让惠惠动手,越说明小惠“不会动手”,惠惠根本没有“我行”的体验与反馈,虽然家里不乏夸赞的声音——“惠惠好乖、好聪明、好漂亮”,可是在幼儿园,在同伴堆里一比较就显而易见了,越是比人家“慢”,越缺乏信心去表现,越不表现就越退缩,信心也越少。独立性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想让孩子成为有自信、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人,就必须给予其独立的机会与尝试。所谓“劳动创造了人”,对于孩子来说也不例外,少了“劳动”就少了成“人”的机会与能力。
  对父母来说,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是琐事,但却也是大事。在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正是孩子走出家门、走入同伴中间的信心保证!所以,要独立,先要学会自理。
  依赖别人惯了
  惠惠在学校的失意,在家的情绪反应,都是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这说明,虽然惠惠已进入一年级,但其学习意愿、学习策略与效果都不够理想,显得非常被动。毕竟这么多年来都是被照顾的对象,即使在幼儿园,尽管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但该帮时还是不假思索地帮了。可现在上了小学,上课总得自己上,作业总得自己写,这下可就苦了依赖惯了的惠惠。与其说是学业压力造成了惠惠的适应不良,不如说是这种没有人可依赖的压力使惠惠难以适应,而她实际上早该“断乳”了!
其他文献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工程,关注孩子成长的不仅只有学校,教育的重担也不能仅由班主任承担,只有充分调动家长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与班主任携手走进教育,才能真正培育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针对农村目前教育现状和家长的特点,我特别关注与家长的沟通,那么如何艺术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呢?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沟通的目的要明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
期刊
内容摘要:故事是孩子的精神食粮。故事可以分为营养派和美味派,前者重中心思想、高尚内涵,后者重迎合孩子口味、富娱乐性。而开元故事法包括上述两种取向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可随意变通,灵活使用。但要切记:亲子故事,首重感情,而非技巧。  关键词:亲子故事 开元故事法 营养派 美味派  亲子故事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思维、创意、品德等多方面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更能促进亲子沟通及亲子关系。故事是孩子的精神食粮,
期刊
内容提要:家长教育是现代教育科学大家族的新成员。家庭被喻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视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长作用的教育事业注定问题丛生。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那么,家长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家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只有家长教育先行,亲子教育才能成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提高效率。要构建家长教育管理体制和现代家长教育体系,家长教育要走专业化之路。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教育孩子成才,不仅是为了子女将来发展更好,家庭生活过得更幸福美满,而且也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所以,教育孩子不是家庭个人的私事、小事,而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和公事。  关键字:新农村 家庭 孩子 家庭教育  新农村建设涵盖物质文明、精神
期刊
六一儿童节期间,《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多家小学的数百名孩子,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成为家暴的“重灾区”,儿童受家暴存在难察觉、难介入、难干预的困境。  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对象,这一点在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打工子弟多家暴”有其诸多的现实而客观的原因。首先,一些打工者本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其次,打工者忙于工作、养家,对孩子缺少应有的关爱和管教,致使孩子身上出现许多
期刊
内容提要:母亲,一直是家庭伦理剧中不能缺少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个角色,家庭才完整,因为有了这个角色,整个情节才更加丰满。母亲,不仅具有爱的力量,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肩负着教育责任,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并非每一个母亲都是完美的,许多母亲在“责任”的掩盖下,用“无私母爱”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为此,我们通过家庭伦理剧中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明辨母爱的真谛。这对于新生一代母亲的成长将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期刊
在激烈的竞争社会里,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使孩子比自己更成功,是很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而如何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成为家长们的焦点话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好的教育,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民办名校。  几千年以前,知书达理的仉氏为了让孩子成才,三迁其住所,成就了赫赫有名的儒家思想家孟子(孟轲),也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  现如今,为人父母的家长又为孩子的成才缴纳高额的择校费,或者送他们到心
期刊
内容提要:《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名作,有人称之为“千古家训之首”。曾国藩不但治国有方,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分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艺术,展现其家庭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为正在教育子女的家长能够提供宝贵借鉴,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 家训 家庭教育 艺术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
期刊
河南省的家庭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河南教育厅副巡视员刁玉华同志在濮阳家庭教育现场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四、四、一二四”原则。这一原则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河南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总结,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全省家庭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显示了河南多年来家长学校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一、“四、四、一二四”原则的内涵    “四、四、一二四”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
期刊
一天,同事张老师在女生宿舍值晚班,发现一女生正躲在厕所里玩手机。但张老师多次向学生索要手机无果,学生还叫嚣说:“现在学生们谁没有个手机,玩玩手机又咋了?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接着,该生还继续放肆地向老师挑衅,闹出了更加不愉快的事情。后来,围绕“学生到底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这个问题,在学校内引起了争论。  其实,我们稍一留意就不难发现,时下校园内、公交车上、马路边、商场里,拿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