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惠的问题
惠惠,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今年7岁,上学一年级,长得很乖巧,白白净净。但父母为她很操心。
首先,惠惠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常常来不及反应,听了写不下来,写了又来不及听,忙得不亦乐乎却是错误百出。语文、数学不说,连孩子们喜欢的体育课惠惠也很怕,因为她既跑不快,也跳不远,跳绳不会,拍皮球又少,每次分组活动,同学都怕与她在一组,因为她的“技术”实在差,与她玩没意思,还会影响小组成绩。
手工课上,惠惠也常常发呆,看着同学们灵巧地折纸、粘贴,她心里难受极了,可为什么自己的剪刀和纸张就不听话呢?
惠惠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主动举过手,家庭作业、手工作品从没有得过“良”,可每天却比其他同学睡得晚,因为作业总好像写不完。因此,惠惠回到家里后脾气很大,在学校不能表露的情绪统统带回家——讨厌写作业、讨厌背书、讨厌默写、讨厌做手工。
父母的诉说
“我们平时都很忙,但家庭经济情况很好,所以在惠惠没有出生前就一直请保姆。后来有了惠惠,我们又请了一个,主要带孩子。惠惠从小真的是没有吃什么苦头,保姆很尽责,就怕带不好孩子让我们不高兴,于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生怕把孩子弄痛了、弄伤了。我们忙完一天回到家里,保姆把小惠照料得很妥帖,哭都很少听到。可能您都不相信,这孩子连爬都没有爬过,外出多数时间是保姆抱着或用小车推着。我们只有惠惠一个孩子,平时工作生活中也不涉及孩子,所以不知道惠惠发展如何,总觉得没病没灾、健健康康肯定没问题。”
“惠惠没有上过托儿所,因为当时我们觉得孩子太小,而且反正有保姆照料。直到小惠上了幼儿园,我们才发现惠惠好像有点问题。那时她已经快4岁了,在家还是保姆喂饭,可进了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自己吃。到了吃饭的时候,人家孩子都自己吃,可惠惠却动也不动,最后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喂她。我们这时才觉得太娇惯孩子了,于是在家里告诉保姆以后让孩子自己吃饭。还记得惠惠4岁那年自己拿着调羹吃饭时,我们是那么兴奋。现在留意一下,发现人家的孩子2岁就会了。”
“在幼儿园里,惠惠很乖,不会惹事,但也很少主动活动。双休日带她出去玩,有时候碰到同班的小朋友,人家给她打招呼,她却理都不理……现在上学了,她比人家明显动作慢,而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又哭又闹,我们担心死了!”
孩子做得太少
惠惠可算得上是真正的“宝贝”了,从小就被保姆伺候得无微不至,根本无需自己操心,可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小时候“动作”太少
由于惠惠动作不协调,缺乏敏捷性,操作不精确,而且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配合不够,所以就出现了上课的“忙乱”,体育课上的“落后”和手工课上的“尴尬”。这种操作技能上的失调,实质上是脑功能的失调,也就是说惠惠因为前期过于缺乏“动作”体验,而使大脑指令无法精确完成,大脑得不到“动作”反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功能失调”。所以,惠惠并非不努力或笨手笨脚,实在是保姆太勤快,照顾得太“周到”,而让惠惠丧失了太多的锻炼机会。不要小看孩子每一次的摔倒,每一次的碰撞;不要小瞧每一次笨拙的尝试,每一次胡乱的摆弄。孩子正是在这种“失败”与“粗糙”中逐渐学会协调——慢慢地学会省去多余的动作以提高速度,学会边爬边抬头看以免碰伤,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转弯与调整思路!
缺少自信与独立
孩子的自信是在成人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而成人的信任体现在对孩子的放手上。保姆的精心照料实际上是“包办、代替”,保姆越是不让惠惠动手,越说明小惠“不会动手”,惠惠根本没有“我行”的体验与反馈,虽然家里不乏夸赞的声音——“惠惠好乖、好聪明、好漂亮”,可是在幼儿园,在同伴堆里一比较就显而易见了,越是比人家“慢”,越缺乏信心去表现,越不表现就越退缩,信心也越少。独立性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想让孩子成为有自信、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人,就必须给予其独立的机会与尝试。所谓“劳动创造了人”,对于孩子来说也不例外,少了“劳动”就少了成“人”的机会与能力。
对父母来说,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是琐事,但却也是大事。在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正是孩子走出家门、走入同伴中间的信心保证!所以,要独立,先要学会自理。
依赖别人惯了
惠惠在学校的失意,在家的情绪反应,都是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这说明,虽然惠惠已进入一年级,但其学习意愿、学习策略与效果都不够理想,显得非常被动。毕竟这么多年来都是被照顾的对象,即使在幼儿园,尽管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但该帮时还是不假思索地帮了。可现在上了小学,上课总得自己上,作业总得自己写,这下可就苦了依赖惯了的惠惠。与其说是学业压力造成了惠惠的适应不良,不如说是这种没有人可依赖的压力使惠惠难以适应,而她实际上早该“断乳”了!
惠惠,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今年7岁,上学一年级,长得很乖巧,白白净净。但父母为她很操心。
首先,惠惠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常常来不及反应,听了写不下来,写了又来不及听,忙得不亦乐乎却是错误百出。语文、数学不说,连孩子们喜欢的体育课惠惠也很怕,因为她既跑不快,也跳不远,跳绳不会,拍皮球又少,每次分组活动,同学都怕与她在一组,因为她的“技术”实在差,与她玩没意思,还会影响小组成绩。
手工课上,惠惠也常常发呆,看着同学们灵巧地折纸、粘贴,她心里难受极了,可为什么自己的剪刀和纸张就不听话呢?
惠惠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主动举过手,家庭作业、手工作品从没有得过“良”,可每天却比其他同学睡得晚,因为作业总好像写不完。因此,惠惠回到家里后脾气很大,在学校不能表露的情绪统统带回家——讨厌写作业、讨厌背书、讨厌默写、讨厌做手工。
父母的诉说
“我们平时都很忙,但家庭经济情况很好,所以在惠惠没有出生前就一直请保姆。后来有了惠惠,我们又请了一个,主要带孩子。惠惠从小真的是没有吃什么苦头,保姆很尽责,就怕带不好孩子让我们不高兴,于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生怕把孩子弄痛了、弄伤了。我们忙完一天回到家里,保姆把小惠照料得很妥帖,哭都很少听到。可能您都不相信,这孩子连爬都没有爬过,外出多数时间是保姆抱着或用小车推着。我们只有惠惠一个孩子,平时工作生活中也不涉及孩子,所以不知道惠惠发展如何,总觉得没病没灾、健健康康肯定没问题。”
“惠惠没有上过托儿所,因为当时我们觉得孩子太小,而且反正有保姆照料。直到小惠上了幼儿园,我们才发现惠惠好像有点问题。那时她已经快4岁了,在家还是保姆喂饭,可进了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自己吃。到了吃饭的时候,人家孩子都自己吃,可惠惠却动也不动,最后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喂她。我们这时才觉得太娇惯孩子了,于是在家里告诉保姆以后让孩子自己吃饭。还记得惠惠4岁那年自己拿着调羹吃饭时,我们是那么兴奋。现在留意一下,发现人家的孩子2岁就会了。”
“在幼儿园里,惠惠很乖,不会惹事,但也很少主动活动。双休日带她出去玩,有时候碰到同班的小朋友,人家给她打招呼,她却理都不理……现在上学了,她比人家明显动作慢,而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又哭又闹,我们担心死了!”
孩子做得太少
惠惠可算得上是真正的“宝贝”了,从小就被保姆伺候得无微不至,根本无需自己操心,可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小时候“动作”太少
由于惠惠动作不协调,缺乏敏捷性,操作不精确,而且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配合不够,所以就出现了上课的“忙乱”,体育课上的“落后”和手工课上的“尴尬”。这种操作技能上的失调,实质上是脑功能的失调,也就是说惠惠因为前期过于缺乏“动作”体验,而使大脑指令无法精确完成,大脑得不到“动作”反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功能失调”。所以,惠惠并非不努力或笨手笨脚,实在是保姆太勤快,照顾得太“周到”,而让惠惠丧失了太多的锻炼机会。不要小看孩子每一次的摔倒,每一次的碰撞;不要小瞧每一次笨拙的尝试,每一次胡乱的摆弄。孩子正是在这种“失败”与“粗糙”中逐渐学会协调——慢慢地学会省去多余的动作以提高速度,学会边爬边抬头看以免碰伤,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转弯与调整思路!
缺少自信与独立
孩子的自信是在成人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而成人的信任体现在对孩子的放手上。保姆的精心照料实际上是“包办、代替”,保姆越是不让惠惠动手,越说明小惠“不会动手”,惠惠根本没有“我行”的体验与反馈,虽然家里不乏夸赞的声音——“惠惠好乖、好聪明、好漂亮”,可是在幼儿园,在同伴堆里一比较就显而易见了,越是比人家“慢”,越缺乏信心去表现,越不表现就越退缩,信心也越少。独立性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想让孩子成为有自信、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人,就必须给予其独立的机会与尝试。所谓“劳动创造了人”,对于孩子来说也不例外,少了“劳动”就少了成“人”的机会与能力。
对父母来说,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是琐事,但却也是大事。在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正是孩子走出家门、走入同伴中间的信心保证!所以,要独立,先要学会自理。
依赖别人惯了
惠惠在学校的失意,在家的情绪反应,都是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这说明,虽然惠惠已进入一年级,但其学习意愿、学习策略与效果都不够理想,显得非常被动。毕竟这么多年来都是被照顾的对象,即使在幼儿园,尽管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但该帮时还是不假思索地帮了。可现在上了小学,上课总得自己上,作业总得自己写,这下可就苦了依赖惯了的惠惠。与其说是学业压力造成了惠惠的适应不良,不如说是这种没有人可依赖的压力使惠惠难以适应,而她实际上早该“断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