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数学有魅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徜徉,让课堂焕发出探究的活力!
关键词:激疑;巧问;设梯;拓思;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焕发出探究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化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赞同意见,另一派持否定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谁是谁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通过争辩,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得到的结论,学生记忆很深刻。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克服障碍,主动探究。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通过学生报任意自然数,教师立即判断,并说明有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自然数不能被3整除,这是有规律的。然后教师启发设问,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其他地方呢?让学生观察到“13、33、26、36”中“13和33个位相同,但33能被3整除,而13却不能”,在“26和36个位相同,但36能被3整除,而26却不能被3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个位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议论中,教师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成功之悦。这样不仅可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师在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进行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五、“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赶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于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激疑;巧问;设梯;拓思;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焕发出探究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化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赞同意见,另一派持否定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谁是谁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通过争辩,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得到的结论,学生记忆很深刻。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克服障碍,主动探究。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通过学生报任意自然数,教师立即判断,并说明有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自然数不能被3整除,这是有规律的。然后教师启发设问,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其他地方呢?让学生观察到“13、33、26、36”中“13和33个位相同,但33能被3整除,而13却不能”,在“26和36个位相同,但36能被3整除,而26却不能被3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个位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议论中,教师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成功之悦。这样不仅可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师在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进行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五、“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赶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于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