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逸事
有人问德尔菲神庙里的神灵: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神谕(代替神发言的祭司)答道: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当苏格拉底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半信半疑,自己虽然聪明,但如何断定就是最聪明的人呢?他想了一个办法,去拜访雅典那些公认的聪明人,试探他们的智慧。
他找到了雅典城中一些公认的聪明人,他们中有各种类型的人。经过一番问答,他覺得十分遗憾。这些人确实都很聪明,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仅有一技之长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苏格拉底觉得,自己的知识并不比他们更多,唯一比他们强的就是知道自己所知有限。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用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说:“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中处处有美景!”
应用点拨:①知人与自知。②人贵有自知之明。③知与无知。④过程与目标。⑤旅途处处有美景。⑥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不要遗产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然而,他拿到遗产就立刻把所有钱都赠送给了兄弟姐妹,自己一分钱不要。他完成了“经济自杀”后,继续自己的圣徒之路——立刻到乡下当小学老师去了。
维特根斯坦一度生活很困难,但当他被邀请到牛津大学演讲,人家答应给他200英镑时,他却拒绝了。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他不能讲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不懂哲学史,这似乎是个缺点,但也许正因如此,他的哲学是20世纪所有哲学家中最具独创性的。他发表那本薄薄的《逻辑哲学论》时还不到30岁,发表之后,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
应用点拨:①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②诚实。③价值。④自尊,尊严。⑤选择。⑥继承与创新。⑦优势与劣势。
戴高乐教子
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主管礼宾事务的官员:“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今后你们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参加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在戴高乐执政的11年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谋取利益。戴高乐还不准孩子们抛头露面,搞特殊化。
戴高乐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必须从小就抛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亲去取得特权。
2005年,在法国电视台一项“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活动中,戴高乐以绝对优势荣登榜首。
应用点拨:①自律。②廉正。③以身作则。④自强自立。⑤教育。⑥成长。⑦人格力量。⑧爱。⑨品格。
与花园谈天
一天,一位朋友来看罗素。走进门后,只见罗素双眼直视花园,仿佛陷入了沉思。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罗素说:“当我和一位科学家谈话时,我觉得自己此生的幸福没有希望了。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应用点拨:①与自然交流。②自然之道。③师法自然。④感悟自然。⑤自然与人生。⑥自然与科学。⑦现实与诗意。⑧观察与审美。
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
音乐家鲁宾斯坦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有一段时间,鲁宾斯坦看到毕加索不断地在画同样的东西。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毕加索画了将近50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不耐烦地问:“每天都画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虽然每天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在重复弹一首歌时,每次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应用点拨:①变化。②发现。③同与不同。④变与不变。⑤个性。⑥视角。
何时思考
卢瑟福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个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应用点拨:①学而不思则罔。②学习与思考。③思考的意义。④勤奋。
朴素的季羡林
因为穿着太朴素,季羡林经常被新生误认为学校的老工人。不止一次,他被来校报到的新生叫住,请求替他们照看行李。每一次,季先生都原地不动地站在那里,帮忙乱的新生看行李,有时甚至一两个小时。自然,两三天后,在北大的迎新会上,那些叫住季先生看行李的新生,都傻了眼:那个穿着布衣布鞋的老头儿,不是老校工,而是学界泰斗,是北大副校长。
北大司机班的师傅们说,他们经常接送大人物,但唯有接送季先生时能体会到什么是尊重:到家后,季先生总要给司机道谢才下车,然后在家门口目送司机走远才进屋。 应用点拨: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②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③修养,体现在细节。④朴素。⑤外在与内在。⑥风度。⑦品格。
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曾参)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来,说要给他一大片封地,曾子坚决不接受。使者回去,又来了,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国君赠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馈赠,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应用点拨:①施与受。②人格独立。③自尊。④节操。⑤价值。
顾颉刚与冯友兰
历史学家顾颉刚有点口吃,有一次坐火车回远方家乡,想和邻座的旅客聊天解闷。他主动打招呼:“你好,你也……也是……是去苏州的吗?”邻座的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出……出去求……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拿出车票微笑示意顾颉刚。这时,有人看不下去了,跑来责问年轻人:“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人家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顾颉刚伸手示意不要为难对方,于是就此作罢。准备下车的时侯,顾颉刚发现那个年轻人已经默默下车了,只留下一张字条:“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应用点拨:①善良。②尊重。③风范。④理解。⑤礼貌。⑥同理心。⑦修养。
陶母责子
晋代的陶侃是一代名将,他年轻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的官员。一次,他将官府的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腌鱼交给送来的人,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后来,陶侃管理荆州。史载,当时荆州“路不拾遗”。
应用点拨:①教育。②家风。③廉洁。④公与私。⑤影响。
阻击病毒的亚姆村民
1664到1666年间,伦敦发生了当地历史上最后一次广泛的鼠疫(黑死病),英格兰数万人死于这次瘟疫。奇怪的是,这场大灾难虽然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基本没有遭受侵袭。这与英国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亚姆村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了英国中北部的“大门”外。
亚姆村虽然很小,却是连接英国南北的交通补给点,是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
一天,一名来自伦敦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带到了亚姆村,许多村民出现了高烧症状。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传来鼠疫大暴发的消息。为了躲避瘟疫,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
村里的威廉牧师首先提出反对意见。他把村民们召集到教堂里商议:如果往北撤离,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经过简单的讨论,村民们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留下來,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北方。通过决议,宁死不走的村民们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路边阻止行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鼠疫,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为被感染者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为了写几句话给活下去的人。比如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威廉牧师写的是:善良需要传递下去。
到了1666年8月,在村民们自愿隔离400天后,瘟疫才随着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瘟疫对这座封闭的村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全村300多个村民,只有几十人活了下来。更令人心疼的是,活下来的人中半数是孩子,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在抑郁中死去。
10年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偶然听到他们的事迹,当场洒泪,随即要求全国周知,并特赦亚姆村后代代代免税。至此,亚姆村的事迹才广为人知,在后来无数诗人、画家的艺术作品中,亚姆村民一直被冠以“贤者善人”的称号。
应用点拨:①奉献。②爱。③顾全大局。④舍己为人。⑤担当。⑥选择。⑦善良。⑧勇气。⑨生命的价值。
有人问德尔菲神庙里的神灵: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神谕(代替神发言的祭司)答道: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当苏格拉底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半信半疑,自己虽然聪明,但如何断定就是最聪明的人呢?他想了一个办法,去拜访雅典那些公认的聪明人,试探他们的智慧。
他找到了雅典城中一些公认的聪明人,他们中有各种类型的人。经过一番问答,他覺得十分遗憾。这些人确实都很聪明,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仅有一技之长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苏格拉底觉得,自己的知识并不比他们更多,唯一比他们强的就是知道自己所知有限。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用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说:“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中处处有美景!”
应用点拨:①知人与自知。②人贵有自知之明。③知与无知。④过程与目标。⑤旅途处处有美景。⑥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不要遗产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然而,他拿到遗产就立刻把所有钱都赠送给了兄弟姐妹,自己一分钱不要。他完成了“经济自杀”后,继续自己的圣徒之路——立刻到乡下当小学老师去了。
维特根斯坦一度生活很困难,但当他被邀请到牛津大学演讲,人家答应给他200英镑时,他却拒绝了。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他不能讲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不懂哲学史,这似乎是个缺点,但也许正因如此,他的哲学是20世纪所有哲学家中最具独创性的。他发表那本薄薄的《逻辑哲学论》时还不到30岁,发表之后,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
应用点拨:①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②诚实。③价值。④自尊,尊严。⑤选择。⑥继承与创新。⑦优势与劣势。
戴高乐教子
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主管礼宾事务的官员:“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今后你们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参加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在戴高乐执政的11年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谋取利益。戴高乐还不准孩子们抛头露面,搞特殊化。
戴高乐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必须从小就抛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亲去取得特权。
2005年,在法国电视台一项“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活动中,戴高乐以绝对优势荣登榜首。
应用点拨:①自律。②廉正。③以身作则。④自强自立。⑤教育。⑥成长。⑦人格力量。⑧爱。⑨品格。
与花园谈天
一天,一位朋友来看罗素。走进门后,只见罗素双眼直视花园,仿佛陷入了沉思。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罗素说:“当我和一位科学家谈话时,我觉得自己此生的幸福没有希望了。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应用点拨:①与自然交流。②自然之道。③师法自然。④感悟自然。⑤自然与人生。⑥自然与科学。⑦现实与诗意。⑧观察与审美。
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
音乐家鲁宾斯坦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有一段时间,鲁宾斯坦看到毕加索不断地在画同样的东西。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毕加索画了将近50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不耐烦地问:“每天都画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虽然每天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在重复弹一首歌时,每次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应用点拨:①变化。②发现。③同与不同。④变与不变。⑤个性。⑥视角。
何时思考
卢瑟福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个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应用点拨:①学而不思则罔。②学习与思考。③思考的意义。④勤奋。
朴素的季羡林
因为穿着太朴素,季羡林经常被新生误认为学校的老工人。不止一次,他被来校报到的新生叫住,请求替他们照看行李。每一次,季先生都原地不动地站在那里,帮忙乱的新生看行李,有时甚至一两个小时。自然,两三天后,在北大的迎新会上,那些叫住季先生看行李的新生,都傻了眼:那个穿着布衣布鞋的老头儿,不是老校工,而是学界泰斗,是北大副校长。
北大司机班的师傅们说,他们经常接送大人物,但唯有接送季先生时能体会到什么是尊重:到家后,季先生总要给司机道谢才下车,然后在家门口目送司机走远才进屋。 应用点拨: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②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③修养,体现在细节。④朴素。⑤外在与内在。⑥风度。⑦品格。
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曾参)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来,说要给他一大片封地,曾子坚决不接受。使者回去,又来了,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国君赠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馈赠,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应用点拨:①施与受。②人格独立。③自尊。④节操。⑤价值。
顾颉刚与冯友兰
历史学家顾颉刚有点口吃,有一次坐火车回远方家乡,想和邻座的旅客聊天解闷。他主动打招呼:“你好,你也……也是……是去苏州的吗?”邻座的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出……出去求……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拿出车票微笑示意顾颉刚。这时,有人看不下去了,跑来责问年轻人:“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人家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顾颉刚伸手示意不要为难对方,于是就此作罢。准备下车的时侯,顾颉刚发现那个年轻人已经默默下车了,只留下一张字条:“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应用点拨:①善良。②尊重。③风范。④理解。⑤礼貌。⑥同理心。⑦修养。
陶母责子
晋代的陶侃是一代名将,他年轻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的官员。一次,他将官府的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腌鱼交给送来的人,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后来,陶侃管理荆州。史载,当时荆州“路不拾遗”。
应用点拨:①教育。②家风。③廉洁。④公与私。⑤影响。
阻击病毒的亚姆村民
1664到1666年间,伦敦发生了当地历史上最后一次广泛的鼠疫(黑死病),英格兰数万人死于这次瘟疫。奇怪的是,这场大灾难虽然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基本没有遭受侵袭。这与英国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亚姆村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了英国中北部的“大门”外。
亚姆村虽然很小,却是连接英国南北的交通补给点,是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
一天,一名来自伦敦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带到了亚姆村,许多村民出现了高烧症状。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传来鼠疫大暴发的消息。为了躲避瘟疫,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
村里的威廉牧师首先提出反对意见。他把村民们召集到教堂里商议:如果往北撤离,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经过简单的讨论,村民们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留下來,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北方。通过决议,宁死不走的村民们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路边阻止行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鼠疫,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为被感染者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为了写几句话给活下去的人。比如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威廉牧师写的是:善良需要传递下去。
到了1666年8月,在村民们自愿隔离400天后,瘟疫才随着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瘟疫对这座封闭的村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全村300多个村民,只有几十人活了下来。更令人心疼的是,活下来的人中半数是孩子,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在抑郁中死去。
10年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偶然听到他们的事迹,当场洒泪,随即要求全国周知,并特赦亚姆村后代代代免税。至此,亚姆村的事迹才广为人知,在后来无数诗人、画家的艺术作品中,亚姆村民一直被冠以“贤者善人”的称号。
应用点拨:①奉献。②爱。③顾全大局。④舍己为人。⑤担当。⑥选择。⑦善良。⑧勇气。⑨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