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江浪龙脊风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三”,这是一个与映山红一起绽放的日子,是龙胜县城一年一度最亢奋的日子。这一天,一是要实行交通管制,一个小山城一下子涌入那么多的车辆,只能在城郊消化。二是“三月三”节日活动分在几个会场进行,一个人无法全都走到,只有跟着电视现场直播不断跳转、切换的画面,才能看个大概。三是广西电视台这几年将龙胜县城和龙脊景区作为全区“三月三”活动的分会场,更是盛况空前。
  龙胜古称“桑江”,从流过县城的母亲河得名。因为要购置春耕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居住在龙胜大山里的各族人民约定三月初三到县城进行交易。于是,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便成了龙胜县城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传统会期。人们从四方八面赶来,有来做买卖的,也有专门来看抢花炮和看戏的,那是商家为吸引顾客,特意出钱请坊间举办的文体活动。当然也有来走亲的,男女青年则以此作为会面的良辰佳期,而听到山歌就心痒的人,自然会扎进歌会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寻找时机亮相。当然,山歌会不用老板资助,是人们自然形成的心灵磁场。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购物方便,快递到家,人们赶龙胜“三月三”,更多的是来赶文化集。城是锦绣城,寨是金银寨,村是芙蓉村——早已成为广西旅游名县的龙胜,努力挖掘、整饬、传承民族文化,将“三月三”打造成为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一个开放性、互动性、联谊性都很强的民族文化艺术节,同时也把它办成这个“百节县”节庆文化的窗口和龙头。对于这个多民族的自治县来说,“三月三”又是龙胜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日。
  只有春天才能调集如此纷繁的色彩。这一天,盛装的龙胜各族妇女是龙胜山城最亮丽的风景。她们从彩虹深处走来,从旖旎的山光水色中走来,在人潮涌动的街上,那斑斓五彩时分时合,时而像色彩的拼图,时而像变幻的魔方。最后,在民族广场的舞台上集中展示。红瑶女的红衣彩裙,蕴藉典雅,绮丽华贵;盘瑶女以蓝色为底的衣裤,俊逸英爽,含蓄隽永;花瑶女以米黄色为主的衣裙,轻灵飞动,清新淡逸;白衣黑裤的壮家女,仿佛一群圣洁的白天鹅翩然而降;银饰闪闪的苗家姑娘,像一群粲然开屏的孔雀;紫红衣裙的侗妹,则牵来一片片祥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游客们不禁睁大眼睛:在这大山合围的世界里,竟有如此绚丽的霓裳和光彩照人的女子!她们虽不施粉黛,但穿上这些民族服装,却显得秀雅脱俗,就是换时装模特来穿,也穿不出这种妥帖自然的韵味。
  进入民族歌舞展示的环节,侗族芦笙踩堂,其曲调时而像瀑布一样激越,时而像绿潭一样深沉。它是民族团结和睦的礼赞,是兄弟情谊纯洁、真挚的共鸣。热烈奔放的侗族草龙、草狮,裹挟着生命的原动力,将团队精神舞得风生水起。苗族舞蹈《油茶飘香》,跳出了庆丰收的热烈欢畅。壮族舞蹈《草裙舞》,踏响了先民们远古的呼唤。而《龙脊耕犁舞》则表现了“山歌当棕绳牵引,夫妻一同拉犁,一把铁犁一个音符,从梯田五线谱上飞起”的偶耕情景……从河水里采撷的流动旋律,从鸟鸣里提炼到的鲜活音符,原生态的侗族大歌装着大自然的和声;而高亢婉转、演唱难度很大的汉族挖地歌和六甲歌,是藏在民间的美声花腔,一个个都是“非遗”项目。新的民族广场舞,或热烈奔放,或曼妙优雅,同样带着地气的芬芳,舞动着各族千年的梦想。它们的诞生,为龙胜民族歌舞谱系增添了新的风采与韵致。
  龙胜红瑶妇女以红衣和长发著称,并经常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其服饰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长发以集体的形式创造了吉尼斯纪录。为凸显红衣长发的风采,整合放大这两大亮点,江心洲公园成了龙胜三月三的主会场,千名红瑶妇女围着沙洲以水为镜,摆开梳长发的阵势。红衣与春花比艳,黑发与柳丝比长,那是罕见的生命潇洒。这些披下来能垂到脚尖的长发,像山溪一样飘逸流淌,像烟云一样凝聚、弥散。梳呀,梳出了百花的芳香,梳出了青春和健康。而后,这些美丽的长发又像乌龙盘柱一样被盘上头顶,盘出梯田般流转的情韵。
  在民族体育竞技现场,侗族男女青年一来一去在拍毽子,“刷!刷!刷”的节奏把欢乐气氛移植到县城来。一群红瑶姑娘在推竹杠,竹杠在彼此之间稳稳地相持着,角逐似乎在无声无息地进行。然而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觉各方抗衡的力量都在银镯闪亮的手腕上凝聚、奔突,在颤抖的衣服下摆流动。挑重担比赛把山里人飞扬凌厉的豪气宣泄无遗。三百斤、四百斤,扁担断了换檩条,棕绳断了换铁线,大力士的骄傲终于在游客闪光的镜头里定格……
  如果说满街涌动的彩色浪花让你看不尽,那么滨江公园的山歌赛则让你听不够。它是每年龙胜三月三的重头戏,是苗瑶侗壮汉各族山歌的雅集。滨江公园里常年辟有一个以传歌为目的的“山歌角”,“三月三”这一天,山歌角变成了激情澎湃的海洋。这里是出龙胜“歌王”的擂台,各乡镇均派出自己的代表队来淬火和充电。为扩大龙胜歌会的影响,歌会还邀请外县歌手参赛。
  与时俱进,今天的龙胜“三月三”歌会有了新的担当,办成了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山歌舞台。唱精准扶贫,唱廉政建设,唱民族团结,唱社会和谐,为乡村振兴壮行,歌声的浪潮里有党的十九大春雷般的回声。在比赛中,主持人调度灵活多样,一改过去从头到尾的拉锯式对唱的赛制,或出题让歌手抽唱、抢唱,或让歌手见景唱景、见物唱物,还让观众出考题,让歌手“见子打子”。目的是让大家看到,什么是锦心绣口,什么是押韵的生命底蕴,什么是刻骨铭心的美好情感。
  这一天,商家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大做生意,设在县城北岸的龙胜民族商品一条街最吸引人的眼球。精美华丽的民族服飾、织锦、刺绣品,排出五光十色的方阵。新发现的龙胜红碧玉,是玉石市场的新宠,用鸡血红、朱砂红、鲜红、枣红、紫红、褐红等颜色为节日增添喜庆色彩。琳琅满目的手镯、手链,种类繁多的观赏石、印章和雕件令游客爱不释手。而龙脊茶叶、龙脊辣椒、龙胜凤鸡、龙胜翠鸭、地灵红糯、地灵花猪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同样受到群众的青睐。它们在龙胜葱绿的生物链上得到洁净、安全的滋养、庇护,并得到独立的驯化发展,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这一天,这里还举办龙胜食品大赛,油茶、米粉、糍粑、九层糕、油堆等民间食品的“小家碧玉”,与饭店特色菜肴的“大家闺秀”,一同接受现场评委的打分和食客的品评。而在县城的风雨桥上,盛大的长桌宴席则用拿手好菜和酒歌等待游客们的到来。   被赋予神圣使命的龙胜“三月三”文化活动,虽然做到浓墨重彩、精华荟萃,但每年的活动内容又有所侧重,有所创新。抢花炮历来是男人的专利,如今也成为龙胜各族妇女英姿飒爽奋力角逐的竞技项目。而民族“金花”的入选标准,无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的风范。过去各民族的男式服装比较单一,如今虽按传统款式制作,但用时新面料与现代设计修身剪裁,再加上民族织锦刺绣适当勾勒、点缀,既充满勃勃生机,又蕴含男性的阳刚。不变的是大家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各族群众在“三月三”的狂欢中,互相愉悦,互结同心,把一首《民族团结是大歌》唱成节日活动的主题歌,唱成“多耶”式的千人旋转起舞的圆舞曲。
  “我的家乡歌满坡,民族团结是大歌。苗瑶侗壮汉兄弟,五彩旋律共脉搏。我的家乡歌成河,民族团结是大歌。东西南北齐弹奏,芦笙长鼓共欢乐。开创神奇新生活,团结歌是胜利歌。踏平艰难和险阻,豪迈歌声更壮阔……”
  龙胜三月三节庆活动的另一个重头戏在龙脊景区同步进行,地点在被譽为“天下第一长发村”的黄洛瑶寨。那一天,那里几乎成了展示红瑶文化亮点的专场。抚摸红衣的花纹、线条和质感,品味红衣所蕴含的温婉风情,零距离地参与让游客走进了瑶家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红瑶妇女为什么特别喜欢红衣?又为什么能沿袭下来?挂满黄洛瑶寨木楼民居廊檐的红衣和瑶锦会告诉你,摆在小广场上忙碌织彩虹的织布机会告诉你,隽妙清逸的红衣走秀也会用如诗的流韵和自信的笑容告诉你。瑶家住在高山,为驱赶阴霾寒气,她们选中了红色,于是衣服上写满了太阳的祝福。而那丰富的织锦绣花图案,都来自她们的审美观和对瑶族历史的尊重。她们不仅过年过节穿,平时也穿;不仅做客和出嫁穿,上山做活也穿。就是外出读书、打工的女子,一旦回到家里,便急不可耐地翻箱倒柜,把自己珍藏的红衣穿上。
  一梭一梭地织,一针一针地绣,缝制一件红衣不啻完成一项工程,常常由几代人共同完成。于是,孙女的红衣上有奶奶的手温,有妈妈的气息。几代人的丝线同走一条灿烂的路子,几代人的心灵轨迹糅合在一起。
  在傍着寨子的龙脊河边,梳长发的红衣队列又在《长发谣》的婉畅旋律里一字摆开。她们解开黑色的三角头巾,把层层盘绕的长发翻转、松开,甩落下来。有人当场测量,都在1.5米以上,最长的超过2米。银梳子像白帆在黑浪中上下击水,把黑发梳得比山歌还长,把传统梳成了时尚。而后,它们被一圈圈挽上去,或交叉盘曲,平绕头顶(未婚女子发式),或交替盘绕,在额头上方扭出一个圆形发髻(已婚妇女发式),丰盈、美丽又干净、利索,让游客赞叹不己。
  这一天,黄洛瑶寨还给十八岁的少女举行成人仪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作为父母赋予的生命的一部分,这一头长发伴随她们从女童变成少女,从少女变成少妇,又从少妇变成奶奶或外婆,始终与她们的喜忧悲欢一同生长。红瑶妇女的长发乌黑油亮,比电视广告上为洗发产品代言的那些靓女的长发还要柔软、滋润、飘逸、漂亮。她们从未用过什么洗发露、护发乳,她们的洗发、护发品,是把淘米水装在陶罐里放在火塘边保持恒温发酵而成的膏状沉淀物,还有油茶籽榨油后的茶饼。也许还与她们常年用清澈的山泉水洗头及用黑色头巾把头发严裹起来有关。
  经过三十多年的旅游开发,黄洛瑶寨那台反映红瑶习俗风情的歌舞也演绎成了经典。再现生产情景的舞蹈里,背篓载着婀娜,斗笠顶着粗犷。唢呐声中,上下挥动的长鼓,舞出岁月祥和的圆弧……一曲曲透着古拙野趣的流畅旋律和一段段本色、质朴的动人舞姿,是经过提炼升华后的民族之美。红瑶妇女有歌舞艺术的天赋,本来美丽的音乐语言和舞蹈语言就交织在她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通过旅游开发,她们一改过去的羞涩和局促,在新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于是,她们才显得如此落落大方、得心应手。
  沐浴在质朴、秀美和真诚的红瑶原生态文化氛围中,游客们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满足。那一声真诚的问候,一缕山歌的柔情,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让游客产生一种感情的升华,从而产生一种眷恋之情。歌醉人,情醉人,醉成一个快乐的音符。用“醉美”来体验龙脊“三月三”之行,是龙脊旅游的最高境界——美,实在美!
其他文献
镇江金山湖畔,一个衣着华美的少年正摇着扇子观赏湖光山色。忽然“哗啦”一声,身旁路过的一个挑水姑娘脚步不稳,身子一歪,水桶里荡出来的水花溅湿了少年的衣裳。  少年刚要发火,看到那挑水姑娘明亮而略带羞怯的眸子,呆住了,连她的道歉都没有听见。待他回过神,姑娘已走远,少年望着那纤瘦的背影和两条漆黑的长辫子怅然若失。  少年没有心思再赏景,信步回了家。刚一进花厅,就被父亲沉着脸教训了一番:“春生,你整天这样
期刊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我们瑶族。各民族过节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唱歌、跳舞的欢乐主题却大抵相似。八桂春来早,“三月三”节日期间,连空气都弥漫着山歌的味道与芬芳气息,令我不禁想起20世纪90年代去“塘底坳”(地名)赶歌圩的情景来。  我的老家桂林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在交通和信息并不太发达的90年代,赶歌圩、唱山歌、对山歌及以歌传情、以歌结亲是年轻人的一件重大
期刊
桃花红,李花白。春天的缤纷烂漫中,桂西北山边地头不时能见到长着灰白叶子的灌木开满质朴无华、芳香馥郁的花。这种壮话叫作“花卖”的花树,我小时候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学名,那年念着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正值花开季节,教室外飘来阵阵花香,想到“花卖”那碎玉般密簇一团的细细花丝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花更是分外的香,我便不假思索将“花卖”当作老人家诗中写意的“黄花”。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农学专业。念过植
期刊
在广西许多地方,农历三月初三都有在房屋门楣上插枫叶的习俗。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春季,岜下屯发生瘟疫。得病的人初时流涕流泪,再是头痛身痛,后到卧床不起,严重的甚至不治身亡。有些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有些是一家得病,传染邻里,连去看望的亲戚也未能幸免。  一时间,有病患的人家或是忙着求医抓药,或是忙着祭祖拜庙,或是请道公巫婆驱鬼赶瘟神。能想到的办法,大家全都用上了,但是瘟疫肆虐依然如故。  屯里,
期刊
我是一枚落在他乡的叶子,在异乡的风里慢慢吹着乡愁。我的乡愁是一杯酒,是一个名字——“念乳屯”。在我心中,这是世界上最诗意的名字!  车窗外飘着小雨,像淅淅沥沥的回忆……  群山连绵,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在我的眼中荡漾,路边的野花在微笑,電线杆安静地伫立在土地上。汽车缓慢地在弯曲的乡村公路行驶,此时的我越来越体会到“近乡情更怯”的深刻内涵。  “三月三”——我回来了!  亲爱的土地,我回来了,顺着风的方
期刊
一  而今,春意正浓。  我们漫步在湖边,看湖光山色,听莺歌燕语,任和煦的风吹拂着我们的肌肤。我们在风声中窃窃私语,在草地上撒欢,寻找生命的原初,让灵魂脱俗,远离城市的纷纷扰扰,去叩响大自然的神殿。  随即陷入油菜花的海洋,你的目光柔和如这三月的湖水,笑靥迷人。  二  三月,野草蔓蔓。  万物在闪亮的水声中回归原乡。花开的声音,鸟鸣虫吟声,风雨声,交汇组成了一首春天的交响曲。  人间春意更浓。 
期刊
清明节的前两天,我们一行人往大山的方向进发,祭拜先祖。要祭拜的先人连我们同行中最年长者都没见过,我们自然不认识。我们一行人神态怡然,步履轻松,仿佛这是一次踏春之游,或者是一次走亲访友。  客家人的风俗,过了春分日就开始为新坟旧墓铲除杂草,培上新土,并行祭拜礼俗。春分日一般祭拜去岁的新坟,第一次祭拜,称为“开新山”。亲人故去不久,坟上新土草色尚淡,心上伤口犹新,所以这日人们的情绪显得要低落些,春分日
期刊
在看张培培表演前,我对这位“90后”能否担当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的重任画上一个问号。但演出结束后,我把问号改成了感叹号!  豫剧《戈壁母亲》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来自河南农村的中年妇女柳月季带着即将成人的儿子钟槐和捡来的女儿钟柳到新疆寻找丈夫,最终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主演母亲柳月季的张培培出场时的年龄扮相与演她儿子和女儿的演员差不多。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张培培渐渐地化为了柳月季
期刊
据《宜州市志》记载,蓝祥是清代宜山县永定土司加洞村(今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三寨村)人,蓝祥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嘉庆十八年(1813年)无疾而终,按中国传统的天地各加一岁的算法,他的寿缘为146岁。他一生走过两个甲子年,经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个朝代。在142岁时,嘉庆皇帝特赐予蓝祥“庆吉颐重”之牌匾和“四朝雨露一身覃”的诗句。  嘉庆皇帝赐给蓝祥142岁生日的御笔诗石碑刻,现藏于
期刊
大凡一个地名,大都有何以为名的根源。都安瑶族自治县有一个地方,相传远古时候就是植被茂密,古木参天,无论春夏秋冬,都是郁郁葱葱、菁菁盛盛,故名“菁盛”。  不过,菁盛得名于草木茂盛,却成名于当地的风物。正如一句无名诗所述的那样:“天下风物处处是,都安菁盛也风流。”  菁菁盛盛名副其实  来到菁盛的人,必到文华村加意屯。因为这里有一株“葡萄工”。村民没人知道这株细根穿入好几块台地、繁茂的枝叶爬满大半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