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名片]陈敬文,网名撼城,福建省平潭县人,出生于1959年8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就读于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曾任共青团福建省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平潭县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员,平潭县实验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现任平潭县实验小学校长、县政协委员,福州市特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平潭县小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中小学首批学科带头人。
故事一:从民办教师到师范生
1977年7月,我肩扛畚箕,胸怀语录步向上山下乡之路。算我幸运,这年的9月份,因人缘好,学习成绩小有名气,被魏谋兴校长招去当民办教师,教了两年的初中数学和物理。两年的初中教学生涯我大多忘记,但平生教第一节课的情境历历在目。
“同学们,我叫陈敬文。耳东陈,尊敬的敬,文章的文。尊敬师长,尊重学生,要崇尚文化,要发奋学习,让我们共同‘敬文’吧!愿大家学得比我好!比我强!”学生们被我这么一说,开始有点腼腆了。我接着就给大家讲了一个事先准备的“爱因斯坦与小学生”的故事。我边讲边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两个一大一小的圆,不知怎的只刷刷两下,圆画得又快又圆。台下学生一片赞叹。然而更让学生大开眼界的是故事的结束语——爱因斯坦不知道的比小学生更多。
从教的第三年夏天,当时公社的文教办主任连哄带“骗”把我安排在他的家乡——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小学任教。说我进取心很强,到“田园式”校园里能够让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家离学校步行需1个多钟头,每月26元的工资既不够伙食也不够乘车,生活极为艰苦。天天粗茶淡饭,练就了我不需任何菜,10分钟内就能把两大碗饭吃完的本领。一个星期一的冬日早晨,我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迎着蒙蒙细雨。正匆忙地赶路。突然,觉得自行车再也踩不动了,一看发现前后轮均被泥土完全阻塞了,结果只好光着脚丫扛着自行车,一路小跑赶到学校。在这里,我教了两年的毕业班数学。早晨,组织学生学习简易武术:放学后带领学生到树林里扒革:校长不在时,常其受委托召开校会,组织教师教研、学习……生活过得还充实。但一件小事让我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下洋小学有一个学生小陈,小小个头,很老实,听课挺认真。但作业都是“×”,考试门门挂“红灯”。一天上完数学课,他拿着课本跑到我眼前:“老师,我今天才听得最明白,你看,是不是这样做……”我豁然开朗,平时,他一本正经地听课都是似懂非懂,为完成作业他硬着头皮瞎写,为表示学习态度好,他毫无头绪地埋头苦干,私下辅导他时,也是不懂装懂一个劲地点头。那天,我用的教学方法是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原来,教学方法不同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我猛然悟出:如果不致力于提升自己,只能让自己走进教育的死胡同。于是我下定决心潜心学习、运用、研究教学法,改变了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和学生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进行尝试练习中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遇到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突出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鲜明特征。记得我在教学“百分数”时,出了一道题:“一种商品在物价上涨时提高10%,后来物价下跌时又降价10%,现在的价钱和原来的价钱是否一样?”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模式教学,我进行着教学流程,当进行到“尝试解题”时,小陈答对了。我抓住契机,请他说明自己的观点,他振振有词地说:原物价和涨后的物价不同,标准量不同,所以同样乘以10%,所得的价格并不一样。
每当“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每当“满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时,我都会追忆这段经历,反思着“老师,我今天才听得最明白”的话语,我心中油然而生: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多么关键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多么举足轻重啊!今天我小有成就,跟这段经历不无关系。小陈的前后变化扭转了我的教学旅程。那一年我考取了长乐师范。
故事二:从需要出发
1983年,我从长乐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实验小学任教,涉足音乐、语文、少先队教育、德育及思品教学,成了“大杂烩”老师,但杂而不乱,我依然专注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本身的苦与乐以及天真可爱的学生犹如一本好书中的情节,当知识渐渐地把你吸引住。教育便成了教师的一种需求。一种内在动力驱动你废寝忘食,沉浸于辛苦的劳作中。这,也是一种享受。
1991年冬,正当我沉浸在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的喜悦中时,经过多个方面的努力(当然也有我的默许),“转行”通知也下来了。用人单位“诱惑”,学校为难;朋友鼓励,同行羡慕;学生挽留,雨露沾衣……猛然间,眼前呈现出一个个长者的影像——
吴正和老校长:陈老师,自从我把你争取到实小,我一直担心留不住,但你没有让我失望。我坚信你的才智必将给我们学校带来财富。
高名奎局长:(在推荐省优的会上)实小陈敬文跟我素不相识,但我认为非他莫属。大热天,许多老师都休假去,他带着学生渡海,到一个孤岛上举办夏令营……
“不能再迟疑了。”我果断地放弃了“改行”机会,继续着教育的旅程。
1993年冬天,福州麦顶小学的宋校长带著一批骨干教师来实小支教,因为学生时代的嗜好和教过数学的缘故,我参加了数学组听课、评课活动。麦顶小学老师的献课精彩极了,评价我们老师上的课他们也挺客气:结构严谨,“双基”很重视,但太传统些。我知道怎么回事了。我知道应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了。当天晚上,我翻箱倒柜,把1980年以来有关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文章全部摘录下来,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尝试教学法”的精神实质,了解了邱学华当时的情况。第二天写了一封长信然后寄给邱学华老师。一周后,我收到了邱学华老师的回信和他寄来的《尝试教学法》。于是,我利用这些资料,对教师进行培训,亲自上示范课并指导青年教师上研究课,实小的“尝试教学法”推广全面铺开了。
1995年8月,我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科研现状的基础上,在邱学华等老师的指导下。设立了“尝试教学与学法培养”课题研究,把尝试教学法与学法指导置于统一体中进行有机整合,推出十个子课题,既有面上研究又有纵深探索。课题研究开题容易,过程探究着实困难。回想起来,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在坑坑洼洼里摸爬滚打过来的,不知几回在岔道上坚定路标,更不知几次在困境中挣扎与挺立。
1996年10月,一年级实施“新教材”,县里按常规安排我校举行“新教材新教法”研讨会。经过集体备课,老师们都认同我的思路,即用新近研究的教学模式推出研究课,并在研讨会上举行“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讲座。研究课在 征求有关领导与教研员意见时出现了分歧,“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尝试教学法只适合在初高中”“面向全县开课,保守一些好”等观点占了上风。执教老师开始打退堂鼓了,怎么办?我这人有一股拗劲,看准的就一定要闯下去。在我的坚持下,研究课按原来的思路在多次试教的基础上。依然在研讨会上面向全县隆重推出。结果,好评如潮。身居海岛。教育思想偏于保守,说来也不奇怪,与“世”隔绝,怎知”琼楼玉宇”“今夕是何年”。回头望坎坷来路,庆幸的是,我一路颠簸着奔闯而来。
故事三:为快乐前行
20多年苦苦思索的问题,探索的知识。蓦然从理论与实践中跳出,从不断的学习中走来。原来教育的真谛就在自己的眼前,在活生生的学生中,在艰辛的教育过程中,在滴水成溪、江河成海的积累中。
我深知,我们生活中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家教师”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兴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一旦一个教师到了仅仅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教育本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因此,我认为“乐趣就是享受”,下面是我与网友的对话:
撼城:今天,我听讲座时,其中一个案例令我深思。
飘:好啊,说来听听。
撼城:有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之职,日日如此,也觉逍遥。有一天庙内住持要换人取代他的位置,小和尚很不服气地说:“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难道不响亮?“老和尚告诉他:“你敲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有什么感召力。钟声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来的钟声不仅要响亮”而且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职责呢?”
飘:哈哈,心中无钟,即是无佛。说得多好呀!
撼城:是啊!心中无钟,即无佛,那么,教师心中无学生,即无教育,心中无教育而当教师的确很痛苦。说到这儿,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曾有位老师对我说:陈老师,你也该好好享受享受了。我反问道:什么是享受?
飘:陈老师,您不是常说“乐趣才是享受”吗?
撼城:但是,他是这样说的:喝喝酒、品品茶、跳跳舞、打打牌。悠闲自得,才是享受。
飘: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怎能体验那种快乐。更谈不上享受了。
撼城,其实,责任即需要,需要即乐趣,乐趣即享受。
飘:呵呵,陈老师,您感悟很深呀。
撼城:这就是人的品味。不同品味的人就有不同的“兴趣一体验一快乐一享受”。
飘:陈老师,你已经出神入化了。
撼城:哈哈,我是自得其乐呀。你不是跟我一样么,你以崇文为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兴趣一体验一快乐一享受”的境界嘛。
飘:呵呵,热衷于此,才知其乐。
撼城: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旧”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他们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地溶化、组合、萌芽、生长。他们真是越干越幸福,他们干工作就是追求幸福。
飘:如果老师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一生都是幸福的。
撼城:故乐趣即享受。致力于教育事业其乐无穷呵!
琐碎的事务,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抑止我倾心教研的热情。一天上午,我参加完数学组教研活动后。正想着刚才老师们畅所欲言的情境,突发一个念头,今天数学课还没听,何不来个“推门听课”?不知不觉已到了四(6)班的门口,刚想敲门,陈惠钦老师已跳着一只脚开门来了。我顿觉一股暖流涌向心头,原来,陈老师前些日子上班时,不小心脚骨折了,才休息几天,就瞒着学校坚持到班上课。我迅速地步入教室,扶着她,叫她在前排的一个空位上坐下,回过头,望着陈老师刚抄完的一个例题,忙对她说:来,我替你上课。接着,一节课在轻松、愉快,师生和睦对话、交流的情境中完成了。下课了,我面带微笑企盼陈老师和她的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料他们却报以热烈的掌声,异口同声地说:“欢迎陈校长继续给我们上课!”事后,我与陈老师交流感受时,她说:“陈校长,你没看书,甚至例题还没看清,一下子便进入角色,非常精彩!学生很喜欢你上课。什么时候再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对她说:“我进四年级,一看‘教学进度’就知道了。最近,我正在设计‘四段综合型’教学模式,今天课堂‘动态情势’,有利我规避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实现了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的境界。课堂上之所以异常活跃,跟你平时的教学有很大关系。你看,今天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了许多不同解法,并且对不同解法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对有的解法提出了质疑。如果没有平时的一数学学习习惯’养成,要实现这种境界,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课堂上应坚持‘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也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一路走下去……’的原则,这就是我常说的‘动态生成’。”
1998年12月,我晋升为“小中高”,我觉得自己很惬意,平常人们常说我是“工作狂”“教育迷”,对此我只好予以缄默,孜孜不倦地追求,矢志不渝地奋进是我内心需求。追求需要不断确立新的境界,奋进必须不停地学习、领悟与反思。随着”尝试教学与学法培养”课题研究的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之后,我又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尝试创新”课题研究,配合“创新教育”的小学数学“创新策略”探索,新课改的“动态生成与跟进策略”研究……
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从教二十几年,从默默耕耘的无名小卒到现在的终尝教育的甘甜,我真正地体验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种境界,这由苦到乐的教学旅程,由涩到甜的心路经历,非亲历其境不能品尝其味。倾我所有的热情,永不放弃,我期待着迈入更加自由的快乐境界!
故事四:不仅是为了称号
2003年夏天,我作为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到福州艺术师范学校集中理论研修。在两周时间里,我耳闻目睹了11位省内外国家级专家的精彩讲座,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收获。在这里,我看到了大师勾勒的国家课程改革的蓝图,体验了未来教育的情境,了解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绩、问题与前景:感受了与专家对话的快乐,进一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与时代要求,体验了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素养、理论底蕴和重要责任。在这里,大师们的“课堂动态”“蒙太奇”的意境,勾起我对两年前就琢磨的教学策略“跟进”的极大兴趣:“跟进”不单是现代课堂教 学从“有模教学”步入“无模教学”过渡的载体建构,教学机智的提升、教学艺术的锤炼,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这无疑对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引擎,触动了灵感,激发了热情,“跟进”教学策略的雏型就在我边听课边思索中形成了。两年的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训使我感受到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的碰撞中得以升华,体验到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在不断砥砺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获得了质的飞跃!
我常想,教师要达到教学相长。把传统的“一桶水”刨升为“长流水”“鲜活水”,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与终身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板凳要坐十年冷”,教师的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问题。我坚信:只有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智慧。培训的两年中,我通读《苏霍姆林斯基》全卷,写下了读书笔记3万多字,钻研了《教育创新论》、《小学数学教学建模》等一批理论图书,写下了反思性文章与论文近40万字。2005年我的专著《评课》,以及2008年我与余文森老师、黄国才老师等合作编著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均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邱学华老师称(评课)一书的出版“使我国评课的研究达到一个新水平”,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刊登署名评论文章,称(评课)是。建构一种评课文化”的书。
网络是一个不设藩篱的大学校。在网络学习的背景中。教师完全能够体验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借助网络,教师可以感受最前沿的理念,可以捕获最丰富的信息,可以表达最自由的思想,可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2004年,在我给一千多位教师作“动态生成与跟进策略”专题后,几个月下来,陆续有全省各地的热心教师通过邮件、QQ、电话、传真等联系方式同我进行沟通与交流。其中,QQ连线最多,你来我往,持续不断,QQ无疑成了无限的平台,QQ连线化为永不消逝的电波。除了QQ,各个教育论坛也是我活跃的舞台,也只有在网络上才会有“敬文评课”的版主,“课堂点评营”的版主以及跨区域的“门徒”(陈敬文老师网名)。
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行动,而是以研究的态度去做、去实践。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研究试题的针对性和训练量,更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个性及转化矫正的办法。在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娴熟的教学技能,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学会研究、勇于创新,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教历式教案改革”“跟进策略”“案例培训”“评课实效性研究”等专题都是在工作中找到研究的着眼点的。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科研,教育的理性光辉与人文色彩才能得以“生动”的发挥,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校才能成为展示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平潭县实验小学责任嫡辑:王 彬)
故事一:从民办教师到师范生
1977年7月,我肩扛畚箕,胸怀语录步向上山下乡之路。算我幸运,这年的9月份,因人缘好,学习成绩小有名气,被魏谋兴校长招去当民办教师,教了两年的初中数学和物理。两年的初中教学生涯我大多忘记,但平生教第一节课的情境历历在目。
“同学们,我叫陈敬文。耳东陈,尊敬的敬,文章的文。尊敬师长,尊重学生,要崇尚文化,要发奋学习,让我们共同‘敬文’吧!愿大家学得比我好!比我强!”学生们被我这么一说,开始有点腼腆了。我接着就给大家讲了一个事先准备的“爱因斯坦与小学生”的故事。我边讲边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两个一大一小的圆,不知怎的只刷刷两下,圆画得又快又圆。台下学生一片赞叹。然而更让学生大开眼界的是故事的结束语——爱因斯坦不知道的比小学生更多。
从教的第三年夏天,当时公社的文教办主任连哄带“骗”把我安排在他的家乡——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小学任教。说我进取心很强,到“田园式”校园里能够让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家离学校步行需1个多钟头,每月26元的工资既不够伙食也不够乘车,生活极为艰苦。天天粗茶淡饭,练就了我不需任何菜,10分钟内就能把两大碗饭吃完的本领。一个星期一的冬日早晨,我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迎着蒙蒙细雨。正匆忙地赶路。突然,觉得自行车再也踩不动了,一看发现前后轮均被泥土完全阻塞了,结果只好光着脚丫扛着自行车,一路小跑赶到学校。在这里,我教了两年的毕业班数学。早晨,组织学生学习简易武术:放学后带领学生到树林里扒革:校长不在时,常其受委托召开校会,组织教师教研、学习……生活过得还充实。但一件小事让我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下洋小学有一个学生小陈,小小个头,很老实,听课挺认真。但作业都是“×”,考试门门挂“红灯”。一天上完数学课,他拿着课本跑到我眼前:“老师,我今天才听得最明白,你看,是不是这样做……”我豁然开朗,平时,他一本正经地听课都是似懂非懂,为完成作业他硬着头皮瞎写,为表示学习态度好,他毫无头绪地埋头苦干,私下辅导他时,也是不懂装懂一个劲地点头。那天,我用的教学方法是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原来,教学方法不同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我猛然悟出:如果不致力于提升自己,只能让自己走进教育的死胡同。于是我下定决心潜心学习、运用、研究教学法,改变了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和学生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进行尝试练习中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遇到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突出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鲜明特征。记得我在教学“百分数”时,出了一道题:“一种商品在物价上涨时提高10%,后来物价下跌时又降价10%,现在的价钱和原来的价钱是否一样?”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模式教学,我进行着教学流程,当进行到“尝试解题”时,小陈答对了。我抓住契机,请他说明自己的观点,他振振有词地说:原物价和涨后的物价不同,标准量不同,所以同样乘以10%,所得的价格并不一样。
每当“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每当“满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时,我都会追忆这段经历,反思着“老师,我今天才听得最明白”的话语,我心中油然而生: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多么关键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多么举足轻重啊!今天我小有成就,跟这段经历不无关系。小陈的前后变化扭转了我的教学旅程。那一年我考取了长乐师范。
故事二:从需要出发
1983年,我从长乐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实验小学任教,涉足音乐、语文、少先队教育、德育及思品教学,成了“大杂烩”老师,但杂而不乱,我依然专注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本身的苦与乐以及天真可爱的学生犹如一本好书中的情节,当知识渐渐地把你吸引住。教育便成了教师的一种需求。一种内在动力驱动你废寝忘食,沉浸于辛苦的劳作中。这,也是一种享受。
1991年冬,正当我沉浸在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的喜悦中时,经过多个方面的努力(当然也有我的默许),“转行”通知也下来了。用人单位“诱惑”,学校为难;朋友鼓励,同行羡慕;学生挽留,雨露沾衣……猛然间,眼前呈现出一个个长者的影像——
吴正和老校长:陈老师,自从我把你争取到实小,我一直担心留不住,但你没有让我失望。我坚信你的才智必将给我们学校带来财富。
高名奎局长:(在推荐省优的会上)实小陈敬文跟我素不相识,但我认为非他莫属。大热天,许多老师都休假去,他带着学生渡海,到一个孤岛上举办夏令营……
“不能再迟疑了。”我果断地放弃了“改行”机会,继续着教育的旅程。
1993年冬天,福州麦顶小学的宋校长带著一批骨干教师来实小支教,因为学生时代的嗜好和教过数学的缘故,我参加了数学组听课、评课活动。麦顶小学老师的献课精彩极了,评价我们老师上的课他们也挺客气:结构严谨,“双基”很重视,但太传统些。我知道怎么回事了。我知道应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了。当天晚上,我翻箱倒柜,把1980年以来有关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文章全部摘录下来,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尝试教学法”的精神实质,了解了邱学华当时的情况。第二天写了一封长信然后寄给邱学华老师。一周后,我收到了邱学华老师的回信和他寄来的《尝试教学法》。于是,我利用这些资料,对教师进行培训,亲自上示范课并指导青年教师上研究课,实小的“尝试教学法”推广全面铺开了。
1995年8月,我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科研现状的基础上,在邱学华等老师的指导下。设立了“尝试教学与学法培养”课题研究,把尝试教学法与学法指导置于统一体中进行有机整合,推出十个子课题,既有面上研究又有纵深探索。课题研究开题容易,过程探究着实困难。回想起来,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在坑坑洼洼里摸爬滚打过来的,不知几回在岔道上坚定路标,更不知几次在困境中挣扎与挺立。
1996年10月,一年级实施“新教材”,县里按常规安排我校举行“新教材新教法”研讨会。经过集体备课,老师们都认同我的思路,即用新近研究的教学模式推出研究课,并在研讨会上举行“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讲座。研究课在 征求有关领导与教研员意见时出现了分歧,“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尝试教学法只适合在初高中”“面向全县开课,保守一些好”等观点占了上风。执教老师开始打退堂鼓了,怎么办?我这人有一股拗劲,看准的就一定要闯下去。在我的坚持下,研究课按原来的思路在多次试教的基础上。依然在研讨会上面向全县隆重推出。结果,好评如潮。身居海岛。教育思想偏于保守,说来也不奇怪,与“世”隔绝,怎知”琼楼玉宇”“今夕是何年”。回头望坎坷来路,庆幸的是,我一路颠簸着奔闯而来。
故事三:为快乐前行
20多年苦苦思索的问题,探索的知识。蓦然从理论与实践中跳出,从不断的学习中走来。原来教育的真谛就在自己的眼前,在活生生的学生中,在艰辛的教育过程中,在滴水成溪、江河成海的积累中。
我深知,我们生活中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家教师”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兴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一旦一个教师到了仅仅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教育本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因此,我认为“乐趣就是享受”,下面是我与网友的对话:
撼城:今天,我听讲座时,其中一个案例令我深思。
飘:好啊,说来听听。
撼城:有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之职,日日如此,也觉逍遥。有一天庙内住持要换人取代他的位置,小和尚很不服气地说:“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难道不响亮?“老和尚告诉他:“你敲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有什么感召力。钟声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来的钟声不仅要响亮”而且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职责呢?”
飘:哈哈,心中无钟,即是无佛。说得多好呀!
撼城:是啊!心中无钟,即无佛,那么,教师心中无学生,即无教育,心中无教育而当教师的确很痛苦。说到这儿,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曾有位老师对我说:陈老师,你也该好好享受享受了。我反问道:什么是享受?
飘:陈老师,您不是常说“乐趣才是享受”吗?
撼城:但是,他是这样说的:喝喝酒、品品茶、跳跳舞、打打牌。悠闲自得,才是享受。
飘: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怎能体验那种快乐。更谈不上享受了。
撼城,其实,责任即需要,需要即乐趣,乐趣即享受。
飘:呵呵,陈老师,您感悟很深呀。
撼城:这就是人的品味。不同品味的人就有不同的“兴趣一体验一快乐一享受”。
飘:陈老师,你已经出神入化了。
撼城:哈哈,我是自得其乐呀。你不是跟我一样么,你以崇文为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兴趣一体验一快乐一享受”的境界嘛。
飘:呵呵,热衷于此,才知其乐。
撼城: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旧”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他们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地溶化、组合、萌芽、生长。他们真是越干越幸福,他们干工作就是追求幸福。
飘:如果老师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一生都是幸福的。
撼城:故乐趣即享受。致力于教育事业其乐无穷呵!
琐碎的事务,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抑止我倾心教研的热情。一天上午,我参加完数学组教研活动后。正想着刚才老师们畅所欲言的情境,突发一个念头,今天数学课还没听,何不来个“推门听课”?不知不觉已到了四(6)班的门口,刚想敲门,陈惠钦老师已跳着一只脚开门来了。我顿觉一股暖流涌向心头,原来,陈老师前些日子上班时,不小心脚骨折了,才休息几天,就瞒着学校坚持到班上课。我迅速地步入教室,扶着她,叫她在前排的一个空位上坐下,回过头,望着陈老师刚抄完的一个例题,忙对她说:来,我替你上课。接着,一节课在轻松、愉快,师生和睦对话、交流的情境中完成了。下课了,我面带微笑企盼陈老师和她的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料他们却报以热烈的掌声,异口同声地说:“欢迎陈校长继续给我们上课!”事后,我与陈老师交流感受时,她说:“陈校长,你没看书,甚至例题还没看清,一下子便进入角色,非常精彩!学生很喜欢你上课。什么时候再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对她说:“我进四年级,一看‘教学进度’就知道了。最近,我正在设计‘四段综合型’教学模式,今天课堂‘动态情势’,有利我规避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实现了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的境界。课堂上之所以异常活跃,跟你平时的教学有很大关系。你看,今天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了许多不同解法,并且对不同解法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对有的解法提出了质疑。如果没有平时的一数学学习习惯’养成,要实现这种境界,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课堂上应坚持‘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也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一路走下去……’的原则,这就是我常说的‘动态生成’。”
1998年12月,我晋升为“小中高”,我觉得自己很惬意,平常人们常说我是“工作狂”“教育迷”,对此我只好予以缄默,孜孜不倦地追求,矢志不渝地奋进是我内心需求。追求需要不断确立新的境界,奋进必须不停地学习、领悟与反思。随着”尝试教学与学法培养”课题研究的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之后,我又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尝试创新”课题研究,配合“创新教育”的小学数学“创新策略”探索,新课改的“动态生成与跟进策略”研究……
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从教二十几年,从默默耕耘的无名小卒到现在的终尝教育的甘甜,我真正地体验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种境界,这由苦到乐的教学旅程,由涩到甜的心路经历,非亲历其境不能品尝其味。倾我所有的热情,永不放弃,我期待着迈入更加自由的快乐境界!
故事四:不仅是为了称号
2003年夏天,我作为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到福州艺术师范学校集中理论研修。在两周时间里,我耳闻目睹了11位省内外国家级专家的精彩讲座,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收获。在这里,我看到了大师勾勒的国家课程改革的蓝图,体验了未来教育的情境,了解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绩、问题与前景:感受了与专家对话的快乐,进一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与时代要求,体验了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素养、理论底蕴和重要责任。在这里,大师们的“课堂动态”“蒙太奇”的意境,勾起我对两年前就琢磨的教学策略“跟进”的极大兴趣:“跟进”不单是现代课堂教 学从“有模教学”步入“无模教学”过渡的载体建构,教学机智的提升、教学艺术的锤炼,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这无疑对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引擎,触动了灵感,激发了热情,“跟进”教学策略的雏型就在我边听课边思索中形成了。两年的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训使我感受到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的碰撞中得以升华,体验到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在不断砥砺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获得了质的飞跃!
我常想,教师要达到教学相长。把传统的“一桶水”刨升为“长流水”“鲜活水”,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与终身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板凳要坐十年冷”,教师的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问题。我坚信:只有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智慧。培训的两年中,我通读《苏霍姆林斯基》全卷,写下了读书笔记3万多字,钻研了《教育创新论》、《小学数学教学建模》等一批理论图书,写下了反思性文章与论文近40万字。2005年我的专著《评课》,以及2008年我与余文森老师、黄国才老师等合作编著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均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邱学华老师称(评课)一书的出版“使我国评课的研究达到一个新水平”,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刊登署名评论文章,称(评课)是。建构一种评课文化”的书。
网络是一个不设藩篱的大学校。在网络学习的背景中。教师完全能够体验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借助网络,教师可以感受最前沿的理念,可以捕获最丰富的信息,可以表达最自由的思想,可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2004年,在我给一千多位教师作“动态生成与跟进策略”专题后,几个月下来,陆续有全省各地的热心教师通过邮件、QQ、电话、传真等联系方式同我进行沟通与交流。其中,QQ连线最多,你来我往,持续不断,QQ无疑成了无限的平台,QQ连线化为永不消逝的电波。除了QQ,各个教育论坛也是我活跃的舞台,也只有在网络上才会有“敬文评课”的版主,“课堂点评营”的版主以及跨区域的“门徒”(陈敬文老师网名)。
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行动,而是以研究的态度去做、去实践。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研究试题的针对性和训练量,更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个性及转化矫正的办法。在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娴熟的教学技能,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学会研究、勇于创新,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教历式教案改革”“跟进策略”“案例培训”“评课实效性研究”等专题都是在工作中找到研究的着眼点的。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科研,教育的理性光辉与人文色彩才能得以“生动”的发挥,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校才能成为展示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平潭县实验小学责任嫡辑: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