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海峰,1964年生于河北省武安。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曾参加第七届、八届、九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及其他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先后在巴黎、悉尼、北京、河北、广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大型画册及专业刊物发表,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天津美术馆、美国加州博物馆、中国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及友人收藏。
出版有《生存的风景——今日中国艺术家祁海峰》《祁海峰油画作品选》《西藏风情——当代美术名家祁海峰中国画》《水墨延伸——当代美术名家祁海峰》《风声——海峰水墨》《山水牧歌——祁海峰作品集》《中国友联画院美术书法精品汇编第十四卷——祁海峰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大系第十五辑——祁海峰卷》《祁海峰中国画作品集》等专著。
祁海峰在中西绘画上的探索,是通过雄浑崇高的审美喻象去获得统一的。
作为油画家的祁海峰,在油画的现代性与当代性探索上已形成了自己切入现实社会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图式。他的油画虽然具象,却绝非写实再现。而是时空交错地将现实与历史的人物形象,置入富有寓意的历史场景或文化境域中,以此表现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他的这些油画作品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性,既不是直接呈现欢乐、甜蜜和优雅的审美趣味,也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平凡朴素的诗情,而是从历史的场景中寻觅苦涩,在现实的境域里探寻刺痛。他的画面由此而形成了凝重雄浑的意象并充满了想象力与梦幻性,犹如潜意识的意识飘浮和思绪流淌,在奇幻与诡异之中释放出劫痛与悲剧的张力。
作为中国画家的祁海峰,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不俗的立意和对于中国画笔墨的感悟。他的山水画气象宏伟,境界深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山川草木之情,而是让人觉得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寄寓和象征。那么,这种山水画是否也和他的油画构成了某种同构的关系呢?或许,他的油画《惊恐的羊群》和中国画《太行启明》,已揭示了他的油画与中国画在语言上的异趣和精神审美品格上的同一。《惊恐的羊群》中似中国山水画观照方法的自然环境描写,表明了祁海峰在传统中国画方面的深厚素养;而他在油画上追求的这种悲剧性与崇高感,也在《太行启明》这幅中国画作品里获得了一种新的转换。作品通过超现实时空表达的,无疑是浴血献身的英魂在雄伟的太行山获得更生的意象。这幅具有象征性与表现性的主题山水画创作,几乎构成了祁海峰所有山水画表现的审美基调。也即他的山水画是局部的实写与整体意象的统一,而这种实写虽然具有传统的笔意墨蕴,却也具有山石坚硬的质感表达;这种意象虽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观照特征,但呈现的境界并非灵动秀丽、恬淡幽深,而是在苦涩凝重之中生发出一种刚健峭拔、雄浑崇高的审美品格。
祁海峰的这种从油画到中国画、从中国画到油画的创作推演与互动,让他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方式获得了双重的审美镜像。也就是说,他在审美追求上试图从现实中提升某种雄浑崇高的审美精神,而在艺术语言上却因这种精神的呈现而修正与创造了新的语言范式。就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体系看,他的山水画无疑具有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笔墨观照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借鉴传统方面,他的山石皴法以干笔勾皴为主,将斧劈与散锋结合在一起;在吸纳现代方面,则是把抽象水墨自然渗化的意趣作为流云变灭的空间予以表现。这些传统与现代的笔墨语言的运用,既赋予了他的山水画以笔墨的境界,也为他的山水画增添了文化的厚度。尤其是他从传统中整合出的枯笔散锋皴,强化了山石质感的表现,而这种山石的可触摸感,也恰恰是他通过山石的体量和山体的气度来表达雄浑与崇高审美品格的载体。
或许,枯笔散锋皴强化了祁海峰作品中的山石与山体的质感表达,这种质感的表现性也让他从一般性的山水画审美范式中挣脱而出。譬如,他的这些山水几乎略去了树木植被的表现,凸显了云雪在山石之间的穿插与对比,这使他的山水逐渐疏远现实性而趋向象征性或超现实性的审美诉求。枯笔散锋皴还增强了他画面的硬度表达,那种棱角分明、瘦骨嶙峋的山体与山石本身,就背离了田园牧歌式的山水画传统审美视点,而具有一种屹立不倒、伟岸峭拔的风骨。这种枯笔散锋皴还赋予了他的山水画对于山石细节的刻画,特别是群峰在日光与月光的斜射中呈现出的褶皱变化与丰富层次,无疑也渲染和营造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意象。
显然,祁海峰是当代画坛上进行跨文化创作的两栖画家。这种跨越性不是以油画为主,以国画为辅;也不是以国画为主,油画为辅。而是在各自的艺术语言方面都做到某种深度,并在审美的精神境界上形成统一映发。这表明,祁海峰不仅是一位注重手上功底的画家,而且是一位用思考和感悟去创作的艺术家。
其实,他的名字最像他的画。所谓“海峰”,正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那种悲壮凄美的至境。这岂不就是他跨越中西艺术而凸显的一种人生险峰处的风景?
编辑:刘贤
曾参加第七届、八届、九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及其他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先后在巴黎、悉尼、北京、河北、广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大型画册及专业刊物发表,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天津美术馆、美国加州博物馆、中国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及友人收藏。
出版有《生存的风景——今日中国艺术家祁海峰》《祁海峰油画作品选》《西藏风情——当代美术名家祁海峰中国画》《水墨延伸——当代美术名家祁海峰》《风声——海峰水墨》《山水牧歌——祁海峰作品集》《中国友联画院美术书法精品汇编第十四卷——祁海峰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大系第十五辑——祁海峰卷》《祁海峰中国画作品集》等专著。
祁海峰在中西绘画上的探索,是通过雄浑崇高的审美喻象去获得统一的。
作为油画家的祁海峰,在油画的现代性与当代性探索上已形成了自己切入现实社会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图式。他的油画虽然具象,却绝非写实再现。而是时空交错地将现实与历史的人物形象,置入富有寓意的历史场景或文化境域中,以此表现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他的这些油画作品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性,既不是直接呈现欢乐、甜蜜和优雅的审美趣味,也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平凡朴素的诗情,而是从历史的场景中寻觅苦涩,在现实的境域里探寻刺痛。他的画面由此而形成了凝重雄浑的意象并充满了想象力与梦幻性,犹如潜意识的意识飘浮和思绪流淌,在奇幻与诡异之中释放出劫痛与悲剧的张力。
作为中国画家的祁海峰,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不俗的立意和对于中国画笔墨的感悟。他的山水画气象宏伟,境界深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山川草木之情,而是让人觉得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寄寓和象征。那么,这种山水画是否也和他的油画构成了某种同构的关系呢?或许,他的油画《惊恐的羊群》和中国画《太行启明》,已揭示了他的油画与中国画在语言上的异趣和精神审美品格上的同一。《惊恐的羊群》中似中国山水画观照方法的自然环境描写,表明了祁海峰在传统中国画方面的深厚素养;而他在油画上追求的这种悲剧性与崇高感,也在《太行启明》这幅中国画作品里获得了一种新的转换。作品通过超现实时空表达的,无疑是浴血献身的英魂在雄伟的太行山获得更生的意象。这幅具有象征性与表现性的主题山水画创作,几乎构成了祁海峰所有山水画表现的审美基调。也即他的山水画是局部的实写与整体意象的统一,而这种实写虽然具有传统的笔意墨蕴,却也具有山石坚硬的质感表达;这种意象虽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观照特征,但呈现的境界并非灵动秀丽、恬淡幽深,而是在苦涩凝重之中生发出一种刚健峭拔、雄浑崇高的审美品格。
祁海峰的这种从油画到中国画、从中国画到油画的创作推演与互动,让他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方式获得了双重的审美镜像。也就是说,他在审美追求上试图从现实中提升某种雄浑崇高的审美精神,而在艺术语言上却因这种精神的呈现而修正与创造了新的语言范式。就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体系看,他的山水画无疑具有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笔墨观照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借鉴传统方面,他的山石皴法以干笔勾皴为主,将斧劈与散锋结合在一起;在吸纳现代方面,则是把抽象水墨自然渗化的意趣作为流云变灭的空间予以表现。这些传统与现代的笔墨语言的运用,既赋予了他的山水画以笔墨的境界,也为他的山水画增添了文化的厚度。尤其是他从传统中整合出的枯笔散锋皴,强化了山石质感的表现,而这种山石的可触摸感,也恰恰是他通过山石的体量和山体的气度来表达雄浑与崇高审美品格的载体。
或许,枯笔散锋皴强化了祁海峰作品中的山石与山体的质感表达,这种质感的表现性也让他从一般性的山水画审美范式中挣脱而出。譬如,他的这些山水几乎略去了树木植被的表现,凸显了云雪在山石之间的穿插与对比,这使他的山水逐渐疏远现实性而趋向象征性或超现实性的审美诉求。枯笔散锋皴还增强了他画面的硬度表达,那种棱角分明、瘦骨嶙峋的山体与山石本身,就背离了田园牧歌式的山水画传统审美视点,而具有一种屹立不倒、伟岸峭拔的风骨。这种枯笔散锋皴还赋予了他的山水画对于山石细节的刻画,特别是群峰在日光与月光的斜射中呈现出的褶皱变化与丰富层次,无疑也渲染和营造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意象。
显然,祁海峰是当代画坛上进行跨文化创作的两栖画家。这种跨越性不是以油画为主,以国画为辅;也不是以国画为主,油画为辅。而是在各自的艺术语言方面都做到某种深度,并在审美的精神境界上形成统一映发。这表明,祁海峰不仅是一位注重手上功底的画家,而且是一位用思考和感悟去创作的艺术家。
其实,他的名字最像他的画。所谓“海峰”,正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那种悲壮凄美的至境。这岂不就是他跨越中西艺术而凸显的一种人生险峰处的风景?
编辑: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