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陆思佳如今已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新生,在母校与新高三学生交流时,她由衷感叹:“只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作为校长,我很欣慰。因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学生感受到了。我认为,一所好的高中既要满足学生上好大学的愿望,又要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学校要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出适合他最优发展的内外环境,要使同学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我们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和构建,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其内心需求,并转化为主动接纳。这是学校的任务,也是责任。对于出现的晚自修需要老师“坐陪”的现象,学校及时召开晚自修主题班会,大家一起讨论,究竟谁需要上晚自修,老师还是学生?你觉得晚自修有没有必要?晚自修的功能是什么?晚自修需要怎样的环境?怎样才能营造这种环境?问题透彻,辨析清楚。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大家明确,晚自修是我们自己学习的需要。此后,老师自然不必再盯在教室里了。
“新课堂”让学生唱主角。这也是我们的一次创新。有一堂英语课,老师只讲了五分钟,而且还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讲台上站着的是学生。高三(10)在上英语课《Going west》时,学生邱婧走上讲台,当起了主持人。将同学们分成四组,进行比赛。先是各小组轮流回答,再是进行抢答。随后,组织观点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各小组长及时记录,并迅速整理成文,组员们审核、修改,定稿,等待……随后,一位同学走上讲台,伴随着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他用英语对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行动路线、主要阶段以及产牛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讲述。同学们被精彩的演讲深深吸引着,在演讲者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超越时空的旅行。演讲迎来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最后,老师上台进行了五分钟的引导和总结,对总成绩最高的三组发了大奖,一包巧克力。
这堂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學实践课,上课过程轻松愉快,课堂上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和才能的乐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全过程中,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
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动力,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为此,学校为学生设计了三年的学法教育,以此来改造学生的学习。
高三(11)班的闫晓川,刚进入浙大附中时,发现初中的学习方式,已经适应不了高中的课程学习。高中时知识点多、内容分散、课程紧,很容易挂一漏万。正在他困惑之时,老师们手把手教会了他们这些高一新生一个学习法宝——做单元小结。怎么做小结呢?任课老师们先作示范,每个单元的小结分为“知识网络、疑难解析、典型例题、反思拓展”四块,根据老师的示范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再从学生小结中选取优秀者进行评点展示,渐渐地大家都学会了如何做小结,梳理课程。难怪不少同学在考上大学后说,所有的书都可以扔掉,因为只要留下小结本就可以想起所有学过的内容。有的同学说,要将小结本给表弟表妹,让他们看看我是怎样有效地学习的。
为资优生开创“绿色通道”,让他们快速成才。为此,我校组建了理科实验班。尚校长说,充分发挥资优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创造优秀学生全面快速提高的“小环境”,对学科知识、方法和能力进行拓展与提高,也相当重要同时,我们为弱科生建立“导师制度”,老师“一帮一”带“研究生”,实行小步快进。针对基础差,成绩靠后的弱科学生,组建了各类课外学科的补弱小组,效果也很明显。的确,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青青小草,都同在一片蓝天下绽放生命之花。
老师学会先听再决定,这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尚校长举例说,有一次,组织学生骑车外出,有四五个学生走错了道,班级集中时缺几个人,顾建辛老师又急又气,真想劈头盖脸骂一顿。“谁带的路?”一个男孩子气喘吁吁地站了出来。那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平时经常和老师对着干。看着满头大汗的学生,听着他急促的讲述,看到他眼睛深处的“渴望”,顾建辛把批评的话咽了回去。顾老师说,人们都知道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逆反或者孤僻,但却没有看到他们冷漠眼神后面却是炽热的对爱的渴望。此时,尚可校长向记者说了一段顺口溜:“都说学生不听话,是因为我们老师不听话;如果老师能听话,我们的学生最听话”。这顺口溜,老师们都知道。
在浙大附中,记者看到学生的成绩单上印有这样一段话:“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段命运。”看来,学校确实做到了。
我们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和构建,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其内心需求,并转化为主动接纳。这是学校的任务,也是责任。对于出现的晚自修需要老师“坐陪”的现象,学校及时召开晚自修主题班会,大家一起讨论,究竟谁需要上晚自修,老师还是学生?你觉得晚自修有没有必要?晚自修的功能是什么?晚自修需要怎样的环境?怎样才能营造这种环境?问题透彻,辨析清楚。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大家明确,晚自修是我们自己学习的需要。此后,老师自然不必再盯在教室里了。
“新课堂”让学生唱主角。这也是我们的一次创新。有一堂英语课,老师只讲了五分钟,而且还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讲台上站着的是学生。高三(10)在上英语课《Going west》时,学生邱婧走上讲台,当起了主持人。将同学们分成四组,进行比赛。先是各小组轮流回答,再是进行抢答。随后,组织观点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各小组长及时记录,并迅速整理成文,组员们审核、修改,定稿,等待……随后,一位同学走上讲台,伴随着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他用英语对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行动路线、主要阶段以及产牛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讲述。同学们被精彩的演讲深深吸引着,在演讲者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超越时空的旅行。演讲迎来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最后,老师上台进行了五分钟的引导和总结,对总成绩最高的三组发了大奖,一包巧克力。
这堂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學实践课,上课过程轻松愉快,课堂上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和才能的乐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全过程中,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
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动力,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为此,学校为学生设计了三年的学法教育,以此来改造学生的学习。
高三(11)班的闫晓川,刚进入浙大附中时,发现初中的学习方式,已经适应不了高中的课程学习。高中时知识点多、内容分散、课程紧,很容易挂一漏万。正在他困惑之时,老师们手把手教会了他们这些高一新生一个学习法宝——做单元小结。怎么做小结呢?任课老师们先作示范,每个单元的小结分为“知识网络、疑难解析、典型例题、反思拓展”四块,根据老师的示范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再从学生小结中选取优秀者进行评点展示,渐渐地大家都学会了如何做小结,梳理课程。难怪不少同学在考上大学后说,所有的书都可以扔掉,因为只要留下小结本就可以想起所有学过的内容。有的同学说,要将小结本给表弟表妹,让他们看看我是怎样有效地学习的。
为资优生开创“绿色通道”,让他们快速成才。为此,我校组建了理科实验班。尚校长说,充分发挥资优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创造优秀学生全面快速提高的“小环境”,对学科知识、方法和能力进行拓展与提高,也相当重要同时,我们为弱科生建立“导师制度”,老师“一帮一”带“研究生”,实行小步快进。针对基础差,成绩靠后的弱科学生,组建了各类课外学科的补弱小组,效果也很明显。的确,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青青小草,都同在一片蓝天下绽放生命之花。
老师学会先听再决定,这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尚校长举例说,有一次,组织学生骑车外出,有四五个学生走错了道,班级集中时缺几个人,顾建辛老师又急又气,真想劈头盖脸骂一顿。“谁带的路?”一个男孩子气喘吁吁地站了出来。那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平时经常和老师对着干。看着满头大汗的学生,听着他急促的讲述,看到他眼睛深处的“渴望”,顾建辛把批评的话咽了回去。顾老师说,人们都知道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逆反或者孤僻,但却没有看到他们冷漠眼神后面却是炽热的对爱的渴望。此时,尚可校长向记者说了一段顺口溜:“都说学生不听话,是因为我们老师不听话;如果老师能听话,我们的学生最听话”。这顺口溜,老师们都知道。
在浙大附中,记者看到学生的成绩单上印有这样一段话:“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段命运。”看来,学校确实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