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困生”是指虽然没有直接的智力障碍,但是学习及各项能力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学生。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困难类型,“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困生”教育和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学困生”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幼儿“学困生”类型途径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受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知识断层,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散漫自由,懒惰贪玩,狂妄自大,任性,自卑,与老师、家长格格不入,成为令老师讨厌,同学瞧不起,家长无奈的“差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存在“学困生”,因其所处的年龄段、教育环境都不同,表现各有不同。
一、幼师生的类型
幼师生因其所受教育的特殊性,所呈现的特点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无学习动机或动机过弱型。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主观方面是指由于学生认识到学习意义而产生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外来的要求只有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心理需要时才能成为学习动机。这种类型的“学困生”对幼师专业不感兴趣,对于将来是否从事幼教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怕其过早走入社会,误入歧途,把学校当成了看孩子的场所,只要不出大事,学不学,学得好与坏都无关紧要。这种学生上课不学习、逃课、作业不完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只等混到毕业就算完成了家长交给的任务。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看到幼师的就业前景比较好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志向,强迫其来此学习。这种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课后抄作业,考试作弊,侥幸及格就“万事大吉”。
(二)前途渺茫,悲观型。
挫折是一种持久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包括消沉、沮丧、怨恨、冷漠等。挫折往往发生在对困难缺乏估计,对生活缺乏全面认识的人身上,尤其是从小娇生惯养,意志软弱,个性发展不充分的人身上。
经过中考、高考的煎熬拼杀,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们,一切抱负志向都灰飞烟灭,无奈选择了与分数要求相符,却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这些学生整日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无所事事,既不能正视现实,又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一切努力都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所做的一切都是徒然。不如过一天算一天,打发时光。有的学生甚至哀叹命运之不公,产生了轻生厌世、逃避现实的想法,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学习效果很差。
(三)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型。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是获得好成绩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品质。自信既不是狂傲自大,又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体现。
这些学生过分夸大了自身的不足:身材不苗条,腿不直,腿粗,身体太硬,不是学舞蹈的料;从小没摸过画笔,没有美术的天赋;唱歌跑调,不敢开口唱歌;手指不灵活,弹钢琴找不准琴键,心里着急,手不听使唤;没有侃侃而谈的口才,无缘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不具备强健的体魄,运动会上也无法一显身手;没有美丽的容貌,心仪的男生也不会多看自己一眼。自己一无是处,老师也不会喜欢,干脆找个角落一躲,班级学校之事与已无关。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远离了老师、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快乐。
(四)因“特困生”而成为“学困生”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人的需要是依次从最低层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递进的。只有当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产生精神方面的需求。
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被学校定为帮扶的“特困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钱,很多事情是办不成的。无条件买电脑,就不能快捷地获取最新信息,缺少与更多人交流的机会。想提高钢琴水平,又付不起高昂的学费。想在美术方面有所成就,材料的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此高的费用更令不堪重负的“特困生”们雪上加霜。去打工、去赚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要事,学习则被弃之一边,钱或许没有赚到,他们却荒废了学业,由“特困生”而变成了“学困生”。
二、“学困生”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给予帮助:
第一,分清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计划,采取切实可行,利于他们接受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由学习者变成教学者,担当小老师,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者。在教的过程中,尝试角色的改变,体会到教者的辛苦,在教的过程中主动去学习一些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调试心理过程的空间。
第二,教师要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对“学困生”施以正面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的学识修养,身正为范的师德楷模,给学困生在迷茫中树立了榜样,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学生会、团委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学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多,加强了交流,增进了了解,拓宽了沟通的渠道,使学困生感到了同学的友爱、集体的温暖,不再感到孤独,由悲观厌世变得开朗乐观。
第三,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坚持正面鼓励,激发上进心,督促指导,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坚信“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的。改变心态,从而改变命运。
第四,开展帮扶活动,对特困生给予学习生活上费用的减免,创造机会提供勤工助学活动,使特困生有一定的收入来源,解决其后顾之忧。实行奖学金制度,使特困生意识到家庭的贫困,可以用勤奋的学习、优异的成绩加以弥补,坚定了好好学习的信念。
第五,逐步提出要求,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升自身的心灵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水根.数学教学引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陈栩,张建霞.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9.
[4]陈学喜.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育研究,2009.5.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省教育厅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HGZ052,课题编号:538。
关键词: 幼儿“学困生”类型途径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受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知识断层,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散漫自由,懒惰贪玩,狂妄自大,任性,自卑,与老师、家长格格不入,成为令老师讨厌,同学瞧不起,家长无奈的“差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存在“学困生”,因其所处的年龄段、教育环境都不同,表现各有不同。
一、幼师生的类型
幼师生因其所受教育的特殊性,所呈现的特点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无学习动机或动机过弱型。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主观方面是指由于学生认识到学习意义而产生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外来的要求只有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心理需要时才能成为学习动机。这种类型的“学困生”对幼师专业不感兴趣,对于将来是否从事幼教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怕其过早走入社会,误入歧途,把学校当成了看孩子的场所,只要不出大事,学不学,学得好与坏都无关紧要。这种学生上课不学习、逃课、作业不完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只等混到毕业就算完成了家长交给的任务。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看到幼师的就业前景比较好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志向,强迫其来此学习。这种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课后抄作业,考试作弊,侥幸及格就“万事大吉”。
(二)前途渺茫,悲观型。
挫折是一种持久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包括消沉、沮丧、怨恨、冷漠等。挫折往往发生在对困难缺乏估计,对生活缺乏全面认识的人身上,尤其是从小娇生惯养,意志软弱,个性发展不充分的人身上。
经过中考、高考的煎熬拼杀,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们,一切抱负志向都灰飞烟灭,无奈选择了与分数要求相符,却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这些学生整日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无所事事,既不能正视现实,又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一切努力都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所做的一切都是徒然。不如过一天算一天,打发时光。有的学生甚至哀叹命运之不公,产生了轻生厌世、逃避现实的想法,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学习效果很差。
(三)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型。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是获得好成绩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品质。自信既不是狂傲自大,又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体现。
这些学生过分夸大了自身的不足:身材不苗条,腿不直,腿粗,身体太硬,不是学舞蹈的料;从小没摸过画笔,没有美术的天赋;唱歌跑调,不敢开口唱歌;手指不灵活,弹钢琴找不准琴键,心里着急,手不听使唤;没有侃侃而谈的口才,无缘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不具备强健的体魄,运动会上也无法一显身手;没有美丽的容貌,心仪的男生也不会多看自己一眼。自己一无是处,老师也不会喜欢,干脆找个角落一躲,班级学校之事与已无关。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远离了老师、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快乐。
(四)因“特困生”而成为“学困生”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人的需要是依次从最低层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递进的。只有当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产生精神方面的需求。
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被学校定为帮扶的“特困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钱,很多事情是办不成的。无条件买电脑,就不能快捷地获取最新信息,缺少与更多人交流的机会。想提高钢琴水平,又付不起高昂的学费。想在美术方面有所成就,材料的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此高的费用更令不堪重负的“特困生”们雪上加霜。去打工、去赚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要事,学习则被弃之一边,钱或许没有赚到,他们却荒废了学业,由“特困生”而变成了“学困生”。
二、“学困生”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给予帮助:
第一,分清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计划,采取切实可行,利于他们接受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由学习者变成教学者,担当小老师,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者。在教的过程中,尝试角色的改变,体会到教者的辛苦,在教的过程中主动去学习一些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调试心理过程的空间。
第二,教师要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对“学困生”施以正面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的学识修养,身正为范的师德楷模,给学困生在迷茫中树立了榜样,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学生会、团委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学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多,加强了交流,增进了了解,拓宽了沟通的渠道,使学困生感到了同学的友爱、集体的温暖,不再感到孤独,由悲观厌世变得开朗乐观。
第三,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坚持正面鼓励,激发上进心,督促指导,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坚信“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的。改变心态,从而改变命运。
第四,开展帮扶活动,对特困生给予学习生活上费用的减免,创造机会提供勤工助学活动,使特困生有一定的收入来源,解决其后顾之忧。实行奖学金制度,使特困生意识到家庭的贫困,可以用勤奋的学习、优异的成绩加以弥补,坚定了好好学习的信念。
第五,逐步提出要求,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升自身的心灵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水根.数学教学引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陈栩,张建霞.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9.
[4]陈学喜.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育研究,2009.5.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省教育厅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HGZ052,课题编号: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