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艺术的涵盖十分丰富,我仅从挖掘教材中的人性美、营造扣人心弦的心境美、激发学生的创造美三方面来浅谈我在语文教学艺术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性美 心境美 创造美
一、从教材中挖掘蕴涵其中的人性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课程,其内容的丰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新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无不是作者 “情”的结晶,有对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有对高尚人格的至诚赞颂,有对丑恶势力的愤怒鞭笞,也有对生命的执着追求等。这些浓烈的情感,能够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我在教授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时,导入时指出,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也是无责任者,可他为什么要主动忏悔自己的“罪过”?如何评判他的忏悔意识?讲授课文时我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巴金老人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良知感染读者的为人、为文的态度。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启发学生作品所描述的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提问大家在文中找出作者的态度,学生回答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了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性美。
课堂之外的世界更精彩,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在讲杜甫诗时,我就在教材之外补充了“百家讲坛”中莫砺锋教授所讲的《杜甫的文化意义》、散文《草堂·诗魂》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感受他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我还专门为学生朗读了《天地一沙鸥》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我每每哽咽,而学生也是热泪盈眶。后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的飘零身世,想起他的忧国忧民。老师和我们为他流的每一滴泪,柔柔地嵌进了我们青春的记忆。不管将来身在何方,闪着爱之光芒的眼泪都永远是灯,微弱但温暖的亮。”所以征服学生的不是知识内容,而是杜甫的人性美。
二、运用多媒体,营造扣人心弦的心境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为了使课堂成为一个信息丰富、能满足学生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环境,就不应使课堂教学变为一种单调乏味的刺激。因此,教师应当十分注重运用变化策略去组织和维持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吸收信息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多媒体手段使用的“度”得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像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可将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为形声搭配结合的立体平面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情境,扣击学生心灵,营造心境,以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比如,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创设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境地,有诗情,也有画意。为了让语文课堂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充满高雅的文化情调,我在讲授课文之前先放了一段杨善乐作曲的小提琴曲《夏夜》进行情境教学。因为《夏夜》描写的湖光月影、睡莲垂柳以及小桥流水的那种宁静、安徉的自然美,正与《荷塘月色》中所描绘营造的那种情景相吻合、相协调,在此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再作配乐朗诵,一下子便把学生带进那种氛围当中,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在分析第四段“荷塘”、第五段“门色”时,我出示了几张《荷塘月色》相关图片,这样就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是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学生在浓厚的诗意中精神振奋,体验丰富,感悟良好,理解也自然深刻、具有个性。
三、留足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为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夫隐之为体,义生之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的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教师讲授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里的讲授中,还要给学生一点回味思考的余地,课不要“讲完”、“讲尽”。这是教学中美的升华,这种空白给了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即具备了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就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智慧和人文精神,更应当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空白,将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布白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逐步掌握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人文性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老师必须具有“美化”语文的才华,艺术地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在美的熏陶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用语文拓宽视野、砥砺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美化语文,课虽尽趣尚浓。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性美 心境美 创造美
一、从教材中挖掘蕴涵其中的人性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课程,其内容的丰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新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无不是作者 “情”的结晶,有对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有对高尚人格的至诚赞颂,有对丑恶势力的愤怒鞭笞,也有对生命的执着追求等。这些浓烈的情感,能够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我在教授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时,导入时指出,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也是无责任者,可他为什么要主动忏悔自己的“罪过”?如何评判他的忏悔意识?讲授课文时我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巴金老人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良知感染读者的为人、为文的态度。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启发学生作品所描述的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提问大家在文中找出作者的态度,学生回答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了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性美。
课堂之外的世界更精彩,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在讲杜甫诗时,我就在教材之外补充了“百家讲坛”中莫砺锋教授所讲的《杜甫的文化意义》、散文《草堂·诗魂》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感受他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我还专门为学生朗读了《天地一沙鸥》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我每每哽咽,而学生也是热泪盈眶。后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的飘零身世,想起他的忧国忧民。老师和我们为他流的每一滴泪,柔柔地嵌进了我们青春的记忆。不管将来身在何方,闪着爱之光芒的眼泪都永远是灯,微弱但温暖的亮。”所以征服学生的不是知识内容,而是杜甫的人性美。
二、运用多媒体,营造扣人心弦的心境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为了使课堂成为一个信息丰富、能满足学生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环境,就不应使课堂教学变为一种单调乏味的刺激。因此,教师应当十分注重运用变化策略去组织和维持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吸收信息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多媒体手段使用的“度”得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像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可将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为形声搭配结合的立体平面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情境,扣击学生心灵,营造心境,以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比如,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创设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境地,有诗情,也有画意。为了让语文课堂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充满高雅的文化情调,我在讲授课文之前先放了一段杨善乐作曲的小提琴曲《夏夜》进行情境教学。因为《夏夜》描写的湖光月影、睡莲垂柳以及小桥流水的那种宁静、安徉的自然美,正与《荷塘月色》中所描绘营造的那种情景相吻合、相协调,在此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再作配乐朗诵,一下子便把学生带进那种氛围当中,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在分析第四段“荷塘”、第五段“门色”时,我出示了几张《荷塘月色》相关图片,这样就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是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学生在浓厚的诗意中精神振奋,体验丰富,感悟良好,理解也自然深刻、具有个性。
三、留足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为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夫隐之为体,义生之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的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教师讲授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里的讲授中,还要给学生一点回味思考的余地,课不要“讲完”、“讲尽”。这是教学中美的升华,这种空白给了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即具备了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就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智慧和人文精神,更应当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空白,将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布白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逐步掌握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人文性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老师必须具有“美化”语文的才华,艺术地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在美的熏陶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用语文拓宽视野、砥砺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美化语文,课虽尽趣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