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促使学生去有兴趣地学习,追求知识,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地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生不仅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并且,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更加突出了一个培养目标:那就是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所以,在小学数学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
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现在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使数学课堂多样化
1.1 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本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如讲到“时钟认识”这一节时,不及要让学生认识钟表的时、分、秒,还要让他们看时间,会换算时、分、秒。又如讲到“图形认识”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生活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关注了生活,也做到了生活联系实际。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兴趣。
1.2 给学生讲关于数学方面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能够鼓舞人、启发人、引导人。从故事中学习并且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对学生的学习有启迪作用。在课堂和课外,我都经常给孩子们讲这方面的故事,让孩子们对古人和科学肃然起敬并且暗下决心争取上进。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3 做一些数学趣味游戏。学生都还是孩子,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学会知识。这是做数学趣味游戏的目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最喜欢的,他们从中不仅得到乐趣、知识、还有兴趣。
2.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1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2.2 角色的转换。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教师仍占据“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只会成为听话的“羔羊”;教师要使自己变成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参考信息;要成为一个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要成为一个仲裁者和鉴赏者,为学生的“拨乱反正”进行品赏。这样,才能有意识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3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巧设悬念,激发学习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每节数学课都在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氛围中度过,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融洽师生关系,产生学习兴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教师形象的树立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态度。“爱屋及乌”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学生爱你就会爱上你所教的这门课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上这门课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爱学生”是教师所有爱的归宿。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一样,数学教师更不能例外。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要时时刻刻关爱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应做到“爱 心、耐 心、细 心”,对待有困难的学生要懂得“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沟通教育就难见成效。教师与学生要有情感交流,要有友谊。像同学像朋友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对老师有信任感,有好感,亲切感。教师带着这种情境进入课堂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
5.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5.1 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有些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很难用旧知识来引导,就用一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教学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这一内容,要求学生统计出一个路口过往不同类型车辆的数据,先列出一组设问:车辆来往有规律吗?用数数的方法行吗?学生在这组设问后想出统计各种类型车辆用画线段的方法,一条线代表一辆车,有的同学说用画正字的方法好数。这样一来,学生自己推导出了统计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很容易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故事中的人物说出方法,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了学生学习兴趣。
5.3 开展动手操作,引发兴趣。教师应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学生亲自动手,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他具体形象,便于认识,易于促进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加减运算时,教师给每个学生一捆火柴棍,然后出题目让学生亲自动手移动,最后得出答案。
5.4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他们的共同心理。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比如:提出问题时,可以根据问题难度程度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5 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这样的新课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小数的乘除法,它们的计算法则和整数的计算法则基本相同,只是小数点的位置是新问题。于是我就请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在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上进行点拨,学生发现原来小数乘法仅仅是小数点在移动,于是很容易地突破了这个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6 尝试创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本来就是通过不断尝试,寻找规律的一门科学,苏霍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体会尝试,敢于尝试,通过尝试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体验了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2013-06-20
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现在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使数学课堂多样化
1.1 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本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如讲到“时钟认识”这一节时,不及要让学生认识钟表的时、分、秒,还要让他们看时间,会换算时、分、秒。又如讲到“图形认识”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生活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关注了生活,也做到了生活联系实际。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兴趣。
1.2 给学生讲关于数学方面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能够鼓舞人、启发人、引导人。从故事中学习并且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对学生的学习有启迪作用。在课堂和课外,我都经常给孩子们讲这方面的故事,让孩子们对古人和科学肃然起敬并且暗下决心争取上进。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3 做一些数学趣味游戏。学生都还是孩子,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学会知识。这是做数学趣味游戏的目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最喜欢的,他们从中不仅得到乐趣、知识、还有兴趣。
2.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1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2.2 角色的转换。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教师仍占据“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只会成为听话的“羔羊”;教师要使自己变成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参考信息;要成为一个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要成为一个仲裁者和鉴赏者,为学生的“拨乱反正”进行品赏。这样,才能有意识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3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巧设悬念,激发学习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每节数学课都在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氛围中度过,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融洽师生关系,产生学习兴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教师形象的树立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态度。“爱屋及乌”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学生爱你就会爱上你所教的这门课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上这门课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爱学生”是教师所有爱的归宿。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一样,数学教师更不能例外。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要时时刻刻关爱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应做到“爱 心、耐 心、细 心”,对待有困难的学生要懂得“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沟通教育就难见成效。教师与学生要有情感交流,要有友谊。像同学像朋友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对老师有信任感,有好感,亲切感。教师带着这种情境进入课堂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
5.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5.1 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有些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很难用旧知识来引导,就用一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教学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这一内容,要求学生统计出一个路口过往不同类型车辆的数据,先列出一组设问:车辆来往有规律吗?用数数的方法行吗?学生在这组设问后想出统计各种类型车辆用画线段的方法,一条线代表一辆车,有的同学说用画正字的方法好数。这样一来,学生自己推导出了统计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很容易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故事中的人物说出方法,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了学生学习兴趣。
5.3 开展动手操作,引发兴趣。教师应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学生亲自动手,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他具体形象,便于认识,易于促进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加减运算时,教师给每个学生一捆火柴棍,然后出题目让学生亲自动手移动,最后得出答案。
5.4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他们的共同心理。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比如:提出问题时,可以根据问题难度程度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5 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这样的新课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小数的乘除法,它们的计算法则和整数的计算法则基本相同,只是小数点的位置是新问题。于是我就请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在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上进行点拨,学生发现原来小数乘法仅仅是小数点在移动,于是很容易地突破了这个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6 尝试创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本来就是通过不断尝试,寻找规律的一门科学,苏霍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体会尝试,敢于尝试,通过尝试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体验了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