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底生风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esh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扇是谁的发明?有朝鲜说、日本说和中国说,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折扇是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由朝鲜传入中国的。但笼统地讲制扇,无论是团扇还是羽扇,中国肯定是最早的。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上就讲,制扇“起于殷世商宗时”。到了汉代,一种圆形的扇子又兴盛起来,称为纨扇,用绢素制成。汉无名氏所撰《怨歌行》一诗中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话扇之识
  汉唐的扇子虽有诗文的描述,但考古发掘却难见实物,这与制作的材质有关,竹、纸、绢都是极易腐烂之物。铁扇公主之说,也只能出现在《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中,但是唐宋绘画,包括墓道壁画中,却屡屡出现扇子的身影。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仙女手执团扇,甚至团扇上的图案,都有细致的描画,异常精致。唐代的懿德太子墓壁画《执扇宫女图》,宫女所持的扇属于大扇,扇风显然是给主人享受的,这种长柄大扇,与周《簪花仕女图》中宫女所执的大扇几乎完全一样,这刚好可以佐证周的画是源于唐代宫庭生活无疑。《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顾闳中更用韩熙载手中的一把纨扇,把韩熙载放荡不羁、风流旷达的名士气派表现得栩栩如生。
  在扇面上写字、作画,可能在汉唐时就已经流行。《洛神赋图》中仙女手执的纨扇以及《簪花仕女图》宫女所执的大扇,都可看出有细致的绘画,决非素扇。当然,孙位的《高逸图》中,竹林七贤所执的扇子,与韩熙载所执的扇子,似乎是用竹篾所编,精致异常。时空穿越一千多年,这种式样的扇子,今天依然可见。
  到了宋代,经济繁荣、人文兴盛,绘画、书法不仅为宫廷士林所爱,而且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在扇面上作画成了时尚,真正是一扇在手,尽显风流。现在流传下来的宋画,多是扇面。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都不乏精品。在内容、形式、技巧上,都比前朝有大的突破。既有精密绚丽的工笔,又有笔简神丰的写意。不仅有大中小名家,还有不少佚名作者,但无论名头如何,均画得十分认真。由此可见书画艺术浸淫社会生活之深,老百姓的生活是何等精致。
  折扇的大规模流行应该是到了明代,虽然折叠扇在宋代已经进入中国并开始生产。苏东坡就曾在他的文章里提到:“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二指许”。苏东坡所言当然可以证史,但迄今为止,宋之前的折扇,既没有见到可靠的实物,也不见宋人画中有所反映,可见当时还是个小众文化,并未流行开来。
  明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明代的折扇文化,写下了中国扇文化最辉煌的篇章,不仅诸多的名家参与进来,创作了很多书法、绘画精品,而且在折扇的制作工艺上,也有了多方面的发展,甚至扇面、扇骨、扇套、扇坠,都成了独立于书画之外的艺术门类。明代著名画家谢缙、蓝瑛、沈周、文征明、唐寅、周臣、仇英、陈淳、董其昌等,都有大量的扇面作品流传于世,甚至完整的成扇也时有所见。
  明代的扇面制作异常精致,有洒金、泥金、冷金等等,就是素面的白纸,也是用净皮宣纸作表层,用皮棉纸和连史纸作背衬,再刷上牛皮胶与明矾的混合液,用三、四层的坯纸表制扇面,晒干后还要用云母粉合成的浆水套刷三次,可见制作工艺之复杂和精致。至于扇骨,则更为考究,有竹、木、角、玳瑁、檀香木、乌木、鸡翅木。即使是用普通竹质为骨,也有很多讲究,毛竹、香妃竹、棕竹都要经过水磨涂蜡,尤其是上等的香妃竹,有类似梅花鹿的黑色斑纹和云状纹,这种工艺一直延续到清代。
  明代成扇和扇面的收藏,已经成为一个专题,国内外有不少收藏大家热衷于此,张学良的“定远斋”就以收藏明代扇面和成扇而著称。收藏明代的扇画是要有相当的财力的,但偶尔也会有“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说我就曾在中国嘉德的小拍上捡了一回漏,低价买到一张晚明女画家李因的扇面。
  清代到民国更把中国折扇艺术推到了顶峰。现在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唱扇画拍卖主角的,就是清代和民国的大、小名家。有那么多的艺术精品,有那么多名家的参与,才能培养出一个相应的收藏市场和收藏队伍。
  集扇之乐
  扇画便于欣赏,富鉴识。对爱好书画欣赏的人来说,谁能把一个长轴大画天天打开展示,更不用说慢慢欣赏把玩。而成扇和折扇则不然,打开之后,可以慢赏细品,虽是尺幅之微,却能小中见大。长风巨浪、高山深壑、车船楼阁、花鸟鱼虫、淑女高仕、稚童衰翁、世界万千,尽在掌中;工笔写意、水墨重彩、高古意趣、拓新求变、金石之声、书卷之气、一扇在手,尽得风流。有时劳顿一天,偶得空余,一杯香茗,或坐或卧,将一把好扇慢慢展开,便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似乎是在与古人对话,劳累全消。所谓书画可以怡情,可以蓄志,可以促学,可以交友,当然,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养生。此为集扇之一乐也。
  有一段时间,我与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同志在玉泉山起草文稿,他是大书家,又是我敬重的领导,我请他书写了一把成扇,为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扇深为我爱,可另一面找谁来画呢?我寻思琢磨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画家,一放就是15年。直到有一天,要去看望著名画家袁运甫先生,我心想,如果能配上他尤为擅长的荷花,“半亩方塘”不就活了吗?不料袁先生面有难色,说:“画扇非我所长,我的重彩很难在扇面上挥洒,要不我给你画张大画。”但先生最后还是答应了,只是说,“你不要催我,容我时日”。这把扇子在袁先生那里放了两年。突然有一天,我接到先生电话,说扇子画好了。再见到这把扇子时,真是不由得一阵惊喜。在淡墨荷叶的映衬下,一朵金碧冷艳的盛开荷花夺人眼球,中间的花蕊用金粉细细勾勒,平添了几分高贵之气。成扇的大小扇骨均为施漆洒金,刚好与扇画相映成趣。二位大师的绝妙合作,使这把成扇立显珍贵。我知道二位大师都绝少有成扇之作,更未听说有过书画的合作,都说一尺扇面三尺画,对我而言,这把成扇未必比不上一幅四尺整纸的大画。集扇的可贵之处,就是多精品、少应酬之作。
  扇画的收藏更容易形成专题,久而久之,便成了系统。大画家吴湖帆就收藏有100多把清代的状元扇。清代的状元扇可以收藏百把,但收藏清代状元的大幅画作,则绝无可能。在我认识的扇面收藏家中,有专集梨园扇的,梅兰芳、姜妙香、王瑶卿等一大批戏曲名家,都是书画艺术的爱好者。有专集状元扇的,自然就有专集翰林扇的;有专集仕女扇的,自然有专集罗汉扇的;当然兄弟扇、夫妻扇,某一画家都可以形成特定的专题。   我心仪的是一些并非拍卖热门的学问家的扇作。如晚清书法家梅调鼎,终身未仕,他不仅书法高古,出入汉魏晋唐,篆隶真草,各体皆能,且诗文经纶满腹,但却不随时俗,乡试时不用“馆阁体”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清代两朝帝师翁同曾感叹:“三百年来所无,惜乎布衣,至声名寂寥”。日本书界更称其为“清代王羲之”。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称,“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恐怕清代260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
  在我收藏的其他学者扇画中,既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板、著名出版家张元济;也有不识英文却翻译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开创中国英文翻译小说先河的林琴南;民国时期与沈兼士同为辅仁大学教习、编撰了《碑传集补》一书的大学者闵尔昌;近代大实业家陈叔通的爷爷、清代大学者陈豪;民国时期上海图书馆馆长胡士莹……
  收藏成扇的过程,对我来说,就是学习美术史的过程。正是我收藏的第一把成扇,开启了我对晚清以来美术史的研习。那是一把清代日式九骨的漆骨扇,扇骨镶以螺钿,画面上三棵苍劲的松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下一侧杖老人,立于山石之上,驻足望远。上书“胡佩衡写于石星居”。买扇子的老板不识胡佩衡,说扇骨挺漂亮的,权当卖个扇骨吧。我买回后一查资料,胡佩衡原是民国后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活跃在北京画坛的一员大将。
  支撑民国画坛的另一支柱当属海派。就海派画家成扇收藏而言,我也是涉足较早的。其代表性人物任伯年、吴昌硕、陆恢、倪田、吴石仙、吴熙载、郑午昌等,我均有收藏。而我颇为得意的是两把海派稍晚一些的中名头郑幕康、樊少云的成扇。这两位老先生民国时期就享誉上海画坛,新中国建立后又加入了上海画院,参与了反映新中国生活的新国画的开拓。这两把扇子都只画了一面,因为价钱便宜,而正中我下怀。回京后,一日在范曾先生处聊起民国时期的海派画家,先生对这两位老先生有所赞许。我即把已准备好的成扇呈上,先生笑声朗朗说:“这两位先生已经作古多年,我就与他们合作一把吧”。于是范曾先生就与两位海派名家玩了一把“穿越”。
  赠扇之情
  这些年,我与画家少走动了,一则彼此年事已高,不便打扰;其二画家画价越来越高,上门求画有索钱之嫌。但有闲时,将一把把成扇缓缓打开,那份与画家朋友的交往,一幕幕立现眼前,有许多温馨的回忆。北京画院的吴休副院长是我的老朋友,他曾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到云南边疆慰问当年的作战部队。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我去云南调研,当即约上吴休、贾浩义等一批画家去了云南边疆。吴休院长和贾浩义都为部队画了丈二匹的大画,当然也都为我画了扇子,一柄成扇使我们结下深深的感情。
  崔如琢先生从海外归来后,静心在“听雨楼”作画。一日我到先生画室,先生把刚好完成的一幅“白荷在开解惮意”的扇面送给了我,因为太喜欢了,一直挂在我的床头,凡来我家见此扇画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美术》杂志原总编王仲是我的老朋友,通过他,我先后求来了著名画家刘大为、姚有多、刘国辉等当代大家的成扇,把把精彩。
  扇底生风,扇出的不仅是思乡怀旧之风,还是历史人文之风。美哉,集扇!乐哉,集扇!
其他文献
佛教从东汉始传入中国,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唐代,虽然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延续并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开凿了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并且修建了众多寺庙,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雕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刻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菩萨、弥勒、力
期刊
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其所订制的规矩有很多,每一条皆上关乎祖宗下关乎子孙,说得有头有道,令人不得不听从。以定亲为例。  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板印
期刊
用翡翠做的饰品品类繁多,像翡翠戒指、珠链、手镯、耳坠、手把件、花件、摆件等,然而对料要求最高的当数翡翠戒面。用来做戒面的翡翠一定是种、水、色都上佳并且没有瑕疵非常干净的翡翠。  翡翠戒面虽然体积不大,但对原料要求却是最高的。原因是戒面上不能有做工,要求光素。这就要求原料上面不能有黑点、白绵、绺裂等,在翡翠加工中,有这些瑕疵的话,一般都要进行剜脏、蔽绺,以图案纹饰来掩饰缺陷,行家们所说的“无绺不成花
期刊
高剑父与陈树人,一生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既是同乡同门,一同游学日本;又是革命同志,共同追随孙文;他们还有共同的艺术主张,最终同为岭南画派的领袖。但他们的迥异性格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提刀杀贼,冲锋在前;后又潜心作画,革创新风。另一个却一面吟诗作画,独善其身;一面出入政界,兼济天下。  而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目前在艺术品市场上被地域性定位,其价位明显偏低。其中,高剑父作为在
期刊
在钱币行情暴涨后普遍遇冷的当下,很多收藏者似乎不再竭力追求高、精、稀币种,而是将目光转移到了一些存世量较少但又能充分见证历史的普通钱币上,比如伪满洲国铸造过的大量镍、铝、镁硬币。  为侵略做准备  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假借“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建国宣言”,宣布伪满洲国成立。3月9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就任“执政”,年号大同,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其实,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
期刊
扬州文人画坛中善画菊花者,远有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画派”中的华新罗、李复堂借菊抒情,近有同光中兴时期的吴笠仙、臧谷这样的画菊名手为菊留影,若论现存收录菊花名品最多、最全的菊谱,就当推吴砚耕于上世纪50年代所绘制的《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  吴砚耕(1910年至2006年),名芸,字砚耕,江苏扬州人。其父吴笠仙为清末民初扬州著名画家,人物、花鸟皆精,尤以画菊见长,时人尊称其“吴菊仙”。吴砚耕是吴笠
期刊
在近日落幕的2011年上海天衡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弘一法师的“华严集联三百”以6095万元成交,刷新了其本人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而从2011年的拍卖市场上来看,弘一法师的墨宝成交价一路走高,特别是带有其鲜明风格的作品,更是屡创佳绩。  诸艺俱废 惟书法不辍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是近代著名高僧,擅长书法。其书风风格凝练、简淡,极具个性,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年他出家的时候,原本打算从
期刊
陈文泽先生,1957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长乐,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曾于国立华侨大学任教8年,曾任美国亚特兰大华裔艺术家协会主席,被美国画坛及评论家誉为“全美优秀的油画刀画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其出版了《海外中国油画家陈文泽》专辑。1993年迄今,已有上百幅作品被美国各界藏家珍藏。作品曾被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国画圣吴道子博物馆收藏,还多次被选入美国“蒙哥马利”博物馆双年展。曾接受过美国
期刊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可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却是热闹非凡。今年春季,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与成交率相较上年度均大幅度缩水。当时曾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言,中国艺市即将过冬,各大拍卖公司也纷纷推出新策略、新举措,力求温饱。  如今夏尽秋来,冬天已近,迎来的将是寒风瑟瑟还是冬日暖阳?整个市场将延续春拍的调整还是会峰回路转、重新振作?从目前各大拍卖公司的“备战”状况来看,拍场上依旧是琳琅满目、精品迭出。
期刊
2012年,11月,我的电影顺利杀青。  电影的名字叫《1942》。  起初决定要拍这部电影,是有意想与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撞车。  但如今看来,影片的拍摄全因那一年—  有太多人,值得我们留念;  有太多事,值得我们反思;  有太多物,值得我们收藏。  所以,1942年,不只有冯小刚影片中的河南大饥荒。  在我的电影中,一件件遗存至今的藏品,展示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而我也将更多重心放在了文化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