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墨宝一路高走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日落幕的2011年上海天衡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弘一法师的“华严集联三百”以6095万元成交,刷新了其本人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而从2011年的拍卖市场上来看,弘一法师的墨宝成交价一路走高,特别是带有其鲜明风格的作品,更是屡创佳绩。
  诸艺俱废 惟书法不辍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是近代著名高僧,擅长书法。其书风风格凝练、简淡,极具个性,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年他出家的时候,原本打算从此“诸艺俱废”,在俗所有笔砚碑帖、书籍书画、乐器都送给了朋友弟子。不过,他应范古农之请,另购笔墨纸砚,开始给人书写经偈。于是,“诸艺俱废”转为“诸艺俱废,惟书法不辍”。
  弘一法师的书风总的特点可概括为“达于雄劲,转为平淡,形愈简而意愈繁,超忧喜,无得失,忘名利,无法而万法生,落笔不设计,无矫饰,真我立于字外,含蓄自然中见性情,是谓无态。”
  弘一的书法,由魏碑脱化而来,早期形较方扁,转折提顿鲜明,很有视觉冲击力。大约在1930年以后,书风渐变,逐渐形成了形体修长,骨肉瘦硬,气韵清拔的个人风格,了无俗世烟火气息。其书法,表面上看似平常,不激不厉,形式也不复杂,但是却具有丰富的内涵。书法是最为直接的心灵艺术,书法之线条即书者心迹之流露。弘一法师书法的丰富内涵,源起自丰富的内心世界。欣赏大师书法,要有阅历和创造思维,以及辛勤的艺术准备。
  在大量的书信中,弘一法师偶然也谈到过书法,早岁说过“七分章法,三分书法。”后来又有此变动,“十四、五时常学篆书,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弱冠以后兹事遂废。今老矣,随意信手挥写,不复有相可得,宁复计其工拙耶?”又谓“朽人于写字时,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作一图案观之则可矣。”
  佛教讲究明心见性,直接写出自己本身的面目。弘一修了一门修行最苦的教派律宗,重新整理了这个教派的经典。作为禅人的书法,他的作品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僧人比也毫不逊色。如八大的字受帖学的影响,圆劲而有力,看不出骨头。弘一的书法则是净气如不食人间烟火,秀气而耐看,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字一直备受追捧,很早以前就有人伪造他的书法作品。那些仿作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是看字,往往没有那种精气神,那种秀气;二是看墨,弘一对墨很讲究,专门找了几块乾隆墨,字迹很黑,独一无二。
  书法精品 拍场走俏
  弘一法师的书法,从刘质平、夏尊旧藏到散佚于各居士之作品,从极早年的临《张猛龙碑》到绝笔“悲欣交集”,从集华严经句的对联到洋洋大观的《普贤行愿品赞》,历来是收藏界关注的焦点。而此次拍出天价的“华严集联三百”,为一套三本精裱册页,前有弘一自序,马一浮题识,卷末为刘质平庚午年(1930年)二月十五日、经亨颐是年九月跋文。诸公妙迹,汇为大观,实属难得,而因由书缘,一目了然。
  此件书法名迹,1931年便由上海开明书店石印出版,后经“文革”浩劫,收藏者冒险保管,1989年1月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以《弘一大师书华严经集联》石印626部,已然成为孤品。1997年5月7日至25日,中国佛教协会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联合举办“弘一大师遗墨展”,《华严集联三百》和《佛说阿弥陀经》被中外佛教界誉为全世界的佛教珍品。两岸三地的佛教界、书画界和教育界纷纷组团前往新加坡观赏弘一大师的墨宝,盛况空前,这也是《华严集联三百》最后一次与公众见面。
  1912年,弘一来到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执教而与夏尊结为挚友,两人意气相投、情同手足。在弘一出家之前,夏尊曾将日本杂志上一篇《断食的修养方法》介绍给他看,后弘一便在虎跑寺实行了断食,终于在1918年正月十五日皈依了佛教。连弘一自己都说:“我的出家,大半由于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后弘一于1942年临终前所写的遗嘱,一份写给弟子刘质平,一份即是给夏尊的。
  在北京匡时2011年秋拍中,一件弘一法师的楷书“安本分学吃亏”手卷拍出了1380万元的高价,其题跋中,夏尊讲出了书者其实正是弘一。此卷弘一引首“安本分学吃亏”六字“斜划紧接,平划宽结”,浩然正气一览无余。内文小楷同取北魏“张猛龙碑”笔意,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浑厚,用墨滋润,结构精绝,奇正相生,一派北魏风骨。题跋中既有国学大师马一浮、熊十力,又有弘一大师的挚友夏尊以及两位弟子丰子恺、刘质平等多人,如此多的文化名人墨迹汇于一卷,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弥足珍贵。
  提到弘一法师作品的拍卖,就不能不提到刘质平。作为弘一的学生,丰子恺与刘质平都是弘一未出家前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时的得意门生。刘质平擅长音乐,弘一不仅自己每周课外单独指导他两次,还特意介绍他到当时在杭州的美籍鲍乃德夫人处学钢琴,并鼓励他去日本留学。刘质平自己说:“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弘一大师生前将大量的书画作品赠予刘质平,并为他画了许多画。后在抗战逃难中,刘质平以性命保护这批作品而被传为佳话。
  有资料显示,抗日战争胜利后,刘质平在上海举办弘一法师遗墨展时,时任国民党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曾出价500两黄金购买,后来孔祥熙又看上了弘一法师的精品《佛说阿弥陀经》16屏条,出价数百两黄金,但均被刘质平谢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弘一的作品每幅在五六十元。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弘一法师的作品时常在拍卖会上露面,其价格大幅攀升。1993年,在朵云轩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他的《楷书偈语》估价1.5万至2万元,经过激烈竞拍,最后以6.6万元成交;翌年拍卖其《楷书》对联,以7.04万元成交。此后,弘一法师的作品价格在市场上居高不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年朵云轩春季拍卖会上,朵云轩重点推出了刘质平居士旧藏的一批19件弘一法师书法精品,这批作品是弘一法师1904年到晚期1939年创作的,为世人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弘一法师书法创作的演变轨迹。最终全部拍出,总成交额高达380余万元,超过估价5倍之多。其中,1930年创作的《楷书普贤行愿品赞》51开册以143万元成交,不仅创下当时弘一法师作品的最高价,而且成为当时近现代名家书法的市场最高价。   绘画信札 拥趸众多
  除了书法之外,弘一法师的绘画也是目前拍卖市场上关注的焦点。在2011年北京匡时的拍卖会上,弘一法师的《如来造像》镜心,估价950万至1100万元,成交价为1380万元。此幅为弘一法师作如来造像,淡墨写就,线条笔笔畅无阻滞。上题华严经偈,六朝笔意,端庄高古。于国画,大师所作绝少,1980年,此幅选入“弘一大师诞辰百周年书法金石音乐展”,为当时仅见的一幅国画作品。在2010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其成交价为924万元。
  这幅绘画为杭州王式园“风雨楼”旧藏,左下角“徙蘅仙馆珍秘”即为其藏印。王氏为近代著名居士,大收藏家,收藏弘一书法最多。王式园1954年去世,后此幅辗转为沪上叶麟鎏(1929年至2009年)所得,叶氏为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
  除了绘画之外,弘一法师的信札也是市场上的“宠儿”。 弘一法师平日常搜集佛学典籍以助研究,曾向日本采请古本多次,有一本《买书帖》即是当时买书的清单。著名文学家王伯祥收到弘一法师的《买书帖》后,喜不自胜,他嘱人另抄了一份寄往日本,而将弘一法师这一件装裱成了手卷。手卷制成后,王伯祥先是请叶圣陶在卷上题了“弘一上人买书帖”七字,后又请夏尊作了题记。此信于1942年冬曾制版刊于上海《觉有情》杂志《弘一大师纪念号》。该刊编者按语云:“大师平日,常搜佛学典籍,以助研究,于律部尤然。曾向日本采请古本多次。此为其第二次请经之书启及书目。”
  在2011年北京诚轩的秋拍中,弘一致马东涵信札,估价80万至120万元,成交价达172.5万元。这件来自海盛堂主处征集到的信札,数次参加弘一重要书法展览,见刊于有关弘一法师诸多出版物。信中弘一法师向马东涵求其代为刻印,与其探讨篆刻及书法艺术问题,并首次道出了其书法篆刻的艺术追求。洋洋数百字,皆以蝇头小字写就,点画精妙,文辞谨然,并画有说明图示和标识,精彩绝伦,令人爱不释手。此信札所述之内容,为后世研究弘一法师者反复引用,因此该拍品亦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献史料价值。
  朵云轩在2004年秋拍上,有一件写满蝇头文字的《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下简称“《别录》”)。其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弘一法师1937年应青岛湛山寺邀请,为讲授《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而抄录1933年于“温陵万胜院”所编撰的《别录》正本;后一部分为《樊纲经菩萨戒本浅释》。《别录》誊于1937年,较书风渐进之20世纪30年代初,刚健尽去,若耄耋长者,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弘一晚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积弱多病,书法便有力所不逮处,相较而言,《别录》中的书法,显得神完气足。同时,《别录》是为讲律而转录,不同于书法创作,因此,于一丝不苟之中,更有一股自然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在当时的成交价就达到了187万元。
其他文献
花卉,形态万千,色彩丰富。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花卉奇特完美的形态结构,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不禁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中,花卉一直是备受宠爱的纹饰。那些花儿,或纤柔厚重,或飘逸朴拙,或素雅瑰丽……它们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品格。本文呈现的藏品,均出自乾隆一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透过它们,人们可以一睹精湛工匠手下的多姿花卉。  (注:本文图片及图说由香港艺术馆、北京故宫
期刊
时间:1942年11月 / 地点:昆明 / 人物:李约瑟  解说:一位英国科学家,一头埋进中国古代文明的金矿银山,踏遍大半个中国,进行了一场科学“长征”。最终,他完成了一部旷古未有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就是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烽火延南国,科教塞不通。欣有约瑟君,天外架长虹。”这是我国著名气象史志专家王鹏飞教授于1993年纪念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1900
期刊
中国茶文化由唐代确立,其后上至宫廷帝王,下至百姓黎民,皆将茶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之中国参禅以茶,慎独以茶,书画以茶,琴香以茶,待客以茶,诗酒以茶,清赏以茶……包罗万象,而使得明清瓷器、工艺品与中国茶文化紧密相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实物载体,由之可再现中国茶文化之万种风骨。  明永乐甜白釉内模印莲瓣纹外暗刻缠枝花卉纹大莲子碗,白釉温润,纹饰刻划清晰,同种器物仅烧造于明永乐、宣德两朝,与当时著
期刊
时间:1942年9月 / 地点:成都  解说:一次偶然,成就了一个奇迹。偶然间触碰到砖体,一座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重见天日。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发掘的帝王陵墓,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轰隆轰隆……1940年,成都,日军战机盘旋于空中。这年秋,为躲避日军轰炸,原天成铁路局在琴台处修建防空洞。琴台位于成都老西门西延线北侧,是一座形同小山的土堆,很久以来人们都习惯称它为
期刊
佛教从东汉始传入中国,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唐代,虽然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延续并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开凿了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并且修建了众多寺庙,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雕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刻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菩萨、弥勒、力
期刊
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其所订制的规矩有很多,每一条皆上关乎祖宗下关乎子孙,说得有头有道,令人不得不听从。以定亲为例。  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板印
期刊
用翡翠做的饰品品类繁多,像翡翠戒指、珠链、手镯、耳坠、手把件、花件、摆件等,然而对料要求最高的当数翡翠戒面。用来做戒面的翡翠一定是种、水、色都上佳并且没有瑕疵非常干净的翡翠。  翡翠戒面虽然体积不大,但对原料要求却是最高的。原因是戒面上不能有做工,要求光素。这就要求原料上面不能有黑点、白绵、绺裂等,在翡翠加工中,有这些瑕疵的话,一般都要进行剜脏、蔽绺,以图案纹饰来掩饰缺陷,行家们所说的“无绺不成花
期刊
高剑父与陈树人,一生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既是同乡同门,一同游学日本;又是革命同志,共同追随孙文;他们还有共同的艺术主张,最终同为岭南画派的领袖。但他们的迥异性格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提刀杀贼,冲锋在前;后又潜心作画,革创新风。另一个却一面吟诗作画,独善其身;一面出入政界,兼济天下。  而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目前在艺术品市场上被地域性定位,其价位明显偏低。其中,高剑父作为在
期刊
在钱币行情暴涨后普遍遇冷的当下,很多收藏者似乎不再竭力追求高、精、稀币种,而是将目光转移到了一些存世量较少但又能充分见证历史的普通钱币上,比如伪满洲国铸造过的大量镍、铝、镁硬币。  为侵略做准备  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假借“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建国宣言”,宣布伪满洲国成立。3月9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就任“执政”,年号大同,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其实,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
期刊
扬州文人画坛中善画菊花者,远有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画派”中的华新罗、李复堂借菊抒情,近有同光中兴时期的吴笠仙、臧谷这样的画菊名手为菊留影,若论现存收录菊花名品最多、最全的菊谱,就当推吴砚耕于上世纪50年代所绘制的《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  吴砚耕(1910年至2006年),名芸,字砚耕,江苏扬州人。其父吴笠仙为清末民初扬州著名画家,人物、花鸟皆精,尤以画菊见长,时人尊称其“吴菊仙”。吴砚耕是吴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