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扎实·开放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uanzh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各科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笔者深深感到,在实施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简约的、扎实的、开放的。
  
  一、简约而不简单
  
  小学数学课堂应呈现出高度凝炼的简约性,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下功夫,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1.研读教材,深入浅出。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是每一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才能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整体上把握教学,把复杂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炼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有的教师常常是一股脑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如教学“认识线段”时,如果让小学生凭空理解“线段是一个图形”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凭借教材提供的素材,用一段弯曲的毛线来演示毛线由曲变直的过程,由此抽象出线段。并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于课后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以加深对线段及线段的应用意义的理解,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目标全面,主次分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目标是系统地体现在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册、第一学段中的,要将它们都具体落实到某一节课上,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来突出主次,着重某一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秒的认识”,让学生感受1秒的长短、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是主要目标,而借此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则是次要的目标。
  3.形式新颖,富有价值。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与内容相结合。有的教师热衷于花样百出的形式,“牵”着学生团团转。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盲目地进行“学习”活动,根本不能领会活动的意图,更谈不上掌握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角度给物体拍照,气氛异常热闹。实际上,学生的兴奋点在于拍照的形式,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认真观察物体上,影响了应有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可见,“流于形式”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假如教师能用一把印有很多小动物或花草图案的茶壶来做道具,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观察或简单画出不同侧面的图案,学生完全可以领会这一内容,还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4.语言精炼,有感染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准确、规范、清晰、精炼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是数学语言美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可以预设的语言要推敲斟酌,对于生成性、随机性的语言要注意记录,进而分析教师的教学语言,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诊疗与改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及时纠正、示范、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渐学会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思想。
  
  二、扎实而不机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发展能力,既要形式活泼,又要扎实有效。
  1.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探究性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一定要选取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指导、点拨;在探究结束时,要启发、帮助学生科学地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例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探究习得。
  2.充分体验,快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应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富有灵性的、愉快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我,在互助中调整学习策略,在碰撞中发展思维,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在快乐中构建知识体系。
  3.方式得当,注重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灵活选择或综合运用学习方式,而不要固守某一种学习方式。比如,教学“角的度量”就可将接受性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刻度数以及1度角等基本概念讲授清楚,然后让学生带着“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刻度数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数”等问题动手测量角的大小,从中感受、发现知识规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4.练习有度,夯实基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削弱必要的练习或者过度练习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教师都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讲究训练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明确练习目标,努力做到适度、高效。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进行填空练习。如,“小明读了《哈利·波特》这本书的?摇?摇 ?摇?摇。”让学生说说选择1%、50%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140%来表示呢?
  
  三、开放而不放任
  
  开放产生活力,封闭导致僵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在教材资源开发、知识引入、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度开放,将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有机整合,用好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用教材教”并非可以随意改变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和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撷取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例如教学“亿的认识”这一课,有位教师用“一亿枚一角硬币摞在一起有多少个电视塔高”代替教材上“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能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由于学生对当地电视塔的高度比对赤道的长度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得这样的调整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2.以生为本,尊重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往往已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准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将它作为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的生长点。例如,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很多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秒的经验。教学时,教师选用发射火箭前的倒计时引入,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秒计时的例子,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快乐。
  3.有效组织,活而不乱。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合作、分享等情感态度与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组织,活而不乱是活动真正取得成效的前提与保证。教师要精心预设,关注细节。比如,结合实物教学“观察物体”,效果肯定更好。教师可利用讲台上或学生课桌上的不同形状的物体,指导学生怎样摆放物体、怎样按顺序观察等。教师事前要先精心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将要求、要点讲述清楚,留意学生的操作和活动状态,并及时指导,纠正错误做法。
  4.立足课堂,适度延伸。《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延伸,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调查、小课题研究。例如,在学习了“亿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全国每月大约消耗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制造筷子的木材、大树、森林的消耗量各是多少?对环境保护造成怎样影响?”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就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与社会、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既是严肃的,又是灵动的;既是科学的,又是人文的……广大教师唯有立足教材、融入生活、放眼社会,以开放的姿态、简约的形式、扎实的功底不断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辉煌的殿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课内课外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功能在于促成学生反思学习情况,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探索学生作业评价的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喜悦,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一、存在现象    1.千篇一律。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习题也存在机械、重复、单调的弊端。时至今日,多数教师仍是指定教材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统一练习,教师再机械地做出正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3.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过程中,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多种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习做人是这一学科课程的中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熟悉教材编写特点,把握“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这一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围绕主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现
期刊
书上说美国一家公司有个收银员,经常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下来,输入微机,打印出来,顾客来交费的时候,就将这些感悟免费送给顾客去阅读。时间一长,商场里的消费者在这位收银员面前排起了长队,等待交费,而另一边的收银柜台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商场的高管下来调研看见了,好生奇怪,询问顾客为什么不到那边柜台前交费,顾客说,他们是等着看收银员的“人生感悟”,所以要在这只柜台前等着交费。高管提拔了这位收银员。收银员通
期刊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改革的效果看教学。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就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因为优秀教师是岗位锻炼、培养与自我发展的结果,正所谓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昆明市五华区莲华小学充分利用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以特级教师为主的名师工作室,他们认为,名师工作室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清晰的工作思路。他们的工作目标是: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培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解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创造性三个问题,如果只重视前两个问题,就会导致教学不到位,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能适应后继学习的需要和
期刊
《荷叶圆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片段一:引导观察  (多媒体出示四幅姿态不同的小青蛙图和一幅荷叶图)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32~34页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长方体的操作,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并理解长方体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2.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类推出正方体
期刊
一、青蛙效应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度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
期刊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六个年头。课程改革启动之初,广大教师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接受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全面的了解,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具有普遍性,但更多的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的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