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各科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笔者深深感到,在实施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简约的、扎实的、开放的。
一、简约而不简单
小学数学课堂应呈现出高度凝炼的简约性,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下功夫,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1.研读教材,深入浅出。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是每一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才能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整体上把握教学,把复杂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炼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有的教师常常是一股脑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如教学“认识线段”时,如果让小学生凭空理解“线段是一个图形”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凭借教材提供的素材,用一段弯曲的毛线来演示毛线由曲变直的过程,由此抽象出线段。并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于课后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以加深对线段及线段的应用意义的理解,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目标全面,主次分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目标是系统地体现在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册、第一学段中的,要将它们都具体落实到某一节课上,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来突出主次,着重某一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秒的认识”,让学生感受1秒的长短、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是主要目标,而借此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则是次要的目标。
3.形式新颖,富有价值。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与内容相结合。有的教师热衷于花样百出的形式,“牵”着学生团团转。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盲目地进行“学习”活动,根本不能领会活动的意图,更谈不上掌握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角度给物体拍照,气氛异常热闹。实际上,学生的兴奋点在于拍照的形式,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认真观察物体上,影响了应有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可见,“流于形式”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假如教师能用一把印有很多小动物或花草图案的茶壶来做道具,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观察或简单画出不同侧面的图案,学生完全可以领会这一内容,还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4.语言精炼,有感染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准确、规范、清晰、精炼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是数学语言美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可以预设的语言要推敲斟酌,对于生成性、随机性的语言要注意记录,进而分析教师的教学语言,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诊疗与改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及时纠正、示范、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渐学会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思想。
二、扎实而不机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发展能力,既要形式活泼,又要扎实有效。
1.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探究性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一定要选取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指导、点拨;在探究结束时,要启发、帮助学生科学地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例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探究习得。
2.充分体验,快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应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富有灵性的、愉快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我,在互助中调整学习策略,在碰撞中发展思维,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在快乐中构建知识体系。
3.方式得当,注重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灵活选择或综合运用学习方式,而不要固守某一种学习方式。比如,教学“角的度量”就可将接受性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刻度数以及1度角等基本概念讲授清楚,然后让学生带着“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刻度数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数”等问题动手测量角的大小,从中感受、发现知识规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4.练习有度,夯实基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削弱必要的练习或者过度练习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教师都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讲究训练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明确练习目标,努力做到适度、高效。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进行填空练习。如,“小明读了《哈利·波特》这本书的?摇?摇 ?摇?摇。”让学生说说选择1%、50%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140%来表示呢?
三、开放而不放任
开放产生活力,封闭导致僵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在教材资源开发、知识引入、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度开放,将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有机整合,用好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用教材教”并非可以随意改变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和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撷取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例如教学“亿的认识”这一课,有位教师用“一亿枚一角硬币摞在一起有多少个电视塔高”代替教材上“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能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由于学生对当地电视塔的高度比对赤道的长度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得这样的调整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2.以生为本,尊重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往往已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准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将它作为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的生长点。例如,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很多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秒的经验。教学时,教师选用发射火箭前的倒计时引入,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秒计时的例子,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快乐。
3.有效组织,活而不乱。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合作、分享等情感态度与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组织,活而不乱是活动真正取得成效的前提与保证。教师要精心预设,关注细节。比如,结合实物教学“观察物体”,效果肯定更好。教师可利用讲台上或学生课桌上的不同形状的物体,指导学生怎样摆放物体、怎样按顺序观察等。教师事前要先精心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将要求、要点讲述清楚,留意学生的操作和活动状态,并及时指导,纠正错误做法。
4.立足课堂,适度延伸。《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延伸,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调查、小课题研究。例如,在学习了“亿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全国每月大约消耗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制造筷子的木材、大树、森林的消耗量各是多少?对环境保护造成怎样影响?”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就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与社会、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既是严肃的,又是灵动的;既是科学的,又是人文的……广大教师唯有立足教材、融入生活、放眼社会,以开放的姿态、简约的形式、扎实的功底不断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辉煌的殿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一、简约而不简单
小学数学课堂应呈现出高度凝炼的简约性,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下功夫,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1.研读教材,深入浅出。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是每一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才能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整体上把握教学,把复杂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炼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有的教师常常是一股脑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如教学“认识线段”时,如果让小学生凭空理解“线段是一个图形”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凭借教材提供的素材,用一段弯曲的毛线来演示毛线由曲变直的过程,由此抽象出线段。并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于课后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以加深对线段及线段的应用意义的理解,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目标全面,主次分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目标是系统地体现在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册、第一学段中的,要将它们都具体落实到某一节课上,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来突出主次,着重某一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秒的认识”,让学生感受1秒的长短、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是主要目标,而借此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则是次要的目标。
3.形式新颖,富有价值。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与内容相结合。有的教师热衷于花样百出的形式,“牵”着学生团团转。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盲目地进行“学习”活动,根本不能领会活动的意图,更谈不上掌握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角度给物体拍照,气氛异常热闹。实际上,学生的兴奋点在于拍照的形式,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认真观察物体上,影响了应有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可见,“流于形式”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假如教师能用一把印有很多小动物或花草图案的茶壶来做道具,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观察或简单画出不同侧面的图案,学生完全可以领会这一内容,还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4.语言精炼,有感染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准确、规范、清晰、精炼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是数学语言美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可以预设的语言要推敲斟酌,对于生成性、随机性的语言要注意记录,进而分析教师的教学语言,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诊疗与改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及时纠正、示范、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渐学会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思想。
二、扎实而不机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发展能力,既要形式活泼,又要扎实有效。
1.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探究性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一定要选取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指导、点拨;在探究结束时,要启发、帮助学生科学地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例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探究习得。
2.充分体验,快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应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富有灵性的、愉快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我,在互助中调整学习策略,在碰撞中发展思维,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在快乐中构建知识体系。
3.方式得当,注重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灵活选择或综合运用学习方式,而不要固守某一种学习方式。比如,教学“角的度量”就可将接受性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刻度数以及1度角等基本概念讲授清楚,然后让学生带着“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刻度数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数”等问题动手测量角的大小,从中感受、发现知识规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4.练习有度,夯实基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削弱必要的练习或者过度练习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教师都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讲究训练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明确练习目标,努力做到适度、高效。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进行填空练习。如,“小明读了《哈利·波特》这本书的?摇?摇 ?摇?摇。”让学生说说选择1%、50%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140%来表示呢?
三、开放而不放任
开放产生活力,封闭导致僵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在教材资源开发、知识引入、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度开放,将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有机整合,用好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用教材教”并非可以随意改变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和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撷取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例如教学“亿的认识”这一课,有位教师用“一亿枚一角硬币摞在一起有多少个电视塔高”代替教材上“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能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由于学生对当地电视塔的高度比对赤道的长度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得这样的调整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2.以生为本,尊重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往往已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准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将它作为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的生长点。例如,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很多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秒的经验。教学时,教师选用发射火箭前的倒计时引入,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秒计时的例子,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快乐。
3.有效组织,活而不乱。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合作、分享等情感态度与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组织,活而不乱是活动真正取得成效的前提与保证。教师要精心预设,关注细节。比如,结合实物教学“观察物体”,效果肯定更好。教师可利用讲台上或学生课桌上的不同形状的物体,指导学生怎样摆放物体、怎样按顺序观察等。教师事前要先精心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将要求、要点讲述清楚,留意学生的操作和活动状态,并及时指导,纠正错误做法。
4.立足课堂,适度延伸。《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延伸,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调查、小课题研究。例如,在学习了“亿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全国每月大约消耗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制造筷子的木材、大树、森林的消耗量各是多少?对环境保护造成怎样影响?”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就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与社会、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既是严肃的,又是灵动的;既是科学的,又是人文的……广大教师唯有立足教材、融入生活、放眼社会,以开放的姿态、简约的形式、扎实的功底不断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辉煌的殿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