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依靠自身雄厚的资金优势,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中长期资本的运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既能够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援助,也能够对企业参股,这样银行对企业就有了控制与监督的双重作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对企业的债权和股权互相制衡的管理机制。文章从银行在融资中的重要性,影响融资契约的主要因素和最优融资契约的模式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最优融资契约 企业融资 银行角色
当前社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经济逐步的专业化,都在促使着国家政府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保守的观念已经不适应形式的发展,政府提倡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这一良好的途径来进行融资,而在这样的融资过程中,银行作为整个资本市场中的关键角色就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融资就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来获取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它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又是企业再生产的有力保证。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依靠自身雄厚的资金优势,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中长期资本的运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银行还对金融工具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极大的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快速运行,已经逐步成为整个资本市场中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中间环节,这也从侧面大大提高了银行参与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随着利益相关者间责任权利关系的不断变化,各个契约当事人的判断力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企业在融资时要签订融资契约,从而实现对本企业融资的有力保护。融资契约是企业在资本取得(融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包括债务融资契约和股权融资契约。
银行既能够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援助,也能够对企业参股,这样银行对企业就有了控制与监督的双重作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对企业的债权和股权互相制衡的管理机制。在參与企业融资的过程中,银行在扮演着债权人、股东、债权人与股东成分兼有的角色。在银行在扮演股东角色与企业进行融资时,银行可以利用自己股东的身份去调查了解企业运行的状况,进而观察企业在履行契约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如果发现企业无法确保自己作为股东的利益,银行就可以对企业的股份进行清算,这样,银行的清算作用无形中对企业的运行有了很大的威慑作用,从而促使企业实现自身的最优化。
一、资本市场中银行的重要性
(一)银行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银行作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银行运用其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产业或企业的投资者进行帮助,还依靠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对新兴企业的筹资者给予资金的帮助。银行是企业投资者与筹资者的中介,它凭借自己的能力、信誉和能力,能够把投资者闲置的资金及时地转到筹资者手里,这样就可以使交易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实现资源、资金的最优配置。
(二)银行是中长期融资运行的枢纽
银行能够作为企业财务的顾问,它还为企业发行上市的股票以及中长期的债权,也为企业的兼并收购搭建良好的平台。例如:1995年,经济强国美国的银行给企业提供的融资达到7320亿美元,包括债权融资6510亿美元,融资股票810亿美元。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固有资本从百分之六十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相同的时间段,日本的制造业固有资本也从百分之二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比例的变动,让美日两国的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更强。即便是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在帮助企业进行融资,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市场化,银行的中长期融资也一直在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三)银行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助推器
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成员,证券市场能否拥有高效率、规范化的证券市场环境是判断一个国家资源配置与经济发达的重要依据。在证券市场中,银行主要对各个参与主体起到沟通作用,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通过证券发行的市场来看,证券的发行应该具备较高的策略和经营技术。银行还充当着一个信息机构,它经过资料的收集、研究调查、咨询服务和具体交易的途径,有力地加强了信息在证券市场的传输,从而确保证券市场稳定健康的运行,而且使市场的价格更为客观合理。
(四)银行自身的发展对金融工具创新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银行要竭尽所保证投资者及筹资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实现融入的资金的安全盈利。银行投资业务的逐步扩大,有力地促使着金融工具的创新,投资市场中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少,期限较短,很容易造成融资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不合理,会影响到市场竞争的公平合理性。现在,银行把资金更多地投放到中长期融资中,这就决定着整个过程会出现种类繁多、期限更长的创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比如像中长期的金融债券,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公司债券等,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影响融资契约的主要因素
(一)融资契约签订时信息不对称
在融资契约签订时,如果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契约签订效率低下甚至没有效率,原因就是具有劣势信息的一方会想办法辨别具有优势信息的一方,这样就很容易形成财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反过来说,具有优势信息的一方也会因为大量的模糊信息,而导致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到融资契约的效率。
(二)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
融资契约不完全性不仅是导致契约稀缺的主要原因,也是严重影响契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融资契约的谈判过程中,由众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再有就是成本太高,这样影响融资契约的效率会出现两种情况,分别是签约一方会担心自己的资金投入不能得到高额的回报,还有就是签约者之间在事后的价格商榷和授权的决策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效的。
(三)融资契约签订双方的轻率和胁迫
在融资契约谈判过程中,占据优势的一方可能会犯机会主义而采用胁迫的方式,另一方很大程度上也会犯轻率的错误。这样,融资契约签订的双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契约的具体含义和条件。 三、最优融资契约的模式
对于最优融资契约的模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更深的探索。汤姆·森达和戴梦德以完全契约为出发点,依据CSV的分析框架,利用资本运营中的投资者和经理人两人模型,认真分析了投资者最优的融资契约条件和特征,从而得出了债务契约是最优融资契约的结论。Zender依据不完全契约的理论,利用一个企业家借助两个投资者的融资模型,认真分析了债权人和股东在经济利益下控制权分配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是企业最优融资契约。杨其静也从不完全契约的理论出发,认为企业最优融资契约是具有相机调整规律。他认为,最优融资契约应该是对双方当事人都有利,一方面能够避免融资一开始就转让给外部投资者过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那些对企业积极融资的外部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由于财权配置是融资契约主要功能,所以,最优的融资契约就是企业对剩余权利进行有效的配置,也可以說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安排。Milgrom和Roberts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企业要获取利润就必须拥有剩余控制权,然而,单单拥有剩余控制权不一定就绝对会拥有剩余索取权,就如同企业的员工只有投票的权利,却不能得到企业的利润分配。因此,最优的融资契约一定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合理对应,也就是说,一个契约主体必须同时具备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对应是一个企业安排剩余权利的基本原则。二者的合理对应就标志着某一契约主体具有剩余控制权就同时具有剩余索取权,并且具备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比例是一致的。也正是因为二者的合理对应,决定着权利和责任的对应分配,也使风险的承担人和风险的制造人相对应,基于这个因素的威慑,风险制造人或者企业的决策者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良好的决策。如果只是具备剩余控制权而不具备剩余索取权,那么剩余控制权也就变成了低廉的投票权,企业的员工在实施权利时会不负责任;反之,具备剩余索取权而不具备剩余控制权,那么企业员工的剩余索取权也没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4.
[2]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J].改革,1995.
[3]徐柔建.企业融资结构与治理机制[J].世界经济情况,2003.
[4]尚洪涛.财务契约理论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5.
[5]Stiglitz J.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J].1985.
作者简介:高志乾(1965-),男,经济师,就职于邯郸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责任编辑:李娜)
【关键词】最优融资契约 企业融资 银行角色
当前社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经济逐步的专业化,都在促使着国家政府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保守的观念已经不适应形式的发展,政府提倡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这一良好的途径来进行融资,而在这样的融资过程中,银行作为整个资本市场中的关键角色就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融资就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来获取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它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又是企业再生产的有力保证。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依靠自身雄厚的资金优势,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中长期资本的运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银行还对金融工具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极大的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快速运行,已经逐步成为整个资本市场中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中间环节,这也从侧面大大提高了银行参与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随着利益相关者间责任权利关系的不断变化,各个契约当事人的判断力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企业在融资时要签订融资契约,从而实现对本企业融资的有力保护。融资契约是企业在资本取得(融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包括债务融资契约和股权融资契约。
银行既能够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援助,也能够对企业参股,这样银行对企业就有了控制与监督的双重作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对企业的债权和股权互相制衡的管理机制。在參与企业融资的过程中,银行在扮演着债权人、股东、债权人与股东成分兼有的角色。在银行在扮演股东角色与企业进行融资时,银行可以利用自己股东的身份去调查了解企业运行的状况,进而观察企业在履行契约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如果发现企业无法确保自己作为股东的利益,银行就可以对企业的股份进行清算,这样,银行的清算作用无形中对企业的运行有了很大的威慑作用,从而促使企业实现自身的最优化。
一、资本市场中银行的重要性
(一)银行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银行作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银行运用其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产业或企业的投资者进行帮助,还依靠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对新兴企业的筹资者给予资金的帮助。银行是企业投资者与筹资者的中介,它凭借自己的能力、信誉和能力,能够把投资者闲置的资金及时地转到筹资者手里,这样就可以使交易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实现资源、资金的最优配置。
(二)银行是中长期融资运行的枢纽
银行能够作为企业财务的顾问,它还为企业发行上市的股票以及中长期的债权,也为企业的兼并收购搭建良好的平台。例如:1995年,经济强国美国的银行给企业提供的融资达到7320亿美元,包括债权融资6510亿美元,融资股票810亿美元。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固有资本从百分之六十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相同的时间段,日本的制造业固有资本也从百分之二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比例的变动,让美日两国的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更强。即便是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在帮助企业进行融资,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市场化,银行的中长期融资也一直在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三)银行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助推器
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成员,证券市场能否拥有高效率、规范化的证券市场环境是判断一个国家资源配置与经济发达的重要依据。在证券市场中,银行主要对各个参与主体起到沟通作用,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通过证券发行的市场来看,证券的发行应该具备较高的策略和经营技术。银行还充当着一个信息机构,它经过资料的收集、研究调查、咨询服务和具体交易的途径,有力地加强了信息在证券市场的传输,从而确保证券市场稳定健康的运行,而且使市场的价格更为客观合理。
(四)银行自身的发展对金融工具创新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银行要竭尽所保证投资者及筹资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实现融入的资金的安全盈利。银行投资业务的逐步扩大,有力地促使着金融工具的创新,投资市场中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少,期限较短,很容易造成融资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不合理,会影响到市场竞争的公平合理性。现在,银行把资金更多地投放到中长期融资中,这就决定着整个过程会出现种类繁多、期限更长的创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比如像中长期的金融债券,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公司债券等,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影响融资契约的主要因素
(一)融资契约签订时信息不对称
在融资契约签订时,如果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契约签订效率低下甚至没有效率,原因就是具有劣势信息的一方会想办法辨别具有优势信息的一方,这样就很容易形成财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反过来说,具有优势信息的一方也会因为大量的模糊信息,而导致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到融资契约的效率。
(二)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
融资契约不完全性不仅是导致契约稀缺的主要原因,也是严重影响契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融资契约的谈判过程中,由众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再有就是成本太高,这样影响融资契约的效率会出现两种情况,分别是签约一方会担心自己的资金投入不能得到高额的回报,还有就是签约者之间在事后的价格商榷和授权的决策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效的。
(三)融资契约签订双方的轻率和胁迫
在融资契约谈判过程中,占据优势的一方可能会犯机会主义而采用胁迫的方式,另一方很大程度上也会犯轻率的错误。这样,融资契约签订的双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契约的具体含义和条件。 三、最优融资契约的模式
对于最优融资契约的模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更深的探索。汤姆·森达和戴梦德以完全契约为出发点,依据CSV的分析框架,利用资本运营中的投资者和经理人两人模型,认真分析了投资者最优的融资契约条件和特征,从而得出了债务契约是最优融资契约的结论。Zender依据不完全契约的理论,利用一个企业家借助两个投资者的融资模型,认真分析了债权人和股东在经济利益下控制权分配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是企业最优融资契约。杨其静也从不完全契约的理论出发,认为企业最优融资契约是具有相机调整规律。他认为,最优融资契约应该是对双方当事人都有利,一方面能够避免融资一开始就转让给外部投资者过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那些对企业积极融资的外部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由于财权配置是融资契约主要功能,所以,最优的融资契约就是企业对剩余权利进行有效的配置,也可以說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安排。Milgrom和Roberts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企业要获取利润就必须拥有剩余控制权,然而,单单拥有剩余控制权不一定就绝对会拥有剩余索取权,就如同企业的员工只有投票的权利,却不能得到企业的利润分配。因此,最优的融资契约一定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合理对应,也就是说,一个契约主体必须同时具备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对应是一个企业安排剩余权利的基本原则。二者的合理对应就标志着某一契约主体具有剩余控制权就同时具有剩余索取权,并且具备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比例是一致的。也正是因为二者的合理对应,决定着权利和责任的对应分配,也使风险的承担人和风险的制造人相对应,基于这个因素的威慑,风险制造人或者企业的决策者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良好的决策。如果只是具备剩余控制权而不具备剩余索取权,那么剩余控制权也就变成了低廉的投票权,企业的员工在实施权利时会不负责任;反之,具备剩余索取权而不具备剩余控制权,那么企业员工的剩余索取权也没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4.
[2]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J].改革,1995.
[3]徐柔建.企业融资结构与治理机制[J].世界经济情况,2003.
[4]尚洪涛.财务契约理论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5.
[5]Stiglitz J.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J].1985.
作者简介:高志乾(1965-),男,经济师,就职于邯郸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责任编辑:李娜)